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價值

2021-01-11 中國社會科學網

  編者按: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力量。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深化對文化建設和文化自信的研究,是包括文史工作者在內的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肩負的重大時代責任。為此,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三屆學術大會暨無錫市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大會文學與歷史學專場召開,大會就「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價值」這一主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

 

  2019年11月12日,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社科聯、無錫市社科聯主辦,江南大學江南文化研究院、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承辦的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三屆學術大會暨無錫市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大會文學與歷史學專場在無錫舉行。來自江蘇省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參會,圍繞「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價值」這一主題,聚焦理論熱點,跟蹤實踐前沿,開展學術研討,交流最新成果。此次會議共評出獲獎論文40篇,其中一等獎11篇,二等獎29篇。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樊和平、南京大學教授範金民、南通大學教授周建忠等專家在會上作主旨報告。

  江南文化的稟賦特質及內在價值

  「江南文化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使江南地區後發先至、優勢突出。梳理提煉江南文化的精神文化元素,使之更好服務於當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獨特意義和人文價值。」江南大學莊若江提出,在近代中國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江南文化獨具特色的「水文化」特質與厚重的「山地文化」形成鮮明對照與互補。江南文化以其開放善納、靈動機智、探索進取、務實篤行、義利並舉、剛柔相濟等鮮明特質,推動了江南社會全面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江南文化的上述特質得到充分彰顯。這種具有引領性的先進文化,在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中仍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江南文化應與時俱進、與世界同步、與時代接軌,站在更高的歷史方位,對內以廣闊胸襟吸納其他地區優秀文化元素;對外以更開放包容之姿融入世界,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不斷揚棄提升中持續為後世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江南地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擁有豐富的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遺蹟。南京曉莊學院徐秋雨認為,海上絲綢之路遺蹟的保護與開發,是一項系統性、持續性的工程。目前,江南地區海上絲綢之路遺蹟的保護與開發工作,缺乏全國全省層面的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應確立「重視價值、統籌規劃、保護優先、合理利用、擴大影響」的指導思想,結合實際情況,統籌考慮,科學規劃,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實施科學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江南大學朱義華提出,吳歌作為江南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入選項目,其構成要素包含文學、藝術與音樂三種樣式及語言、非語言與副語言三種符號,屬多模態話語的典型運用,具有人文研究價值、藝術欣賞價值與社會經濟價值。如何通過外宣譯介來全方位、立體化呈現並傳播吳歌是個大難題。多模態符號特徵使得對吳歌的外宣譯介與對外傳播必須涵蓋語內、語際與符際三個維度,涉及對吳歌視覺、聽覺以及整體感覺與印象維度的符號轉換與審美傳播,需要運用翻譯學、傳播學與民俗學等多學科知識和理論。因此,對吳歌的外宣譯介與對外傳播,能夠為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供借鑑。

  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

  江蘇是大運河沿線河道最長、流經城市最多、運河遺產最豐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點段最多的省份,大運河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江南大學史華偉提出,目前在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工作中,存在社會參與不足、文化資源閒置等問題,應進一步加強大運河文化帶遺產活態傳承和知識教育。為此,可在大運河無錫段的110個物質文化遺產、48個水利工程遺產、9個聚落遺產點中,甄選出有特色的景點串聯成「錫城特色大運河文化帶」旅遊產品,讓無錫市的運河文化遺產構成江南文化的符號與標識。

  常州工學院李凌燕提出,常州吟誦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吟誦調」類別中的唯一項目,在歷史、科學文化、民族凝聚、教育諸方面均具有獨特價值和重要意義,是寶貴的江南文化財富,體現著江南文脈的鮮明特徵。目前,常州吟誦已得到一定的發掘、整理和研究,但整體傳承情況不容樂觀。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外來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使常州吟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搶救、傳承這支文脈,必須優化常州吟誦的生態環境,培養專門人才,關注傳承人作用,加強研究和宣傳,進一步擴大對外交流。

  江蘇理工學院宿愛雲表示,近年來,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符號實現了從「個人記憶、集體記憶、民族記憶到人類記憶」的連續傳衍過程。在記憶符號的流傳衍變過程中,民族情感、國際政治博弈需求和人類歷史責任感一直在持續不斷地發揮影響。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符號的傳承衍變是時代訴求和記憶方式的「歷時」體現,也是中國國家力量強大、國際話語權提高的標誌。

  江南文化的傳播途徑和方式

  從史料中發掘「他者」視角下的江南文化,對於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具有重要價值。蘇州市職業大學卞浩宇談到,《教務雜誌》(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67—1941)在1882—1888年間先後刊登過由來華傳教士潘慎文(A. P. Parker)和杜步西(H. C. Dubose)撰寫的九篇文章,重點介紹了蘇州的城市風貌、山水風光、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情況。這些文章以「他者」的視角,較為客觀地描述了當年蘇州的歷史風貌,成為西方人了解蘇州、體驗蘇州風情的一條便捷之路。文中所記內容,一方面可以為蘇州相關地方歷史、文化等研究提供珍貴的外文史料,彌補外文史料缺失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為進一步挖掘蘇州歷史、保護歷史古城風貌、開展蘇州文化的海外傳播以及打造蘇州城市國際形象,提供了相關的歷史借鑑和參照。

  揚州大學王澤京提出,2007—2018年,揚州大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合作,歷經11個春秋,先後將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7000餘件清代揚州檔案以編年體例編纂付梓,分別命名為《清宮揚州御檔》(18冊)、《清宮揚州御檔續編》(5冊),凡計16000餘頁。這些檔案涵蓋了清代自順治至宣統10個朝代,涉及政治、軍事、農業、內務、漕運、財稅、水利、文教、城建、賑濟、法律和鹽務等12個方面的內容,絕大部分為首次公開披露。其編纂出版不僅為研究清代揚州社會萬象提供了豐富翔實的史料支撐,而且有助於推進海峽兩岸學術資源的整合和利用,促進海內外學者的學術交流,對研究清代的興衰亦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從傳播學角度研究跨文化戲劇的生產,可以發掘不同民族間文化間性的深度和廣度。」揚州大學賈學鴻認為,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戲劇以其對民族語言的超越性,成為跨文化傳播的綠色通道。肢體語言以其對民族和有聲語言的超越,成為跨文化傳播的最佳方式。

  江蘇大學戴文靜認為,在「一帶一路」倡議及中國文化「走出去」政策的鼓勵之下,中國文論的外譯已成為當前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在文學闡釋學理論的基礎上,通過系統梳理、理論闡釋及微觀細讀,可以發現《文心雕龍》的關鍵詞在傳譯過程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解讀,即誤讀和悟讀。誤讀是主體由於自我理解不足而進行的有目的選擇,而悟讀則拓展了中國文論多元的研究視域及闡釋空間。中國文論關鍵詞外譯應建立在視域重合的詮釋學理論基礎之上,儘可能地追求文學理論翻譯的普效性和廣受度,進而通過中西文論間的雙向闡釋,消解不合理的誤讀,走向合理的悟讀。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社會科學處)

 

相關焦點

  • 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原標題: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四個講清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地闡述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價值。這個論斷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歷史文化內涵的深刻解讀。 任何時代、任何民族的主流文化道德價值都不會是憑空產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今中國價值觀念的最大公約數,是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美德之時代精髓的體現。眾所周知,與世界上其他悠久的大型文明相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倫理性、人文性更強;中華民族不以宗教立國、立人,而是一開始就以德治國、以文化人。
  • 「禮」的文化內涵和當代價值
    為了探討「禮」的文化內涵與當代價值,半月談記者採訪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曹保明和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輝。記者: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禮」的傳統內涵和核心意義?劉輝:「禮」的觀念起源很早,見於卜辭,作「豊」,為祭神的器物和儀式。到了周朝,「禮」被推演為區分貴賤親疏的行為規範和等級名分制度。
  • 言恭達:言子《禮運》的當代價值
    2020年8月20日,由常熟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虞山文化論壇——言子思想的當代傳承和價值」在常熟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30餘名文史哲研究專家、學者和言氏宗親代表出席論壇,共同圍繞「南方夫子」言子思想的當代傳承和價值主題進行研討,探究經典文本與現實語境中的「小康」內涵,發掘江南儒家思想的當代價值。
  • 傳統文化的傳承,克己復禮在當代的價值
    禮的包容性和超越性以及當今社會依然存在的禮的根基,使我們能夠借鑑「克己復禮」,發揮其粘合劑作用,為解決當代中國個人與社會道德關係的建構,及社會關係的和諧發展提供理論幫助。那些傳統文化和其中重要儀式以及與寺院、宗族和節日相關的公共信仰,仍是農村中十分必要的「社會粘合劑」。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我國農業發展日益商品化和市場化,加上工業發展等多方面的原因,使人們尤其是農民的傳統價值觀念受到了重大衝擊,尤其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關係發生了不少變化,如婚姻關係從以往的次要地位上升到主要地位。
  • 江南社會文化與孔氏南宗
    南渡諸人積極踐行儒家政治思想,並以突出的政治作為,對孔氏南宗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從而使傳承家學、報效國家成為孔氏南宗的寶貴精神和文化傳統。孔氏南宗歷史上湧現了眾多經世濟民之才,孔應得、孔洙、孔克仁、孔貞時、孔貞運、孔慶儀等影響較大,其中《明史》有傳的就有孔克仁、孔貞運等。國家太平之時,他們注重教養,體貼民情,致力於改善和淳化士風、民風;社稷危亡之際,他們殫精竭慮,希圖通過自己的努力有補於時。
  • 中國年畫·美好生活|「年畫的文化內涵與當代價值」論壇圓滿落幕
    從歷史到當代,從地方到全國,年畫穿越時空的距離,與人民為伴,譜寫涓涓歷史長卷。它與老百姓的生活緊密結合,反映了人們的生活觀念和民間審美情趣,用濃淡相宜的色彩和生動傳神的形象,鼓舞著人心,展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當代,年畫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更為深厚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核。
  • 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京召開
    【環球網教育報導】12月5-6日,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深入探討了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
  • 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中國戲曲學院召開
    中國網12月9日訊(記者閆景臻)近日,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的精神,深入探討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此次會議也是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
  • 傳承弘揚學校優秀傳統文化 築牢共同價值基礎
    科大優秀傳統文化,源自科大歷史、紮根科大實踐、服務科大未來,發揮夯實思想基礎、凝聚力量、指引發展方向、引領價值追求的重要作用。一、深刻認識傳承弘揚學校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高校肩負著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使命,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責無旁貸。
  • 文言文寫作的當代傳承
    作者:曹辛華(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  由於各種歷史文化原因,當前不少與文言文教學相關的老師、編輯等處於研而不創或教而不創的狀態。詩詞寫作目前雖有改觀,但並不樂觀,問題很多。當前教育部門等均已發現此類問題,逐漸在糾偏、矯枉。
  • 從「夜航船」到「他鄉客」,長三角江南文化論壇觀點精彩紛呈
    由長三角三省一市社科聯共同舉辦、江蘇省社科聯承辦的第二屆長三角江南文化論壇10月20日在南京舉行。來自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專家學者代表圍繞「治理現代化與江南文化傳承創新」這一主題各抒己見,以下為部分專家發言觀點摘要。
  • 邵鳳武:傳承古老雕刻藝術的當代刻瓷藝術大師
    在浩瀚的人類歷史長河裡,湧現出了諸多具有時代意義的藝術家,他們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領域,閃爍著智慧的藝術光芒,推動著人類文化的進步。傳統藝術是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古老藝術,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創造、沉澱形成的產物,其中刻瓷藝術在中國的傳統藝術領域中,又是典型代表之一,具有厚重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
  • 消費主義、歷史語境與當代青年文化思潮
    >〔摘要〕消費主義已成為瀰漫世界的一種文化氛圍和價值傾向,對消費社會的觀察和對消費主義理論的探討也是解讀當代中國的一個重要視角。轉型中國的文化結構,既關聯著當下全球化的世界體系,同時又是以自身的價值傳統、文化基礎為背景,在自身歷史的延續性和斷裂性中逐漸生成,中國消費主義文化的獨特性也內在於此。而這都構成了當代青年文化的生長環境和結構形態。
  • 徵稿:文化傳承 翰墨丹青—首屆中國當代書畫名家藝術研究邀請展
    前 言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的文化成果,需要我們來傳承。本次通過線上舉辦雲展覽,線下出版中國書畫網報展覽專刊的活動,讓大家更充分的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藝術家通過手中的畫筆,創作出優秀的作品,讓大家來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善於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激發靈感,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國人審美追求、傳播中國價值觀念的優秀作品,使當代藝術創作具有更加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 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與當代啟示
    他雖然未能到達羅馬帝國,但自此羅馬帝國商人卻順著這條絲綢之路來到東漢首都洛陽,標誌著絲綢之路在真正意義上貫通,成為歐亞大陸便捷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通道。  古代絲綢之路,從時間上看,跨越2000多年,歷經中國歷史先秦、漢唐、宋元、明清4個時期。從地理類型來看,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 《雲林堂飲食制度集釋評本》首發 傳承江南飲食文化
    在9月30日,由無錫倪氏宗親聯誼會、無錫倪雲林藝術研究會發起,無錫江南飲食文化研究中心承辦的 「經典再現——《雲林堂飲食制度集釋評本》首發研討會」 ,在艾迪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該書主創團隊、主創單位、雲林菜品開發單位、雲林菜品製作顧問、倪氏宗親、倪雲林研究學者等各方代表應邀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 「誰不憶江南」文化展陳:帶民眾體驗江南文化韻味
    「誰不憶江南」文化展陳展覽舉行。 王亞東 攝 展覽帶著人們品味有韻味的江南生活。 王亞東 攝 展品帶著特有的時代氣息,勾勒出江南文化的生動線條。
  • 軍旅作家對話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
    作為一座博物院,這裡珍藏著186萬餘件(套)文物,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中國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與傳承者,也是中國文化對外交往的一張亮麗名片。過去文物保護只研究文物,現在我們研究國土空間裡面的5000年文明傳承下來的內容。2019年浙江良渚古城遺址申報世界遺產成功。
  • 溧陽竹簀:堅持歷史文物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竹簀鎮是溧陽四大古鎮之一,在三千年之前就是西周吳國都城之地,北宋年間就是溧陽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北山重鎮"之稱,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千年時光悠悠而過,如今的竹簀與千年前已是截然不同,只餘下一些歷史文物在繼續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功用與當代價值
    作為「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二十四節氣在我國具有非常久遠的歷史。其最早起源於黃河流域,是人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候等進行觀察、探索並總結的結果,是我國古代先民所獨創的一項優秀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