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大家族在兒女婚嫁時,講究的母親會給女兒一些翡翠手鐲、金鑲玉戒指、珠鏈、耳環之類的首飾做嫁妝,這些東西有的是母親出嫁時從外祖母手裡接過來的,而外祖母或許也是從上一輩手裡接過來的,一代一代相傳,不知道傳了多少代。傳這些物件兒的同時,做母親的都會千叮嚀萬囑咐,這些囑咐和嫁妝會陪伴女兒終生。
而父親也會把兒子叫過來,囑咐一番,講究的也會送上傳家玉佩、戒指等,讓成家立業的兒子從心理上完成轉變,從此擔當起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
東北二人轉裡有一段故事,講的是地方鄉紳王員外之女與張廷秀之間的愛情故事,「傳家之寶白玉盅」正是王蘭英在未婚夫進京趕考分別時送的信物。把玉作為定情信物有什麼寓意?
自古稱作「傳家之寶」的幾乎都是珠寶美玉,就算是金子,也經常是金鑲玉,為什麼「傳家之寶」都傳玉不傳金呢?
今天就跟大家來說一說!
子孫繁盛,富貴久長,這是人人都希望的,但事實卻是十有八九「富不過三代」,所以古時大家族特別重視子女教育,有的把「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作為家訓題在影壁上,提示著子孫,每天都要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有的總結出代代相傳的祖訓,言簡意賅幾句話,比如號稱「康百萬」的康氏家族,在康氏莊園中有一塊著名的「留餘匾」,上面有這樣的話語:
「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
還有比較細緻的比如著名的《朱子家訓》裡事無巨細對子孫的日常操行做了明示。
經歷過世事的長者們,明白富貴不可長保,父輩打下基業,子孫若沒有厚德承之,「富不過三代」就是事實,富二代富三代們在金銀滿屋、良田萬頃的時候最容易迷失本性,所以古人特別重視德行。《三字經》說「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正是以經文修身扶德之意。
很多顯赫人物如中興名臣曾國藩,就算百忙之中也不忘給家族後輩們寫信,把自己切身總結的立身處世的經驗傳給子孫,所以歷經變革的風口浪尖,曾家得以經久不衰。
而這些玉佩、玉盅、玉如意等傳家之寶,作為精神承載的實物,能讓子孫們在重要的人生關口,睹物思人,想起家族的訓誡,迷途知返。
能讓父輩放心的不是千金萬金,而是子孫有德,只要子孫有德,秉德而行,通過努力,就算千金散盡還可以再來,就算處於仕途低谷,還有飛黃騰達之日。
因為這樣的價值觀念,傳家之寶傳玉不傳金。
金銀作為貨幣是用來流通的,而玉則不同,孔聖人之所以將玉比作君子之德,古人之所以願意將玉做為傳家之寶留給子孫。正是因為玉有這麼如下幾大特點:
1、玉質天生純淨,又經過能工巧匠的雕琢,成品大都潤澤喜人。都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亦如此,傳玉給子孫,正是希望子孫就算天資聰慧,後天也要多加努力!
2、玉是天然形成的,比貴重金屬更稀有,所以自古都是達官顯貴才能擁有,男子佩玉自有高潔之風,修身如執玉。女子佩玉喻示冰清玉潔,潔身自愛。傳玉給子孫,正是希望「男慕賢良女效貞潔」。
3、孔子提出「君子比德於玉」,無瑕之玉稀有,玉大多有微瑕,就像人無完人,瑕就相當於人德行中的不足,佩玉之人以此勉勵自己,要時時念念自淨,有所不為,有所必為。
4、家國一體,傳國有玉璽,傳家有玉寶,古人講究忠孝二字,很多家族的產業是世襲的,子孫要忠於家族,忠於家訓,接過傳家之寶的人要擔起「光耀門楣」的責任。
古人將玉作為「傳家之寶」,留給子孫,傳的不止是稀世珍寶,還有世世代代匯聚其上的精神力量、信念、訓條,那些整個家族的精神信仰,是遠比玉質本身更珍貴的無形財富。
所以,這傳家之寶,是不是很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