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柿林村沈氏千人傳家風 耕讀傳家忠孝為本

2020-12-23 中國文明網

  在浙東四明山腹地,有一個風景優美、民風淳樸的古村。它,就是大嵐鎮柿林村。這個古老的村落居住著周文王和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沈括的後裔,全村近千人只有沈氏一姓。村中有一古井,井水清澈純淨,供全村人飲用,故柿林村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飲千丁」之說。

  一口井,一門忠,一顆心。這個沈氏一族的血緣村落,人人相敬如賓,戶戶和睦相處,尊老愛幼蔚然成風,族內自覺恪守「長幼有序、夫婦有別、父子有親、朋友有信」,幾百年來不曾改變。來到這裡,處處都能感受到古村宗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耕讀傳家的傳統美德。近年來,這裡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最佳山村旅遊勝地、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等榮譽,而使這個古老的山村長生不息、歷久彌新的是「耕讀傳家,忠孝為本」的家風。前不久,記者來到柿林村,傾聽家風故事,感受歷史文化。

柿林人家(來源:餘姚日報)

  耕讀傳家有遺風

  柿林村依山而建,西高東低,布局緊湊合理、錯落有致,村中道路彎彎曲曲、小巷悠悠,是文化結構十分完整的古村落。由於地處平均海拔550米的高山臺地,境內陽光充沛、雨量豐富、四季分明,風光優美、空氣清新,地方特色旅遊資源較為豐富,有國家4A級景區———丹山赤水。因景致宜人、風物獨特,這兒還曾被選為電影《曙光》《山花》和電視片《百家姓》(沈姓)以及《國家幹部》的外景拍攝地。

  據資料記載:周文王第十子冉季封於沈,是沈氏始祖,其45世祖於元末明初遷居柿林,為柿林沈氏始祖,該始祖即太隆公。該地曾因人才輩出稱作「仕林」,又因兩嶺對峙稱「峙嶺」,現因盛產柿子而得名「柿林」。柿林村其地又名「丹山赤水」,早在東漢年間,就有許多道教名士來此隱居修身,道家尊之為三十六洞天之第九洞天,宋徽宗曾御書「丹山赤水洞天」。歷代諸多名人雅士到此賞景抒懷,留下了許多優美詩篇。唐代詩人李白就有「四明三千裡,朝起赤城霞」之吟,明代詩人又有「丹山赤水神仙宅,布襪青鞋作勝遊」之記。柿林村的開村始祖沈太隆也曾讚美柿林:「洞天福地甚奇哉,不染人間半點埃,相士擇宜居此在,嶺頭惟有白雲來。」

丹山赤水(來源:餘姚日報)

  柿林人崇尚讀書的風氣,可謂由來已久。柿林村開村始祖沈太隆一生以他的先輩沈括為楷模,教育後代在注重「耕作」、養家餬口、以立性命的同時,要知詩書,達禮義,以立高德。既學做人,又學謀生。傳說,沈太隆所處的時代沒有照明工具,為了能在夜裡看書,太隆公捉來很多螢火蟲放入瓶中,靠螢火蟲微弱的光讀書。

  據村裡老人回憶,古時,村裡設有眾家祠堂,還有些田產,這些田產的收成除了祭祀祖先外,還用來獎勵讀書有成的子孫,凡家中有子孫考中秀才、舉人、進士者,均可得雙份祭祀品。在「耕讀傳家」古訓的激勵下,柿林人歷來崇尚讀書,把培養子孫讀書當大事,面對「出門三條嶺,飯包掛頭頸」的惡劣生存環境,仍「蠟燭橫放倒,亮篾當燈照」,不忘讀書。村裡幾乎人人識字,更有博學者。如大嵐鎮退休幹部沈雙吉,克服家庭困難,把一對子女培養成教授級人才,其子沈承勇從美國留學歸來後,擔任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教授、博導,成為我國神經醫學的領軍人物。

  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明朝奸臣趙文華聽說餘姚被封為「文獻名邦」,很不服氣。他私下派出探子到餘姚各處暗訪。一日,探子進山到了柿林,只見路上走著肩挑料桶(糞桶)的農人,邊走邊津津有味地讀書。探子很奇怪,上前問農人:「你看什麼書?」「《左傳》。」農人答道。探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可否考你一考?」農人說:「你是順著考,還是倒著考?」探子大驚失色,農人笑道:「還是我來考你一考吧!請問倒數第十三頁第一句說的是什麼?」探子目瞪口呆,灰溜溜地逃走了。探子回京稟報趙文華,趙文華長嘆一聲:「一個農人尚且如此好學,餘姚果真名不虛傳!」從此,餘姚柿林村「耕讀傳家」的美名傳遍京城。

  至今,在柿林沈氏宗祠後進簷下,正中掛著「文肅世家」匾額。據志書記載,第二十四世孫沈括,官至龍圖閣大學士,第二十九世孫沈紳,官翰林院直學士兼給事中,授少師銜,兩祖死後,均被北宋皇帝諡為「文肅公」。這就是「文肅世家」的來歷。南宋高宗皇帝曾御筆親敕沈氏後代為「簪纓繼世,科第傳家」。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柿林沈氏這個大家族中,大中專畢業生已達300多人,考入北大、清華等重點大學的就有十幾人。這些從大山深處走出去的孩子牢記古訓,謙虛、勤奮、好學,不少人已經成為各領域的領軍人物。然而,他們從未忘記「耕讀傳家,忠孝為本」的古訓,走得再遠,也要回到家鄉。每逢節假日他們都要回鄉參加勞動,孝敬老人。耕讀傳家,忠孝為本,已經成為沈氏家族的傳家寶。

  忠孝為本傳美名

  耕讀傳家門,忠孝為根本。沈家人忠於國家,忠於民族,忠於傳統文化。數百年來,「文肅世家」沈氏依據「耕讀傳家,忠孝為本」的家族理念,制定了「家訓八條」及諸多族規,成為人人自覺遵守的「家規」。

  在柿林村的西南角,有一處佔地一畝左右的古建築群,粉牆黛瓦,莊嚴肅穆,這就是沈氏宗祠。沈氏宗祠始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當時只有後進正屋五間,至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建前進五間,但均未告竣。至清鹹豐二年(1852年),前後進正屋被修葺一新,並配建左右廂房及階砌、照牆、臺門等(據說,祠堂的照牆一般只能建成一字形,因沈氏祖先出過貢元,才允許建成八字形),工程才算告竣。之後,沈氏宗祠又經多次修葺,現存祠堂是1994年重修的。宗祠後進靠南牆,原供有歷代祖先牌位,正中最高處供奉著林十五公神主,然後按元亨利貞四派排列,昭穆有序,可惜在文革中以掃「四舊」之名被焚。當年,每到七月十三祭祖,族長、四房頭等相聚在祠堂,報告一年的開支帳目,並商討第二年公用設施修繕等事宜。與外村發生糾紛及本族成員犯有眾怒,都到祠堂,由族長、房頭商量後解決、處理。

宗祠一角(來源:餘姚日報)

  在沈氏宗祠簷下左首懸「玉潔冰清」匾,是朝廷表彰紹能公姚氏孺人「青年守志,操同松柏」事跡的,簷下右首「欽旌節孝」匾是賜給景公徐氏孺人的。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姚氏嫁到柿林當天,其夫在察看祖墳時,不幸被老虎拖走。新婚喪夫的姚氏沒有再嫁,孝敬公婆,照料侄子,直至晚年雙目失明,還留下遺囑把家產贈送給侄子,其節孝感動了朝廷。宗祠內還有兩塊「節孝」匾,分別掛在中堂兩側,一塊是清光緒元年(1875年)浙江巡撫奉旨為作臣胡太孺人作的,一塊是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五品同知紹曾上表奏請表彰萬豐公黃氏孺人的。

  在柿林村,還有一個傳說———「孟冬哭竹」。孟冬是一個十分孝順的人。有一年冬天,他年老且雙目失明的母親忽然想吃筍。當時,大雪封山,山上沒有筍。但孝順的孟冬還是帶著鋤頭來到山上,久尋無果,急得他抱著一株大毛竹哭起來。說也奇怪,就在他眼淚滴落的地方,忽然出現了筍芽,孟冬欣喜若狂,馬上帶回家,給母親煮了一鍋筍湯。從此,四明山上,冬天也有筍了。為了紀念孟冬,人們把這時產的筍稱為「冬筍」。

  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不少柿林沈氏的熱血兒女毅然走出山溝溝,投身到轟轟烈烈的革命中,湧現出20多位革命烈士,他們的英雄事跡可歌可泣,傳誦至今。1938年夏,中共餘姚縣工委書記陳小平派郭靜唐與柿林村進步青年沈功鈿取得聯繫,讓剛從延安「抗大」學成回來的共產黨人樓明山以教書為名到柿林村開展活動,在進步青年中發展黨員。1939年初,樓明山被調往逍林區,朱之光同志全面接替第四區隊工作。同年5月,時任山區特派員的朱之光與謝汝昌秘密來到柿林,在村對面的山上主持成立了四明山區最早的黨支部中共峙嶺(柿林)村支部,由沈功鈿任書記,到年底支部共有黨員12名。

  黨組織在四明山區一方面發動群眾積極抗日,另一方面領導山區人民開展減租等運動,積極為山區人民謀福利,獲得山區人民的擁護和好評。最有名的當屬茶農運動。四明山區平地少,基本不種糧食,種植的主要是毛竹和茶葉。1938年災荒,茶葉減產,又由於戰禍,茶葉、山貨滯銷,商人壓價———「一斤茶葉換三斤米」變成「斤茶斤米」。1939年春,黨組織發動近萬名茶農開展「提高茶價,平抑米價,反對囤積,救濟山民」的請願鬥爭,最終達成「提高茶價,規定茶米比價,茶葉由政府設法銷售;致電省府,調撥糧食,救濟山民;減少租稅,取締奸商;動員民眾,共同抗日」的協議,鬥爭取得了勝利。

  同時,黨組織在山區開展了各種為老百姓爭取利益、保護老百姓安全的活動:組織農會進行「二五減租」、成立農民自衛隊和南嵐鄉生產合作社。這期間有許多軍民守望相助的故事。比如:山區山多田少,毛竹茂密,野豬成群,農民辛辛苦苦種的番薯、芋艿等作物,野豬一打滾就糟蹋光了,群眾生產的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黨組織就要求自衛隊把武裝與生產結合起來,基幹隊戰時打敵人,平時打野豬,保護農作物。

  從1938年5月到1943年8月,中共在四明山區共建立了34個黨支部,發展黨員182名,為浙東四明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打下基礎,後來成為全國十九個抗日根據地之一。值得驕傲的是,這段時間有40餘名柿林人秘密參加了革命,面對敵人的殘酷打擊,沒有一個柿林人背叛革命。如地下黨員嚴彩花,在丈夫「北撤」後仍堅持地下鬥爭,被敵人抓住後用「老虎凳」、「老鷹飛」等嚴刑拷打,仍不吐一字。這種對國家、對民族、對組織的忠,是柿林沈氏的血脈傳承,激勵著後人奮發向上,對黨的事業忠貞不屈。

  如今,柿林村設立了中共四明山第一黨支部紀念館,還被餘姚市紀委闢為市級廉政教育基地,激發人們的愛黨、愛國、愛鄉之情,激勵人們不忘革命傳統,自覺投身「五個文明」建設,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餘姚日報記者 沈華坤)

古村小巷(來源:餘姚日報) 

相關焦點

  • 永泰莊寨:傳「安宅在仁」之理念,播耕讀傳家之家風
    永泰莊寨:傳「安宅在仁」之理念,播耕讀傳家之家風 2020-08-28 11:3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廈門海滄區:耕讀傳家 家風潤心
    ( 鄭偉明 攝) 臺海網8月6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背上小話筒,化身講解員,走進滄江古鎮向遊人講述源遠流長的海絲文化;訪鄉村家廟,聽鄉賢故事,來到東孚古厝親身感受歷久彌新的耕讀文化……這個暑期,海滄為孩子們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在文化的浸潤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生活、植入心底。
  • 沈氏家訓.沈姓的來源
    在這片秀美山川裡,世代居住著一個家風純樸、人文厚重,生生不息、守望相助的沈氏大家族。 自明朝天順五年以來,歷經550多年,沈氏家族在這裡繁衍生息。世代相傳的《沈氏家訓》,修身為本、耕讀傳家,是沈氏族人的傳家寶,成為陝南地區傳統家規的典範。
  • 美麗鄉村·印象|耕讀傳家—金堂縣金箱村
    受其祖輩和家族文化的影響,賀麟先生從小立志讀世界上最好的書,自小勤奮好學,汲取了宋明理學和陸九淵、王陽明的陸王心學之精髓,為他後來遊學歐美、融匯中西、創立「新心學」派、問鼎中國當代「新儒學代表人物」,都積澱下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今天的賀麟故居是賀麟文化紀念館,同時也是家風學院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家教/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
    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孩子自身教育/家長自身教育讀書:閱讀方法/知識積累/好書推介/心理:心理諮詢/心理普及/文獻分享/臨床案例/理療:文化養心/情緒調理/心通祛病/孩子健康成長,特中特可以在前面《家教/新年新希望,立訓傳家風》說過,我們劉家家訓是「積善立家、勤儉興家、孝雅治家、耕讀傳家
  • 耕讀文化: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讀,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解釋為:「讀,誦書也,從言賣聲」,本義為誦讀詩書經文,後引申為閱讀、學習之義。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王夫之說:「夫讀書將以何為哉?辨其大義,以修己治人之體也;察其微言,以善精義入神之用也。」可見,古人推崇讀書,不僅為了讀書應舉、出仕為官,同樣也將其作為修身立德的重要途徑。
  • 耕讀傳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從儒生「焉用稼」的傳統觀念,轉變為對「亦耕亦讀」生活的實踐和追求,其間,必定有著值得研討的思想文化背景。那麼,具體到了何朝何代這種觀念開始轉變了,國人開始崇尚「亦耕亦讀」的生活了呢?其實,早在「耕讀傳家」的觀念形成以前,已經先有「耕學」一說為之鳴鑼開道。早在漢代,就已經有人以耕為喻了。
  • 《黨風政風熱線》「崇廉尚德•好家風潤西安」:忠孝清廉傳家風...
    《黨風政風熱線》「崇廉尚德•好家風潤西安」:忠孝清廉傳家風 家訓鄉約啟後人 2020-06-30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耕田不將書田誤 家風家訓傳千古
    像大錢營村這樣,有著非是向「錢」看,而是向「前」看的優良家風家訓,讓其村史留名、「江山代有才人出」,值得人們深深仰視與學習。   古人說:「忠孝仁愛顯人品,勤儉耕讀展家風」——這一句詩中,盡得中國風家訓之深意,其將中華民族家庭、家族史中,那種忠孝恕悌仁義禮智信的家風家訓本質盡顯而出。家風家訓,正是中華文化具化於個人、家庭與家族的表現。
  • 散文丨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我的家風故事
    忠孝傳家遠 詩書繼世長——我的家風故事文/李壽謙我出生在農民家庭。父親早年上過幾年私塾,在村裡算是文化人了。父母相繼離去,重視教育的家風傳承下來。一九七八年我考上大學,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如今兩個孩子大學畢業,成家立業,日子過得風生水起,孫女也上大三了。我的侄子侄女多人考上大學,可以說是家風的開枝散葉。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古語說得好,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所謂治國、齊家、平天下,家和萬事興。
  • 左宗棠:一代名臣 耕讀傳家
    他在家書中倡導「耕讀為本,自立自強」,要求「勤儉持家」,提出「惟崇儉乃能廣惠」,並在湘陰左氏宗祠的大門寫下一副對聯:「縱讀數千卷奇書,無實行不為識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還是耕田。」在他的嚴厲教導下,左氏家風端肅。時人稱讚他:「立身不苟,家教甚嚴。入門雖三尺之童,見客均彬彬有禮。雖盛暑男女無袒褐者。煙賭諸具不使入門。雖兩世官致通顯,又值風俗競尚繁華,謹守荊布之素,從未沾染習氣。」
  • 為海滄傳揚耕讀文化建言
    本報廈門電 (記者李林寶)2016海峽兩岸(廈門)國學院長論壇,22日在此間舉行,來自兩岸名校的國學大家受邀齊聚海滄,為海滄經濟發展和耕讀文化傳揚建言獻策。由廈門海滄臺商投資區管委會主辦,北大國學研究院、人大國學院、武大國學院等協辦的本屆論壇,邀請了中國社科院、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人民大學、廈門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和臺灣大學、臺灣奉元書院、臺灣海洋大學等兩岸名校的國學院院長和知名國學研究專家,圍繞「耕讀在兩岸,文明共承傳」主題,展開6場主題論壇研討,深入把脈、解讀海滄耕讀文化,為海滄耕讀文化的進一步傳揚提出真知灼見
  • 家在錢塘⑩丨忠孝傳家 淳安文化宗祠的百年變遷
    浙江新聞客戶端杭州頻道攜手杭州市園林文物局文物處開設專欄《家在錢塘》,為你講述這些文物建築背後的故事。在淳安縣姜家鎮的北部,坐落著一座有近千年歷史的古村——章村,它依傍貂山,因村民多為章姓而得名。在這座古村千年的歷史文化中,一直以「忠孝」為傳家之寶,自古忠臣良相、文人學士層出不窮,蹤跡歷歷可尋。
  • 餘姚景區出遊指南,秋冬遊玩就來這
    丹山赤水丹山赤水是位於寧波餘姚市大嵐鎮柿林村的風景名勝區,距餘姚市區45公裡,景區面積6.05平方公裡,以峽谷景觀為依託,以道教文化、浙東古山村風情為文化內涵,以絕壁、奇巖、古橋、流溪、飛瀑為特色的風景名勝區。
  • 古宅大院中的耕讀文化
    山西靈石王家大院在許多大院和古舊住宅的匾額上,很容易見到「耕讀傳家」這四個字。「耕讀傳家」指的是既學做人,又學謀生。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以立性命。「耕讀傳家」可謂深入民心,成為中國農耕社會的一種生活境界和美好嚮往。在山西的古宅大院中,處處可皆有耕讀文化。在聞名遐邇的王家大院宅院,匾額楹聯構成了一道底蘊深厚的「風景線」,駐足品味,令人叫絕。其書寫,有行書,有隸書,有篆體,有章草;其造型,有竹型聯、秋葉額、書卷額、摺扇額;其內容,或頌德,或言志,或垂教。在整個大院裡,凡廳堂必有楹聯,凡門戶必有匾額。
  • 莆田徐氏:耕讀傳家,人才輩出,狀元世家
    莆田徐氏耕讀傳家,人才輩出,狀元世家06月09日 15:00   來源:福建僑報莆田延壽村是歷史文化名村,也是入莆徐姓的肇基地。《閩臺百家姓》載:「唐天寶八年(749年),徐務,官授國子上舍,自浙江衢州龍遊縣入閩,居莆田延壽裡,世尊徐務為延壽徐姓一世祖,且為莆田徐姓始祖。」
  • 湖南岳陽張谷英村:耕讀繼世 孝友傳家———要聞——中央紀委國家...
    一是孝當先,即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愛國愛家;二是和為貴,即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處事方圓;三是勤耕讀,即自強不息、愛崗敬業、知書明理;四是崇廉潔,即尊崇廉潔、修身養德、立命之本。  勤耕讀  在張氏家族的家訓族戒中,「勤耕讀」是一個突出的主題。先祖深知耕讀的重要性,告誡後人要「耕讀為本,以儉樸為榮,興書香門第,繼百忍家風,尚禮儀而四鄰和好,愛勞動而百業興隆」,並留下「興門第不如興學第,振書聲然後振家聲」的祖訓族規。
  • 忠孝傳家之美德《程家大院》
    德興新崗山「程家大院」在當地已被傳為美談,不是說它建設得多宏偉、氣派,而是因為這座大院將忠孝傳家的美德在新時代詮釋得淋漓盡致。       「程家大院」建於2014年,大院小院加起來有700多平方米。
  • 耕讀傳家,龍門這條村落走出40多名大學生
    「鶴湖」兩字源於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祖上是救死扶傷、執醫為業,傳承至今。該村在醫生、教師兩個職業上貢獻較為突出,改革開放以來出了40多名人民教師。村委還給近年來考上重本、研究生的學子們送上了獎學金,勉勵學子們傳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助力龍門縣經濟發展。
  • 「忠孝傳家——傳統人物畫中的家族信仰與家國情懷」專題展揭幕
    12月12日,「忠孝傳家 對於觀眾,展覽是一次追溯先代歷史、瞻仰先賢文明的精神充電,喚醒人們對家風建設的關注。該展覽由長沙大觀文化、1978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逸點藝術機構承辦。 展覽「忠孝傳家」以家為切入點,展示了傳統社會的橫切面,包括了家族成員群像、日常生活面貌等,並進一步延伸到了傳統的祭祀、祈福等「吉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