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1030,閱讀約3分鐘
「她」,這個代表女性的漢字,早已是大家心中根深蒂固的概念。漢字源遠流長,但「社」字是近代才發明的,並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無數女性走上街頭大罵這個詞的發明者,認為他對女性充滿歧視。怎麼回事?
「社」字的發明者是劉半農。劉半農,原名壽朋,江蘇江陰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劉半農是國學大師。他是一位新銳詩人,語言學家和教育家。他是個真正的牛。魯迅在《憶劉半農王》中特別提到劉半農發明「她」字。
魯迅寫道:「他(劉半農)活潑勇敢,打過幾次打仗。比如王敬軒的雙簧信的答案,『她』,『他』字的創製都是一樣的。現在看來很瑣碎,但那是十多年前,只有提倡新式標點,就會有一大群人『喪妻』,要『吃肉睡皮』,所以確實是一次『打仗』。「。
筆者注意到,早在1917年,《新青年》雜誌就開始關注「她」一詞的英文翻譯。作為編輯,劉半農最早提出可以創造一個「她」字來代替女性的第三人稱代詞。起初,劉半農的建議是在內部提出的,並沒有引起太多重視。
1919年初,《新青年》發表了一篇題為《關於英畲字翻譯的討論》的文章,描述了語言學家錢玄同,周作人對「畲」等漢字的討論。而錢玄同則傾向於將He,She,IT(他,她,它)從英語直接遷移到漢語。周作人放棄了以往「其女」的說法,改用「易」字,錢玄同表示支持。
文章發表後,劉半農的「她」提案也引起關注。然而,1920年3月21日,金德章首次發表在《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的詩《社遙》,卻引起了軒然大波。上面說:「佘瑤?她嫁了嗎?她的丈夫是殘暴的野獸嗎?她是二十世紀的新人物,願意犧牲一生的幸福?她也是一個完整的人,誰敢取她的自主權?」。
詩一經發表,無數婦女上街大罵劉半農。眾所周知,民國時期婦女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於是,大家都認為劉半農發明「她」字是為了歧視女性。面對鋪天蓋地的批評,劉半農認為有必要作出解釋。當時他在英國留學時,抽空寫了一篇題為《她》的文章,然後寄回上海,在《時事報·學燈》上發表。
劉半農在文中詳細解釋了為什麼用「她」來代替女性。這根本不是對女性的歧視,而是對女性的尊重。劉半農說:「『社』的形式與『和』字很相似,容易辨認,但有明顯區別,不會弄錯,所以可以儘量使用。」這篇文章發表後,「她」一詞逐漸得到大家的認可,最終成為今天最常見的詞彙。
參考資料:「社」字問題與《追憶劉半農軍》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