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2020年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年會暨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成立大會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召開。
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它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也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先民們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候、氣候、物候等的變化,總結出節氣的變化規律。2016年,由中國農業博物館牽頭,聯合中國民俗學會和10個代表性社區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十四節氣不只影響著農人的耕種生產,也指導著人們的衣食住行,豐富了文化精神生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二十四節氣表達了順天應時理念,是當代人可以汲取智慧的寶貴文化遺產。而注重鄉村文化的建設和促進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傳播,也可以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更大的魅力和風採,為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更大的力量。」
2020年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年會總結了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的開展情況,表彰二十四節氣文創作品設計大賽獲獎人員,並開通「順天應時——二十四節氣非遺沉浸式數字藝術展」網上展廳。
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由中國農業博物館聯合相關機構共同發起組建,52家聯盟成員單位審議通過聯盟章程並籤署《關於加強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倡議書》,推舉中國農業博物館黨委書記隋斌為理事長,著名專家劉魁立先生為榮譽理事長。會上,各單位、高校、機構及代表性社區的百餘位代表圍繞「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這一主題,從不同視角進行深入的交流探討。
「節氣是人道與天道的結合,」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榮譽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劉魁立先生表示,「人道,也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節拍要順應天道,順應自然。而現如今,我們也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認識自然,認識節氣。」
文/北青-北京頭條實習記者 王潤琪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來源:青瞳視角】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