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二十四節氣在我國具有非常久遠的歷史。其最早起源於黃河流域,是人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候等進行觀察、探索並總結的結果,是我國古代先民所獨創的一項優秀文化遺產。至遲到西周時期,人們即已測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最初的四個節氣。此後,隨著人們測量技術的日益提高及對自然規律認識的進一步加強,到戰國時期,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基本形成,到秦漢時期更是臻於完善而形成為今天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系統。
二十四節氣在傳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十四節氣是傳統農耕文化的產物,其產生、發展與傳播適應了農耕時代的經濟生產方式與社會生活需求,並在傳統中國人的生產生活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節氣是傳統時期農業生產活動的基本時間指針,這也是二十四節氣在傳統時代最基本的功能與價值。農業生產作為一項人類依據自然節律與農作物生長規律而開展的經濟生產活動,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於把握農時,所謂「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下》)。而把握農時,也就是讓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具體如耕地、播種、灌溉、施肥、收穫等,在遵循自然節律的基礎上,依次按相應的時間點展開。二十四節氣,據太陽周年回歸運動而來,能比較準確地反映氣候的冷暖變化、降水多寡等情況,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為把握不同農事時間點的基本依據,正所謂「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而在長期的生產發展與歷史積累中,這些與節氣相關的農時知識又被總結為簡潔明了的農諺並被代代相傳,如在華北地區廣泛流傳的小麥種植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事實上,在所有農諺中,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農時農諺所佔的比重也最大。
其次,二十四節氣亦是傳統時代民眾日常社會生活的重要時間節點。之所以如此,是由傳統時代「以農為本」的時間生活特點所決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節律的影響,農業生產活動從種植到收穫也會表現出一定的節律性特徵,即農事節律。與此相適應,鄉村社會生活也會表現出一定的節奏性,從年初到年末,各種活動各有其時。農業生產活動有漲有落,於是鄉村社會生活諸活動也必然會隨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各有其時,各種活動也就會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於時間與空間之中。而作為農事活動的基本時間指針,二十四節氣也由此成為了民眾年度時間生活的重要節點與時間坐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民眾日常社會生活的時間指針。這一點,在傳統的月令性時間體制中體現得最為明顯。月令,即根據年度自然節律變化的行事記錄,曾經是中國社會早期各階層需遵守的律令。通常,提及各月活動時,總會先說到節氣,然後是對應之農事活動,再然後是其他各項活動,從《禮記·月令》《淮南子·時則訓》《四民月令》等,一直到明末清初的《補農書》,這一傳統一直延續下來。正因為此,自古至今一直都有人主張以節氣曆法系統取代傳統中國社會所盛行的陰陽合曆曆法系統,如宋代著名博物學家沈括所制定的十二氣歷。
再次,對古代先民來說,二十四節氣又不僅僅是一種時間制度,而是有著更為豐富多彩的生活內涵,是他們多彩生活的重要體現與組成部分。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農事周期就是慶典周期,節氣也就是節日。雖然此後由於陰陽合曆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與推廣,節氣與節日發生了分離,但許多節氣仍舊被作為節日保留了下來。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與立冬,歷史上一直都是比較重要的節日。每逢節氣之時,帝王都會率文武群臣分別到都城的東、南、西、北門郊外舉行隆重的迎春、迎夏、迎秋、迎冬典禮。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到今天仍舊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尤其是清明,更是與春節、端午、中秋並稱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作為節日的節氣外,事實上,從全國範圍來說,幾乎每個節氣也都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節氣習俗活動。這些活動,可大體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奉祀神靈,以應天時;崇宗敬祖,維護親情;除兇祛惡,以求平安;休閒娛樂,放鬆心情。此外,幾乎每個節氣也都有自己特殊的飲食習俗,比較著名的如冬至餃子夏至面、立春咬春與嘗春等。遵循傳統「天人合一,順應四時」的理念,以二十四節氣為中心,還形成了豐富的養生習俗,如立春補肝、立夏補水、立秋滋陰、立冬補陰等。與此同時,圍繞二十四節氣,亦產生了數量眾多的故事傳說以及詩詞歌賦等,集中表達了人們的思想情感與精神寄託。總之,圍繞著二十四節氣,形成了眾多的信仰、禁忌、儀式、禮儀、娛樂、飲食、養生、傳說、故事等習俗活動。因此,對古代先民來說,二十四節氣絕不僅僅是一種時間制度,更是一套具有豐富內涵的生活與民俗系統。二十四節氣之所以能在民眾日常社會生活中日益流行與普及開來,與此有直接關係。
二十四節氣具有豐富的當代價值
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我們現在的生產體系與社會生活已發生了極大變化。隨著大棚種植、無土栽培等現代農業種植技術的運用,反季節農業生產日益流行,而氣象預報等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也使人們對自然律動的把握日益精確。在此背景下,二十四節氣作為農業生產基本時間指針的作用日益減弱。另外,隨著現代工業生產的發展以及日曆、鐘錶的推廣與流行,二十四節氣作為民眾日常生活時間節點的作用亦已基本不存。也就是說,今天,二十四節氣正在日益失去其所生存、發展的傳統土壤,隨之附著其上的價值與功用也在日益喪失。那麼,在今天的社會背景下,二十四節氣是否仍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呢?答案顯而易見。大體言之,筆者認為,二十四節氣的當代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時間知識體系並富含多彩活動的習俗傳統,二十四節氣承載著深厚的精神文化內涵,如尊重自然、順應天時、崇宗敬祖、孝老敬親、睦鄰友群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與載體,二十四節氣理應得到高度重視並充分發揮其在當下社會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其次,二十四節氣能比較準確地反映自然的律動與節奏,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這一點,對當下的人們來說,尤其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今天,隨著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日益推進,我們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局限於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之中,生活節律越來越遵從於機器運轉的節奏,時間正在變得日益均質化,與自然的關係日漸疏離,於是,我們開始日益漠視甚至忽視自然因素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在今天國家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背景下,重新認識並深刻挖崛二十四節氣背後所體現的傳統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有其必要性與現實性。正如劉魁立所說:「現代人生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漠視自然已經太久了,而要了解自然,二十四節氣作為一個時間尺度是必不可少的。」
再次,二十四節氣不單單是一種時間體系,更是一種充滿豐富內涵的生活傳統,是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有滋有味的「過日子」。今天,雖然二十四節氣用於指導農業生產、規範民眾時間生活節奏的作用正在日益降低與消失,但不論時代如何變化,「過日子」的邏輯卻永不會變化。事實上,在二十四節氣的產生、發展與歷史流變過程中,其內涵一直在因應社會形勢的發展變化而變化與發展。因此在延續傳統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再創造」,即淡化其對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強調其與民眾社會生活的關係面向,讓其充分介入現代民眾的社會生活,充分發揮二十四節氣在民眾日常交往、休閒娛樂、飲食養生等方面的功用與價值,讓「日子」繼續有滋有味地進行下去。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加華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