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CALL良渚|紮根良渚的「良築良作」,用漫畫講述良渚的玉文化故事

2020-12-22 錢江晚報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鄭琳

良渚古城遺址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個消息不僅令考古學者和歷史學者感到興奮,同樣讓位於杭州市餘杭區良渚街道的一家動漫企業感到欣慰不已。除了與良渚文化一衣帶水的天然親近感,翻翻動漫集團其實早已與良渚文化結緣多年,不僅打造了國內首屈一指的漫畫部落「良築良作」,還用漫畫講述出良渚玉文化的故事。

一路行來共存共棲,如今唯有驕傲與感恩。

翻翻動漫集團與良渚文化的初見,來自於一次偶然的相遇。2011年,翻翻動漫總裁沈浩先生在參觀良渚博物院的過程中,被此間散發的靈氣深深吸引,並萌發了要在此建立中國最美漫畫創意部落的設想。當初的漫畫創意部落取了「良渚」的諧音,定名為「良築良作」,意為「在美好的環境中創作美好的作品」。

2014年,中國最美漫畫創意部落正式落戶良渚文化村,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漫畫創作人才聚集於此地,創作著《拾又之國》、《識夜描銀》、《隱世華族》等一系列深受讀者歡迎的大熱作品。

同年起,良渚也成為了專業漫畫大賽「新星杯」的舉辦地 「新星杯」故事型原創漫畫大賽是一個持續10年以上的成功漫畫賽事,每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60餘位專業漫畫大師組成評審團,自15年起開啟全球徵稿,如今已成為一個漫畫界重要的人才孵化平臺、信息交流平臺和宣傳平臺。而它與良渚的結合成功將「漫畫」新元素融入良渚厚重的歷史文化。翻翻動漫不斷將良渚深蘊的文化歷史通過活動呈現給大眾。而 「華韻流光——《識夜描銀》原畫展」、「漫畫·新生·未來——中國漫畫產業峰會」等聚集人氣和關注的活動,也豐富了良渚的地方文化內容。通過國內外友人的切身體驗,近距離接觸良渚的文化精髓,將良渚文化帶出國門。

在精心設計打造這個中國最美漫畫創意部落的過程中,本著文化先行的理念,翻翻動漫即時開啟了良渚文化相關的漫畫內容的創作,首次將良渚文化以動漫的形式向大眾傳播。其中的重要代表為《良渚異聞錄之玉作師》。

《良渚異聞錄之玉作師》是一部以良渚玉文化創作靈感的漫畫作品。2011年,翻翻動漫帶著腳本作者月降和漫畫作者巴布等人組成了青年創作團隊,在玉文化產業園閉關6個多月潛心研究良渚文化。創作團隊對良渚文化經過深度的剖析,用青年文化的角度重新解讀傳統文化。

《良渚異聞錄》一經誕生就廣受好評。在當時漫畫行業中,這樣一部充滿傳統文化元素的漫畫作品是稀缺的,《良渚異聞錄》甚至算的上是先驅性的漫畫作品。年輕讀者們通過這部漫畫,建立起貼吧討論漫畫劇情、良渚文化……良渚的玉文化在年輕人間傳播,傳統文化不再是古板、過氣的代名詞。

《良渚文化異聞錄之玉作師》除了是國內第一部以良渚文化為主題的漫畫作品,也可能是第一部開展了動漫全產業開發的IP。

翻翻動漫利用專業的漫畫產業鏈,把這《良渚異聞錄》打造成了一款立體的IP產品。突破了漫畫載體,更以音樂、舞臺劇、舞蹈等更多元的形式向外界傳遞。由日本知名作曲家小林信一老師操刀的《良渚異聞錄》系列原創音樂;舞蹈《良渚異聞錄之玉作師》作為浙江省優質文化代表,亮相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此外,音樂試聽會、吉他教學等更多相關產業的衍生模式也得以順利開展,良渚文化也以更多元更年輕的面貌為大眾所熟悉,匯聚了多國的優秀文化人才,並且成功向全球不同類型的人群展示了良渚文化的全新魅力,力助良渚遺址申遺。

今日欣聞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這既是良渚文化傳承五千年仍生生不息的因,亦是翻翻動漫接棒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生根發芽的果。今後可以想見良渚文化必將獲得國內外更多人群的關注,以《良渚文化異聞錄之玉作師》為首的,翻翻動漫出品的傳統文化動漫作品也必將得到更為廣泛的市場。翻翻動漫並不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應得的,希望今後能產出更多更優秀的原創動漫作品,使更多人了解良渚古城遺址文化,也讓良渚古城遺址的文化走向世界。

相關焦點

  • 良渚博物院科普繪本《良良的古城世界》:講述孩子們聽得懂的良渚故事
    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遺址,不僅是良渚文化的信仰中心,更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自1936年被良渚鎮人發掘以來,這裡已經走過了80多年的考古之路。2019年,這片沉寂的土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曾一度掀起了「良渚熱」,而今一年多過去了,人們對它的熱情依然未減。
  • 2019良渚文化推廣特使出爐!良渚故事將這樣說
    為良渚著書 以鏡頭髮聲各揚其長,向世界講述良渚故事接到「良渚的故事該如何講給世界聽」這一命題作文,「悅覽樹」書店創始人、獨立作家蔣瞰說:「我要為良渚著書。」耶魯大學藝術研究生陳榮輝懷揣著海外遊子與新杭州人的情結,期待以新聞人的素養、藝術家的視野與常青藤的資源,影響有影響力的人,把中華五千年文明講給世界聽;文物攝影師李慧力期待以鏡頭髮聲,用最直觀卻蘊含力量的光影,去定格穿越千年的文明;旅行插畫師小泥巴(朱瑤)希望以自己的畫筆為良渚文化的傳播盡一份力。
  • 良渚文化玉礦遺址位於天目湖鎮梅嶺村
    本報訊 中國良渚古城遺址日前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記者昨天了解到,以溧陽為中心,在方圓不到150公裡的範圍內曾密集出土良渚玉器,作為其中的典型代表,梅嶺玉的玉礦遺址就位於天目湖鎮梅嶺村。  在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是強勢文化。
  • 傳承守護良渚文明、開拓創新良渚文化,杭州良渚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為此,浙江省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杭州良管委下屬國有企業杭州美麗洲實業有限公司合資設立杭州良渚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今天的儀式上,浙江省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蔣國興與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俊傑共同為「杭州良渚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揭牌,宣告良渚文創正式掛牌營業。
  • 良渚文化的太陽符號
    在延續2000多年之後,良渚文化的陶器上,依然出現了類似的圓和短直線,第二章介紹的民間收藏的黑陶豆盤心內的太陽圖案,也是這種常見的紋飾圖案。圖3-3是一件民間收藏的黑陶器,它巧妙地把圓口作為太陽的本體,而口沿外的短直線顯示太陽的光芒。圖3-4良渚黑陶三足缽上的太陽紋,更是用短直線和圓表現太陽的明顯例證。
  • 【良渚記錄】良渚文化村:弱冠少年翩翩來
    「當時公司從上到下,光中國作協和省作協會員就有4人」,說這話的陳軍,下海之前曾任省作協副主席,大型電視專題片《浙江七千年》中河姆渡、良渚部分的解說詞,就出自他的筆下。▲杭州良渚文化村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軍接受城秘採訪文人掛帥,為文化村的開發注入了靈魂。別的不說,光聽那些名字,玉鳥流蘇、竹徑茶語、隨園嘉樹、勸學裡,你就能感受到其背後的文化底蘊,與不俗的審美旨趣。
  • 讓歷史「活」起來,良渚故事剛開頭
    來源:解放日報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內一組反映先民日常生活的雕塑。一張臉,神聖莊嚴;一對眼,凌厲深邃。5000年前,遠古先民將這張臉雕刻在溝通天地人神的禮器上頂禮膜拜。5000年後,後世子孫用現代設計語言將其簡化概括,成為向世界宣示先祖智慧的文化符號。在杭州良渚,跨越了時間長河的「神人」,用那令人捉摸不透的神秘目光注視著每一個到訪此地的人。
  • 五千年前的良渚玉到底有多牛?一文搞懂各種良渚玉器的區別和來頭
    提到良渚文明,最有名的自然是精緻的玉器了。雖然中國範圍內最早的玉器並不在良渚,但良渚的玉無論是做工還是反映出的宗教、等級意義,在新石器時代文化中都有極高的地位,也明顯影響了後世其他地區玉器的形制。本次展覽的重頭戲也正是玉器。
  • 良渚申遺成功與玉饕餮一字書釋昊天經緯王城
    5000多年的文明史,其王城、祭壇、陵墓並帶有合理的防洪排水系統,發掘的玉、石、陶、牙、漆器1200餘件套,出土的「琮王」「鉞王」展示出良渚文化屬於王城……良渚遺址的申遺確實得到了世界權威文史層級的認可,但是更要展示出「中國特色、文化自信」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雄風,首先申遺的內涵也需涉及當代古史研究所注重的良渚遺址出土的文字信息,以及其遺址文字文化信息可以提供出的王朝世系與時代環境,良渚遺址實際昭告了玉饕餮之物語圖語甲骨漢字
  • 良渚傳奇雷人大考卷
    1、良渚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玉器是( )、玉鉞、玉璧。  A、玉琮 B、玉圭 C、玉琥 D、良種肉豬  2、良渚文化的年代約為距今( )。  A、內圓外方 B、內方外圓 C、斜頭僻腦 D、凹進凸出  13、在良渚文化中,石錛的主要用途是( )  A、木作工具 B、農具 C、武器 D、刨青皮甘蔗  14、良渚文化時期的食物以( )為主。  A、水稻 B、野果 C、肉食 D、小龍蝦  15、以下器物中,屬於捕魚工具是( )。
  • 良渚王國: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根據文津獎獲獎點評,此書「充分考慮到兒童與入門讀者的興趣點,側重於生活細節,從水、城、玉的線索展開,既有實體意義,又有文化象徵意義,並配以簡約卻相當柔美的插圖。整本書讀下來讓人賞心悅目,不知不覺間增進了知識,同時也忍不住遐想,尤其是遠古文化與我們當下生活的關聯」。《五千年良渚王國》是國內首部反映五千年良渚文明的童書。
  • 首部良渚主題童書出版:聽學者給孩子講故事
    新華社杭州7月7日電(記者馮源)良渚古城遺址7月6日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我國首部良渚主題童書《五千年良渚王國》當天也在杭州舉行了簡短的首發式。舟人持篙,三片木筏划過河面,兩岸是連綿的茅屋,掩映著綠樹紅花,一隊隊燕子從空中掠過,翻開《五千年良渚王國》,小讀者猶如回到了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古城,了解當時先民的居住方式。
  • 作家阿城推新書《洛書河圖》 痴迷良渚文化
    可是,一旦講起古代造型史,這又是另一個阿城,可以高興地在舞臺上學巫師跳舞,大講杭州人最熟悉的良渚文化,並熱情招呼:「你們一定要去良渚博物院看看!」  去年阿城寫作此書時,適逢記者發表了一篇關於良渚刻劃(畫)符號的文章,阿城對其中的兩幅圖非常感興趣並用之書中。新書出版後,阿城特意叮囑編輯寄樣書,並表示跟著記者去看看良渚古城遺址。
  • 文化故事 | 這裡有一份4500年前良渚古人的淘寶訂單
    方向明說,從聚落的格局上看,良渚人沒有直接從臺子上打一口井,而是跑到外面去打,還說明當時的地勢環境和現在有所區別,比現在的水位還要偏低,不然就失去打井的意義了。這裡儘管有沼澤堆積,但人們還是需要清潔的用水,洗洗刷刷。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之後,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今年開建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 通訊員 費彪坐落於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超12萬平方米的餘杭區良渚文化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即將於今年年底前開工。餘杭區良渚文化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項目北至五洲路,南至綠洲路,東至星河路,西至興中路,總面積超12萬平方米,出土了石器、玉器和陶器等文物7000餘件。
  • 多媒體交響樂《良渚》今晚烏鎮首演 記者提前探營
    11月8日,由浙江交響樂團和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高研院音樂戲劇研發中心聯合出品的多媒體交響樂《良渚》,將在2018中國網際網路大會上進行首演。如何用西方的交響樂,講好良渚文化這個「5000年前的故事」?這臺「不走尋常路」的交響演出,將用古典樂器、人聲無歌詞吟唱、多媒體3D影像等多種綜合手段,展現遠古文明的曙色與意境。當然,還有前面說到的鵝卵石,300多顆石頭的碰撞。用浙江交響樂團團長周麗芳的話來說,這是一次將文化遺產音樂化、考古敘述藝術化的「刺激的嘗試」,「我們未來的計劃是去全世界巡演」。
  • 探源良渚文明的閃耀「星鬥」——梅嶺玉遺址
    為進一步挖掘梅嶺玉作為良渚文化玉料來源的佐證,5月27日—28日,梅嶺玉與良渚文明學術研討大會在天目湖畔召開。本次活動由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江蘇省考古學會、溧陽市人民政府主辦,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天目湖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溧陽市梅嶺玉文化研究會承辦。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考古界權威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梅嶺玉與良渚文明。
  • 徐夢梅——良渚「玉石文」 發現與提出第一人
    知名中國玉文化學者,著有《古玉新經》(2005年5月上海三聯書店出版),上海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中國玉文化專欄作家。中國玉文化申遺第一人,發現與提出良渚「玉石文」觀點第一人。筆者才疏學淺,經過三十多年古玉器的收藏實踐和對中國玉文化的探索研究,於2019年7月7日在上海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上發表了《良渚「玉石文」》的文章,此乃一家之言。因恰是我國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的第二天,故此觀點提出後,引來眾多的關注和討論。現再作些補充考釋:一、良渚玉石器上的圖文字符學界其實早就有所認識。
  • 良渚玉上的神徽象徵著什麼?代表了先民的個性,也是一種氣節
    2019 年7月6日,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將中國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總數達55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
  • 良渚+目前唯一發現+史前制玉作坊遺址,如何保護?專家開了一天的會
    2017年10月-2019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縣博物館在這裡進行了大面積系統調查和探勘,發現和確認良渚文化時期的人工營建土臺23處,明確了這個區域存在一處良渚文化時期大規模製玉作坊群,總面積達100萬平方米,我們叫它「中初鳴制玉作坊遺址群」,距今4800年-4500年,屬於良渚文化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