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梁超進畫筆下的「二十四節氣」

2020-12-17 河南人客戶端

映象網訊(記者 楊增強 通訊員 王利生)「驚蟄,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是一年中生命之始的節氣。要突出這個節氣的特點,就必須要抓住對植物、動物的描寫這個精髓。」12月13日,記者在漯河市臨潁縣梁超進書畫院看到,梁超進正在給他的學生們講解《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和繪畫特點。梁超進介紹說,再有兩個節氣,他的《二十四節氣》系列作品就全部完成。

梁超進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自幼與美術、音樂、攝影結緣,尤其對繪畫更是酷愛。梁超進擅長水粉及工藝設計,兼作花鳥人物,作品以詩配畫見長。他的美術作品先後在《人民畫報》、《中國畫報》、《中國書畫家》、《中國藝魂》、《當代中國書畫攝影作品集》、《中國書畫才情展示作品集》、《今日中國書法美術精品集》、《中國當代書畫作品博覽》、《2006中國工藝美術年鑑》、《工程兵報》、《河南日報》等報刊發表,並多次獲得國家、省市書畫大獎。

2020春節,由於受新冠疫情影響,閒暇在家的梁超進創作出了《二十四節氣》之「立春」。

梁超進說:「賞二十四節氣,品五千年文明。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是中國古代人民的集體智慧結晶。當時我創作出《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拍攝下來發給朋友們分享,朋友就建議我堅持把《二十四節氣》系列一直畫下去。」

在朋友們的鼓勵與期待中,梁超進耐住春困秋乏、夏暑冬寒,通過不斷的精思構圖和巧妙研繪,將「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一個個主題鮮明的節氣圖紛紛躍然紙上,被大家爭相傳閱、互相分享。

《二十四節氣圖》每幅作品個性鮮明,神採飛揚,用筆簡潔流暢、章法考究規範、刻畫細緻真切、意蘊深遠雋秀,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

梁超進說:「二十四節氣,每半個月就有一個節氣,要在一年內完成,我感覺時間很緊張。因為在二十四節氣的創作過程中,想要推陳出新的想法太多,就迫使我不得不苦思冥想。像畫『大雪』節氣,『大雪』怎麼表現,我就嘗試著用少女飄逸的亂發和風、雪、雪蓮去表現,但感覺意猶未盡,覺得再加上詩情畫意就更為精妙,於是就在上面又寫了『蓋一床雪做的棉被,睡去那寒冬的孤獨,待我一覺醒來,與你相約在百花的春天』的詩句,才感覺完美。」

梁超進的《二十四節氣》作品還未創作完成,就受到中國美術網、新華網等多家媒體的關注,他們紛紛約稿,要對梁超進的《二十四節氣》進行專題報導。

「《二十四節氣》是我非常喜歡的創作題材,把中國文化轉換成具有現代感的審美需求,用現代繪畫語言講述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故事,這是我一直的藝術探索和追求。」梁超進說。

(映象網漯河新聞熱線:180 0371 1850,投稿郵箱:luohe@hnr.cn。映象網「大象陪辦」電話:180 0371 9699)

相關焦點

  • 漯河畫家歷時一年創作,二十四節氣之美盡在筆下……
    2020年,臨潁縣的梁超進用近一年時間創作二十四節氣圖。蝴蝶紛飛、風吹麥浪,蟬鳴夏忙……二十四節氣之美,盡在他的筆下。12月13日,在梁超進的畫室裡,他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創作理念和經歷。2020年疫情暴發後,全民居家抗疫,梁超進也閒了下來。為展示立春節氣和心中嚮往的春天,他創作了二十四節氣圖之「立春」,並拍下來在朋友圈分享。很多朋友看到後建議他把二十四節氣全都畫出來。「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這種對自然的感知力讓我非常敬佩。」梁超進說,看到大家的提議後,他決定用一年時間創作出二十四節氣圖。
  • 臨潁有個畫家畫出了「二十四節氣」圖
    「驚蟄,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是一年中生命之始的節氣。要突出這個節氣的特點,就必須要抓住對植物、動物的描寫這個精髓。」12月13日,記者在臨潁縣梁超進書畫院看到,梁超進正在給他的學生們講解《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和繪畫特點。梁超進說,再有兩個節氣,他的《二十四節氣》系列作品就全部完成。
  •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手抄報模板,一步一步教你畫
    大家好,我是淘氣的小音符,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每個節氣都凝結著古人的智慧,原創二十四節氣手抄報模板,有需要的同學歡迎收藏!一、手抄報主題字設計我們使用紅色的畫筆,畫出主題字;然後使用黑色畫筆,畫出主題字的邊框。
  • 這位金山畫家把二十四節氣畫進了農民畫裡!
    這位金山畫家把二十四節氣畫進了農民畫裡!四季輪迴,年年都經歷二十四節氣。那你見過農民畫裡的二十四節氣嗎?金山農民畫家陳惠芳,她通過手繪「二十四節氣」的方式,展示每個節氣裡人們生產、生活的場景。一幅幅鄉村風情畫,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人們在不同節氣裡的農事活動。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
  • 《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繪本當兒童枕邊書
    討論雖熱鬧,總感覺其中深究冬至節氣風俗、起源的並不多。  節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產,甚至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和很多家長一樣,北京市民王女士選擇最近熱銷的《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繪本圖書,和6歲的女兒蒙蒙一起學習節氣文化,感知自然變化。  我仿佛能看到,孩子通過閱讀同我們的祖先有了血脈的通連。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大寒至,一歲終——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智慧,是中華文明的絢麗瑰寶。
  • 二十四節氣從天象到詩意
    善觀天象的古人通過「看天」,發現了許多至關重要的自然規律,比如——二十四節氣。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便漸漸形成了……西漢漢武帝時期,二十四節氣被寫進《太初曆》,明確加入曆法,成為了農曆的一部分。而開頭那個小小的疑問:「農曆二十四節氣,為何與公曆對應的這麼好?」 其實也就能解釋明白了。——因為依據太陽變化周期而劃分出的二十四節氣,本質上跟現行的公曆一樣,其實是陽曆!有時候我們常常將農曆和陰曆混為一談,認為農曆等於陰曆,其實不然!
  • 二十四節氣入非遺 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意思含義解釋
    記者今日從文化部獲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的歌謠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而農民兄弟離不開春耕的二十四節氣;春雨驚喜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代表著地球公轉在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位置;地球繞太陽一圈365天,所以每隔15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代表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古代的人們是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軌跡,把這些方面變化規律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為二十四節氣。
  • 二十四節氣有什麼用?簡單有效記住全部二十四個節氣的訣竅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一套時間曆法, 用來指導農耕活動,是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如果不百度,不看手機上日期同步的節氣,我們這一輩年輕人,能完全把二十四個節氣全部說出來的極少,那麼如何簡單、快速的知曉並記住二十四節氣?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些訣竅。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 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現場。陳彬 攝)「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短短四句、朗朗上口的《二十四節氣歌》,卻凝聚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
  • 二十四節氣的傳承與保護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2016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了國人對二十四節氣的高度關注。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保護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什麼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 二十四節氣:講述光陰的故事
    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展現了四季的輪迴,而中華文明在這周而復始的曆法中源遠流長。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標識時間和歲月的獨有方式,早已成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下,傳統文化熱讓越來越多的人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公眾的熱情激發不少單位出版了一大批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優秀圖書,它們內容新穎,敘述風格貼合時下讀者需求,展現了二十四節氣獨有的魅力。
  • 專家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逐漸加大,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時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含義,更多地加強內功的鍛鍊,防止其出現表演化傾向。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組織開展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衣食住行等活動,因此,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在相關儀式中得到了保存、保護和傳承。
  • 「二十四節氣」標識體現的是一種文化傳承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獨特創造,在我國使用已有兩千多年之久。「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並綜合了天象、氣象與物象,並通過對時間的掌握,來指導生產,安排生活。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
  • 二十四節氣之一「夏至」節氣
    夏至(別名:夏節、夏至節,英文名:Summer Solstice)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日期在每年公曆6月20日-22日之間。 夏至在中國古代也是重要的傳統節日(節氣),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還會在夏至時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驅熱,香囊可驅蚊抑臭,可見古人對夏至的重視。
  • 【常識】「二十四節氣」考點匯總
    ,一年一共有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四節氣起源黃河流域,開始於西周,至春秋戰國基本定型,最後完成於西漢。就現有文獻來看,完整意義上的「二十四節氣」最早出現在漢代道家經典《淮南子》中。就曆法而言,西漢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最早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 二十四節氣翻譯不簡單
    過程:熬夜成為關鍵詞  與以往申遺不同,二十四節氣的內容顯然比單一項目申遺要複雜得多,外聯局國際處處長張玲概括起來是兩個字——熬夜!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農耕文明的優秀代表,影響力覆蓋全國,涉及多個學科,這在我國申報歷史上是比較少見的。
  • 「二十四節氣文化作品設計大賽」決賽圓滿收官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朱高磊)11月7日,由中國農業博物館、北京市文物局主辦的「二十四節氣文化作品設計大賽」決賽評審會在中國農業博物館舉行。餘件二十四節氣文創設計作品。,為二十四節氣文化衍生開創了全新思路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