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愜意之事,莫過於耕讀二字

2020-12-22 麟開祥趾

眉公言:種兩頃附郭田,量晴較雨;尋幾個知心友,弄月嘲風。

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理想生活莫過於此,在城郊種幾塊田地,計算著晴雨和氣候的變化。交幾個知心朋友,玩賞明月清風,欣賞彼此的文章。自古以來,「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則古訓被不少家族奉為家規家訓,寄寓著長輩對後世子孫的諄諄教誨與殷切期望。

耕讀並舉的生活方式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士人躬耕的記載。《論語·子路》載「樊遲請學稼」,《說苑·立節》載有「曾子衣敝衣以耕」。農家學派的許行提倡士人應耕讀並舉,《孟子》記載:「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許行不僅自耕自食,還帶領學生從事農耕勞動。及至西漢,揚雄提出,「耕」不僅是謀生的方式,從中也可以體悟「道」與「德」,《法言·學行》中說:「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東漢袁閎把耕田與治學並舉,《後漢書·袁閎傳》載:「(閎)服闋,累徵聘舉如,皆不應。居處仄陋,以耕學為業。」北宋時期,宋仁宗頒布勸耕勸讀政策,鼓勵士人、農家子弟參加科舉考試,而且規定必須在本鄉讀書應試,促使各地普設各類學校。這樣一來,便把士人、農家子弟與家鄉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使得耕讀相兼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逐漸形成重視耕讀的文化傳統。用當下流行的話叫接地氣。

耕讀文化為文人士大夫所推崇,更是對回歸田園、葉落歸根的鄉土情結的一種生命詮釋,這確是一種自得其樂的生活。種田則衣食無憂,有三兩知己則心不寂寞。弄風嘲月,在大興文字獄的時代當然會有一定的風險,但這種遊戲人生的態度,倒不失為人生的一種灑脫和本真。這種遊戲的態度並非隨便或荒怠,而是一種不執著、輕鬆的心情。以這種心情交朋友,欣賞幾篇美妙的文章,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

妙文佐酒,藏雪烹茶,用一種藝術的態度去生活,定會趣味盎然。清代張潮在《幽夢影》中寫道:「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閒則能撫琴,閒則能遊名山,閒則能交益友,閒則能飲茶,閒則能著書,天下之樂,莫大於是。」

古代的文人墨客們在空閒的時候,就會約三五知已,到綠郊山野,松風竹月,烹泉煮茗,吟詩作對。這種以文會友的聚會在古代稱之為「雅集」。於是便有了蘭亭雅集,誕生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於是便有了梁苑之遊、鄴下之遊;於是便有了「金谷二十四友」、香山九老。縱觀古今,歷代文人雅士迭出,文人雅集之所以能夠把文人凝結在一起,便是因為一種文化的力量,文人在其中所追尋的,正是一種文化上的認同感。

「耕讀傳家詩禮著,忠孝教子節義彰。」這種文化的認同,穿越幾千年的時空,耕讀之音、忠孝之舉至今連綿不絕。

相關焦點

  • 程民生:論「耕讀文化」在宋代的確立
    一是平民百姓可以通過科舉入仕;二是教育發達,文化普及,以農民為主的廣大底層民眾有學文化的熱情和條件;三是大量的士子、落榜考生沒有或未能科舉入仕,沉澱在農村家鄉,以新的面貌繼續務農。因而,邊耕邊讀、半耕半讀,就成了常態,「耕讀」二字聯合,作為專詞在宋代應運而生。
  • 瓷話「漁樵耕讀」丨茶器物語
    這是一組四個的青花瓷杯,經典簡約的器型,傳統古典的圖案,胎瓷潔白、青花發色純正淡雅,瓷器人物動態感強,傳神逼真;畫中場景層次分明,人文情趣濃厚,風格典雅。提起「漁樵耕讀」,或許讓你聯想到金庸筆下《射鵰英雄傳》中南帝門下的漁、樵、耕、讀四大高徒。如果只這般聯想,那便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 耕讀文化: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今天,我們來說說詞語「耕讀傳家」。關於耕,《說文解字》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認為耕是一個形聲字,「耕,犁也,從耒井聲」。另一種說法認為耕是會意字,「一曰古者井田,謂從井,會意」,也就是認為,耕,從耒、從井,「耒」是農具,而「井」則是田地。耕的本義是「犁也」,指用犁翻鬆田土,泛指耕種、農耕之事。
  • 古宅大院中的耕讀文化
    山西靈石王家大院在許多大院和古舊住宅的匾額上,很容易見到「耕讀傳家」這四個字。「耕讀傳家」指的是既學做人,又學謀生。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以立性命。不僅增添了宅院的儒雅之氣,還賦予每幢院落妙不可言的精魂神韻。「養正書塾」的楹聯,說明讀書讓人修養正道:染成綠萼初華,好覺暗香入畫;偶得古人精冊,較勝春風在庭。
  •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這樣3件事
    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詩詞賞第48篇 有幸陪你從一而終,便是我此生最大的幸運。 愛之於我,不是一蔬一飯,不是肌膚之親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夢想,是一種不老不死的欲望柴米油鹽,生兒育女,一眼百年。
  • 人生在世,最難得的,莫過於三件事
    金錢確實可以帶來幸福,但是真正又長遠的幸福感,卻是金錢不能帶來的,人生在世,最難得的,莫過於三件事,每一件都能帶來最真實的幸福。躺在病床上的人生是不會幸福的。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規律的生活節奏,這是幸福的重要保障!
  • 人生歲月,沒有比全心全意享受下午茶更愜意美好的事了
    溫熱的黑松露薯蓉塔,再嘗一嘗淋上黑松露蜂蜜的芝士,豐富的口感絕對可以衝擊出驚喜二字。 奶油配戚風的杯子蛋糕,像你和我此刻面對面坐著,品嘗的不僅是味蕾傳來的美好,更是生活之美。
  • 世界上最好的語言,莫過於一個懂字!
    導語:感悟人生,靜心閱讀,品位人生。文/飛魚世界上最好的語言,莫過於一個懂字!愛之易求,懂之難得。愛有深有淺,有淡有斷,會散。可懂,不近不遠,不離不棄,不移不變。有句名言「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世上,最溫暖的事,莫過於一人懂。人生在世,對一個半百之人而言,交人無數,知己不多,懂得彼此靈犀相通之人,更是少之又少!而懂得的意境更是深遠,要讓人懂你首先讀懂別人,懂得不是甜言蜜語!懂得是感恩的表現,任何人對你的好,都要懂得感恩對方,包括自己的家人。懂得,含意太多,三言兩語道不盡懂得的真正含義。所以說做人首先要懂得!
  • 耕讀傳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這給予了人們多方面的啟迪,也對華夏崇文慕學之風的形成,發生了深刻的影響。辛棄疾,號「稼軒居士」,就因為他認識到:「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北方之人,養生之具不求於人,是以無甚富甚貧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農,而兼併之患興,貧富斯不侔矣。」所以,《宋史·辛棄疾傳》說他「故以'稼'名軒」。
  • 【憶上虞】耕讀長塘!
    小小的沿山小鎮,在前後不過110年時間裡,竟連續出了兩位狀元,不能不為之嘆息不已!且一文一武,為朝廷皇室左右,特別是兩位狀元愛憎分明、為事秉公而倍受人傳頌。   這和長塘深厚的耕讀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耕讀文化,耕讀結合,半耕半讀,耕而讀之,讀而耕之,耕是為了讀,讀是為了脫離耕而走上仕途。
  • 人生最遺憾的事,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
    01 人生這一輩子,最遺憾的事情,其實不過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02 人生一輩子,父母對自己無微不至得關心,對自己無私的愛,自己此生難以回報。
  • 永泰的農民豐收節為何冠以耕讀之名?快來看看這些耕讀大數據……​
    燦若星辰的名人志士與永泰人深入骨髓的文化崇敬有關,與保留著完整的宗族文化傳承有關,與代代相傳的祖訓有關,詩禮傳家、敬惜字紙、崇文尚武、忠君報國的耕讀文化是永泰永續發展的密碼。    永泰地處福建省中部偏東,福州市西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水資源比較豐富。
  • 耕讀傳家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先輩留予我們的精神財富
    「耕讀傳家」歷來被中國傳統家族留予子孫後代的家訓家規,比如方氏子孫被要求務農,秋收農忙結束之後,重回私塾讀書,如有違背「耕讀傳家」者,個人私有田地則由族中長老沒收成為祠堂的公田。成語耕讀傳家,「耕」,則耕種,事稼穡,豐五穀;「讀」是讀書,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意思是既學做人,又學謀生。
  • 很真切的句子,人生最可悲的事情,莫過於胸懷大志,卻又虛度光陰
    二 * 人生最可悲的事情,莫過於胸懷大志,卻又虛度光陰。覺得自己不夠聰 明,但幹事總愛拖延;覺得自己學歷不漂亮,可又沒利用業餘繼續充電;對自己不滿意,但自我安慰今天好好玩明天再努力。既然知道路遠,那明天開始就要早點出發。三 * 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了,即便給你整個世界,你也早晚毀掉一切。
  • 今天《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衢州訪耕讀文明
    原文如下:衢州訪耕讀文明王 謹耕讀文明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與「耕」「讀」相關的實物或文字圖像資料,比比皆是。特別是在有千年以上歷史的古縣、古城,如千年古縣湖北黃梅縣、千年古城浙江衢州市,耕讀文明的履痕還隨處可見。
  • 勵志 | 人生最酷的事,莫過於把吹過的牛
    這個故事來源於《你不拼搏,誰也給不了你想要的生活》一小段人生有無數種可能性,並沒有標準答案。記得大一時,我認識一名女孩,叫Andy,我和她在一場學生活動上相識。和所有無趣的學生活動相似,總要有個高尚結尾引發學生們的精神高潮才算完美。
  • 人生最好的幸福:莫過於有事做,有人愛,並有所期待!
    幸福,不過就是手頭有事做,幸福,是孤單的時候有人陪伴,幸福,是難過的時候有人傾訴,幸福,是餓的時候有一碗熱騰騰的面,幸福,是冷的時候有人給你溫暖,幸福,其實真的很簡單……人生的幸福,莫過於有事做,有人愛,有人陪伴,有所期待。
  • 中華耕讀文化與生命教育體驗營
    通過對家文化與耕讀文化深入學習和踐行,真實體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明白自己的人生本分,確定人生的終極目標。進而由內到外,淨化心靈、變化氣質,讓生命回歸本位。內,能「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外,能「修身齊家」,知行合一,把傳統文化落到實處。
  • 左宗棠:一代名臣 耕讀傳家
    站在柳莊「耕讀傳家」雕塑前,那個喊出「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讓人」「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的湖南人,那個只手撐住國土江山、使之免於割裂殘缺的奇男子,那個「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的大將軍,恍若穿過百年時光隧道,依舊個性鮮明地屹立在眼前,令人肅然起敬。
  • 王宅小學以耕讀文化構建校園特色
    王宅小學坐落於風景優美、素有武義「中原」大糧倉之稱的王宅鎮上,地處素有「耕讀世家」之稱的俞源古鎮與尊崇「養生之道」的壽仙谷古村的環抱之中。校園內又有「青草殿」的傳說,相傳古代有一商人討債歸途經過此地,適逢大病一場,病痊癒後竟將大量銀子遺失於此而隻身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