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加關注「特zhong特教育」,每天和你聊「教育/讀書/心理/理療」,身心健康每一天!
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孩子自身教育/家長自身教育
讀書:閱讀方法/知識積累/好書推介/
心理:心理諮詢/心理普及/文獻分享/臨床案例/
理療:文化養心/情緒調理/心通祛病/
孩子健康成長,特中特可以
在前面《家教/新年新希望,立訓傳家風》說過,我們劉家家訓是「積善立家、勤儉興家、孝雅治家、耕讀傳家」。
今天我們來談談耕讀傳家。
耕讀傳家,如果要給它一種解釋,那就是說,家人要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儀,修身養性,以立高德。簡單講,耕讀傳家就是要既學做人,又學謀生。因此,這裡的「耕」不僅僅是耕田,一切謀生手段都為耕,在當代社會而言,工、農、兵、學、商等形式都可以稱作「耕」。而讀也不必專為詩書,也不必僅僅是教材,凡能讓人立德、豐富精神世界的閱讀,都可視為讀。就像前面我們講過的「勤儉」不能分一樣,我認為,耕讀也不能分。
我們劉家從天祖劉越起,或行醫,或種地、或造車,不勤耕不輟,沒有大富大貴,但也殷實趁家,在解放初劃分成份時,還被定為中農,也算小康生活水平。
今天給講講曾祖劉坫自學成才的故事。
在我們劉家,天祖劉越行醫,高祖劉啟賢也是行醫,到曾祖劉坫這,他年輕坐不住喜歡到處走走。當時時髦的交通工具就是馬或騾子拉的轎車,他坐的車多了,對車也有了感覺,就到造車點去學藝,並且還能動手設計,一來二去的自己就在家造起了車。還別說,除了供自己使用外,造出來的車還受到大家的青睞,就有人來找他造車。於是,他乾脆開起了永興車鋪。我們不僅造轎車,後來還造大車,一直造到七十年代,直到橡膠輪胎的出現,這種木頭造的車子被鐵焊的所代替。
車不造了,但是木工的技藝給傳下來了。曾祖傳祖父,祖父傳叔叔,到我們這一代兄弟劉桂軍還在做著木工。
像這種車軲轆,我兒時的記憶中家裡放的到處都是,七十年代的時候,生產隊裡使用的還是這種軲轆的車。
劉家木工,榫眼硬三分,這也成為我們永興車鋪的口碑。硬這三分,做活時累點,但是,讓榫頭硬生生的擠進榫眼中,這榫卯相接就不容易開裂,造出的物件就結實耐用,不像現在做活全靠膠上。
藝不壓身,有手藝到哪都不怕,生存有保障。
再次強調,耕讀不可分,不能厚此薄彼。如果思量的只是生存,那和動物沒有兩樣,只是活在當世,不能立德傳家。但如果只是讀書而沒有生存技能,那更是不堪。
了解杜甫的人不能不心生感嘆,他被後人尊稱為詩聖,文化造詣可謂登峰造極,在詩歌藝術方面是不朽的豐碑。但是,在晚年生活潦倒,最後竟客死在船上。安史之亂以前,國家盛世,社會太平,飲酒賦詩好不快活。可在動亂之後,自己失去了官職,從此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他也想耕田,沒有力;他想販賣魚鹽草藥,可是不懂社會行情,做不得。他只能靠朋友的接濟生活。這種生活,不可取。他憂國憂民,其實也是憂自己;他渴盼人們都過上好生活,其實也是渴盼自己能過上好生活。只有理想而沒有能力實現,只能悽慘!
不讀詩書也不行。《增廣賢文》有言: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用現在的話講,那就是說有田不耕倉庫就會空虛,有書不讀子孫就會愚笨。倉庫裡空虛了日子就會難過,子孫愚笨就會遠離禮儀。因此說,要生存,就要「耕」傳家,要揚名,還要靠文化。現在,我們都吃喝不愁了,又逢國家盛世,更應該好好讀書。在家庭中,不僅孩子要以學為主,我們做父母的絕不可找任何藉口而拒絕讀書,否則,即使不缺錢,家裡還會不斷雞飛狗跳。沒有讀書氛圍,不是學習型家庭,孩子學不進;即使掙了錢,沒有正確的三觀,不知道規劃,一樣讓人惶惶不安。
家裡要讀書、要藏書,要有讀書氛圍,家人才能知書達理,才會母慈子孝,才會讓一代一代人的美德傳揚。
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謹記!
家教/拾金不昧,積善立家
家教/男人是耙子,女人是匣子,勤儉興家
教育/不一樣的寒假,我們應有不一樣的做法!
改變/既學到了又玩到了,何樂而不為?
改變/孩子在這裡蛻變
成長/學習吧,媽媽!
成長/還會給我帶來哪些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