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耕讀傳家」:我們的先輩不僅在大自然勞作,還用詩歌耕種心田

2020-12-19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王婧堯 攝影 楊濤 樂至現場報導

中國是一個有深厚農耕文化傳統的國度。田園與詩歌有著濃厚的聯繫,寄託著古往今來文人的夢想。在「樂在蜀中 至善至美」——2018樂至端午詠荷詩會暨第二屆樂至田園詩會上,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作了一場《中國人的「耕讀傳家」所表達的詩意棲居追求》的演講,分享了他對於中國人精神世界特質的分析和體悟。

來到樂至的葉延濱,首先想到兩個人,陳毅、屈原。對於樂至正在打造「中國田園詩歌之鄉」,葉延濱很讚許, 「很好地切中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從古至今,中國人乃至東方人,確實跟西方人,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有很多不一樣的生活態度。我去過很多國家。比如去以色列,去耶路撒冷。那裡的很多人,拿著《聖經》這部經典,以此作為處理人神關係的準則。而中國人的經典是《詩經 》《論語》。孔子處理的主要是人與人的關係。那些採詩官,從民間採來詩歌,也採來生活的溫度、熱度。」

由此葉延濱談到中國人從古到今都有的一個理想生活,與海德格爾的「詩意的棲居」非常契合的耕讀傳家的田園生活,「耕讀傳家的第一個字 「耕」是勞動, 是人與自然發生直接聯繫,不斷交流,不斷呼應,表達我們中國人和自然的關係,和環境的關係,是和諧的。」這種勞作所帶來的人與自然互動的關係,不僅僅是「我們一代代從大地獲得營養。還由此不斷開出拓內心的精神世界。人與動物不一樣,正在於人在勞作的同時,還在開拓一個新的世界,那就是內心的世界。 我們的先輩對內心世界的開拓,早就了一個詞:文化。文化是一代代相傳的,文化也是我們內心的表達。」在耕讀傳家中,葉延濱認為,詩歌是文化的根源,是文化流傳的河流,「一代一代人從小被母親教導,認識世界要從背誦詩歌開始。因為詩歌語言涵蓋了中國人的智慧傳承和情感流淌,也就是說,我們的先輩不僅在大自然中勞作,還用精神世界營造一個田園,用詩歌耕種心田。」

由此葉延濱也將我們的理想生活,分為幾個層次,「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飽讀詩書。我們的心胸其實是很大的,世界有多大,心就有多大。一個不讀書的人,心中裝著的只是眼前的東西。除了眼前的事物,讀書讓你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胸中跟外部世界,也是豐富的。中華詩詞的誦讀和朗誦,我們發現很多年輕人,貌不驚人,當他們把詩詞背誦出來,你會發現他們充滿魅力。我上大學的時候,還沒有電腦。當時老師有很多都是做知識卡片。很多老師有很多知識卡片。看到老師的那麼多的知識卡片,非常欽佩。以前的古人學富五車,表示博學愛讀書。但是,在今天情況發生了變化。一個硬碟就把億萬知識卡片全裝上了,一個電腦上有一個搜尋引擎,就全有了。所以,現在不僅僅讀書,還要修煉內心,提升境界。飽讀詩書之後,還要學會琴棋書畫,這其中我認為,最根本的是學會詩意表達,過一種詩意的生活。你先現在的小女生愛用手機自拍,自拍得美美的,讓她內心充滿自信。而學會詩意表達的好處在於,是把內心的功夫表達出來,讓人看到你的美好,聰慧。這就來到第三個境界:創作人。說出別人沒有說出的話,寫詩寫別人沒有寫過的意境,講述別人沒有講過的故事,創作了一個別人沒有創作過的形象,都讓一個人進入更深邃和久遠的境界。創作讓你, 不僅僅屬於你自己,還屬於你的民族,你的國家,屬於全人類。」在現場,葉延濱也提到詩人張新泉的詩作名句「桃花才骨朵 ,人心已亂開」,「這句詩,在詩壇廣為傳播,深得認可。 一百年後,我們的詩人已不在,但這首詩將永久流傳。」

在演講最後,葉延濱也再次總結了「耕讀傳家」的深厚含義,「耕,讓我們的青山永綠,綠水長流。讀,讓文化傳承,讓子子孫孫永遠以優秀文化哺育的聰慧民族而存在。讓耕讀傳家,讓祖先留下的美好理想追求的理解,切實化成我們美好的現實生活。」

相關焦點

  • 葉延濱演講詮釋「耕讀傳家」:我們的先輩不僅在大自然勞作,還用...
    田園與詩歌有著濃厚的聯繫,寄託著古往今來文人的夢想。在「樂在蜀中 至善至美」——2018樂至端午詠荷詩會暨第二屆樂至田園詩會上,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作了一場《中國人的「耕讀傳家」所表達的詩意棲居追求》的演講,分享了他對於中國人精神世界特質的分析和體悟。來到樂至的葉延濱,首先想到兩個人,陳毅、屈原。
  • 耕讀傳家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先輩留予我們的精神財富
    「耕讀傳家」歷來被中國傳統家族留予子孫後代的家訓家規,比如方氏子孫被要求務農,秋收農忙結束之後,重回私塾讀書,如有違背「耕讀傳家」者,個人私有田地則由族中長老沒收成為祠堂的公田。成語耕讀傳家,「耕」,則耕種,事稼穡,豐五穀;「讀」是讀書,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意思是既學做人,又學謀生。
  • 耕讀文化: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今天,我們來說說詞語「耕讀傳家」。關於耕,《說文解字》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認為耕是一個形聲字,「耕,犁也,從耒井聲」。另一種說法認為耕是會意字,「一曰古者井田,謂從井,會意」,也就是認為,耕,從耒、從井,「耒」是農具,而「井」則是田地。耕的本義是「犁也」,指用犁翻鬆田土,泛指耕種、農耕之事。
  • 家教/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
    今天我們來談談耕讀傳家。耕讀傳家,如果要給它一種解釋,那就是說,家人要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儀,修身養性,以立高德。簡單講,耕讀傳家就是要既學做人,又學謀生。因此,這裡的「耕」不僅僅是耕田,一切謀生手段都為耕,在當代社會而言,工、農、兵、學、商等形式都可以稱作「耕」。
  • 耕讀傳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從儒生「焉用稼」的傳統觀念,轉變為對「亦耕亦讀」生活的實踐和追求,其間,必定有著值得研討的思想文化背景。那麼,具體到了何朝何代這種觀念開始轉變了,國人開始崇尚「亦耕亦讀」的生活了呢?其實,早在「耕讀傳家」的觀念形成以前,已經先有「耕學」一說為之鳴鑼開道。早在漢代,就已經有人以耕為喻了。
  • 寧夏西吉:「耕讀傳家」拔窮根
    新華社銀川10月9日電 題:寧夏西吉:「耕讀傳家」拔窮根  新華社記者任瑋  「說起來我們村也算是『秀才村』了,這幾年平均每年都能考出去10個左右大學生。說起村裡「耕讀傳家」的故事,村民們都會提到「示範戶」王澍民家。王家四個孩子全考上大學,大兒子曾經是西吉縣的高考狀元,也是上世紀80年代村裡走出去的第一個名牌大學生。  今年78歲的王澍民至今記得父親當年留下的家訓:「生多生少,砸鍋賣鐵,咬柴吃草,都要把娃娃送進學堂。」王澍民和妻子何鳳英謹遵家訓,在缺吃少穿的年代裡,只能把苦嚼碎了往肚裡咽。
  • 廈門海滄區:耕讀傳家 家風潤心
    耕讀文化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只是海滄區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的一個生動實踐。記者發現,除了閩南文化志願服務隊,近日海滄區還成立了愛心幫扶志願服務隊、青春同行志願服務隊等8支志願服務隊,他們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志願服務,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
  • 餘姚:柿林村沈氏千人傳家風 耕讀傳家忠孝為本
    來到這裡,處處都能感受到古村宗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耕讀傳家的傳統美德。近年來,這裡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最佳山村旅遊勝地、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等榮譽,而使這個古老的山村長生不息、歷久彌新的是「耕讀傳家,忠孝為本」的家風。前不久,記者來到柿林村,傾聽家風故事,感受歷史文化。
  • 「匠心營造、耕讀傳家」暑期三下鄉之三江坡
    「匠心營造、耕讀傳家」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是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工程系團總支「匠心營造、耕讀傳家」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由學校組織老師帶隊,來到南寧市江南區江西鎮同江村三江坡。進行我們本次實踐活動的調研地點。
  • 美麗鄉村·印象|耕讀傳家—金堂縣金箱村
    金箱村,所屬金堂縣五鳳鎮,這裡是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也是著名哲學家賀麟先生的出生地,整個村子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被一種「耕讀文化」所薰陶著! (賀麟先生用的沙發) 在金箱村,人們提到賀麟先生無不心懷驕傲和敬意。
  • 莆田徐氏:耕讀傳家,人才輩出,狀元世家
    莆田徐氏耕讀傳家,人才輩出,狀元世家06月09日 15:00   來源:福建僑報莆田延壽村是歷史文化名村,也是入莆徐姓的肇基地。點擊下面連結按鈕,輸入自己的姓氏★姓氏起源查詢   |    ★尋找家族宗親★家族字輩查詢   |   ★家族活動查詢莆田徐氏肇基延壽以後,極重耕讀傳家,歷代人才輩出,簪纓繼世。
  • 賈競:黃甫古鎮匾額下的故事之八、九「耕讀傳家」與「聽雨藏書」
    八、「耕讀傳家」與「聽雨藏書」「耕讀傳家」與「聽雨藏書」是黃甫北城兩座院落的匾額題字。前者已經拆毀,因院落幾經轉手,歸屬誰家已難考證。九、「世繼其昌」與「活魯班」「世繼其昌」是黃甫賈家大院原大門磚雕匾額題字,它由成語「五世其昌」活化而來,意思是後代能繼承先輩的繁榮昌盛。相傳清朝宣統年間,三品大員福森曾在此居住。
  • 耕讀傳家興文化 脫貧攻堅小康年
    耕讀傳家興文化 脫貧攻堅小康年 2020-09-19 21: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耕讀傳家!深圳市司法局今天給全系統家長朋友寫了一封信
    這封信以《耕讀傳家》為題,跟深圳司法行政系統的家長們聊天、嘮嗑,擺龍門陣、說心裡話,娓娓道來,值得一讀。&nbsp&nbsp&nbsp&nbsp耕讀傳家&nbsp&nbsp&nbsp&nbsp深圳市司法局寫給全系統家長朋友們的一封信&nbsp&nbsp&nbsp&nbsp親愛的家長朋友們:
  • 左宗棠:一代名臣 耕讀傳家
    站在柳莊「耕讀傳家」雕塑前,那個喊出「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讓人」「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的湖南人,那個只手撐住國土江山、使之免於割裂殘缺的奇男子,那個「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的大將軍,恍若穿過百年時光隧道,依舊個性鮮明地屹立在眼前,令人肅然起敬。
  • 人生愜意之事,莫過於耕讀二字
    自古以來,「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則古訓被不少家族奉為家規家訓,寄寓著長輩對後世子孫的諄諄教誨與殷切期望。耕讀並舉的生活方式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士人躬耕的記載。《論語·子路》載「樊遲請學稼」,《說苑·立節》載有「曾子衣敝衣以耕」。
  • 獨家視頻 | 小編帶你領略客家人耕讀傳家的美景
    獨家視頻 | 小編帶你領略客家人耕讀傳家的美景 2020-12-09 1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程民生:論「耕讀文化」在宋代的確立
    有關隱士耕種的例子很多,屬於「士」而後「耕」,耕是隱的形式,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耕讀模式。 漢代以來,耕讀事例漸多。如兒寬「以郡國選詣博士,受業孔安國。貧無資用,嘗為弟子都養。時行賃作,帶經而鋤,休息輒讀誦,其精如此」。一邊為人打工耕作掙錢,一邊讀書,打工耕作是為了讀書。常林與其相同:「少單貧。雖貧,自非手力,不取之於人。性好學,漢末為諸生,帶經耕鋤。」
  • 耕讀傳家處處顯
    其實,杭州不僅有璀璨的西湖文化,更有奪目的古鎮文化———龍門古鎮。硯池未走進古鎮前,迎面牆上「孫權故裡」幾個大字格外醒目,還有龍門牌坊卓然挺拔,氣勢非凡。承恩堂走在古鎮上,除了白牆黛瓦,處處顯示古鎮「耕讀傳家」文化的點點滴滴,更是讓人難忘。思源堂、承恩堂、餘慶堂、明哲堂,光聽名字,自然就會讓人想到,古鎮的文化傳承。
  • 永泰莊寨:傳「安宅在仁」之理念,播耕讀傳家之家風
    永泰莊寨:傳「安宅在仁」之理念,播耕讀傳家之家風 2020-08-28 11:3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