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從天象到詩意

2020-12-27 澎湃新聞

善觀天象的古人通過「看天」,發現了許多至關重要的自然規律,比如——二十四節氣。


清代 董誥繪《萬屯春牧》(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大部分中國人,都能熟練背出這首《二十四節氣歌》。可是,你有沒有注意到,中國古人用農曆定下的24節氣,跟公曆對應的未免也有點太巧了……

比如,每年的立春差不多都在公曆2月4號,清明是4月5號,夏至是6月21號……就算對應的日期有一定波動,也不會差超過2天。這是為什麼呢?

事實上,在遙遠年代,愛看天的並非只有中國古人,全世界先民們都愛看天。只不過,有人更愛看陽光閃耀的白天,有人則更愛看月光皎潔的夜晚。也由此產生了兩種較為常見的曆法:太陽曆和月亮歷。

南宋 佚名《滄溟湧日圖》
故宮博物院藏

所謂太陽曆,就是根據太陽的變化定義時間。

即,不管月亮怎麼跑,只看太陽。定義太陽變化的周期(地球繞太陽公轉)為1年,然後,再將這1年分為12個月。

現在世界通行的公曆——西方的「格里高利曆」,就是太陽曆,我們中國人習慣稱它為「陽曆」。

同理,月亮歷則根據月亮的變化定義時間。

即,不管太陽,只看月亮,定義月亮每經歷一次從圓到缺的循環為1月,然後規定月亮的12次圓缺循環為1年。在中國古代,人們曾把月亮叫做「太陰」,因此月亮歷也被我們稱為「陰曆」。

元代 佚名《香月潮音紈扇頁》
遼寧省博物館藏

據專家推測,我國古代一開始使用的是月亮盈虧更好觀察的月亮歷(陰曆)。古人常根據陰曆來預測潮汐,這對當時的航海和漁業有很大的幫助。然而很快,他們就發現了問題……

如果只看月亮的話,1年12個月,12次月亮圓缺循環,只有354天多一點。也就是說,月亮歷的一年比太陽變化周期(365天左右),差了大概11天。

千萬不要小看這11天,日積月累下,這不小的差值將最終導致一個結果——根據日期無法判斷對應的季節氣候。比如,同樣是陰曆1月,但有的年份可能是盛夏,有的年份可能是冬天,也有可能是春天、秋天。

想想看,靠種地養活自己的古代人,費盡心思觀天紀年究竟為了什麼?很大程度上——為了掌握季節氣候的變化規律,方便種地!

假如日期無法反映季節變化,每隔幾年,相同月份的溫度、氣候就千差萬別。那麼前人寫下的種地攻略,對後人還有沒有指導作用?顯然,沒有。

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於是,機智的古人在原有陰曆的基礎上,補充了太陽的變化。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便漸漸形成了……

元代 程棨繪《摹樓璹耕作圖》(局部)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淮南子·天文訓》中,第一次完整敘述了古人將太陽變化周期分為24段,每一段開始的位置代表一個節氣的劃分方法。西漢漢武帝時期,二十四節氣被寫進《太初曆》,明確加入曆法,成為了農曆的一部分。

而開頭那個小小的疑問:「農曆二十四節氣,為何與公曆對應的這麼好?」 其實也就能解釋明白了。

——因為依據太陽變化周期而劃分出的二十四節氣,本質上跟現行的公曆一樣,其實是陽曆!

有時候我們常常將農曆和陰曆混為一談,認為農曆等於陰曆,其實不然!嚴格來講,農曆不陰不陽,它是一種陰陽合曆。

只看太陽的變化,便無法根據日期得知月相、潮汐等數據。只看月亮的變化,則無法根據日期看出四季寒暖。

而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期性變化,記錄太陽在不同的位置時,風霜雨雪等自然現象以及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等總結出來的二十四節氣,調和了這一矛盾。

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愛看天的古人寫下的時間簡史。

它讓陰陽合曆的農曆實現了既考慮太陽變化又兼顧月亮變化,這對古代農業、漁業、鹽業、航海等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明代 孫克弘繪《銷閒清課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藏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太陽東升西落,流雲時卷時舒,在季節的變遷中,古人遠望天際。

在風霜雨雪裡,在萬物生長中,他們追逐太陽的腳步,用節氣描畫著大自然的脾氣。他們看著天空,等萬物復甦,等第一場春雨來臨…

等冰封的河面開裂,等沉睡一冬的昆蟲甦醒…

等種下的麥子灌漿,等枝頭的果實成熟……

二十四個節氣承載著中國人的存在與時間,記錄著我們每個人對生命、對自然、對宇宙的真實感受。

可能是初春的一聲雷,「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可能是初夏的一陣風,「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或許是白露那天,對故鄉淡淡的思念,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又或許是立冬日,窩在家中懶懶的倦怠,「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

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四個簡單卻無可替代的名字,成全了無數中國人在時間裡詩意地棲居。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立冬古詩詞欣賞 帶你感受立冬的詩意
    二十四節氣立冬古詩詞欣賞 帶你感受立冬的詩意時間:2020-11-07 11:2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二十四節氣立冬古詩詞欣賞 帶你感受立冬的詩意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又是一年秋冬的交替,歲月的年輪又增加了一道痕跡。立冬,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之一,是冬季之始。
  • 節氣 | 2017立秋八字分析及天象!
    2016年11月30日,由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也是中國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錄的第31項。那麼二十四節氣」是什麼?「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 簡單地說,節氣就是氣候變化的時間點。在國際氣象界,這一已有千年歷史的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與國人對自然時序的理解有關。
  • 二十四節氣的傳承與保護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2016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了國人對二十四節氣的高度關注。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保護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什麼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 一篇農諺 讓你讀懂二十四節氣
    當農耕文明業已遠去,節氣對現代人詩意生活的啟示,依然意味深長。古老的中國便是根據太陽移動的腳步,命名了「二十四節氣」。  在二十四節氣中,有純樸的習俗、莊嚴的儀式,還有浪漫的傳說。當農耕文明業已遠去,節氣對現代人詩意生活的啟示,依然意味深長。不過,很多人了解的24節氣的各種風俗和講究,基本是以中原地區的風俗為標準的。四川地區又有什麼不同的講究呢?  讓我們從一篇農諺裡,通過四川民俗學家劉孝昌的解讀,來了解老成都二十四節氣的一些龍門陣。
  • 從農曆到二十四節氣——兼收並蓄的中國古代曆法
    傳說上古的黃帝創造了曆法,至遲在商代時期,中國已經有了詳盡的天象記錄以及曆法。除了指導農業生產以外,中國古代許多宗教性節日都必須根據天象制定,御用天文學家必須不斷地觀測天象,以修正曆法,安排節日。至遲從商代開始,中國人就使用著綜合太陽和月球運行規律的陰陽曆,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農曆。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穿梭於城市霓虹中的我們,或許已經很久沒有注意到手機日曆中關於節氣來臨的推送,或許要靠著朋友圈的「提醒」,才想起在冬至這天為自己煮一碗餃子。那麼今天,我們是否還需要二十四節氣?而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我們保護的是什麼?又該如何保護?
  • 「二十四節氣」如何活化與傳承
    申遺成功後,對於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的傳承與保護,又當採取哪些新措施?這一系列問題引發人們的思考。    過去曾被譽為「第五大發明」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二十四節氣」形成於我國黃河流域,是先民們觀察以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進行劃分,作為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指南,並為多民族所共享。國際氣象界將其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從「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從「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到「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從「春分到,蛋兒俏」到「清明前後,點瓜種豆」……兩千多年來,二十四節氣以曆法、諺語、歌謠等形式廣為流傳,早已超越傳統的農耕文化,融入到了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 「二十四節氣」標識體現的是一種文化傳承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獨特創造,在我國使用已有兩千多年之久。「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並綜合了天象、氣象與物象,並通過對時間的掌握,來指導生產,安排生活。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
  • 二十四節氣詩詞,冬去春來,詩意綿長
    冬去春來,二十四節氣又走過了一年,不論是春分時節、雨水天氣,還是白露漸深,冬至大寒,每一個節氣都飽含詩意。這種詩意伴著詩詞流傳至今。「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農耕社會指導生產生活的重要指南。其中飽含了中國人對自然時序的敬畏之心。今天,詩詞君就來總結下詩詞中的二十四節氣,再次感受下時間的流轉吧!
  • 【青春語文·建紅專欄】(四十)中國二十四節氣與仿寫的詩意教學(下)
    生4: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所以說「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師:說得好,也有諺語說:「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生:大好的「九九」豔陽天。師:那就是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農家無閒。
  • 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指幹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中華二十四節氣故事 | 大雪
    今天為同學們帶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已經被收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偉大的中華先民在長期勞作實踐中總結出的偉大智慧。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走進一個詩意的節氣——大雪。
  • 「二十四節氣歌」其實有八句,您唱全了嗎?
    北鬥七星示意圖,依次為搖光(Alkaid),開陽(Mizar),玉衡(Alioth),天權(Megrez),天璣(Phecda),天璇(Merak),天樞(Dubhe)(圖片來源:NASA)此外,古人也將洞悉到的自然奧秘凝練在歷代相傳的曆法之中。所謂曆法,簡單來說就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制訂出計量時間的方法。
  • 冬至|二十四節氣|第22個節氣
    冬至(英語:winter solstice),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
  • 二十四節氣:講述光陰的故事
    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展現了四季的輪迴,而中華文明在這周而復始的曆法中源遠流長。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標識時間和歲月的獨有方式,早已成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下,傳統文化熱讓越來越多的人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公眾的熱情激發不少單位出版了一大批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優秀圖書,它們內容新穎,敘述風格貼合時下讀者需求,展現了二十四節氣獨有的魅力。
  • 《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繪本當兒童枕邊書
    這套書分春、夏、秋、冬4冊,詳述每個節氣的特點。以冬至為例,書中介紹,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節氣,很多地方在冬至日有祭祖的習慣,它也是北半球一年裡日照時間最短的一天。書中以圖畫的形式,讓小孩子可以用畫筆在書中溫度計上記錄這天的氣溫,年紀稍長些,可以比照書裡的天象介紹,夜觀北鬥七星鬥柄的指向,或者賞一首杜甫的《小至》——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 二十四節氣中的詩畫江南
    《大地的耳語   ——江南二十四節氣》在這樣的日子裡,坐在陽臺上,打開王寒新出版的《大地的耳語——江南二十四節氣》,一口氣讀下去,一天就經歷了二十四節氣、一年四季的輪迴。   王寒的作品,一直根植於江南大地。在她眼裡,江南的一花一果、一山一水,都值得書寫,所以有了《浙江有意思》《無鮮勿落飯》《江南草木記》和《大地的耳語——江南二十四節氣》「江南風雅頌」系列。
  • 四川民俗學家劉孝昌:一篇農諺 讓你讀懂二十四節氣
    原標題:四川民俗學家劉孝昌:一篇農諺 讓你讀懂二十四節氣 當農耕文明業已遠去,節氣對現代人詩意生活的啟示,依然意味深長。   編者按   2016 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世界遺產再添「中國符號」   再過半個月,又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冬季網紅——冬至,講究滋味生活的成都人,又可以熱氣騰騰地「搭車」過個節日了。
  • 原創漫畫繪本《二十四節氣》出版發行
    由中國動漫集團有限公司出品,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農業博物館聯合編審的原創漫畫繪本《二十四節氣》正式出版發行。《二十四節氣》全套書共4冊,以春、夏、秋、冬各自獨立成冊。以輕鬆易懂的漫畫形式向讀者詳細介紹了二十四節氣,整本書以「天」、「地」、「人」為中心展開。「天」代表天體,太陽運行情況、氣候特點等。「地」代表物候特徵,包含動物活動與植物生長情況、農時農耕等。「人」代表中國各地不同地域節氣習俗民俗、以人為中心的飲食養生規律與文人體驗到節氣變化有感而發創作的相關詩詞等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