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又稱中文、中國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最開始是圖形,後面演變為筆畫,從複雜變得簡單。漢字的數量接近十萬個,可是日常所使用的常見字只有幾千個,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在歷史上深受漢文字的影響,所以仍然存在著借用漢字的現象。歷史在發展,漢字也在發展,從傳說中的倉頡造字開始,一直到近現代都有人在創造新的漢字,比如民國時期就有個人創造了一個新的漢字,雖然當時被全國女性痛罵,可是現在每個人都在用,這是個什麼字呢?不妨一起來看看。
劉半農是近代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和語言學家,也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反對文言文,提倡大家使用文言文,獲得過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他寫的《漢語字聲實驗錄》還曾榮獲法國康士坦丁·伏爾內語言學專獎。劉半農的主要作品有《揚鞭集》、《瓦釜集》和《半農雜文》,也曾在北京大學擔任國文系教授,是名符其實的民國大師。
劉半農出生於清朝光緒十七年,江蘇江陰人士,家裡雖然貧窮,可是父親卻飽讀詩書,所以劉半農自小就聰慧過人,年僅六歲就能對聯、詠詩,22歲開始就在中華書局翻譯安徒生、小仲馬、託爾斯泰、屠格涅夫、高爾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他翻譯外國作品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外國人分清了「she(她)」、「he(他)」和「it(它)」,可是國內只有一個「他」,如果一律用「他」字,國人看書的時候就會分不清人物關係,於是他創造了「她」和「它」。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是一件好事,使得翻譯工作更順利,也讓白話文表達得更清楚,可是當時的女性不那麼想、劉半農創造漢字的消息傳出之後,她們開始痛罵這位語言學家,理由很簡單——劉半農歧視女性,她們認為既然要創造漢字,為什麼要替女性新創立一個,而不是替男性另創立一個。劉半農知道此事後也啞然失笑,可是他還是堅持推廣這兩個字,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字傳播得越來越廣,過了十幾年後,女性們也就不再罵劉半農了,她們也接受了這個新的漢字,並且沿用到了現在。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當時的女性那麼激進,連一個字都要計較,其實自從清朝末年,中國女性就開始爭取女權,民國時期達到了巔峰。安徽才女呂碧城提倡女子教育,受到了直隸總督的賞識,杭州女子惠興自己動手籌辦學堂,看到辦學的錢遠遠不夠,就自殺明志,用生命推進婦女教育和爭取女性權利。無數的女性在這條路上做出了貢獻,她們自認為做得不比男性少,很重視男女平等的觀念,所以劉半農單獨為女性創造漢字,她們就覺得受到了歧視,當然要痛罵這位民國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