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讀傳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2020-12-22 蕭家老大a

耕讀傳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眾所周知,孔子所傳正統的儒家觀念,其實是賤視農藝工商這種體力勞動的。在《論語·子路》中,孔子曾經為難過想要「學稼」「學圃」的門下弟子樊遲,並因此發表了一通「焉用稼?」的高論。

《論語·衛靈公》也說:「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孟子·萬章》則說:「祿,足以代其耕也。」在這樣一種觀念的影響下,「鄉裡老農多見笑,不知稽古勝耕鋤」者有之,倡導「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者也有之。

顯然,對於「耕」和「讀」的價值評判,原始儒家與後世儒者在觀念上,已經明若涇渭。從儒生「焉用稼」的傳統觀念,轉變為對「亦耕亦讀」生活的實踐和追求,其間,必定有著值得研討的思想文化背景。那麼,具體到了何朝何代這種觀念開始轉變了,國人開始崇尚「亦耕亦讀」的生活了呢?

其實,早在「耕讀傳家」的觀念形成以前,已經先有「耕學」一說為之鳴鑼開道。

早在漢代,就已經有人以耕為喻了。於是,「耕」,也就成為人們奮力於某種作業的代詞。揚雄就在《法言·學行》中說:「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後漢書·袁閎傳》更說:「(閎)服闋,累徵聘舉召,皆不應。居處逼仄,以耕學為業。」所謂「耕學」,就是說像農夫致力于田地耕作一般地敬業於學問。晉代葛洪在《抱樸子·守嵴》中說:「造遠者莫能兼通於歧路,有為者莫能並舉於耕學。」《晉書·隱逸傳·朱衝》也說:「好學而貧,常以耕藝為事。」

以「耕」喻「學(讀)」,是說一個人讀書治學,也應當像農夫耕田那樣,深耕細耘,不違四時,務求好的收成。從來農夫們都是披星戴月,寒耕暑耘,通過面對黃土背朝天的「力耕」方式來養家餬口,然而,士人卻可以另闢蹊徑,通過如「力耕」一般的「力學」,獲得藉助筆耕、舌耕等工作的報酬。這給予了人們多方面的啟迪,也對華夏崇文慕學之風的形成,發生了深刻的影響。

辛棄疾,號「稼軒居士」,就因為他認識到:「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北方之人,養生之具不求於人,是以無甚富甚貧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農,而兼併之患興,貧富斯不侔矣。」所以,《宋史·辛棄疾傳》說他「故以'稼'名軒」。

南宋劉過曾經四次應科舉試不第,於是,轉而治學。其著名的《書院》詩道:「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詩作對於「苦讀書」和「勤耕田」的關係,作了至為辯證的說明和深刻的闡釋。

「舌耕」的本意,源出晉代王嘉的《拾遺記》,書中說東漢學者賈逵博學多識,常口授經典,所以經常有學子不遠千裡上門求教,同時攜帶糧食答謝老師。或云:「逵非力耕而得,誦經口倦,世所謂'舌耕'也。」後來,便以「舌耕」來比喻教師的講臺生活或教學生涯。

南朝梁時人任彥升在《為蕭揚州薦士表》中有「既筆耕為養,亦傭書成學」的說法。唐代馮贄《雲仙雜記》卷八,謂初唐四傑之一王勃多有人給付豐厚的潤筆金帛,人們便說這是王氏以「心織筆耕」換得的。

以「耕」這種體力勞動方式為喻,也可特指某種腦力為主的勞動方式。如安徽桐城的清人戴名世中舉之前,曾長期傭書賣文、教館參幕,他曾自嘲說:「以筆代耕,以硯代田」,「非賣文更無生計」,乃撰有《硯莊記》。

還有將研讀父祖遺藏之書,稱為「耕不稅之田」的。清代藏書家張大鑑就在《閒居錄》一書的跋語中,有「餘承先澤,耕不稅之田,一編一帙,罔敢失墜」之說。因此,晚清葉昌熾在《藏書紀事詩》卷六中詠道:「三世同耕不稅田,後賢功可及先賢。誰為有福誰無福,此語可為知者傳。」

總之,「耕」為「讀」喻,給後世文壇學界留下了一種重要的精神滋養,其思想影響力是久遠的。

為「耕讀傳家」觀念推波助瀾的,可能是北宋仁宗時,頒布的一項影響深遠的勸耕勸讀政策。仁宗皇帝的幾條科舉政策,有力地推動了耕讀文化的發展:一是規定士子必須在本鄉讀書應試,使各地普設各類學校;二是在各科進士榜的人數上,給南方各省規定了優惠的最低配額;三是規定工商業者和他們的子弟都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只準許士、農子弟參加。這大大地激發了普通人家對科舉入仕的興趣,連農家子弟也看到了讀書入仕、光耀門楣的希望……

自仁宗朝始,鼓勵士人、農家出身的子弟參加科舉考試,且只能在本鄉本土讀書應試的政策導向十分明確。如此便將「暮登天子堂」的科舉前景,同「朝為田舍郎」的鄉土背景,緊密地維繫到了一起。

北宋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晏殊知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延範仲淹為師教授生徒,這是五代世亂以來,政府首次恢復學校教學活動。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又明確了政策,各州立學者皆賜「學田」及「九經」。十年後,再次下詔各州、縣皆立學,士子「須在學三百日,乃聽預秋試」。

至南宋時,江南在杭州以外,「鄉校、家塾、舍館、書會,每一裡巷,須一二所。弦誦之聲,往往相聞。」陸遊也有詩紀其實云:「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蠢卻自珍。授罷村書閉門睡,終年不著面看人。」當日農家,每到農曆十月便遣童子入學,稱為「冬學」;以《百家姓》等為教材,是謂「村書」。

宋代以後的江南人家,亦耕亦讀,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兩方面同步得到積累,相輔相成,最終實現耕讀傳家的理想生活圖景,成為小康之家一種實惠的持家方略。於是,山清水秀的溫州成為耕讀社會的理想境地,士風日盛,人才之美一時甲於東南。而一些世家大族,如「南渡」前為趙宋宗室,後自南宋到清初先後流寓浙江紹興、歸安、上虞和杭州一帶的趙氏,江蘇常熟的錢氏,以及山東新城(今桓臺)的王氏等,也均以此為保持家族文化、經濟和社會名望的秘訣。「詩書之澤,衣冠之望,非積之不可。」有「耕讀傳家」的傳統在,才有書香世家誕生的可能。

江蘇無錫榮氏家族始遷祖榮清,在明代正統初(公元1436年)定居無錫西郊長清裡,一方面率領子弟闢草萊,墾荒地,築塘壩,開河渠,奠立了家宅乃至村落的基礎,另一方面建立了「榮氏家塾」,聘請當地宿儒陳氏教導子孫,「時而學,時而耕」,到清代鹹豐年間長達四百餘年的時期內,「無登仕途者」。顯然,榮氏家族的「耕讀傳家」只是為了「養父母曲盡孝敬,涉書史體意入微」的家教目的。

如今,流連於皖南黟縣這一徽商產地的古民居之中,依然能夠隨時領略到耕讀文化精神對當地的影響。這在當地老房子的楹聯中可以見出,如:「二字箴言,惟勤惟儉;兩條正路,曰耕曰讀」,「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儉與勤。」也有將形而下的耕田讀書行為,衍申到形而上的哲學層面上的,如:「光前須種書中粟;裕後還耕心上田」,「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

(本篇完)

相關焦點

  •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代「高考」也瘋狂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所採用的最公平、公正的人才選拔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參試人員的階層和身份壁壘,吸引力許多出身寒門的學子,為王朝注入了優質的新鮮血液。與前朝相比,明朝科舉具有考試體系完備、與學校結合、以八股文為格式、增加了武舉等特點。在當時,必須是州府縣學的生員和國子監的學生才能參加科舉,所以平民要想進入仕宦階級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先進學,再考試。即使出身貧寒,只要在科舉中能考中,就可以走上仕途,實現階級跨越,因此全國上下的讀書人都以科舉為最佳出路,「科舉之外無出路,科舉之外無人才」。
  • 神童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縣令一聽,果有才華,大喜道:「好詩,果是神童!將來定成大器! 有賞!有賞!從此,汪洙神童之名在寧波一帶流傳開了。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中進士,授 明州教授,著有《春秋訓詁》,歷官至現文殿大學士,提舉台州崇道觀,築室西山,召集諸儒講學,鄉人稱其室為「崇儒館。」
  • 耕讀文化: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自古以來,這則古訓被不少家族奉為家規家訓,寄寓著長輩對後世子孫的諄諄教誨與殷切期望。那麼,古人為何如此重視耕讀?
  • 【憶上虞】耕讀長塘!
    小小的沿山小鎮,在前後不過110年時間裡,竟連續出了兩位狀元,不能不為之嘆息不已!且一文一武,為朝廷皇室左右,特別是兩位狀元愛憎分明、為事秉公而倍受人傳頌。   這和長塘深厚的耕讀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耕讀文化,耕讀結合,半耕半讀,耕而讀之,讀而耕之,耕是為了讀,讀是為了脫離耕而走上仕途。
  • 家教/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
    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孩子自身教育/家長自身教育讀書:閱讀方法/知識積累/好書推介/心理:心理諮詢/心理普及/文獻分享/臨床案例/理療:文化養心/情緒調理/心通祛病/孩子健康成長,特中特可以在前面《家教/新年新希望,立訓傳家風》說過,我們劉家家訓是「積善立家、勤儉興家、孝雅治家、耕讀傳家
  • 餘姚:柿林村沈氏千人傳家風 耕讀傳家忠孝為本
    來到這裡,處處都能感受到古村宗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耕讀傳家的傳統美德。近年來,這裡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最佳山村旅遊勝地、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等榮譽,而使這個古老的山村長生不息、歷久彌新的是「耕讀傳家,忠孝為本」的家風。前不久,記者來到柿林村,傾聽家風故事,感受歷史文化。
  • 耕讀傳家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先輩留予我們的精神財富
    「耕讀傳家」歷來被中國傳統家族留予子孫後代的家訓家規,比如方氏子孫被要求務農,秋收農忙結束之後,重回私塾讀書,如有違背「耕讀傳家」者,個人私有田地則由族中長老沒收成為祠堂的公田。成語耕讀傳家,「耕」,則耕種,事稼穡,豐五穀;「讀」是讀書,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意思是既學做人,又學謀生。
  • 寧夏西吉:「耕讀傳家」拔窮根
    新華社銀川10月9日電 題:寧夏西吉:「耕讀傳家」拔窮根  新華社記者任瑋  「說起來我們村也算是『秀才村』了,這幾年平均每年都能考出去10個左右大學生。說起村裡「耕讀傳家」的故事,村民們都會提到「示範戶」王澍民家。王家四個孩子全考上大學,大兒子曾經是西吉縣的高考狀元,也是上世紀80年代村裡走出去的第一個名牌大學生。  今年78歲的王澍民至今記得父親當年留下的家訓:「生多生少,砸鍋賣鐵,咬柴吃草,都要把娃娃送進學堂。」王澍民和妻子何鳳英謹遵家訓,在缺吃少穿的年代裡,只能把苦嚼碎了往肚裡咽。
  • 「匠心營造、耕讀傳家」暑期三下鄉之三江坡
    「匠心營造、耕讀傳家」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是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工程系團總支「匠心營造、耕讀傳家」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由學校組織老師帶隊,來到南寧市江南區江西鎮同江村三江坡。進行我們本次實踐活動的調研地點。
  • 莆田徐氏:耕讀傳家,人才輩出,狀元世家
    莆田徐氏耕讀傳家,人才輩出,狀元世家06月09日 15:00   來源:福建僑報莆田延壽村是歷史文化名村,也是入莆徐姓的肇基地。《閩臺百家姓》載:「唐天寶八年(749年),徐務,官授國子上舍,自浙江衢州龍遊縣入閩,居莆田延壽裡,世尊徐務為延壽徐姓一世祖,且為莆田徐姓始祖。」
  • 美麗鄉村·印象|耕讀傳家—金堂縣金箱村
    金箱村,所屬金堂縣五鳳鎮,這裡是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也是著名哲學家賀麟先生的出生地,整個村子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被一種「耕讀文化」所薰陶著!
  • 葉延濱演講詮釋「耕讀傳家」:我們的先輩不僅在大自然勞作,還用...
    在「樂在蜀中 至善至美」——2018樂至端午詠荷詩會暨第二屆樂至田園詩會上,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作了一場《中國人的「耕讀傳家」所表達的詩意棲居追求》的演講,分享了他對於中國人精神世界特質的分析和體悟。來到樂至的葉延濱,首先想到兩個人,陳毅、屈原。對於樂至正在打造「中國田園詩歌之鄉」,葉延濱很讚許, 「很好地切中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 廈門海滄區:耕讀傳家 家風潤心
    ( 鄭偉明 攝) 臺海網8月6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背上小話筒,化身講解員,走進滄江古鎮向遊人講述源遠流長的海絲文化;訪鄉村家廟,聽鄉賢故事,來到東孚古厝親身感受歷久彌新的耕讀文化……這個暑期,海滄為孩子們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在文化的浸潤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生活、植入心底。
  • 耕讀傳家興文化 脫貧攻堅小康年
    耕讀傳家興文化 脫貧攻堅小康年 2020-09-19 21: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詮釋「耕讀傳家」:我們的先輩不僅在大自然勞作,還用詩歌耕種心田
    在「樂在蜀中 至善至美」——2018樂至端午詠荷詩會暨第二屆樂至田園詩會上,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作了一場《中國人的「耕讀傳家」所表達的詩意棲居追求》的演講,分享了他對於中國人精神世界特質的分析和體悟。來到樂至的葉延濱,首先想到兩個人,陳毅、屈原。對於樂至正在打造「中國田園詩歌之鄉」,葉延濱很讚許, 「很好地切中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 左宗棠:一代名臣 耕讀傳家
    他在家書中倡導「耕讀為本,自立自強」,要求「勤儉持家」,提出「惟崇儉乃能廣惠」,並在湘陰左氏宗祠的大門寫下一副對聯:「縱讀數千卷奇書,無實行不為識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還是耕田。」在他的嚴厲教導下,左氏家風端肅。時人稱讚他:「立身不苟,家教甚嚴。入門雖三尺之童,見客均彬彬有禮。雖盛暑男女無袒褐者。煙賭諸具不使入門。雖兩世官致通顯,又值風俗競尚繁華,謹守荊布之素,從未沾染習氣。」
  • 程民生:論「耕讀文化」在宋代的確立
    這些都是倡導和描述耕讀之風,並認為前代無此習俗。劉克莊說:「閩人務本亦知書,若不耕樵必業儒。」務本知書即耕讀的統一,已經十分普遍。由此帶來的一個影響重大的副產品是,新一輪的兼併在這種背景下興起:「古者士則不稼,大夫不為園夫紅女之利,今者公卿大夫兼併連阡陌。」其特點就是士大夫熱衷於買地耕種。 宋代雖然還未出現「耕讀傳家」一詞,但這個理念已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