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王婧堯 攝影 楊濤 樂至現場報導
中國是一個有深厚農耕文化傳統的國度。田園與詩歌有著濃厚的聯繫,寄託著古往今來文人的夢想。在「樂在蜀中 至善至美」——2018樂至端午詠荷詩會暨第二屆樂至田園詩會上,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作了一場《中國人的「耕讀傳家」所表達的詩意棲居追求》的演講,分享了他對於中國人精神世界特質的分析和體悟。
來到樂至的葉延濱,首先想到兩個人,陳毅、屈原。對於樂至正在打造「中國田園詩歌之鄉」,葉延濱很讚許, 「很好地切中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從古至今,中國人乃至東方人,確實跟西方人,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有很多不一樣的生活態度。我去過很多國家。比如去以色列,去耶路撒冷。那裡的很多人,拿著《聖經》這部經典,以此作為處理人神關係的準則。而中國人的經典是《詩經 》《論語》。孔子處理的主要是人與人的關係。那些採詩官,從民間採來詩歌,也採來生活的溫度、熱度。」
由此葉延濱談到中國人從古到今都有的一個理想生活,與海德格爾的「詩意的棲居」非常契合的耕讀傳家的田園生活,「耕讀傳家的第一個字 「耕」是勞動, 是人與自然發生直接聯繫,不斷交流,不斷呼應,表達我們中國人和自然的關係,和環境的關係,是和諧的。」這種勞作所帶來的人與自然互動的關係,不僅僅是「我們一代代從大地獲得營養。還由此不斷開出拓內心的精神世界。人與動物不一樣,正在於人在勞作的同時,還在開拓一個新的世界,那就是內心的世界。 我們的先輩對內心世界的開拓,早就了一個詞:文化。文化是一代代相傳的,文化也是我們內心的表達。」在耕讀傳家中,葉延濱認為,詩歌是文化的根源,是文化流傳的河流,「一代一代人從小被母親教導,認識世界要從背誦詩歌開始。因為詩歌語言涵蓋了中國人的智慧傳承和情感流淌,也就是說,我們的先輩不僅在大自然中勞作,還用精神世界營造一個田園,用詩歌耕種心田。」
由此葉延濱也將我們的理想生活,分為幾個層次,「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飽讀詩書。我們的心胸其實是很大的,世界有多大,心就有多大。一個不讀書的人,心中裝著的只是眼前的東西。除了眼前的事物,讀書讓你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胸中跟外部世界,也是豐富的。中華詩詞的誦讀和朗誦,我們發現很多年輕人,貌不驚人,當他們把詩詞背誦出來,你會發現他們充滿魅力。我上大學的時候,還沒有電腦。當時老師有很多都是做知識卡片。很多老師有很多知識卡片。看到老師的那麼多的知識卡片,非常欽佩。以前的古人學富五車,表示博學愛讀書。但是,在今天情況發生了變化。一個硬碟就把億萬知識卡片全裝上了,一個電腦上有一個搜尋引擎,就全有了。所以,現在不僅僅讀書,還要修煉內心,提升境界。飽讀詩書之後,還要學會琴棋書畫,這其中我認為,最根本的是學會詩意表達,過一種詩意的生活。你先現在的小女生愛用手機自拍,自拍得美美的,讓她內心充滿自信。而學會詩意表達的好處在於,是把內心的功夫表達出來,讓人看到你的美好,聰慧。這就來到第三個境界:創作人。說出別人沒有說出的話,寫詩寫別人沒有寫過的意境,講述別人沒有講過的故事,創作了一個別人沒有創作過的形象,都讓一個人進入更深邃和久遠的境界。創作讓你, 不僅僅屬於你自己,還屬於你的民族,你的國家,屬於全人類。」在現場,葉延濱也提到詩人張新泉的詩作名句「桃花才骨朵 ,人心已亂開」,「這句詩,在詩壇廣為傳播,深得認可。 一百年後,我們的詩人已不在,但這首詩將永久流傳。」
在演講最後,葉延濱也再次總結了「耕讀傳家」的深厚含義,「耕,讓我們的青山永綠,綠水長流。讀,讓文化傳承,讓子子孫孫永遠以優秀文化哺育的聰慧民族而存在。讓耕讀傳家,讓祖先留下的美好理想追求的理解,切實化成我們美好的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