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東四明山腹地,有一個風景優美、民風淳樸的古村。它,就是大嵐鎮柿林村。這個古老的村落居住著周文王和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沈括的後裔,全村近千人只有沈氏一姓。村中有一古井,井水清澈純淨,供全村人飲用,故柿林村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飲千丁」之說。
一口井,一門忠,一顆心。這個沈氏一族的血緣村落,人人相敬如賓,戶戶和睦相處,尊老愛幼蔚然成風,族內自覺恪守「長幼有序、夫婦有別、父子有親、朋友有信」,幾百年來不曾改變。來到這裡,處處都能感受到古村宗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耕讀傳家的傳統美德。近年來,這裡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最佳山村旅遊勝地、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等榮譽,而使這個古老的山村長生不息、歷久彌新的是「耕讀傳家,忠孝為本」的家風。前不久,記者來到柿林村,傾聽家風故事,感受歷史文化。
柿林人家(來源:餘姚日報)
耕讀傳家有遺風
柿林村依山而建,西高東低,布局緊湊合理、錯落有致,村中道路彎彎曲曲、小巷悠悠,是文化結構十分完整的古村落。由於地處平均海拔550米的高山臺地,境內陽光充沛、雨量豐富、四季分明,風光優美、空氣清新,地方特色旅遊資源較為豐富,有國家4A級景區———丹山赤水。因景致宜人、風物獨特,這兒還曾被選為電影《曙光》《山花》和電視片《百家姓》(沈姓)以及《國家幹部》的外景拍攝地。
據資料記載:周文王第十子冉季封於沈,是沈氏始祖,其45世祖於元末明初遷居柿林,為柿林沈氏始祖,該始祖即太隆公。該地曾因人才輩出稱作「仕林」,又因兩嶺對峙稱「峙嶺」,現因盛產柿子而得名「柿林」。柿林村其地又名「丹山赤水」,早在東漢年間,就有許多道教名士來此隱居修身,道家尊之為三十六洞天之第九洞天,宋徽宗曾御書「丹山赤水洞天」。歷代諸多名人雅士到此賞景抒懷,留下了許多優美詩篇。唐代詩人李白就有「四明三千裡,朝起赤城霞」之吟,明代詩人又有「丹山赤水神仙宅,布襪青鞋作勝遊」之記。柿林村的開村始祖沈太隆也曾讚美柿林:「洞天福地甚奇哉,不染人間半點埃,相士擇宜居此在,嶺頭惟有白雲來。」
丹山赤水(來源:餘姚日報)
柿林人崇尚讀書的風氣,可謂由來已久。柿林村開村始祖沈太隆一生以他的先輩沈括為楷模,教育後代在注重「耕作」、養家餬口、以立性命的同時,要知詩書,達禮義,以立高德。既學做人,又學謀生。傳說,沈太隆所處的時代沒有照明工具,為了能在夜裡看書,太隆公捉來很多螢火蟲放入瓶中,靠螢火蟲微弱的光讀書。
據村裡老人回憶,古時,村裡設有眾家祠堂,還有些田產,這些田產的收成除了祭祀祖先外,還用來獎勵讀書有成的子孫,凡家中有子孫考中秀才、舉人、進士者,均可得雙份祭祀品。在「耕讀傳家」古訓的激勵下,柿林人歷來崇尚讀書,把培養子孫讀書當大事,面對「出門三條嶺,飯包掛頭頸」的惡劣生存環境,仍「蠟燭橫放倒,亮篾當燈照」,不忘讀書。村裡幾乎人人識字,更有博學者。如大嵐鎮退休幹部沈雙吉,克服家庭困難,把一對子女培養成教授級人才,其子沈承勇從美國留學歸來後,擔任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教授、博導,成為我國神經醫學的領軍人物。
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明朝奸臣趙文華聽說餘姚被封為「文獻名邦」,很不服氣。他私下派出探子到餘姚各處暗訪。一日,探子進山到了柿林,只見路上走著肩挑料桶(糞桶)的農人,邊走邊津津有味地讀書。探子很奇怪,上前問農人:「你看什麼書?」「《左傳》。」農人答道。探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可否考你一考?」農人說:「你是順著考,還是倒著考?」探子大驚失色,農人笑道:「還是我來考你一考吧!請問倒數第十三頁第一句說的是什麼?」探子目瞪口呆,灰溜溜地逃走了。探子回京稟報趙文華,趙文華長嘆一聲:「一個農人尚且如此好學,餘姚果真名不虛傳!」從此,餘姚柿林村「耕讀傳家」的美名傳遍京城。
至今,在柿林沈氏宗祠後進簷下,正中掛著「文肅世家」匾額。據志書記載,第二十四世孫沈括,官至龍圖閣大學士,第二十九世孫沈紳,官翰林院直學士兼給事中,授少師銜,兩祖死後,均被北宋皇帝諡為「文肅公」。這就是「文肅世家」的來歷。南宋高宗皇帝曾御筆親敕沈氏後代為「簪纓繼世,科第傳家」。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柿林沈氏這個大家族中,大中專畢業生已達300多人,考入北大、清華等重點大學的就有十幾人。這些從大山深處走出去的孩子牢記古訓,謙虛、勤奮、好學,不少人已經成為各領域的領軍人物。然而,他們從未忘記「耕讀傳家,忠孝為本」的古訓,走得再遠,也要回到家鄉。每逢節假日他們都要回鄉參加勞動,孝敬老人。耕讀傳家,忠孝為本,已經成為沈氏家族的傳家寶。
忠孝為本傳美名
耕讀傳家門,忠孝為根本。沈家人忠於國家,忠於民族,忠於傳統文化。數百年來,「文肅世家」沈氏依據「耕讀傳家,忠孝為本」的家族理念,制定了「家訓八條」及諸多族規,成為人人自覺遵守的「家規」。
在柿林村的西南角,有一處佔地一畝左右的古建築群,粉牆黛瓦,莊嚴肅穆,這就是沈氏宗祠。沈氏宗祠始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當時只有後進正屋五間,至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建前進五間,但均未告竣。至清鹹豐二年(1852年),前後進正屋被修葺一新,並配建左右廂房及階砌、照牆、臺門等(據說,祠堂的照牆一般只能建成一字形,因沈氏祖先出過貢元,才允許建成八字形),工程才算告竣。之後,沈氏宗祠又經多次修葺,現存祠堂是1994年重修的。宗祠後進靠南牆,原供有歷代祖先牌位,正中最高處供奉著林十五公神主,然後按元亨利貞四派排列,昭穆有序,可惜在文革中以掃「四舊」之名被焚。當年,每到七月十三祭祖,族長、四房頭等相聚在祠堂,報告一年的開支帳目,並商討第二年公用設施修繕等事宜。與外村發生糾紛及本族成員犯有眾怒,都到祠堂,由族長、房頭商量後解決、處理。
宗祠一角(來源:餘姚日報)
在沈氏宗祠簷下左首懸「玉潔冰清」匾,是朝廷表彰紹能公姚氏孺人「青年守志,操同松柏」事跡的,簷下右首「欽旌節孝」匾是賜給景公徐氏孺人的。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姚氏嫁到柿林當天,其夫在察看祖墳時,不幸被老虎拖走。新婚喪夫的姚氏沒有再嫁,孝敬公婆,照料侄子,直至晚年雙目失明,還留下遺囑把家產贈送給侄子,其節孝感動了朝廷。宗祠內還有兩塊「節孝」匾,分別掛在中堂兩側,一塊是清光緒元年(1875年)浙江巡撫奉旨為作臣胡太孺人作的,一塊是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五品同知紹曾上表奏請表彰萬豐公黃氏孺人的。
在柿林村,還有一個傳說———「孟冬哭竹」。孟冬是一個十分孝順的人。有一年冬天,他年老且雙目失明的母親忽然想吃筍。當時,大雪封山,山上沒有筍。但孝順的孟冬還是帶著鋤頭來到山上,久尋無果,急得他抱著一株大毛竹哭起來。說也奇怪,就在他眼淚滴落的地方,忽然出現了筍芽,孟冬欣喜若狂,馬上帶回家,給母親煮了一鍋筍湯。從此,四明山上,冬天也有筍了。為了紀念孟冬,人們把這時產的筍稱為「冬筍」。
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不少柿林沈氏的熱血兒女毅然走出山溝溝,投身到轟轟烈烈的革命中,湧現出20多位革命烈士,他們的英雄事跡可歌可泣,傳誦至今。1938年夏,中共餘姚縣工委書記陳小平派郭靜唐與柿林村進步青年沈功鈿取得聯繫,讓剛從延安「抗大」學成回來的共產黨人樓明山以教書為名到柿林村開展活動,在進步青年中發展黨員。1939年初,樓明山被調往逍林區,朱之光同志全面接替第四區隊工作。同年5月,時任山區特派員的朱之光與謝汝昌秘密來到柿林,在村對面的山上主持成立了四明山區最早的黨支部中共峙嶺(柿林)村支部,由沈功鈿任書記,到年底支部共有黨員12名。
黨組織在四明山區一方面發動群眾積極抗日,另一方面領導山區人民開展減租等運動,積極為山區人民謀福利,獲得山區人民的擁護和好評。最有名的當屬茶農運動。四明山區平地少,基本不種糧食,種植的主要是毛竹和茶葉。1938年災荒,茶葉減產,又由於戰禍,茶葉、山貨滯銷,商人壓價———「一斤茶葉換三斤米」變成「斤茶斤米」。1939年春,黨組織發動近萬名茶農開展「提高茶價,平抑米價,反對囤積,救濟山民」的請願鬥爭,最終達成「提高茶價,規定茶米比價,茶葉由政府設法銷售;致電省府,調撥糧食,救濟山民;減少租稅,取締奸商;動員民眾,共同抗日」的協議,鬥爭取得了勝利。
同時,黨組織在山區開展了各種為老百姓爭取利益、保護老百姓安全的活動:組織農會進行「二五減租」、成立農民自衛隊和南嵐鄉生產合作社。這期間有許多軍民守望相助的故事。比如:山區山多田少,毛竹茂密,野豬成群,農民辛辛苦苦種的番薯、芋艿等作物,野豬一打滾就糟蹋光了,群眾生產的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黨組織就要求自衛隊把武裝與生產結合起來,基幹隊戰時打敵人,平時打野豬,保護農作物。
從1938年5月到1943年8月,中共在四明山區共建立了34個黨支部,發展黨員182名,為浙東四明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打下基礎,後來成為全國十九個抗日根據地之一。值得驕傲的是,這段時間有40餘名柿林人秘密參加了革命,面對敵人的殘酷打擊,沒有一個柿林人背叛革命。如地下黨員嚴彩花,在丈夫「北撤」後仍堅持地下鬥爭,被敵人抓住後用「老虎凳」、「老鷹飛」等嚴刑拷打,仍不吐一字。這種對國家、對民族、對組織的忠,是柿林沈氏的血脈傳承,激勵著後人奮發向上,對黨的事業忠貞不屈。
如今,柿林村設立了中共四明山第一黨支部紀念館,還被餘姚市紀委闢為市級廉政教育基地,激發人們的愛黨、愛國、愛鄉之情,激勵人們不忘革命傳統,自覺投身「五個文明」建設,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餘姚日報記者 沈華坤)
古村小巷(來源:餘姚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