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用腳、更用兜裡的人民幣,選出了出國度假最愛的亞洲國度——日本。11月20日,據共同社報導,2018年赴日旅遊的中國遊客預計將突破800萬人次,同時消費總額預計將再次超過1000億日元,再次刷新了紀錄。
第一次去日本旅遊,喜歡京都,古寺、和服、和傘、溫泉,很容易就生出「在日本尋找中國古典」的感慨,即使東京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滿滿的時尚現代感,也好像容易百無聊賴,直到遇見隨處的漢字,才親切了起來。
不過滿大街的漢字,你可能都認識,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最明顯的例子,是日文中的「大丈夫」,做「不要緊、沒關係」的意思,」人參「的意思「胡蘿蔔」,「手紙」的意思是「信」,「汽車」的意思是」火車「,外人」的意思是「外國人」,「真面目」的意思是「認真」,再怎麼聯想,估計也想不出來吧。
再比如「激安」,中國人可能會想,是不是「很安全」的意思?錯了,日文中「安」是便宜的意思,所以「激安」是超便宜的意思。日本看到帶有「手洗」字樣的日文,一般說的是衛生間的意思。在許多地鐵的出站口內,都有一臺「精算」機,用於乘客自助處理超程付費。
在日本少不了要吃美食,不過點菜的時候,就要當心了,你到日本壽司店去點一碟刺身拼盤,菜單上寫著上、並二字。上是上等的,優質的意思,而「並」呢?就是普通的意思。
目前日語中至今保留近2000個漢字,但是現在日本教育的漢字,越來越少了,只有1006個,常用漢字2136個。如果能識讀這些漢字,大概足夠應對日常生活了。不過有人說一般日本人實際使用的漢字,也就500個字左右,大概也就是中國小學生的識字量。
不過有一部分的漢字,是從日本傳到中國的,特別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脫亞入歐,積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還有政治經濟法律,翻譯成日文時,就用了中文裡的漢字,賦予了這些漢字新的意義,也讓漢字煥發了出了新的生命力,比如我們常常說的,像白夜、半徑、飽和、保險、保障、背景、編制、採光、參觀、常識、場合、場所、成分、成員、承認、乘客、出口、出庭、儲藏、儲蓄、傳染病、創作、代表、會計、擴散、勞動、勞動者、勞作、臨床、領海、領空、領土、美術、民主、衛生、文化、文明、文學、無產者、舞臺、主人公、主義、資本、資本家、自由、宗教、總理、作者、座談、無產階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等。
日本人能造出漢字發明國,都能接受並廣泛傳播的漢字詞彙,足以看出日本人儒學功底和漢字造詞能力的深厚,以及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學者莫邦富指出,日本之所以能夠造出那麼多的漢字詞彙,主要是它在明治維新之後成了亞洲的領軍國家,成了西方文明進入亞洲這塊東方土地的橋頭堡,成了西方文獻的翻譯中心,成了在亞洲散播西方文明的文化發信基地。
不過到現在日本人在創造漢語詞彙方面,幾乎沒有再推陳出新了,歸根到底還是與日本社會的經濟文化的沉悶有關,尤其是在八九十年代房產崩盤後,日本社會更是徹底進入了低欲望社會,整個社會的創新氛圍及能力,尤其是新世紀來的網際網路等新科技領域,日本幾乎沒什麼建樹,而中國則飛躍發展,尤其是支付寶、微信支付已經成為了中國遊客在日本消費的主流支付方式。
文化,尤其是現代文化,從來都是從經濟強國向經濟弱國傳播,在古代漢字傳播到日本,日本也成為了漢字文化圈的主要國家,便是最好的證明。
金融投資家索羅斯說,我們回顧歷史時,會發現西班牙主宰著十六世紀,之後兩百年法國是最繁榮的國家,英國在十九世紀大放光彩,而二十世紀是美國的世紀。現在二十一世紀是屬於中國的了。中國是一個偉大國家的再現。中文會是下一種世界語言。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我所能給與他們的最佳忠告可能是:讓你的孩子和孫子學中文。在他們的世代,中文和英文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兩種語言。
漢字,將會是全世界的漢字,未來更多的漢語詞彙將會在在中國誕生,因為的世界歷史已經進入了中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