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呂氏春秋》
對於每一個國家來說,文字都是不可缺少的,任何一個有文化有歷史的國家都有屬於自己國家的文字。在整個社會的發展歷程中,文字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更是文化傳播的載體,不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歷史的記錄。
對於每一個中華兒女而言,漢字都是無可替代的文化瑰寶,歷經了幾千年的變化,從一開始的甲骨文到繁體字再到如今的簡化漢字,漢字也曾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境地,好在,它能夠承載住風雨,隨著時代的變化,漢字也在不斷地被發明創造。
棄戎從文
他叫劉半農,1891年生於江蘇省。他們家不算富裕,但是父母都是知識分子,思想覺悟很高,所以即便再沒錢再辛苦也會督促他學習,耳濡目染下,他6歲的時候就已經凸顯出文學才能了,已然能對對子了。之後的他學習也很努力,在學校一直都是頂級學霸的存在,畢業母校挽留他任職教書,而他就這麼直接順利地走上了教書育人之路。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辛亥革命爆發後,他便棄文從戎,走上了一條革命路。此時的他是熱血的,為了國家的興亡,他甘願付出血肉之軀。但現實和想像是有差距的,在現實中,他並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所在的部隊非常的混亂,而他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種混亂,無能為力。沒過多久,他又離開了部隊,回到了家鄉,再度拿起了筆桿子。此後的他便一直致力於用文字來改變國人的思想,進行了許多文學創作,也翻譯過許多國外小說。
以筆代武器
他是和魯迅一樣的文人,希望用筆做武器,拯救國人,抨擊混亂的社會現象。文人的革命之路也並非那麼容易輕鬆,他們也很容易受到迫害,但他們始終相信,他們的文字能夠影響國人,能夠對國家的存亡做出貢獻。在英國倫敦大學深造回國後,他去到了北京大學,試圖用自己所學到的先進思想拯救同胞們。在北大,有一群和他一樣志存高遠的人,用新思想碰撞舊思想,幫助更多的人認清現實。他是一位非常優秀的人,就連魯迅對他都是讚賞有加。而這樣一位才子卻不是所謂的迂腐文人 ,相反他十分的有趣。
曾經他為了能夠寫出一本《罵人專輯》,還曾公開徵求罵人語錄,這樣奇怪的要求也只有他這樣有趣的人才能想出來。之後,不僅僅是學校的師生跑來罵他,就連社會上來自各個地方的各界人士都跑來痛罵他,他也沒惱,相反還受益匪淺。可別認為他是個神經病,這是他為了寫出好文章而認真想到的對策。
使用「她」字
他在文學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其中包括了如今每個女性都會用到的字,只不過,剛建議使用這個字的三年時間,他卻一直被女性們痛罵著,這個漢字便是女性用的「她」。其實我國古代早已有這個字,讀作jiě,只不過比較生僻罷了。而在當時的漢字書寫系統上,無論男女都共用一個「他」,女性和動物的它在那個時候都是不存在的,但這在文學表達書寫上十分的不便,人們分不清是男是女,參考國外人家的男女都是有單獨的字存在的,所以劉半農也想到了用專門的Ta代替女性,而「他」則專門代表男性,因此,代表女性的「她」字被他提了出來使用,用來指代第三人稱的女性。
初衷很美好,只是很多人卻不領情。當時不少女權主義倡導者對此抨擊得很嚴厲。正值新舊思想熱烈碰撞的時期,女性們認為男女平等,所以為什麼要將「他」分開來使用呢?這難道不是對女性的歧視嗎?所以在這股子風的鼓吹之下,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痛罵起他來,認為他骨子裡是個男權主義者,不尊重女性,蔑視女性的存在。
不得不說,這對劉半農的影響還挺大的,整整三年時間他都沒法光明正大地出現在公眾面前。可即便如此,他也沒有退步,因為他本意就是好的,所以他也不曾妥協。為了澄清,他還特意發表了文章說明,希望大家不要對他有偏見和誤解。
結語
最後,代表女性的「她」被徵用了,說明他所提出的新改變是正確的,符合時代的要求,而不是所謂的「區別對待」與歧視女性。而當初被女性罵了三年的「她」字卻走進了全中國,每個女性都在用「她」。
參考資料:《集韻.上聲.馬韻》
《她字的研究》
《「她」字問題》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