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觀天象的古人通過「看天」,發現了許多至關重要的自然規律,比如——二十四節氣。
清代 董誥繪《萬屯春牧》(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大部分中國人,都能熟練背出這首《二十四節氣歌》。可是,你有沒有注意到,中國古人用農曆定下的24節氣,跟公曆對應的未免也有點太巧了……
比如,每年的立春差不多都在公曆2月4號,清明是4月5號,夏至是6月21號……就算對應的日期有一定波動,也不會差超過2天。這是為什麼呢?
事實上,在遙遠年代,愛看天的並非只有中國古人,全世界先民們都愛看天。只不過,有人更愛看陽光閃耀的白天,有人則更愛看月光皎潔的夜晚。也由此產生了兩種較為常見的曆法:太陽曆和月亮歷。
南宋 佚名《滄溟湧日圖》
故宮博物院藏
所謂太陽曆,就是根據太陽的變化定義時間。
即,不管月亮怎麼跑,只看太陽。定義太陽變化的周期(地球繞太陽公轉)為1年,然後,再將這1年分為12個月。
現在世界通行的公曆——西方的「格里高利曆」,就是太陽曆,我們中國人習慣稱它為「陽曆」。
同理,月亮歷則根據月亮的變化定義時間。
即,不管太陽,只看月亮,定義月亮每經歷一次從圓到缺的循環為1月,然後規定月亮的12次圓缺循環為1年。在中國古代,人們曾把月亮叫做「太陰」,因此月亮歷也被我們稱為「陰曆」。
元代 佚名《香月潮音紈扇頁》
遼寧省博物館藏
據專家推測,我國古代一開始使用的是月亮盈虧更好觀察的月亮歷(陰曆)。古人常根據陰曆來預測潮汐,這對當時的航海和漁業有很大的幫助。然而很快,他們就發現了問題……
如果只看月亮的話,1年12個月,12次月亮圓缺循環,只有354天多一點。也就是說,月亮歷的一年比太陽變化周期(365天左右),差了大概11天。
千萬不要小看這11天,日積月累下,這不小的差值將最終導致一個結果——根據日期無法判斷對應的季節氣候。比如,同樣是陰曆1月,但有的年份可能是盛夏,有的年份可能是冬天,也有可能是春天、秋天。
想想看,靠種地養活自己的古代人,費盡心思觀天紀年究竟為了什麼?很大程度上——為了掌握季節氣候的變化規律,方便種地!
假如日期無法反映季節變化,每隔幾年,相同月份的溫度、氣候就千差萬別。那麼前人寫下的種地攻略,對後人還有沒有指導作用?顯然,沒有。
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於是,機智的古人在原有陰曆的基礎上,補充了太陽的變化。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便漸漸形成了……
元代 程棨繪《摹樓璹耕作圖》(局部)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淮南子·天文訓》中,第一次完整敘述了古人將太陽變化周期分為24段,每一段開始的位置代表一個節氣的劃分方法。西漢漢武帝時期,二十四節氣被寫進《太初曆》,明確加入曆法,成為了農曆的一部分。
而開頭那個小小的疑問:「農曆二十四節氣,為何與公曆對應的這麼好?」 其實也就能解釋明白了。
——因為依據太陽變化周期而劃分出的二十四節氣,本質上跟現行的公曆一樣,其實是陽曆!
有時候我們常常將農曆和陰曆混為一談,認為農曆等於陰曆,其實不然!嚴格來講,農曆不陰不陽,它是一種陰陽合曆。
只看太陽的變化,便無法根據日期得知月相、潮汐等數據。只看月亮的變化,則無法根據日期看出四季寒暖。
而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期性變化,記錄太陽在不同的位置時,風霜雨雪等自然現象以及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等總結出來的二十四節氣,調和了這一矛盾。
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愛看天的古人寫下的時間簡史。
它讓陰陽合曆的農曆實現了既考慮太陽變化又兼顧月亮變化,這對古代農業、漁業、鹽業、航海等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明代 孫克弘繪《銷閒清課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藏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太陽東升西落,流雲時卷時舒,在季節的變遷中,古人遠望天際。
在風霜雨雪裡,在萬物生長中,他們追逐太陽的腳步,用節氣描畫著大自然的脾氣。他們看著天空,等萬物復甦,等第一場春雨來臨…
等冰封的河面開裂,等沉睡一冬的昆蟲甦醒…
等種下的麥子灌漿,等枝頭的果實成熟……
二十四個節氣承載著中國人的存在與時間,記錄著我們每個人對生命、對自然、對宇宙的真實感受。
可能是初春的一聲雷,「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可能是初夏的一陣風,「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或許是白露那天,對故鄉淡淡的思念,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又或許是立冬日,窩在家中懶懶的倦怠,「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
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四個簡單卻無可替代的名字,成全了無數中國人在時間裡詩意地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