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日本是一個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國家,日本文字的起源可以說是源自於本國語言,但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是,日本的文字是在中國漢字的影響下而被催生且逐漸發展起來的。我國史料最早對此可以追溯到東漢初年,當時在漢光武帝劉秀執政年間,大概是公元57年。日本使者來中國進行朝貢,自此,中日掀開了長達千餘年的友好交流局面。
在中日歷史上,這種友好局面的開拓之下,我國古老的漢字也開始傳入了日本,古中國漢字在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看來,是一種他們眼中十分先進的載體。但中國漢字傳入日本是一個較為漫長的時期,從東漢光武帝時期,一直延續到了隋唐時代,這先後大概經歷了六七百年的時間,日本才逐漸利用漢字、仿照漢字,從而創造了屬於自己本國的文字。
所以說,日本文字當中絕對是有漢字成分的,如果沒有日本古代學習中國漢字的歷史經驗。很難想像,日本文字如今會是一種怎樣的模樣?簡而言之,之所以日本文字裡依舊保留漢字,是因為日本文字自創造之初,就是模仿和借鑑中國漢字而來的。
再加之,日本文字從隋唐時代創造至今,大概也已經歷了1600多年的時間。就算日本政府想要他們的文字徹底擺脫中國漢字,那也絕對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實現的。
漢字的地位無法取代
日本文字當中,漢字的地位絕對是無法被取代的,除非在日本文字的形成過程中,沒有太多借鑑中國漢字的經驗。上面我們也提到了,古代日本的文字基本在大體上均參照了我國漢字。而且古日的文字還經歷過使用漢字、以漢字標註日語讀音等階段,僅以歷史的眼光去看待中日之間的文字交流,或許你就會明白一個淺而易懂的道理:日本文字真的離不開中國漢字!
日本本國創造的漢字,其實並不同於我國古代通行的漢字,也不同於我國目前使用的簡化漢字。他們使用的漢字在日本被稱為「和製漢字」。從近現代來看,日本政府曾於1981年10月1日最新公布了《常用漢字表》,而這份常用漢字表當中的漢字一共有1945個。2010年11月30日,在日本新任內閣追加的196個最新常用漢字當中,剔除了五個漢字,這樣兩次加起來一共就是2136個漢字。
從上面這段話,我們大概可以分析出兩點:其一,在日本文字當中,至少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國漢字依然在日本文字當中有著無法取代的地位;其二,在日本發展的歷史歷程中,日本歷任內閣基本上都在改革著漢字,而且逐漸呈現出來的趨勢則是「儘可能越來越少用漢字」。但不管如何,至少在如今的日本文字當中,依舊保留了中國漢字。
和日文一樣,韓文也保留了漢字
古代中國漢字曾經是整個東亞的通用文字,而由漢語演變成為的文言文,也曾經是東亞的通用語,這一切只是因為東亞文化圈的中心在古代中國。日語和韓語目前依舊有大量的詞彙都來源於漢字詞,但相比於日文而言,韓文所剩的漢字數量要少一些。
眾所周知,韓國政府曾經在1948年頒布了《韓文專用法案》,其實這份專用法案也可以稱作為「禁止使用漢字法案」,因為在這份法案當中明確聲明,禁止公開使用漢字。
當這份聲明被韓國政府下發到地方各級政府的時候,收到的效果卻不容樂觀,因為漢字的使用在韓國民間一直都沒有停止。頒布法案初期,就連各大城市的學校都沒能遵從。之後韓國教科書先從教育入手,中小學生使用的教科書當中,明令刪除了中小學課本當中的漢字。
沒過幾年,漢字又重新回到了初中課本的正規課程上。20世紀末,漢字重新正大光明的進入了韓國民眾的生活。如今可供日常生活用的常用漢字大概有1300個,相較於日本使用的1900多個漢字,韓國確實少一些。
通過韓國政府在廢除漢字和保留漢字這一矛盾上面的態度,我們其實不難發現:韓國政府和日本內閣其實有同樣的看法,他們都想要廢除漢字,減少漢字對本國的影響,而他們也始終在這條路上躍躍欲試著。但就如今的現狀來看,不論是日文,還是韓文,這兩個國家的文字依舊離不開漢字。
亮郎說
關於我國漢字曾經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其實遠不止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和日本,漢字在歷史上深深影響著周圍諸國,由中國漢字為中心而形成的漢字文化圈,大概就是我們上面所提到的東亞文化圈。但是如今依舊在本國文字中保持漢字模樣的國家,僅僅只剩下了日本一個國家。
日本並不是不想要廢除漢字,只是因為漢字對日本的歷史產生過較為深刻的影響,如果沒有中國漢字,那麼日本本土文字絕不會在隋唐時期就產生。日本文字當中已經融入了中國漢字的基本結構,而且千百年來,由吸收借鑑中國漢字而創造出來的日本漢字也一直為日本國民所使用。
簡而言之,漢字已經成為了日本的一種文化,融入到了日本民族文化當中,如果廢棄日本文字當中的漢字,那無異於就是在割裂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