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字的演化進程中,先後出現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草、行、楷等字體,這裡有官方的整治作用,也有老百姓為了便利而進行的優化作用。比如秦統一了中國後,也統一了各諸侯國使用的文字,就是小篆;後來為了書寫方便迅速,將篆體中字體象形畫改為筆畫化的新字體。總之,字體發展趨勢就是簡化、書寫便利。
最早出現的漢字文字就是在動物的骨骼上書寫的文字,後來命名為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殷墟文字。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佔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
再往後,出現了金文,金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體名稱,指的是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末期,下至秦滅六國。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採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大篆亦指籀文、遺存石刻石鼓文。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後,也統一了文字,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製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小篆。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畫、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認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
隸書始於秦朝,據相傳隸人(相當於現在的文書秘書)程邈為了改進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隸書者,篆之捷也」。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吳伯陶先生∶「小篆還保存了象形字的遺意,畫其成物隨體詰屈;隸書就更進了一步,用筆畫符號破壞了象形字的結腹,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
草書始於漢初,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後來結合隸書形成了章草,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 到了唐代,今草寫得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 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行書,又名「行押書」,所謂行押書,就是籤名用的書體,漢朝的時候,籤名最先多用草書,由於潦草,結果引起混淆,政府下令禁止使用草書籤名,必須字跡讓人容易辨認,從而形成了行押書。這裡提到一點,按黃簡先生的定義,行書是自隸書發展起來的,即「用使轉寫隸字」。但在網際網路上搜索出來的都是說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裡暫且留下一個疑問,後續,待確認後再來報告相關內容。
楷書,字體名,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早期楷書代表人有鍾繇、王羲之等,代表作包括「宣示表」,「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楷書發展到唐朝達到了鼎盛。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元朝的趙孟,以及明代的王龐、祝允明等,其楷書都很厲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