日本的漢字:不要以為認識漢字就可以去日本混生活

2020-12-11 百家號

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是巨大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新近,日本把年號從「平成」換為「令和」,這個糾結了一年才想出來的年號,依然無法擺脫中國文化對其的深遠影響。在中國的古代典籍《儒家十三經·儀禮》,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乃至張衡的《歸田賦》中,早就有相同的意境表達。而構建出詞義的日本文字,也是由中國傳入,並用於解釋日本語言。在新星出版社的「巖波新書」系列中,《日本的漢字》的作者笹原宏之曾把這種關係稱之為「學恩」,也就是說,從文化方面,中國有恩於日本。那麼,日本文字和漢字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係?漢字進入日本的文化體系後,又經歷了哪些變化和發展?讀過笹原宏之的這本書,便可一目了然。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常立軍

日本為何引入漢字?首要目的竟是注釋日本語

日本的文化吸收能力實在是太強。在漢字進入日本以前,日本沒有文字,只有日本語。隋唐之後,漢字大量進入日本,卻並未將漢語全盤傳入,他們引入漢字的首要目的,是注釋日本語。

漢字和漢語進入日本以後,日本人不但用漢字注日語音,而且大量吸收漢語詞。由此而產生音讀、訓讀、音訓混讀以及有關諸多問題,日語詞的複雜狀況即由此而生。訓讀是用日語讀漢字(漢語詞)。漢字進入日本後,日本人按該漢字的原意而用日語讀出。例如漢字「川」的意思就是「河」,日語詞稱「河」為「カワ」,於是就將漢字「川」讀為「カワ」。這就是訓讀。

日本人按照漢字的原音讀漢字,就是音讀。因漢字傳入日本時間不同,而有古漢音、吳音、唐音之別。總之,日語漢字的讀音來源於古漢語讀音,故雖與現代漢語音常不一致,但仍有關係。由於漢語音與現代漢語音雖不盡相同,但仍密切相關,所以日語漢字音讀與現代漢語音也有聯繫。

像漢字草書的日文是什麼?

最早是「宮廷女書」

平假名現在的功能是為漢字注音以及在某些場合作為文字使用,但它最早是為了寫和歌、物語而誕生,主要使用者是女性,所以又稱「女文字」。由於宮廷女人長年抄寫《萬葉集》,長久以來,萬葉假名的漢字逐漸簡化成了平假名。因此,公元9世紀中期以後的日語有兩種書寫文字,一是漢字,另一則是平假名。

《竹取物語》、《古今和歌集》、《伊勢物語》、《土佐日記》、《蜻蛉日記》、《枕草子》、《源氏物語》等,均是無標點符號亦無漢字的「平假名」文。而這個時期,也是男、女文字勢不兩立的時期。

除了平假名,還有片假名。片假名產生於平安時代,為了訓讀而產生,但片假名字形在明治時期才統一確定下來,此前一個發音往往有多個片假名對應存在。片假名主要用於外來語、擬聲語·擬態語、生物·礦物的日文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公式文書(與漢字並用),還有1988年8月以前的電報。

日語的假名數量並不像英文26個字母那樣明確,假名數量大致在47~50個之間,各種判斷,因人而異,日語之所以難學,往往就難在這些模糊不清的地方。

漢字不夠用怎麼辦?以漢字為素材自己造「國字」

日本不僅引入了漢字,而且將漢字重新組合,形成新的文字。

和製漢字,又稱日製漢字,指誕生於日本的原創漢字,日語中稱其為「國字」。和製漢字是日本人根據中國漢字的造字法中的會意或形聲造字法所造出來的漢字,其中絕大多數屬於會意字。如「雫」,假名寫法是しずく,讀音是shizuku,這個和製漢字解作水滴,水滴如雨下,便作「雫」,便是一個會意字,從雨部。

和製漢字多是用一個字來表示一個詞,笹原宏之把它稱作「漢字日化的極致」。

國字產生的原因是人們認為從中國傳來的漢字已經不夠用,於是就以現有漢字為素材,自己開始造字了。國字中多見與日本獨特文化相關的文字,譬如日本酒中的「糀」字。

漢字的字義在日本也呈現出特有的演變,例如從中國傳來的「鉾」字,原本是釒字旁,在日本則被演化成了木字旁,寫作「桙」,有長柄刀和槍的意思。而這個字在中國其實本來就有,意思是茶碗、器皿,字義完全不同。這種做法在日本稱之為「國訓」。

日本在造字上可謂獨具匠心,重在表達其內涵。如山部赤人的和歌將「戀」寫作「孤悲」,這種用法在著名的《萬葉集》中出現了近30次。其中一句「加多孤悲」,就是「片戀」,單相思的意思,凸顯了這種獨自悲傷的意境。

日本地名為何多是兩個字?由官方規定的準則

日本地名以兩個字居多,這不是民間約定成俗的慣例,而是由官方規定的準則。

公元713年,是中國的唐朝時期,日本元明天皇頒布了「好字二字令」,「凡諸國部內郡裡等名,並用二字,必取嘉名」。在此之前,日本地名的漢字應用十分混亂,而在此之後,兩個字,且好聽的名字成為日本地名的真正命名法則。在這個法則下,日本陸續出現了京都、長崎、瀧川、青森、福島、奈良等好聽的地名。

日本的不同地域中還存在有地域性的文字,這種情況類似於方言。某個文字,有些屬於全國,有些則只屬於某個地域。即使是全國性文字,各區域之間讀法也不同。譬如使用率很高的「谷」字,日本《常用漢字表》中收錄了音讀koku以及訓讀tani。碰到姓氏中的「大谷」該如何發音呢?關西地區多讀作ootani,關東則讀作ooya。

笹原宏之認為,日本人有一種強迫觀念,即認為公文中的固有名詞要用漢字書寫,漢字才是「真名」,是真字,而假名,不過是假借之字,地名的應用即是如此。

近年來,由於市町村的合併,整個日本的行政地名發生了大規模的、急劇的變化,讓作者對於今日日本地名自上而下的崩潰感到沮喪。

日本人是怎麼取名的?平民以前是沒有姓氏的

日本姓氏一般由一至三個漢字所組成,少數也有四個漢字以上的。常見的姓氏有:鶴田、香取、野澤、麻生、小田切、草翦、稻垣、木村、中居、瀨戶、山下、酒井、松本、石田、柴崎、藤原等。

日本人名字基本都是用漢字寫的,現在也有夾雜平假名的。格式為姓+名,姓一般是一至五個字,名沒有固定規定,所以日本人名字字數都很多,名字一般都發訓讀。

1870年,為了徵兵、徵稅、製作戶籍等的需要,明治天皇頒布了《平民苗字容許令》,容許包括以前不準擁有姓氏的平民在內的所有日本人擁有姓氏。但已習慣有名無姓的日本平民對此並不熱心,故創立姓氏的工作推行緩慢。因此,1875年明治天皇又頒布了《平民苗字必稱令》,規定所有日本人必須使用姓氏。

日本姓名中的漢字使用經常受到時局的影響。漢字「昭」在明治和大正時期較少使用,但自從「昭和」成為年號後,使用率則迅速提升。

近年來,日本各地法務局收到了各種要求加入某字到名字命名中的請求。譬如「腥」字,這個字的字義並不是很好,大多是「腥臭、髒、醜」的意思。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要求使用這個字命名呢?原來他們看中的是「腥」字的音讀,十分清爽好聽。字面上又是「星」、「月」組合,看起來極富浪漫氣息……

甚至還有人請求以「胱」命名,笹原宏之認為那個人一定是把這個字拆成了「月」與「光」。如果不仔細地去查一下辭典,這樣的笑話恐怕會屢禁不絕。

如果收到了朋友寄來的「手紙」,該怎麼辦?

不要以為認識漢字就可以去日本混生活

日文中的「手紙」,其實就是信件,千萬不要把它當作上廁所用的手紙。日語中有時候也說「私信」,但如果像漢語一樣只有一個「信」字,在日本能夠想到的恐怕就只有「信用」的「信」了。韓國人就更離譜一些。韓文中的信件,用漢字表示出來就是「便紙」,看起來就更像是廁所用紙了。

所以說,即使是看起來一樣的詞語,在各國的語言體系中,所要表達的意思經常大相逕庭。

我們現在的行政體系,「市」比「縣」要高一個級別,例如長沙市管轄長沙縣。而在日本語中,「縣」的級別更高,如「長野縣松本市」。

從人名中也能看出很多的文化差異,在日本,用「龜」字起名的熱潮一直持續到戰後。龜在日本的形象是可愛又長壽,這種動物的形象在日本深受愛戴。還有人喜歡在人名中使用「妖」字,因為覺得妖嬈是個很可愛的狀態,而這些字,在中國,基本上不會有人用這兩個字來起名,因為有些貶義。

中日之間慣用語差異巨大的還有「老婆」這樣的詞語。我們通常把妻子稱作老婆,而日語中的「老婆」,則是老太婆的意思,千萬不要以為認識漢字就可以去日本混生活了,字義的差異會鬧出太多笑話。

不喜歡現有的文字?那就自己造吧!

笹原宏之在書中曾經用精神病人舉例,他說:精神分裂症和智能障礙患者的症狀之一就是不停地書寫他人看不懂的、形似漢字的符號。當然,他想說的並不是精神病人造字,因為他認為這些字無論如何也不能算作文字,因為這些符號不具有任何層面上的社會性規則。也就是說,文字必須有社會屬性。然而許多日本文豪卻不這麼認為。

日本文豪常常獨創文字

在日本,很多知名的大文豪個性極為強烈,他們並不滿足於傳統的文字使用,如井原西鶴、松尾芭蕉、夏目漱石、森鷗外等人。因為強烈的「名人效應」,他們獨創的文字用法就會進入不特定大多數人的視線,被讀者所接受,甚至影響了他人對文字的應用。

日本進入江戶時代後,文字的使用更加自由,個性化的特色開始突出,井原西鶴作品中的造字特色極為鮮明,其中一些字甚至成為國字為後世所用。

他把「女」字與「舊」字組合成會意字「女舊」,在表意方面可以說是入木三分了。他的有些造字還被畫家葛飾北齋(創作了《神奈川沖浪裏》)所繼承。

江戶時代的思想家安藤昌益是個「造字大王」,他在《自然真營道》書中居然創造了數百個新字。他還為了書寫當時的新新人類用語、俗語、東北方言以及自己杜撰的各種詞語大肆造字,日本文字的自由度之高,從這裡可見一斑。

日語也玩起了「斷舍離」

簡約方便是日本的主流社會風尚,這是日本國土面積及資源的有限性所決定的。任何過於繁雜、影響效率的事物很容易就被拋棄,「斷舍離」似乎才是正道。

書寫漢字是一件很累的事,尤其是繁體字,完全不適合速記。為了節省記錄的時間,日語從漢字中大量派生出被稱作抄物書的簡體字和簡體合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也因此而生。「常用即簡」是基本原則,譬如「聯合國安全保障理事會」被簡化成了「安保理」,水曜日(星期三)被簡化成了「水」。平假名要三位的「電視」被簡化成了TV,需要七位片假名的釐米直接寫作「cm」,電話則寫作「TEL」,極大提高了書寫速度。

日本的簡化風似乎從古至今未曾停歇,最簡單的就是直接簡化為符號。佛典中有的將「月輪」直接寫作了「月O」,頗有點回到象形文字的感覺。如果說以往的簡化多基於速記的因素,網絡時代,在線聊天則更加推動了這一趨勢。很多人在一句話的末尾,為了打一個簡單的笑字,不惜用「w」這樣的符號來代替,可以說真是簡化到了極致,卻又簡單易懂。

當然,這種簡化對於日本本國人而言是一件省力的好事,對於學習日語的人而言,則是一件令人頭痛的麻煩事了。

辣妹有自己的溝通方式

日本人有著強烈表達自己社會屬性的願望,這種願望作用於文字,則成為「位相文字」。不同的職業,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信仰的群體之間,大家各自使用獨有的表達方式,以示區分。

譬如在東京新宿,「紀伊國屋」與「英國屋」的店牌上寫的是舊體字,讓人產生一種歷史感和高檔感。同樣,在歌手椎名林檎的歌詞裡也喜歡用舊字,讓她的音樂帶有濃厚的懷舊氣息。

還有人喜歡把橫濱的「濱」字寫成「濱」,就「頓時溢滿了戰前海港的異國風情」,這種風氣與我國很多人依然喜歡用繁體字的思路其實是一致的。

年輕女性一直是日本文化中的活躍群體,她們為了證明自己的社會屬性,多喜歡用可愛筆體寫信,並使用新的符號,如果回信也是同樣的風格,則可以證明兩人具有相同的屬性,這種表達方式有種暗號的感覺。

網絡時代,「辣妹字」則大放異彩,女生們將個性進行到底,把平假名寫成羅馬字、俄文,以及各種奇怪的符號。還有人將漢字變形分解,譬如把「萬」分解成「一力」,分開後重讀,只為了讓文字增加更多的趣味性。這種個性化的標榜,有著獨特的圈層文化含義。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常立軍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日本文字中的漢字我們不認識,漢字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
    其實我們發現在日本文字中有很多漢字,我們都非常熟悉,但是卻與我們認識的漢字的意思差別非常大,這是因為什麼呢?那麼漢字又是怎麼傳入到日本的呢?日本常用的漢字也僅有2000左右,片假名是根據漢字楷書的偏旁創造,平假名是根據漢字的「草書」創造成的。所以漢字傳入日本後經過日本創造演變至今,雖然我們看起來熟悉,但是意思已經變化很大了,我們不認識也就非常正常了!
  • 中國人,你以為認識日文裡的漢字,去日本旅行就很簡單?那可未必
    這裡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最近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在日本大阪旅行,幾乎在全世界近百個國家旅行過的我,這其實算是第一次來到日本。原以為日本對於我來說,應該是一個沒什麼難度的國家,然而誰知道,我的想法原來錯了!
  • 漢字傳入日本後經歷了怪怪的變化
    首要目的竟是注釋日本語    日本的文化吸收能力實在是太強。在漢字進入日本以前,日本沒有文字,只有日本語。隋唐之後,漢字大量進入日本,卻並未將漢語全盤傳入,他們引入漢字的首要目的,是注釋日本語。    漢字和漢語進入日本以後,日本人不但用漢字注日語音,而且大量吸收漢語詞。
  • 漢字是日本的?日本足球明星認錯漢字道歉,媒體稱是「日本漢字」
    7月5日,日本媒體《J-CAST NEWS》報導:本田圭佑發推對自己誤讀日本漢字一事進行了道歉。什麼?漢字什麼時候成為「日本漢字」了?眾所周知,日文是由中國的漢字演變過去的,可以說,日本人對中國古代的漢字進行了「閹割」,而形成了現在他們的日文「漢字」。1946年,日本政府對古代傳入的中國漢字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核定,稱「當用漢字」,即當前應該使用的漢字,共1850個。
  • 日本國內要廢除漢字,有一個字如何也去不掉,日本人都認識
    導語:日本國內要廢除漢字,有一個字如何也去不掉,日本人都認識日本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有非常久遠的歷史,早在漢朝,日本就曾主動派遣使者到我國。之後日本被漢光武帝賜名為倭。日本在書面表達上曾長期使用漢字,後來參照漢字的偏旁等創製了日本文字,但依舊有很多地方會用到漢字。19世紀以來,日本要逐漸廢除漢字,但是向中國學習來的一些習俗。卻不能夠全部廢除,因為他們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 日本滿大街都是漢字,日本人無法割捨的漢字情結,你肯定認識
    在日本文字裡,日本的字體有許多字像中國的字體,如圖,你是不是認識許多字?(圖片來自東方IC)早在唐朝時期,漢字就從我國傳到了日本。雖然日本後來也發明了一些他們的固有漢字,但是,絕大部分還是照搬照抄我們的。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從推古朝(公元6世紀到7世紀)開始,日本正式從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接受儒釋道等思想,漢字正是其媒介。中國文字傳入日本之前的許多年,當地人已經生活了很久並有自己的語言,只是沒有文字。中文傳去以後,他們用漢字的發音來標他們說的話,他們對於漢字的理解也是按照他們自己的習慣來的。
  • 漢字在日本的命運幾經起伏,去漢字?不可能
    現在在假期中很多人都會選擇去國外旅遊,而與中國最相近的亞洲國家日本可以說是比較受歡迎的,而當中國人去日本旅遊的時候無論是站牌還是超市,入目的都是漢字,讓大家生出很多親切感,不過通過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漢子與我們熟悉的有些許不同,而近期蔣建強新出版的《漢字力》中說了很多關於漢字與日本的關係
  • 你認識的日本漢字並不一定知道是什麼意思
    日本小樽的硝子館,你知道硝子是什麼意思嗎?半額兩個字你肯定認識,但你如果理解為半量,那就錯了。其實是半價的意思。好好去想想。原來是強力促銷中。日本copic一代二代馬克筆72色 描72C 72D 72A B E 三代馬克筆套裝 36色(三代36色A馬克筆) ¥920 購買所以,很多事情並不是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作者:麒鑑,金融作家,資深分析師
  • 日本漢字和中國漢字有什麼淵源
    「從公元4世紀漢字傳入日本到今天,漢字在日本列島使用了1700多年。但我們需要認識到,漢字在日本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生長出許多新的內容,它已經就是日本人自己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實際上不僅是日本漢字,整個傳入日本的中國古代文化都是如此。」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在談到由新經典近期推出的《日本的漢字》一書時如是說。
  • 日本網民:漢字降低了日語的功能性,日本人應該繼續使用漢字嗎?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除了中國,日本也使用漢字。漢字引入日本後,隨著時間的發展,已經融入日本人生活,變得不可或缺。以前朝鮮半島和越南也是使用漢字的國家,但是他們都已經廢除漢字,只剩下日本還堅持在語言中使用漢字。日本歷史上也出現過廢除漢字的聲音,但是均未能成功。有日本網民發帖吐槽稱,「平假名裡面混用漢字,感覺降低了語言的功能性,日本人應該繼續使用漢字嗎?
  • 在日本漢字隨處可見,中國人卻不懂意思,去日本購物別錯過這個字
    在日本漢字隨處可見,中國人卻不懂意思,去日本購物別錯過這個字最近這幾年尤去日本旅遊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大家發現,在日本漢字隨處可見,但中國人卻不懂意思,更有的小夥伴因此而出現些會錯意的囧況。其實日本的漢字確實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哦!根據可查證的史書記載,唐朝時期,國力雄厚,文化實力在當時頗具影響力。日本曾屢次派使者前往唐朝學習,正是在這個時期漢字傳至日本,後來日本人在此基礎上創造自己的文字。不過在日語中還是保留了很多漢字,生活中也十分常見。對於我們來說,漢字是母語,學習理解其含義並不困難。
  • 日本人對漢字的迷戀實在是太喪心病狂了!
    想給大家介紹負責組織評選年度漢字的機構,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以下簡稱漢檢),以及由此看出的日本對於漢字的痴迷和為傳播漢字的魅力操碎了的一地的心。顧名思義,這個漢檢主要是會組織一個考核漢字能力的考試。會出教科書,合格了會頒發證書。官方說法是每年會有220萬左右的日本人會參加這個漢字能力檢定考試。
  • 在中國少有的7個漢字,在日本卻很常見,認識一個你就很厲害!
    在中國少有的7個漢字,在日本卻很常見,認識一個你就很厲害!文/卓越歷史君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正是有了這些悠久的歷史才能造就出我們如今豐富多彩的文明,就好如我們中國無比珍貴的財富——漢語,它影響了我們周圍的許多國家,他們都會受到漢語的影響,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日本的漢字文化。在中國罕見的7個漢字,在日本卻很常見,認識一個就算你厲害!
  • 韓國廢除漢字,還嘲諷日本保留漢字,結果被網友懟
    中國人並不是使用漢字唯一的國家,但是漢字起源於中國這是毋庸置疑的,在古代中國的文化產業十分發達,我們就是周圍國家爭先學習的榜樣,由於之前漢字的廣泛傳播,在亞洲形成了一個漢字文化圈,其中主要就是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為主,漢字也是他們國家在漢字廢止活動之前的一種主要使用的語言
  • 日本文字裡依舊保留漢字,漢字對日本多重要?不光是日本還有韓國
    最初的日本是一個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國家,日本文字的起源可以說是源自於本國語言,但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是,日本的文字是在中國漢字的影響下而被催生且逐漸發展起來的。我國史料最早對此可以追溯到東漢初年,當時在漢光武帝劉秀執政年間,大概是公元57年。
  • 日本漢字切不可望文生義,否則...
    在日本,一些與中國交往較多的日本朋友經常會對漢語有所「抱怨」。比如,有個姓小林的朋友就說,「在中國為什麼你們不叫我『KOBAYASHI』而叫我小林呢?最初和中國人打交道時,他們叫我小林,我都不知道是在叫誰。」
  • 野島剛:不會寫漢字的日本人
    [摘要]現在的日語教學中,「教育漢字」越來越少。「教育漢字」1006個,常用漢字2136個。如果能識讀這些漢字,大概足夠應對日常生活了。作者:野島剛,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資深媒體人,現任朝日新聞中文網主編、《新鮮日本》主編。
  • 日本為什麼還在用漢字
    荒井正吾指著話筒上的「中央電視臺」這五個漢字,即興發揮說:「每一個日本人都認識『中央電視臺』這五個字——我想,這一點就生動地表明日中兩國的友誼源遠流長。」奈良縣知事荒井正吾先生信手拈來的例子,是從日本人的角度說明日中兩國的歷史、文化久遠的交流。日本人都能認識「中央電視臺」這五個漢字,是因為日文中的常用漢字達1945個。
  • 150年前日本有人想廢除漢字 72年前他們又正式限制使用漢字
    而很多到日本旅遊的朋友也能感覺到,在日本,語言可能不通,但文字是基本相通的。160多年前,日本被美國打開國門,很多清國人到日本謀生,他們與日本人的交流方式,就是筆談。但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當年日本差點把漢字廢除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