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講述光陰的故事

2020-12-17 中國新聞出版網

  □本報記者 張君成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展現了四季的輪迴,而中華文明在這周而復始的曆法中源遠流長。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標識時間和歲月的獨有方式,早已成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下,傳統文化熱讓越來越多的人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公眾的熱情激發不少單位出版了一大批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優秀圖書,它們內容新穎,敘述風格貼合時下讀者需求,展現了二十四節氣獨有的魅力。

  內容新穎 展現傳統文化魅力

圖片選自《時光映畫—鏡頭中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好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重要指導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二十四節氣也從最初指導農事生產的曆法,發展到影響政治、醫學、文化等領域,與中國人的飲食、娛樂、養生等緊密相關。

  因此以時間為軸,展現二十四節氣的「煙火氣」就成為相關圖書的亮點。《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化學工業出版社)在內容設置上按照時間順序,讓每個節氣包含氣候變化、農事活動、傳統習俗、飲食養生、詩詞諺語等內容,同時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加入了每個節氣各地的一些傳統習俗,使得內容更加生動活潑。

  化學工業出版社社科分社策劃編輯溫建斌在接受採訪時,解釋了自己編輯這本書的初心:「《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對二十四節氣習俗的介紹內容包羅萬象,令人大開眼界,這都是我們的祖先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能夠與當代的我們產生共鳴。」

  此外,《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還加入了不少民間諺語。溫建斌認為諺語經常是短短幾個字、十幾個字,但內涵豐富,它是一代代先民對於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些諺語與二十四節氣相互輝映,讓人不禁感嘆先人的智慧。」

  二十四節氣的魅力在於它貼近生活,更在於它的博大精深。2010年,故宮出版社文化旅遊編輯室責任編輯王冠良在編輯《故宮日曆》時,第一次知道了什麼是「七十二候」,之後王冠良和同是編輯的熊娟就以此為基礎編輯了《故宮知時節: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故宮出版社)一書,該書以四季為幹、二十四節氣為枝、七十二候為葉,圖文並茂地為大家講述「年華」這棵樹的故事。

  在熊娟看來,《故宮知時節》一書作者宋英傑不但系統地闡釋了一年中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的內涵與風俗習慣,而且還把祖先留下的隨春夏秋冬、農耕節令有感而發的詩詞歌賦及諺語做了生動有趣的串聯。「我希望讀者閱讀這本書後,不僅能增長物候、歷史知識,還能感受到中華文明中那種生生不息、代代流淌的詩意生活。」

  圖文結合 別樣視覺「節氣歌」

  節氣變化著、物候變化著,春之爛漫、夏之繁華、秋之收穫、冬之寧靜。二十四節氣對應的四時之景更有不同,每一幀都是自然之美,因此用圖畫和影像展現二十四節氣,就成為不少圖書的選擇。

  在《時光映畫——鏡頭中的二十四節氣》(九州出版社)一書中,林帝浣用富有感情的鏡頭為我們記錄下一個個溫暖的「光陰的故事」,呈現給讀者一個不一樣的視覺「節氣歌」。從立春的春寒料峭到夏至的蟬鳴,從秋分的收穫到大寒的霜雪,時節的更替與城市風景的變化,構成了一個完美的樂章。

  圖文的相互配合更能體現內容的精髓。《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在書裡組合搭配了齊白石先生的作品,配上詩詞、諺語,相得益彰。在《故宮知時節》中,配圖由多年拍攝故宮物候變化的文物攝影師王璡遴選故宮二十四節氣圖,呈現出一座生機盎然的大美故宮。「現代美感的鏡頭畫面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與美妙,使洗鍊、大氣的文字有了豐富韻味,而這些畫面其實就在我們每天有滋有味的日子裡。」熊娟如是說。

  同時圖畫也降低了讀者理解的門檻,這對小讀者來說尤為重要。《我們的節氣》(泰山出版社)是一本充滿歡笑、知識和色彩的有關節氣的書。它可以讓孩子從二十四節氣形成的過程中,了解其中蘊含的中華文明與文化。

  該書手繪插圖生動有趣,拉近了孩子與傳統文化的距離。《我們的節氣》責任編輯池騁告訴記者,選擇圖文結合的主要原因就是幫助孩子獨立閱讀。「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個節氣的手繪大圖。這些大圖不僅色彩清新,讓人眼前一亮,還細緻地融入了每個節氣的景致和風土人情。比如清明的大圖,是兩個小朋友在柳樹下蕩鞦韆,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小朋友身邊有潔白的柳絮飛揚,頭頂是盛開的泡桐花,草地上還有薺菜花和蒲公英花。這些圖畫不僅孩子們喜歡看,很多家長朋友也反映感覺特別親切,比較適合親子共讀。」

  增強互動 讓孩子愛上節氣文化

  節氣是立春時大口咬的春餅,是春分時玩的神奇的豎蛋,是清明時全家一起外出踏青,是霜降時飄落的紅葉,是冬至時熱騰騰的餃子或湯圓……這些散落在鮮活日常中的自然現象、人文活動,在《揭秘二十四節氣》(未來出版社)一書中變得「觸手可及」。《揭秘二十四節氣》從日常天氣現象、人文活動、各地民俗風情等知識點切入,配合大大小小超過100個翻翻頁,既滿足內容上的剛需,又增強了互動性。

  《揭秘二十四節氣》一書責編張紅豔告訴記者,讓孩子喜歡上傳統文化,那就讓他們在閱讀的時候更輕鬆有趣,沒有負擔。「我們讓每個季節都包括6個節氣的內容,且所有內容要在一個跨頁內呈現,要將不同空間、不同時間的景象合理地組合在一起,讓孩子的閱讀輕鬆有趣。」

  張紅豔說自己編寫過程中遇到了各種資料相互矛盾的情況。為了解決疑問,他們查閱了各種文獻,進行甄別、考證以及邏輯判斷,最後還參照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這本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由元朝大儒、思想家、教育家吳澄所著,書中匯集了諸家對《禮記·月令》這本關於節氣的著作的解釋,尤其是對描述七十二候的一些字、詞的含義、讀音進行了分析,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張紅豔說。

  張紅豔說,如果秉持著「傳達重要的知識給孩子」的心態,一本正經地去給孩子講,效果十有八九不會太好。「如果家長朋友能和孩子們一起打開這本書,如玩遊戲一般,翻開一個個的翻翻頁,仔細觀察、辨別、尋找,看看裡面藏著什麼,再結合實際生活的經驗,在輕鬆的閱讀中,可能就完成了知識的傳承。」

  《我們的節氣》一書中,也添加了「動動手」的互動板塊,選取了立春時節挖野菜、清明時節做青團、夏至時節做麵條、霜降時節做柿餅等情節。池騁認為,這些互動不僅有趣,而且方便操作,目的是讓孩子對二十四節氣的時令變化感受更加立體,親身實踐古人的生活節律,而不是僅停留在書本的文字上。

  「我們引導孩子在與家長的共同實踐中體驗二十四節氣文化,通過親子互動,增加孩子們對節氣文化的興趣。」池騁也希望通過閱讀的力量使節氣文化增添新的活力,吸引更多孩子加入傳承和保護的行列中來,在繁華喧囂中建構一種以二十四節氣為時間節點的生活秩序。


相關焦點

  • 「光陰的故事——二十四節氣藝術展」在武漢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
    2020年9月22日,「光陰的故事——二十四節氣藝術展」在武漢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開幕。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創始人方維致辭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創始人方維在致辭中表示,「光陰的故事——二十四節氣藝術展」的作品有著溫暖人心的力量,希望未來與北京的藝術家們有更多的互動和合作。
  • 合輯|《四季中國》:用英文講述中國二十四節氣的故事
    《四季中國》Seasons of China是新華社CNC推出的大型紀錄片,歷時兩年,英國主持人江森海跨越中國二十四個省市,北至漠河,南至三亞,尋找二十四節氣對當代中國的影響,為全球觀眾講述中國二十四節氣的故事。
  • 講述二十四節氣故事,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迎閉館9個月後首場展覽
    長江日報-長江網9月22日訊(見習記者劉航)9月22日15時,武昌區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迎來了閉館9個月後的第一場展覽「光陰的故事——二十四節氣藝術展」。見習記者劉航 攝)中央美術學院協同創新辦公室主任、策展人嶽潔瓊介紹,本次展覽邀請近30位藝術家和設計師以「二十四節氣」為創作母題,共有56組作品參展,包括繪畫、雕塑、影像、首飾設計等眾多門類。嶽潔瓊說:「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這是全世界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希望通過這次展覽,提醒人們關注內心與自然的關係。」
  • 講二十四節氣的故事 就是講中國時間和生態文明的故事
    在古代的洛陽,二十四節氣如何融入人們的生活?如何讓二十四節氣成為新時代的城市符號?講好二十四節氣故事,為何能成為鄉村振興的抓手?昨日,本報昨日推出《二十四節氣與洛陽》欄目,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和思考。對此,記者通過採訪相關專家和查閱資料,為您帶來更多關於二十四節氣與洛陽的故事。
  • 中華二十四節氣故事 | 立春
    今天,為同學們帶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它不但反應季節的變化,而且可以指導農事活動,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200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然而時光流轉、滄海桑田,隨著中國城鎮化腳步的加快、現代生產技術的進步和氣象科學的蓬勃發展,腳步匆匆的現代都市人與二十四節氣漸行漸遠。不僅僅二十四節氣的時間表記功能以及對農業生產、日常生活的指示功能在弱化,人們對節氣的認知也逐漸淡薄。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大寒至,一歲終——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智慧,是中華文明的絢麗瑰寶。
  • 咔噠故事攜《這就是二十四節氣》英文版亮相博洛尼亞童書展
    在本次業內人士公認的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兒童書展和年度兒童圖書博覽會上,咔噠故事與海豚出版社聯合發布會了中國精品原創繪本《這就是二十四節氣》英文版數字閱讀系列產品,藉助移動網際網路的優勢降低了中國文化出海的門檻,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插上快速騰飛的翅膀。
  • 農大二十四節氣之處暑——「蘋果衛士」李保華
    農大二十四節氣之處暑——「蘋果衛士」李保華 系列微視頻《農大二十四節氣》由青島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出品監製、C印象影視工作室製作,選取建國70周年、建校68年來湧現出的在各領域做出突出成績的農大專家、學者、教工、學生、校友等群體或個人,將他們的事跡、精神與二十四節氣有機結合
  • 中華二十四節氣故事 | 立夏
    最近天氣漸暖,雨水增多,那是因為到了「立夏」這個節氣。立夏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節氣和節日可不一樣。
  • 童書裡的故宮:830幅手繪原景講述二十四節氣故事
    大寒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意味著二十四節氣的結束,也是一年「運」「氣」循環變化的開始,正所謂「過了大寒,又是一年(農曆)」。今年的大寒開始於1月20日16時59分27秒,踩著大寒當天的尾巴,1月21日下午,給孩子的故宮系列《哇!
  • 特色藝術空間辦進產業園,E9文化園區用藝術品講述光陰故事
    以科技文化融合為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E9區創新工場本周連續開啟「光陰的故事」二十四節氣藝術作品展和「古風拾憶」民藝文物收藏展。園區內最大的公共空間第7號空間站內充滿濃鬱藝術氛圍,這些展覽既服務於園區內文創人才,也對外園區外的社區居民敞開大門。
  • 故宮的二十四節氣》發布
    故宮的二十四節氣》發布 由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與御鑑文化潛心研討、打磨而成,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文化歷史通識繪本《哇!故宮的二十四節氣》1月21日在故宮博物院發布。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這套圖書是故宮博物院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新的嘗試。
  • 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雨水
    二十四節氣的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一起學習紀錄片中出現的實用英語表達、感受全國各地多樣的民俗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是新華社CNC推出的大型紀錄片,歷時兩年,英國主持人江森海跨越中國二十四個省市,北至漠河,南至三亞,尋找二十四節氣對當代中國的影響,為全球觀眾講述中國二十四節氣的故事。1500小時拍攝素材,24集精美中國傳統動畫,國際首席愛樂樂團原創音樂的紀錄片良心之作。
  • 漯河:梁超進畫筆下的「二十四節氣」
    12月13日,記者在漯河市臨潁縣梁超進書畫院看到,梁超進正在給他的學生們講解《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和繪畫特點。梁超進介紹說,再有兩個節氣,他的《二十四節氣》系列作品就全部完成。梁超進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自幼與美術、音樂、攝影結緣,尤其對繪畫更是酷愛。梁超進擅長水粉及工藝設計,兼作花鳥人物,作品以詩配畫見長。
  • 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立春
    我國歷來是農業大國,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有的農業物候歷,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反映了溫度的變化:小暑 大暑 處暑 大寒 小寒表達降水(雪):雨水 穀雨 大雪 小雪形容天氣由暖轉冷的過程,從露到霜:白露 寒露 霜降反映農作物的成長情況:小滿 芒種 驚蟄 清明二十四節氣是勞動人民經驗的積累
  • 中華二十四節氣故事 | 大雪
    今天為同學們帶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已經被收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偉大的中華先民在長期勞作實踐中總結出的偉大智慧。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走進一個詩意的節氣——大雪。
  • 值得銘記—四年前的今天,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今天是2020年11月30日,我仍舊很清晰地記得,四年前的今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那一刻,覺得自己作為中國人,感覺特別自豪。
  • 故宮的二十四節氣》:用童書手繪還原故宮實景
    全書共24冊,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為時間線索,將830幅手繪故宮原景大圖、52座故宮建築、48個傳統習俗、115件故宮珍寶、64種動物、76種花木、24次成長體驗等,融入富有童趣的故事裡,將故宮近600年的歷史與文化知識向孩子們娓娓道來。為了給孩子們更好的閱讀體驗,繪本還採用了先進的AR技術並研發了同名APP。
  • 3歲+推薦,高顏值,水墨國畫,多維度講述中華傳統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國學彩繪版》,是一套非常特別的繪本。因為我們既可以從這套繪本中,了解二十四節氣的劃分,節氣習俗,讀到傳說故事,同時可以從古人智慧中汲取精神營養,領略中國傳統文化風物之美。整套書內容點頗多:氣候特點、農事生產、節氣習俗、節氣傳說等等。每一個內容點妥妥的乾貨,篇幅卻設計的很小巧、簡明,讓人閱讀時一清二楚。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從中不難看出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他們偉大的發明了二十四節氣,恰好把一年分為四個季節,而這二十四節氣,有反映氣候變化的,有反應溼度變化的,還有反應物候和季節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