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2020-12-13 覃仕勇講史

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申遺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的審議通過,「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說起來,良渚古城從被考古學家發現那天算起,到今年,已經整整82年了。

這82年中,關於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生過許許多多曲折的故事。

1936年,時年26歲的施昕更是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一位館員,他在對位於古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考古時,發掘出了一件黑陶。

對這件黑陶,他覺得非常眼熟,印象中,自己的家鄉良渚經常出土有類似的黑陶。

為此,他轉回家鄉良渚,進行文物調查。

在他的主持下,果然出土了數百件黑陶、石器、玉器。

但是,還等不及他對這些文物進行深入研究,抗戰爆發了。

遺憾的是,在逃難過程中,施昕更感染上了風寒,不久病故。

也就是說,良渚遺址剛剛被揭露出冰山一角,又迅速被遮蓋起來了。

幸好,施昕更發掘出的黑陶、石器、玉器沒有丟失。

梁思永、董作賓等人進行了認真的比較,認為良渚遺址的黑陶為和龍山文化有相似之處,將良渚遺址歸屬於龍山文化的杭州灣區,並進行深入研究。

良渚遺址的考古工作因此得以持續下去。

1957年,有著「新中國考古學奠基人」之稱的夏

N_鼐先生認為良渚文化並非標準的龍山文化,建議將之隔離開來研究。

兩年之後,即1959年,人們在湖州錢山漾遺址中出土屬於良渚文化的紡織品遺存,其中包括絲線、麻布。

在一塊被鑑定為最早的"絹織物"的紡織品中,科學家經過細緻檢測和分析,發現其材質是經過繅制的家蠶絲,其經緯密度達到每平方寸120根!

這說明,良渚文明已經掌握了相當發達的養蠶和紡織技術,其科技發展水平已遠遠高於龍山文化。

而且,從這一發現來看,良渚很可能就是絲織技術的發源地。

夏鼐由此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的概念,認為良渚是有著自身演變、發展序列的一個考古學文化。

這樣,考古專家們改變了研究方向,轉而考察良渚文化的源頭,先後於1975年、1979年提出了「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的命名,確立了從馬家浜文化到崧澤文化,再到良渚文化的三大文化的發展序列。

1986、1987年,考古工作人員從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隨葬品,其中有象徵財富的玉器和象徵神權的玉琮和象徵軍權的玉鉞,為研究階級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1994年又發現了超巨型建築基址,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確認是人工堆積的大土臺,土層最厚處達10.2米,如此浩大之遠古工程,實屬罕見。

考古學界漸漸有了「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源頭」的聲音。

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良渚文化的研究都只停留在小打小鬧的層面上。

直到2007年,良渚文化的考古有了質的飛躍——這年,30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見天日。

該古城由包括莫角山遺址、良渚古城區和外郭區等部分構成,面積達8平方公裡!

如果說這個數字還不夠驚人,大家不妨比較一下著名的蘇美爾人烏爾古城好了——蘇美爾人烏爾古城才區區0.6平方公裡。

據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測定,良渚古城的塘山、水壩、反山、莫角山宮殿都已距今4900~5000年,城牆約距今4800年,外郭大致距今4700年。

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等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遊地區首次發現同時代中國最大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發現的,可稱為"中華第一城"。

其實,這還不算最逆天的。

最逆天的是,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了良渚古城建設之初統一規劃的城市水力資源工程——良渚遺址外圍水利系統。

該水利系統由谷口高壩、平原低壩、山前長堤的11條人工壩體和天然山體、溢洪道構成,形成面積約13平方公裡的水庫,庫容量超過6000萬立方米。

這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也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壩系統之一!

國際考古學界流行的學說中,克拉克洪的標準定義一個可稱作文明的社會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一、具備一個五千居民以上的城市;

二、複雜的禮儀中心;

三、文字。

那麼,良渚古城的城市規模已經無須贅言了;而從在城中出土的玉器來看,5000年的良渚,也具備了王權、禮儀系統和社會分層,甚至可以說,已經出現了國家的初級形態。

關鍵是文字。

良渚遺址有文字嗎?

良渚遺址出土的許多器物上,有大量的刻畫符號,它們是不是文字呢?

擔綱2019年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良渚古城遺址的良渚博物院總策展人、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非常委婉地說:「良渚尚處於原始文字階段,已發現700餘個刻畫符號,其中有許多刻畫符號組合排列在一起,具備文字的功能特徵,被古文字學者視為原始文字,但目前尚不能釋讀。」

「目前尚不能釋讀」的「原始文字」,從嚴格意義來說,就只是「刻畫符號」而已,還不能算是文字。

從這一點上來說,良渚遺址只能稱「良渚文化」,而不能稱「良渚文明」,雖然,它離文明只有一步之遙。

現在世界上,普遍認為中國只有三千年文明,是遠遠短於古埃及、古希臘的。

我們常說「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卻一直找不到3500年前的文字來證明,真是憾莫大焉!

不過沒有關係。

2013年和2017年,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著名考古學教授科林倫福儒曾兩次實地考察良渚遺址,參觀良渚博物院,他認為「良渚遺址是中國大遺址保護的樣板」,並提出「良渚水壩遺址極可能為世界最早水壩」。「中國新石器時代是被遠遠低估的時代。良渚遺址的複雜程度和階級制度,已經達到了『國家』的標準,這就是中國文明的起源」。

就是倫福儒這番話,給了高蒙河等專家莫大的鼓舞和信心。

申遺工作得以有條不紊地展開。

世界遺產委員會最終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傑出貢獻,符合世界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要求。

成功申遺後歸國的高蒙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興高採烈地說:「國際學術界曾長期認為中華文明只始於距今35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這意味著中國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於距今五千年前,終於得到了國際承認!」

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事後也說:「良渚文化遺址群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它的存在,使中華文明有了一塊可以與古埃及、古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文明遺址並列的文明聖地。」

是的,良渚古城遺址能夠申遺成功,主是得益於其古老而龐大的水利工程,以及它那高大的宮殿臺基、完整的城牆遺址,還有那數以千計象徵權力與信仰的精美玉器,共同呈現出一個「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的物質和精神世界。

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這次申遺成功,世界遺產委員會給出的結論也只僅僅是:「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傑出貢獻」,即良渚遺址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良渚文化」要真正成為「良渚文明」,還必須快釋讀那些「目前尚不能釋讀」的「原始文字」,把它們從「刻畫符號」的身份轉正成「文字」的身份。

從這點上說,前路漫漫,任重道遠。

中國有很多國家寶藏,這些寶藏蘊藏著豐富的中國文化。

但是,我們對它們總是了解不多。

就因為了解不多,有時候在對孩子的教育上總覺得無能為力。

雖然也會抽空帶孩子到博物館參觀,但參觀是參觀了,卻還是不知其所以然。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超好的東西:2020年國家寶藏日曆。

這個日曆的每一頁就是一張國寶圖。

圖片下面都有詳細的介紹,孩子一天看一張,就能認識我們中國的一個國寶。

另一面,還有一段摘錄自《菜根譚》的優美文字,對孩子的語文也有幫助。

而且這個日曆也不貴,只要49塊錢。

當然,大人看也很好啊,多一些文物知識是有好處的。

點下面的橫條購買,今天下單,第二天就發貨。

相關焦點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北京時間7月6日下午,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隨著大會主席阿布法斯·加拉耶夫落槌,位於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 良渚王國: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根據文津獎獲獎點評,此書「充分考慮到兒童與入門讀者的興趣點,側重於生活細節,從水、城、玉的線索展開,既有實體意義,又有文化象徵意義,並配以簡約卻相當柔美的插圖。整本書讀下來讓人賞心悅目,不知不覺間增進了知識,同時也忍不住遐想,尤其是遠古文化與我們當下生活的關聯」。《五千年良渚王國》是國內首部反映五千年良渚文明的童書。
  • 良渚申遺成功與玉饕餮一字書釋昊天經緯王城
    良渚申遺成功與玉饕一字釋昊天經緯王城倪寄如 (退休工人)7月6日在亞塞拜然舉行的世界遺產會議上良渚古城申遺取得成功,「良渚古城遺址」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中,經過幾代人發掘的良渚遺址展示了中華民族
  • 浙大老師的良渚深情:百萬餘字申遺材料,逐字校譯默默無聞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首席記者 王湛 通訊員 李榮煒 邱伊娜良渚古城遺址近日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浙大,有一個人,很早就開始翻譯校對良渚申遺的百萬字材料。之後,良渚博物院多次找到朱曉宇為博物院的講解和講座進行口譯。因為這一次次的合作朱曉宇說他對良渚遺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當申遺小組找到他時,朱曉宇還是猶豫了很久。
  • 良渚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必讀的一頁!
    雖然「良渚勢力佔據了半個中國」的觀點尚未定論,但是作為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良渚文化」改寫《中國歷史》這本教科書的事實已經呈現。今年開學季,全國約1400萬初中一年級學生拿到的新版99頁《中國歷史》教科書中,「良渚文化」佔據了整整1頁。這意味著,良渚二字,之於中國的所有初中生,不再是出現在傳說中,也不再是出現在旅遊畫冊裡,而是以整頁的篇幅出現在必讀的中國歷史裡。
  • 良渚君瀾度假酒店:追尋國寶申遺腳步,打造良渚人文旅居新環境
    在第八期的《國家寶藏》節目中,浙江省博物館選送的三件國寶,最重量級的就是良渚古城遺址出土的「玉琮王」。良渚古城遺址對我國的意義深遠,遺址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東北部、東部及東南部,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經考察,良渚古城距今5300-4000年左右,是長江下遊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
  • 良渚陶文:五千年文明的歷史書寫
    因為,從五千年前的良渚陶文上可以看到天堂裡文明的燦爛曙光。我深感責任重大,很有必要把良渚陶文的重大意義寫出來,告訴世人,共沐榮光。內容豐富的良渚陶文 良渚陶文中有不少象形文字,日月星辰、山水飛禽,雞龜貓蝶鹿蛇更是栩栩如生,一目了然。
  • 2019良渚文化推廣特使出爐!良渚故事將這樣說
    10月27日,良渚古城內的莫角書院熱鬧非凡,文化編劇、資深領隊、文物攝影師、環球旅行家……各領域大咖共赴一場聯結五千年文明之約,探討「後申遺時代」良渚的故事該如何講給世界聽。27日上午,在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指導下,由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浙江在線新聞網站主辦,大屋頂文化協辦的2019良渚文化推廣特使徵集活動路演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莫角山書院進行,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新聞處副處長閔柯;浙報集團浙江在線新聞網站副總編輯蔡李章;杭州美麗洲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良渚遺址申遺指揮部旅遊開發部副部長王剛;浙江旅遊職業學院副校級領導、教授、浙江省文化和旅遊智庫專家
  • 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 良渚古城遺址具有文化遺產的五大突出普遍價值
    這標誌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主流學術界廣泛認可!木槌敲下的那一刻,中國參會團一片沸騰,全場致以熱烈掌聲,來自世界各國的遺產專家為良渚古城遺址送上真誠祝福。都市快報記者也在大會現場,親歷了良渚申遺的那一刻。帶著激動的心情,我們為大家還原一下世界大舞臺上的「良渚時間」。
  • 吉大校友黃莉:與良渚遺址的不解之緣
    「你看,這個剛挖的溝裡已經出土了良渚時期的陶片了,這個遺址地下文化層很淺,你若是種植果樹肯定要破壞遺址。你也是本地人,遺址保護更需要本地人的支持啊。」黃莉對周某耐心地勸說。一次又一次地說服教育,一遍又一遍地做著周某的思想工作,最後黃莉終於憑藉著自己的耐心與誠意,成功說服周某放棄種植苗木,同意在這塊承包地上種植對遺址保護無破壞的水稻。
  • 良渚古城遺址參與世界遺產大會審議
    據測算,僅建造古城和水利系統所需的土方量就有近1000萬立方米,這一浩大工程只有國家的力量才能完成。 良渚古城是中國長江下遊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擁有城市文明的早期國家。良渚古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可以填補《世界遺產名錄》東亞地區新石器時代城市考古遺址的空缺,為中國5000多年文明史提供有力的實證。
  • 世遺良渚「飛」入尋常百姓家
    正如在申遺成功之時許下的「願景」:後申遺時代,努力將良渚古城遺址建成大遺址保護利用典範和文旅融合發展樣板。通過「神王之國」3D宣傳片,可以看到五千年前一個「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的桃源世界,也是一個信仰統一、神權至上、王權集中、階層分化的人類最早期文明社會。
  • 申遺成功的良渚古城 水生態管理折射時代光影
    北京時間2019年7月6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7月7日,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網上預約系統對外開放,每天限制3000人。7月31日前,入園參觀是免費的;8月1日起,正式收費入園。   祝賀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 良渚文化入編全國統編《中國歷史》教科書
    除了文字講述出土的各類遺存,和遺址對證實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多元一體特徵的意義外,還選登了四張照片,分別是良渚出土的玉璧、玉鉞、刻符罐和玉琮。這意味著全國80%以上的初一學生,將通過課本了解到良渚考古學對於中國歷史的深遠意義。 記者從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良管委)獲悉,這是良渚文化第四次被寫入中學歷史類教科書,也是所佔篇幅最大的一次。
  • 傳承守護良渚文明、開拓創新良渚文化,杭州良渚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赫赫五千載,文明良渚尋。今天(5月28日)上午,「杭州良渚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揭牌儀式」 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浙江省中小學生研學教育實踐基地」授牌儀式在良渚文創公司舉行。良渚是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聖地之一,延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後申遺時代,在良渚文化舉世矚目的高起點上,如何才能進一步推動良渚文化?亟需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使之與當代文明相融相通。
  • 探源良渚文明的閃耀「星鬥」——梅嶺玉遺址
    為進一步挖掘梅嶺玉作為良渚文化玉料來源的佐證,5月27日—28日,梅嶺玉與良渚文明學術研討大會在天目湖畔召開。本次活動由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江蘇省考古學會、溧陽市人民政府主辦,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天目湖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溧陽市梅嶺玉文化研究會承辦。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考古界權威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梅嶺玉與良渚文明。
  • 良渚與古代中國:修城築壩做手工,中國最早的文明是什麼樣的?
    趁著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的熱度,故宮博物院聯手良渚博物院、浙江省博、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在 2019 年 7 月推出了《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的大展。我專門去仔細看了下,感覺非常不錯,在此寫一個回顧總結。
  • 打CALL良渚|紮根良渚的「良築良作」,用漫畫講述良渚的玉文化故事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鄭琳良渚古城遺址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個消息不僅令考古學者和歷史學者感到興奮,同樣讓位於杭州市餘杭區良渚街道的一家動漫企業感到欣慰不已。同年起,良渚也成為了專業漫畫大賽「新星杯」的舉辦地 「新星杯」故事型原創漫畫大賽是一個持續10年以上的成功漫畫賽事,每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60餘位專業漫畫大師組成評審團,自15年起開啟全球徵稿,如今已成為一個漫畫界重要的人才孵化平臺、信息交流平臺和宣傳平臺。而它與良渚的結合成功將「漫畫」新元素融入良渚厚重的歷史文化。
  • 良渚遺址入編《中國歷史》、高中《數學》《歷史》教科書
    「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左右,長江中下遊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9月1日,全國中小學迎來新學期,本學期新啟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重新修改了對良渚遺址的敘述和定位,與2017年發行版本相比,進一步明確了良渚遺址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地位。
  • 良渚古城遺址列入多本統編教科書,這道跟良渚有關的數學題你會做嗎?
    這道有關良渚遺址的高中數學題你會做嗎?(文末有答案!)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今天是全國中小學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不少拿到新課本的初中、高中生們會發現,暑假裡大家討論的新聞熱點,被寫進了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