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溫小娟
日前,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世界文化遺產再添「中國符號」,這是中國第31個列入該名錄的項目。隨著申遺的成功,這項古老的中國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作為農耕文明經驗總結的「二十四節氣」有何實用價值?申遺成功後,對於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的傳承與保護,又當採取哪些新措施?這一系列問題引發人們的思考。
過去曾被譽為「第五大發明」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二十四節氣」形成於我國黃河流域,是先民們觀察以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進行劃分,作為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指南,並為多民族所共享。國際氣象界將其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四季分明,溫度適宜。面對大自然季節轉換,河南人都會感受到二十四節氣的精準:驚蟄,天上初雷驚起地下蟄蟲;芒種,小麥成熟;霜降,水汽凝而為霜……「二十四節氣」申遺在河南找到了兩個重要支撐點,一是登封觀星臺,一是內鄉縣衙「打春牛」。
「陽氣送冬走,春打六九頭」。立春是「二十四節氣」裡的第一個節氣,這一天標誌著一年農耕開始。「打春牛」是內鄉縣知縣每年立春時進行的一項勸民農桑的政務活動。相比「打春牛」而言,登封觀星臺在申遺中的分量更為厚重。登封觀星臺由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在周公測景臺北鄰創建,通過實地測驗,測定出「二十四節氣」,特別是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精確時刻,編制出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
12月23日,中國藝術研究院民俗學者張西昌做客鄭州輕工業學院的非遺大講堂,他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對自然規律的再認識和人文化,它不僅為農事生產提供標示,同時也因地域、族群、信仰、生活方式等差異而不斷衍生豐富的民俗,如注入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節氣以及『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可以說,它是農業文明的線索與基石。」同時,他認為,二十四節氣作為一個整體,其價值才能完整顯現。
現在如何融入人們日常生活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古老的民俗歌謠也隨著「二十四節氣」的成功申遺再次走紅。然而,「二十四節氣」對現代人們日常生活有什麼樣的價值?知道「二十四節氣」的人又有多少?
在張西昌看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時代的轉型中,「二十四節氣」已經大大淡化。但是,從一個民族的文化、宗教和藝術的根性角度而言,工業文明並非我們的情感來源和身份標示,當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和調整自身與自然的關係時,農業文明傳統體系中所包含的生活細節和審美情感仍能喚起我們的回憶。他表示,「二十四節氣」的重要意義是能夠提醒人類尊重自然和親近自然。
「我只記得二十四節氣當中幾個重要的節氣,比如清明、冬至等,其他的並不在意。」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大四學生侯同學表示,清明祭祖、『冬至大如年』要吃餃子,還有『小滿小滿,麥粒漸滿』意味著開始農忙了。他認為不管什麼節氣都要有儀式感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而省中醫一附院功能檢查科主任熊豔霞卻十分熟悉「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她說,「二十四節氣」蘊含著與人體生命科學及日常生活相關的文化內涵。熊豔霞時常提醒病人,順應節氣進行調理日常生活和飲食,可以起到保健養生作用。比如穀雨節氣,宜護肝、養脾胃,冬至時節人體心陽最弱,宜多吃補心食物。
今年35歲的劉瑩在金水路上的省直機關上班,她時常給兒子講授關於「二十四節氣」知識以及相關成語、詩詞。她說,「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智慧之果,讓孩子學會用它來觀察和體味時節,把自己融入太陽引領的大自然變化規律中,孩子們會更加熱愛生活、敬畏生命。
對此,省實驗幼兒園的李瑩老師深表贊同,她說,每逢中華傳統節日,我們學校每個班級都會進行相關的主題活動,看動漫、講故事,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們會發現很多新鮮好玩的知識,知道春分要祭日、立夏可撞蛋、秋分到田裡摸秋、冬至該畫九九消寒圖了。這一樣一樣都跟天時配合,是地緣是歷史,是傳統是文化,更是生活。
未來如何保護和傳承
如今,隨著工業化的到來和西方文化的衝擊,農耕文化正在逐漸遠離人們生活,很多年輕人只知道陽曆和西洋節氣,漠視中華傳統節氣節日,相關歌謠、諺語也被漸漸淡忘。
12月21日是冬至日,登封「二十四節氣之冬至主題文化活動」在告成鎮觀星臺啟動。當地群眾自發組織祭拜周公、測日影、誦讀二十四節氣歌等活動,慶祝「二十四節氣」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同時,當地政府邀請了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會聚登封,為二十四節氣保護和傳承建言獻策。
中國農業博物館陳列部副主任周曉慶認為,登封二十四節氣傳承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作為代表性社區,登封應建立學術研究體系、傳承人體系、傳習所體系,文化培訓體系,傳承活動體系(原生態民俗保護,文化展示)等,動員全社會力量把二十四節氣傳承下去。
「登封是中華文明的聖地,建議制定登封宣言,打造現實意義的文化聖地。」北京大學教授張帆說。
如何抓住「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的契機,進行保護與傳承節氣文化?省文化廳非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利用節氣文化開展不同的活動,採取項目保護、基地保護、傳承保護等多種措施,將「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傳承下去。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