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的歷史功用與當代價值

2020-12-20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為「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二十四節氣在我國具有非常久遠的歷史。其最早起源於黃河流域,是人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候等進行觀察、探索並總結的結果,是我國古代先民所獨創的一項優秀文化遺產。至遲到西周時期,人們即已測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最初的四個節氣。此後,隨著人們測量技術的日益提高及對自然規律認識的進一步加強,到戰國時期,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基本形成,到秦漢時期更是臻於完善而形成為今天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系統。

二十四節氣在傳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十四節氣是傳統農耕文化的產物,其產生、發展與傳播適應了農耕時代的經濟生產方式與社會生活需求,並在傳統中國人的生產生活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節氣是傳統時期農業生產活動的基本時間指針,這也是二十四節氣在傳統時代最基本的功能與價值。農業生產作為一項人類依據自然節律與農作物生長規律而開展的經濟生產活動,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於把握農時,所謂「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下》)。而把握農時,也就是讓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具體如耕地、播種、灌溉、施肥、收穫等,在遵循自然節律的基礎上,依次按相應的時間點展開。二十四節氣,據太陽周年回歸運動而來,能比較準確地反映氣候的冷暖變化、降水多寡等情況,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為把握不同農事時間點的基本依據,正所謂「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而在長期的生產發展與歷史積累中,這些與節氣相關的農時知識又被總結為簡潔明了的農諺並被代代相傳,如在華北地區廣泛流傳的小麥種植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事實上,在所有農諺中,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農時農諺所佔的比重也最大。

其次,二十四節氣亦是傳統時代民眾日常社會生活的重要時間節點。之所以如此,是由傳統時代「以農為本」的時間生活特點所決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節律的影響,農業生產活動從種植到收穫也會表現出一定的節律性特徵,即農事節律。與此相適應,鄉村社會生活也會表現出一定的節奏性,從年初到年末,各種活動各有其時。農業生產活動有漲有落,於是鄉村社會生活諸活動也必然會隨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各有其時,各種活動也就會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於時間與空間之中。而作為農事活動的基本時間指針,二十四節氣也由此成為了民眾年度時間生活的重要節點與時間坐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民眾日常社會生活的時間指針。這一點,在傳統的月令性時間體制中體現得最為明顯。月令,即根據年度自然節律變化的行事記錄,曾經是中國社會早期各階層需遵守的律令。通常,提及各月活動時,總會先說到節氣,然後是對應之農事活動,再然後是其他各項活動,從《禮記·月令》《淮南子·時則訓》《四民月令》等,一直到明末清初的《補農書》,這一傳統一直延續下來。正因為此,自古至今一直都有人主張以節氣曆法系統取代傳統中國社會所盛行的陰陽合曆曆法系統,如宋代著名博物學家沈括所制定的十二氣歷。

再次,對古代先民來說,二十四節氣又不僅僅是一種時間制度,而是有著更為豐富多彩的生活內涵,是他們多彩生活的重要體現與組成部分。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農事周期就是慶典周期,節氣也就是節日。雖然此後由於陰陽合曆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與推廣,節氣與節日發生了分離,但許多節氣仍舊被作為節日保留了下來。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與立冬,歷史上一直都是比較重要的節日。每逢節氣之時,帝王都會率文武群臣分別到都城的東、南、西、北門郊外舉行隆重的迎春、迎夏、迎秋、迎冬典禮。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到今天仍舊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尤其是清明,更是與春節、端午、中秋並稱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作為節日的節氣外,事實上,從全國範圍來說,幾乎每個節氣也都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節氣習俗活動。這些活動,可大體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奉祀神靈,以應天時;崇宗敬祖,維護親情;除兇祛惡,以求平安;休閒娛樂,放鬆心情。此外,幾乎每個節氣也都有自己特殊的飲食習俗,比較著名的如冬至餃子夏至面、立春咬春與嘗春等。遵循傳統「天人合一,順應四時」的理念,以二十四節氣為中心,還形成了豐富的養生習俗,如立春補肝、立夏補水、立秋滋陰、立冬補陰等。與此同時,圍繞二十四節氣,亦產生了數量眾多的故事傳說以及詩詞歌賦等,集中表達了人們的思想情感與精神寄託。總之,圍繞著二十四節氣,形成了眾多的信仰、禁忌、儀式、禮儀、娛樂、飲食、養生、傳說、故事等習俗活動。因此,對古代先民來說,二十四節氣絕不僅僅是一種時間制度,更是一套具有豐富內涵的生活與民俗系統。二十四節氣之所以能在民眾日常社會生活中日益流行與普及開來,與此有直接關係。

二十四節氣具有豐富的當代價值

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我們現在的生產體系與社會生活已發生了極大變化。隨著大棚種植、無土栽培等現代農業種植技術的運用,反季節農業生產日益流行,而氣象預報等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也使人們對自然律動的把握日益精確。在此背景下,二十四節氣作為農業生產基本時間指針的作用日益減弱。另外,隨著現代工業生產的發展以及日曆、鐘錶的推廣與流行,二十四節氣作為民眾日常生活時間節點的作用亦已基本不存。也就是說,今天,二十四節氣正在日益失去其所生存、發展的傳統土壤,隨之附著其上的價值與功用也在日益喪失。那麼,在今天的社會背景下,二十四節氣是否仍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呢?答案顯而易見。大體言之,筆者認為,二十四節氣的當代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時間知識體系並富含多彩活動的習俗傳統,二十四節氣承載著深厚的精神文化內涵,如尊重自然、順應天時、崇宗敬祖、孝老敬親、睦鄰友群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與載體,二十四節氣理應得到高度重視並充分發揮其在當下社會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其次,二十四節氣能比較準確地反映自然的律動與節奏,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這一點,對當下的人們來說,尤其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今天,隨著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日益推進,我們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局限於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之中,生活節律越來越遵從於機器運轉的節奏,時間正在變得日益均質化,與自然的關係日漸疏離,於是,我們開始日益漠視甚至忽視自然因素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在今天國家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背景下,重新認識並深刻挖崛二十四節氣背後所體現的傳統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有其必要性與現實性。正如劉魁立所說:「現代人生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漠視自然已經太久了,而要了解自然,二十四節氣作為一個時間尺度是必不可少的。」

再次,二十四節氣不單單是一種時間體系,更是一種充滿豐富內涵的生活傳統,是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有滋有味的「過日子」。今天,雖然二十四節氣用於指導農業生產、規範民眾時間生活節奏的作用正在日益降低與消失,但不論時代如何變化,「過日子」的邏輯卻永不會變化。事實上,在二十四節氣的產生、發展與歷史流變過程中,其內涵一直在因應社會形勢的發展變化而變化與發展。因此在延續傳統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再創造」,即淡化其對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強調其與民眾社會生活的關係面向,讓其充分介入現代民眾的社會生活,充分發揮二十四節氣在民眾日常交往、休閒娛樂、飲食養生等方面的功用與價值,讓「日子」繼續有滋有味地進行下去。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加華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光陰的故事——二十四節氣藝術展」在武漢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
    2020年9月22日,「光陰的故事——二十四節氣藝術展」在武漢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開幕。本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絲綢之路藝術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和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共同主辦,在秋分節氣日為武漢觀眾呈現了一場當代藝術家對於時間體悟的節氣主題作品展。
  • 聽丁一匯院士講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聽丁一匯院士講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2020-12-10 1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時值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本報推出特別報導,講述二十四節氣在新時代的傳承與活化故事,以饗讀者。2019年舉行的二十四節氣夏至主題文化活動中,開展了廣場文化活動、非遺展示、祭拜周公、二十四節氣歌誦讀、測日影、二十四節氣文化大講堂等一系列活動,讓遊客進一步了解了二十四節氣的由來、感受到天文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對二十四節氣文化的認同感。
  • 二十四節氣入非遺 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意思含義解釋
    記者今日從文化部獲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漯河:梁超進畫筆下的「二十四節氣」
    他的美術作品先後在《人民畫報》、《中國畫報》、《中國書畫家》、《中國藝魂》、《當代中國書畫攝影作品集》、《中國書畫才情展示作品集》、《今日中國書法美術精品集》、《中國當代書畫作品博覽》、《2006中國工藝美術年鑑》、《工程兵報》、《河南日報》等報刊發表,並多次獲得國家、省市書畫大獎。
  • 故宮的二十四節氣》發布
    故宮的二十四節氣》發布 由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與御鑑文化潛心研討、打磨而成,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文化歷史通識繪本《哇!故宮的二十四節氣》1月21日在故宮博物院發布。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這套圖書是故宮博物院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新的嘗試。
  • 劉宗迪:二十四節氣制度的歷史及其現代傳承
    [摘要]儘管提起二十四節氣來,中國人無人不知,但是要問起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和歷史來,大概就沒有幾個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了。但節氣制度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秩序、追求天人和諧的古老智慧,這為它在現代化條件下的繼續傳承和文化創造提供了契機。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春分立蛋,清明踏青,立冬進補,冬至吃餃子、湯圓,大寒舉辦「尾牙祭」……在二十四節氣中,有純樸的民俗、莊嚴的儀式,亦有浪漫的傳說。即便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但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二十四節氣是歷史沉澱,也是衣食住行;是文化習俗,也是萬物風貌。可以說,它是我們共同認知的情感文化紐帶,記錄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藝術,也成為了人們美好生活及鄉情鄉愁的生動載體。
  • 今日寒露——淺談二十四節氣
    今天是10月8號,國慶假期的最後一天,也是我們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的— —寒露時節。寒露這天,是由涼變冷的表徵,涼風乍起,應當適當添加衣物。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們中國二十四節氣的歷史來由。一、歷史淵源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定「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是我們的先輩們文化智慧的高度凝聚產物,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精華之一,在國際氣象界中,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二十四節氣」如何活化與傳承
    □本報記者 溫小娟    日前,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世界文化遺產再添「中國符號」,這是中國第31個列入該名錄的項目。隨著申遺的成功,這項古老的中國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作為農耕文明經驗總結的「二十四節氣」有何實用價值?
  • 二十四節氣:講述光陰的故事
    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展現了四季的輪迴,而中華文明在這周而復始的曆法中源遠流長。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標識時間和歲月的獨有方式,早已成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下,傳統文化熱讓越來越多的人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公眾的熱情激發不少單位出版了一大批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優秀圖書,它們內容新穎,敘述風格貼合時下讀者需求,展現了二十四節氣獨有的魅力。
  • 龔琳娜唱響「二十四節氣」
    天津日報訊(記者 翟志鵬 攝影 姚文生)日前,歌唱家龔琳娜亮相天津大劇院,帶來了一場「二十四節氣古詩詞音樂會」,以歌聲帶領觀眾領略了中華傳統文化之美。龔琳娜是觀眾熟悉的歌唱家,她的嗓音融合了中國戲曲與民歌的唱法,富於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
  • 臨潁有個畫家畫出了「二十四節氣」圖
    「驚蟄,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是一年中生命之始的節氣。要突出這個節氣的特點,就必須要抓住對植物、動物的描寫這個精髓。」12月13日,記者在臨潁縣梁超進書畫院看到,梁超進正在給他的學生們講解《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和繪畫特點。梁超進說,再有兩個節氣,他的《二十四節氣》系列作品就全部完成。
  • 二十四節氣的傳承與保護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2016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了國人對二十四節氣的高度關注。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保護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什麼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 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立春
    我國歷來是農業大國,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有的農業物候歷,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反映了溫度的變化:小暑 大暑 處暑 大寒 小寒表達降水(雪):雨水 穀雨 大雪 小雪形容天氣由暖轉冷的過程,從露到霜:白露 寒露 霜降反映農作物的成長情況:小滿 芒種 驚蟄 清明二十四節氣是勞動人民經驗的積累
  • 講述二十四節氣故事,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迎閉館9個月後首場展覽
    長江日報-長江網9月22日訊(見習記者劉航)9月22日15時,武昌區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迎來了閉館9個月後的第一場展覽「光陰的故事——二十四節氣藝術展」。本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絲綢之路藝術研究協同創新中心、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聯合主辦,將持續至10月23日,遊客可在其微信公眾號「BIGHOUSE1915」預約後免費參觀。(圖為部分參展作品。
  • 中國二十四節氣,收藏!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專家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逐漸加大,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時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含義,更多地加強內功的鍛鍊,防止其出現表演化傾向。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組織開展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衣食住行等活動,因此,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在相關儀式中得到了保存、保護和傳承。
  • 二十四節氣翻譯不簡單
    過程:熬夜成為關鍵詞  與以往申遺不同,二十四節氣的內容顯然比單一項目申遺要複雜得多,外聯局國際處處長張玲概括起來是兩個字——熬夜!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農耕文明的優秀代表,影響力覆蓋全國,涉及多個學科,這在我國申報歷史上是比較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