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如何活化與傳承

2020-12-27 大河網

    □本報記者 溫小娟

    日前,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世界文化遺產再添「中國符號」,這是中國第31個列入該名錄的項目。隨著申遺的成功,這項古老的中國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作為農耕文明經驗總結的「二十四節氣」有何實用價值?申遺成功後,對於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的傳承與保護,又當採取哪些新措施?這一系列問題引發人們的思考。

    過去曾被譽為「第五大發明」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二十四節氣」形成於我國黃河流域,是先民們觀察以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進行劃分,作為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指南,並為多民族所共享。國際氣象界將其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四季分明,溫度適宜。面對大自然季節轉換,河南人都會感受到二十四節氣的精準:驚蟄,天上初雷驚起地下蟄蟲;芒種,小麥成熟;霜降,水汽凝而為霜……「二十四節氣」申遺在河南找到了兩個重要支撐點,一是登封觀星臺,一是內鄉縣衙「打春牛」。

    「陽氣送冬走,春打六九頭」。立春是「二十四節氣」裡的第一個節氣,這一天標誌著一年農耕開始。「打春牛」是內鄉縣知縣每年立春時進行的一項勸民農桑的政務活動。相比「打春牛」而言,登封觀星臺在申遺中的分量更為厚重。登封觀星臺由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在周公測景臺北鄰創建,通過實地測驗,測定出「二十四節氣」,特別是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精確時刻,編制出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

    12月23日,中國藝術研究院民俗學者張西昌做客鄭州輕工業學院的非遺大講堂,他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對自然規律的再認識和人文化,它不僅為農事生產提供標示,同時也因地域、族群、信仰、生活方式等差異而不斷衍生豐富的民俗,如注入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節氣以及『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可以說,它是農業文明的線索與基石。」同時,他認為,二十四節氣作為一個整體,其價值才能完整顯現。

    現在如何融入人們日常生活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古老的民俗歌謠也隨著「二十四節氣」的成功申遺再次走紅。然而,「二十四節氣」對現代人們日常生活有什麼樣的價值?知道「二十四節氣」的人又有多少?

    在張西昌看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時代的轉型中,「二十四節氣」已經大大淡化。但是,從一個民族的文化、宗教和藝術的根性角度而言,工業文明並非我們的情感來源和身份標示,當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和調整自身與自然的關係時,農業文明傳統體系中所包含的生活細節和審美情感仍能喚起我們的回憶。他表示,「二十四節氣」的重要意義是能夠提醒人類尊重自然和親近自然。

    「我只記得二十四節氣當中幾個重要的節氣,比如清明、冬至等,其他的並不在意。」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大四學生侯同學表示,清明祭祖、『冬至大如年』要吃餃子,還有『小滿小滿,麥粒漸滿』意味著開始農忙了。他認為不管什麼節氣都要有儀式感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而省中醫一附院功能檢查科主任熊豔霞卻十分熟悉「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她說,「二十四節氣」蘊含著與人體生命科學及日常生活相關的文化內涵。熊豔霞時常提醒病人,順應節氣進行調理日常生活和飲食,可以起到保健養生作用。比如穀雨節氣,宜護肝、養脾胃,冬至時節人體心陽最弱,宜多吃補心食物。

    今年35歲的劉瑩在金水路上的省直機關上班,她時常給兒子講授關於「二十四節氣」知識以及相關成語、詩詞。她說,「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智慧之果,讓孩子學會用它來觀察和體味時節,把自己融入太陽引領的大自然變化規律中,孩子們會更加熱愛生活、敬畏生命。

    對此,省實驗幼兒園的李瑩老師深表贊同,她說,每逢中華傳統節日,我們學校每個班級都會進行相關的主題活動,看動漫、講故事,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們會發現很多新鮮好玩的知識,知道春分要祭日、立夏可撞蛋、秋分到田裡摸秋、冬至該畫九九消寒圖了。這一樣一樣都跟天時配合,是地緣是歷史,是傳統是文化,更是生活。

    未來如何保護和傳承

    如今,隨著工業化的到來和西方文化的衝擊,農耕文化正在逐漸遠離人們生活,很多年輕人只知道陽曆和西洋節氣,漠視中華傳統節氣節日,相關歌謠、諺語也被漸漸淡忘。

    12月21日是冬至日,登封「二十四節氣之冬至主題文化活動」在告成鎮觀星臺啟動。當地群眾自發組織祭拜周公、測日影、誦讀二十四節氣歌等活動,慶祝「二十四節氣」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同時,當地政府邀請了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會聚登封,為二十四節氣保護和傳承建言獻策。

    中國農業博物館陳列部副主任周曉慶認為,登封二十四節氣傳承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作為代表性社區,登封應建立學術研究體系、傳承人體系、傳習所體系,文化培訓體系,傳承活動體系(原生態民俗保護,文化展示)等,動員全社會力量把二十四節氣傳承下去。

    「登封是中華文明的聖地,建議制定登封宣言,打造現實意義的文化聖地。」北京大學教授張帆說。

    如何抓住「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的契機,進行保護與傳承節氣文化?省文化廳非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利用節氣文化開展不同的活動,採取項目保護、基地保護、傳承保護等多種措施,將「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傳承下去。⑥6

相關焦點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兩千多年來,二十四節氣以曆法、諺語、歌謠等形式廣為流傳,在傳統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近年來,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二十四節氣再次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生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有哪些新的應用?如何更好地傳承?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
  • 「二十四節氣」標識體現的是一種文化傳承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獨特創造,在我國使用已有兩千多年之久。「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並綜合了天象、氣象與物象,並通過對時間的掌握,來指導生產,安排生活。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
  • 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在京成立
    12月19日,2020年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年會暨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成立大會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召開。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它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也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二十四節氣不只影響著農人的耕種生產,也指導著人們的衣食住行,豐富了文化精神生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二十四節氣表達了順天應時理念,是當代人可以汲取智慧的寶貴文化遺產。而注重鄉村文化的建設和促進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傳播,也可以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更大的魅力和風採,為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更大的力量。」
  • 二十四節氣的傳承與保護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2016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了國人對二十四節氣的高度關注。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保護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什麼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穿梭於城市霓虹中的我們,或許已經很久沒有注意到手機日曆中關於節氣來臨的推送,或許要靠著朋友圈的「提醒」,才想起在冬至這天為自己煮一碗餃子。那麼今天,我們是否還需要二十四節氣?而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我們保護的是什麼?又該如何保護?
  • 劉宗迪:二十四節氣制度的歷史及其現代傳承
    但節氣制度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秩序、追求天人和諧的古老智慧,這為它在現代化條件下的繼續傳承和文化創造提供了契機。 二十四節氣人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整個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同時,二十四節氣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自然被納入了學界和政府的議事日程。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何況,在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之時,社會各界明明為之而振奮。而在日常閱讀到節氣相關詩詞文章時,不少人心中依然會因其蘊含的詩意和美好而泛起陣陣漣漪。無論是從節氣本身的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而言,還是從大眾的記憶和感知而言,二十四節氣都應該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 專家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逐漸加大,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時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含義,更多地加強內功的鍛鍊,防止其出現表演化傾向。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組織開展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衣食住行等活動,因此,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在相關儀式中得到了保存、保護和傳承。
  • 二十四節氣入非遺 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意思含義解釋
    記者今日從文化部獲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有什麼用?簡單有效記住全部二十四個節氣的訣竅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一套時間曆法, 用來指導農耕活動,是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如果不百度,不看手機上日期同步的節氣,我們這一輩年輕人,能完全把二十四個節氣全部說出來的極少,那麼如何簡單、快速的知曉並記住二十四節氣?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些訣竅。
  • 二十四節氣翻譯不簡單
    過程:熬夜成為關鍵詞  與以往申遺不同,二十四節氣的內容顯然比單一項目申遺要複雜得多,外聯局國際處處長張玲概括起來是兩個字——熬夜!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農耕文明的優秀代表,影響力覆蓋全國,涉及多個學科,這在我國申報歷史上是比較少見的。
  • ...綜合新聞 我校資環學院參與發起成立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
    本網訊 12月19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成立大會在農業展覽館舉行,我校資環學院當選為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單位。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中國農業博物館黨委書記隋斌等出席,我校資環學院黨委書記王雯、副院長王靖帶隊參加了大會。
  • 萬年召開二十四節氣禮俗文化研討會
    1月13日,萬年縣召開二十四節氣禮俗文化研討會。副縣長李火秀出席並講話。縣文廣新旅局負責人、各鄉鎮分管領導和民俗專家,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參加會議。 會上,各民俗專家紛紛暢所欲言,緊緊圍繞我縣本土民俗文化,從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農事活動、民俗、節慶、祭禮、小調等方面,展開激烈的交流和探討,並就如何進一步做好二十四節氣禮俗文化傳承保護工作建言獻策,從不同專業視角,提供了智力支持。
  • 二十四節氣英文翻譯不簡單
    過程:熬夜成為關鍵詞 與以往申遺不同,二十四節氣的內容顯然比單一項目申遺要複雜得多,外聯局國際處處長張玲概括起來是兩個字——熬夜!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農耕文明的優秀代表,影響力覆蓋全國,涉及多個學科,這在我國申報歷史上是比較少見的。
  • 今日寒露——淺談二十四節氣
    而大寒則為歲末,二十四節氣輪換更替,循環往復,一周期乃一歲也。到了漢武帝時期,採用土圭測日影法,將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的這天作為了冬至,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終於大雪。分為了二十四份,節氣之間間隔十五天。
  • 二十四節氣:講述光陰的故事
    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展現了四季的輪迴,而中華文明在這周而復始的曆法中源遠流長。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標識時間和歲月的獨有方式,早已成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下,傳統文化熱讓越來越多的人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公眾的熱情激發不少單位出版了一大批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優秀圖書,它們內容新穎,敘述風格貼合時下讀者需求,展現了二十四節氣獨有的魅力。
  • 如何給老外介紹二十四節氣呢?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如何給老外介紹二十四節氣呢?二十四節氣算是我們中國的一大特色。古時用來幫助耕種,現在可以提醒人們注意健康。這麼一個本土的玩意兒,老外要會說嗎?二十四節氣的英語是哪些呢?
  • 二十四節氣歌 藏著哪些看點
    如今,二十四節氣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蘊含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內涵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產生的?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完整的「節氣歌」是怎樣的「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
  • 登封第六屆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精彩紛呈
    12月21日,登封市告成鎮觀星臺景區二十四節氣廣場上,30名學生集體唱誦24節氣歌,伴隨著抑揚頓挫、清脆悅耳的歌聲,中國·登封第六屆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拉開了序幕。登封第六屆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現場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楚小龍致辭「天地之中」登封,歷史傳承悠久,名勝古蹟密布,每一處都承載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