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力量。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深化對文化建設和文化自信的研究,是包括文史工作者在內的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肩負的重大時代責任。為此,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三屆學術大會暨無錫市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大會文學與歷史學專場召開,大會就「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價值」這一主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
2019年11月12日,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社科聯、無錫市社科聯主辦,江南大學江南文化研究院、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承辦的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三屆學術大會暨無錫市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大會文學與歷史學專場在無錫舉行。來自江蘇省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參會,圍繞「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價值」這一主題,聚焦理論熱點,跟蹤實踐前沿,開展學術研討,交流最新成果。此次會議共評出獲獎論文40篇,其中一等獎11篇,二等獎29篇。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樊和平、南京大學教授範金民、南通大學教授周建忠等專家在會上作主旨報告。
江南文化的稟賦特質及內在價值
「江南文化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使江南地區後發先至、優勢突出。梳理提煉江南文化的精神文化元素,使之更好服務於當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獨特意義和人文價值。」江南大學莊若江提出,在近代中國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江南文化獨具特色的「水文化」特質與厚重的「山地文化」形成鮮明對照與互補。江南文化以其開放善納、靈動機智、探索進取、務實篤行、義利並舉、剛柔相濟等鮮明特質,推動了江南社會全面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江南文化的上述特質得到充分彰顯。這種具有引領性的先進文化,在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中仍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江南文化應與時俱進、與世界同步、與時代接軌,站在更高的歷史方位,對內以廣闊胸襟吸納其他地區優秀文化元素;對外以更開放包容之姿融入世界,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不斷揚棄提升中持續為後世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江南地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擁有豐富的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遺蹟。南京曉莊學院徐秋雨認為,海上絲綢之路遺蹟的保護與開發,是一項系統性、持續性的工程。目前,江南地區海上絲綢之路遺蹟的保護與開發工作,缺乏全國全省層面的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應確立「重視價值、統籌規劃、保護優先、合理利用、擴大影響」的指導思想,結合實際情況,統籌考慮,科學規劃,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實施科學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江南大學朱義華提出,吳歌作為江南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入選項目,其構成要素包含文學、藝術與音樂三種樣式及語言、非語言與副語言三種符號,屬多模態話語的典型運用,具有人文研究價值、藝術欣賞價值與社會經濟價值。如何通過外宣譯介來全方位、立體化呈現並傳播吳歌是個大難題。多模態符號特徵使得對吳歌的外宣譯介與對外傳播必須涵蓋語內、語際與符際三個維度,涉及對吳歌視覺、聽覺以及整體感覺與印象維度的符號轉換與審美傳播,需要運用翻譯學、傳播學與民俗學等多學科知識和理論。因此,對吳歌的外宣譯介與對外傳播,能夠為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供借鑑。
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
江蘇是大運河沿線河道最長、流經城市最多、運河遺產最豐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點段最多的省份,大運河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江南大學史華偉提出,目前在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工作中,存在社會參與不足、文化資源閒置等問題,應進一步加強大運河文化帶遺產活態傳承和知識教育。為此,可在大運河無錫段的110個物質文化遺產、48個水利工程遺產、9個聚落遺產點中,甄選出有特色的景點串聯成「錫城特色大運河文化帶」旅遊產品,讓無錫市的運河文化遺產構成江南文化的符號與標識。
常州工學院李凌燕提出,常州吟誦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吟誦調」類別中的唯一項目,在歷史、科學文化、民族凝聚、教育諸方面均具有獨特價值和重要意義,是寶貴的江南文化財富,體現著江南文脈的鮮明特徵。目前,常州吟誦已得到一定的發掘、整理和研究,但整體傳承情況不容樂觀。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外來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使常州吟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搶救、傳承這支文脈,必須優化常州吟誦的生態環境,培養專門人才,關注傳承人作用,加強研究和宣傳,進一步擴大對外交流。
江蘇理工學院宿愛雲表示,近年來,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符號實現了從「個人記憶、集體記憶、民族記憶到人類記憶」的連續傳衍過程。在記憶符號的流傳衍變過程中,民族情感、國際政治博弈需求和人類歷史責任感一直在持續不斷地發揮影響。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符號的傳承衍變是時代訴求和記憶方式的「歷時」體現,也是中國國家力量強大、國際話語權提高的標誌。
江南文化的傳播途徑和方式
從史料中發掘「他者」視角下的江南文化,對於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具有重要價值。蘇州市職業大學卞浩宇談到,《教務雜誌》(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67—1941)在1882—1888年間先後刊登過由來華傳教士潘慎文(A. P. Parker)和杜步西(H. C. Dubose)撰寫的九篇文章,重點介紹了蘇州的城市風貌、山水風光、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情況。這些文章以「他者」的視角,較為客觀地描述了當年蘇州的歷史風貌,成為西方人了解蘇州、體驗蘇州風情的一條便捷之路。文中所記內容,一方面可以為蘇州相關地方歷史、文化等研究提供珍貴的外文史料,彌補外文史料缺失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為進一步挖掘蘇州歷史、保護歷史古城風貌、開展蘇州文化的海外傳播以及打造蘇州城市國際形象,提供了相關的歷史借鑑和參照。
揚州大學王澤京提出,2007—2018年,揚州大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合作,歷經11個春秋,先後將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7000餘件清代揚州檔案以編年體例編纂付梓,分別命名為《清宮揚州御檔》(18冊)、《清宮揚州御檔續編》(5冊),凡計16000餘頁。這些檔案涵蓋了清代自順治至宣統10個朝代,涉及政治、軍事、農業、內務、漕運、財稅、水利、文教、城建、賑濟、法律和鹽務等12個方面的內容,絕大部分為首次公開披露。其編纂出版不僅為研究清代揚州社會萬象提供了豐富翔實的史料支撐,而且有助於推進海峽兩岸學術資源的整合和利用,促進海內外學者的學術交流,對研究清代的興衰亦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從傳播學角度研究跨文化戲劇的生產,可以發掘不同民族間文化間性的深度和廣度。」揚州大學賈學鴻認為,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戲劇以其對民族語言的超越性,成為跨文化傳播的綠色通道。肢體語言以其對民族和有聲語言的超越,成為跨文化傳播的最佳方式。
江蘇大學戴文靜認為,在「一帶一路」倡議及中國文化「走出去」政策的鼓勵之下,中國文論的外譯已成為當前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在文學闡釋學理論的基礎上,通過系統梳理、理論闡釋及微觀細讀,可以發現《文心雕龍》的關鍵詞在傳譯過程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解讀,即誤讀和悟讀。誤讀是主體由於自我理解不足而進行的有目的選擇,而悟讀則拓展了中國文論多元的研究視域及闡釋空間。中國文論關鍵詞外譯應建立在視域重合的詮釋學理論基礎之上,儘可能地追求文學理論翻譯的普效性和廣受度,進而通過中西文論間的雙向闡釋,消解不合理的誤讀,走向合理的悟讀。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社會科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