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社會上,每一項變革,都面臨著強大的阻力,而在百年前,有一名學者,僅僅是因為創造了一個漢字,就被女性所罵了10年,這又是怎麼一回事情呢?
20世紀初期的中國,百廢待興,新文化運動轟轟烈烈的在中國大地展開,大量西方的文學名著被翻譯成了中文,受到了廣泛的閱讀,然而在翻譯學界,卻出現了一個廣為存在的難題。英文單詞當中的「she」究竟應該如何翻譯?
在中國古代的社會,無論男女都使用「他」來作為第三人稱的代詞,然而對於翻譯者來說,西方人經常使用到「she」這個單詞來區分性別,為了能夠儘量符合文章原意,有人開始使用「那女的」、「他女」來指代「she」這個單詞,然而翻譯的效果卻很不理想,文章中連篇累牘的「他女」,往往很破壞閱讀的體驗。為此作家魯迅想了一個辦法,使用當地方言的「伊」來代指「she」,但是作為一種地方口音,也未曾流行。
1918年,新文化運動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詩人和語言學家劉半農,突發奇想,是否能將「單人旁」換作「女字旁」,從而憑空創造一個「她」字出來呢?劉半農曾經擔任中華書局的編譯員,先後在《時事新報》《小說界》等報刊上發,發表了安徒生、託爾斯泰等多名作家的文章,深深知道創造「she」這個指代詞的重要性。
因此1917年,劉半農就在課堂上提出了「她」字以對應「she」的建議,並且在當年翻譯英國戲劇《夢魂》時,就試用了「她」作為第三人稱女性的指代。但是並沒有激起太多的反應,在最初,劉半農的提議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響應。
然而讓劉半農沒有想到的事情是,在3年之後,自己卻因為「她」字的發明而迅速走紅。在1918年的時候,周作人在《新青年》撰文:《她字的研究》,提到劉半農的這個設計很有必要,不過周作人也認為「印刷所裡沒有,新鑄許多也為難」,還需要從長計議。
但是劉半農和「她」字在浮現公眾視野後,卻引起了不少女性的憤怒。當時思想開放,大量女子走上街頭,希望廢除過去不平等男尊女卑的思想,包括纏足、包辦婚姻等陋習,同時也要求獲取同等的社會地位,能夠參選各種工作。
而劉半農的「她」字也讓很多人不平,憑什麼是女性要被單獨列出來,改用「她」,而並非男子用一個單獨的部首呢?很快,劉半農就受到了口誅筆伐。
1920年,上海《新人》雜誌刊登了一篇署名寒冰的《這是劉半農的錯》的文章,認為新創「她」字毫無必要,因為第一、第二人稱的「我」「汝」等字,也沒有陰陽之分,再說「她」、「他」兩字,只能在閱讀時分別,讀音上區分度不大。認為劉半農有歧視之嫌疑,不單單是女性反對劉半農,很多守舊派同樣不同意劉半農的觀點,但是他也不乏有支持者,《時事新報 學燈》發表了劉半農的《「她」字問題》,在這個字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上做出了詳細的探討。
此時的劉半農正在英國留學,他也仔細的關注著國內這場關於「她」字的爭辯,劉半農對此解釋道,他並沒有任何別的意思,只是單純想方便區分而已,為此,劉半農還在1920年9月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提倡了她字的使用。
最終經過爭論,「她」字總算被正式啟用,然而關於劉半農的非議,還在繼續,他被中國女性罵了前後將近10年,被視為「大男子主義者」。不過到了後來,隨著「她」字的普及,如今成為了常見字,而每個女性也都在用,這自然也要感激劉半農不畏艱險,敢於創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