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詩詞,冬去春來,詩意綿長

2021-02-23 雨中傘

雨水剛過,天氣乍暖還寒,但,空氣中能感受到春的氣息。

冬去春來,二十四節氣又走過了一年,不論是春分時節、雨水天氣,還是白露漸深,冬至大寒,每一個節氣都飽含詩意。這種詩意伴著詩詞流傳至今。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農耕社會指導生產生活的重要指南。其中飽含了中國人對自然時序的敬畏之心。

今天,詩詞君就來總結下詩詞中的二十四節氣,再次感受下時間的流轉吧!

立春亦稱為「打春」、「咬春」,又叫「報春」,「立」是「開始」的意思。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羅隱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雲飛,近水遊魚迸冰出。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雨水節氣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的春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驚蟄,古稱「啟蟄」,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此前,昆蟲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

《擬古》

東晉·陶淵明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

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

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分者,半也,這一天為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

《踏莎行》

宋·歐陽修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

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鸚鵡愁孤睡。

薜荔依牆,莓苔滿地,青樓幾處歌聲麗。

驀然舊事上心來,無言斂皺眉山翠。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草長鶯飛,柳暗花明。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

《謝中上人寄茶》

唐·齊己

春山谷雨前,並手摘芳煙。

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

且招鄰院客,試煮落花泉。

地遠勞相寄,無來又隔年。

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立夏來了,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山亭夏日》

唐·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精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小滿時,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故稱小滿。

《歸田園四時樂春夏二首》

宋·歐陽修

南風原頭吹百草,草木叢深茅舍小。

麥穗初齊稚子嬌,桑葉正肥蠶食飽。

老翁但喜歲年熟,餉婦安知時節好。

野棠梨密啼晚鶯,海石榴紅囀山鳥。

田家此樂知者誰?我獨知之歸不早。

乞身當及強健時,顧我蹉跎已衰老。

「芒種」到來預示著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

《北固遠眺》

唐·竇常

水國芒種後,梅天風雨涼。

露蠶開晚簇,江燕繞危檣。

山趾北來固,潮頭西去長。

年年此登眺,人事幾銷亡。

夏至時,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裡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

《詠廿四氣詩·小暑六月節》

唐·元稹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夏花明》

唐·韋應物

夏條綠已密,朱萼綴明鮮。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風適自亂,照水復成妍。

歸視窗間字,熒煌滿眼前。

「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立秋》

唐·劉言史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

《早秋曲江感懷》

唐·白居易

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朱顏易銷歇,白日無窮已。

人壽不如山,年光急於水。

青蕪與紅蓼,歲歲秋相似。

去歲此悲秋,今秋復來此。

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白露。

《登北樓》

宋·吳則禮

落景孤雲共,清商戍角和。

蒼煙淡伊洛,白露溼關河。

牧馬隨鴻雁,行人擊駱駝。

暮年餘習在,猶欲聽邊歌。

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於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稱降分。

《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徹,浮雲薄未歸。

江虹明遠飲,峽雨落餘飛。

鳧雁終高去,熊羆覺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寒露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結束,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夜晚,仰望星空,你會發現星空換季,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天蠍座的心宿二星)已西沉。我們可以隱約聽到冬天的腳步聲了。

《池上》

唐·白居易

嫋嫋涼風動,悽悽寒露零。

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

獨立棲沙鶴,雙飛照水螢。

若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秋天的結束。

《泊舟盱眙》

唐·常建

泊舟睢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館聽雞鳴。

鄉國雲霄外,誰堪羈旅情。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立冬》

明·王稚登

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裡過。

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

小雪時節,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過於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

《初寒》

宋·陸遊

久雨重陽後,清寒小雪前。

拾薪椎髻僕,賣菜掘頭船。

薄米全家粥,空床故物氈。

身猶付一歃,名字更須傳?

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講法,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所以古人將冬至視為吉日,是冬季祭祖大節。

《小至》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小寒,標誌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來了。

《駐輿遣人尋訪後山陳德方家》

宋·黃庭堅

江雨濛濛作小寒,雪飄五老發毛斑。

城中咫尺雲橫棧,獨立前山望後山。

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大寒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冷的時期。

《屢雪二麥可望喜而作歌》

宋·陸遊

苦寒勿怨天雨雪,雪來遺我明年麥。

三月翠浪舞東風,四月黃雲暗南陌。

坐看比屋騰歡聲,已覺有司寬吏責。

腰鎌丁壯傾閭裡,拾穗兒童動千百。

玉塵出磨飛屋梁,銀絲入釜須寬湯,

寒醅發劑炊餅裂,新麻壓油寒具香。

大婦下機廢晨織,小姑佐庖忘晚妝。

老翁飽食笑捫腹,林下擊壤歌時康。

總結完二十四節氣,感覺一年的光陰又過去了,詩詞君莫名有些焦慮。

餘世存說:年輕人,你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如今正值春暖花開時節,正是播種的時候。年輕人,莫負時光,細細耕耘,秋後,自有收穫。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首詩詞:春去冬來,美極了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春去冬來,時間流轉,二十四節氣就快走完新的一年,今天,詩詞君就來總結下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再次感受下時間的流轉吧鶯衣溼不去,勸我持一觴。即今幸無事,際海皆農桑。野老固不窮,擊壤歌虞唐。
  • 永威高中二十四節氣高考倒計時:「冬去春來·金榜花開」立夏
    【冬去春來·金榜花開】永威高中二十四節氣高考倒計時:春盡雜英歇,立夏麥吐芒。荷露尖尖角,蔓攀籬籬牆。綠秀萬木蔭,神清氣軒昂。清北志常存,六月綻芬芳。
  • 永威高中二十四節氣高考倒計時:「冬去春來·金榜花開」清明
    【冬去春來·金榜花開】永威高中二十四節氣高考倒計時:春和景明萬物新 怡人遊人踏青暖風吹 沉醉年年祭祖不忘本 孝順學子六月顯神威 清北
  • 永威高中二十四節氣高考倒計時:「冬去春來·金榜花開」立春
    【冬去春來·金榜花開】永威高中二十四節氣高考倒計時:新花嫩蕊初放,春陽無懼寒霜。胸懷凌雲志,昂首赴戰場。榮光,榮光,永威凱歌高唱。
  • 永威高中二十四節氣高考倒計時:「冬去春來·金榜花開」春分
    【冬去春來·金榜花開】永威高中二十四節氣高考倒計時:春分到,百花俏,高三學子膽氣豪。年雖小,志卻高,折桂蟾宮當有時,劈波斬浪,直上九霄!
  • 永威高中二十四節氣高考倒計時:「冬去春來·金榜花開」驚蟄
    【冬去春來·金榜花開】永威高中二十四節氣高考倒計時: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闢轉鴻鈞。鱗鱗江色漲石黛,永威學子躍龍門。九九江南風送暖,水木清華傳佳音。融融翠野農耕啟,燕園又添永威人。
  • 二十四節氣從天象到詩意
    清代 董誥繪《萬屯春牧》(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大部分中國人,都能熟練背出這首《二十四節氣歌》。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便漸漸形成了……西漢漢武帝時期,二十四節氣被寫進《太初曆》,明確加入曆法,成為了農曆的一部分。而開頭那個小小的疑問:「農曆二十四節氣,為何與公曆對應的這麼好?」 其實也就能解釋明白了。——因為依據太陽變化周期而劃分出的二十四節氣,本質上跟現行的公曆一樣,其實是陽曆!有時候我們常常將農曆和陰曆混為一談,認為農曆等於陰曆,其實不然!
  • 原創漫畫繪本《二十四節氣》出版發行
    由中國動漫集團有限公司出品,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農業博物館聯合編審的原創漫畫繪本《二十四節氣》正式出版發行。《二十四節氣》全套書共4冊,以春、夏、秋、冬各自獨立成冊。以輕鬆易懂的漫畫形式向讀者詳細介紹了二十四節氣,整本書以「天」、「地」、「人」為中心展開。「天」代表天體,太陽運行情況、氣候特點等。「地」代表物候特徵,包含動物活動與植物生長情況、農時農耕等。「人」代表中國各地不同地域節氣習俗民俗、以人為中心的飲食養生規律與文人體驗到節氣變化有感而發創作的相關詩詞等知識。
  • 二十四節氣立冬古詩詞欣賞 帶你感受立冬的詩意
    二十四節氣立冬古詩詞欣賞 帶你感受立冬的詩意時間:2020-11-07 11:2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二十四節氣立冬古詩詞欣賞 帶你感受立冬的詩意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又是一年秋冬的交替,歲月的年輪又增加了一道痕跡。立冬,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之一,是冬季之始。
  • 二十四節氣:講述光陰的故事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展現了四季的輪迴,而中華文明在這周而復始的曆法中源遠流長。《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化學工業出版社)在內容設置上按照時間順序,讓每個節氣包含氣候變化、農事活動、傳統習俗、飲食養生、詩詞諺語等內容,同時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加入了每個節氣各地的一些傳統習俗,使得內容更加生動活潑。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 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現場。陳彬 攝)「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短短四句、朗朗上口的《二十四節氣歌》,卻凝聚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從「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從「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到「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從「春分到,蛋兒俏」到「清明前後,點瓜種豆」……兩千多年來,二十四節氣以曆法、諺語、歌謠等形式廣為流傳,早已超越傳統的農耕文化,融入到了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時值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本報推出特別報導,講述二十四節氣在新時代的傳承與活化故事,以饗讀者。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立春 浙江遂昌:文旅融合激活節氣文化基因「班春勸農」是浙江省遂昌縣的傳統迎春形式。「班春」即頒布春令,「勸農」是勸農事,策勵春耕。
  • 【青春語文·建紅專欄】(四十)中國二十四節氣與仿寫的詩意教學(下)
    師:(指著一生)通過他的小詩,你來談談春分這個節氣。生5:春分,二十四節中第四節氣,是介於驚蟄和清明之間。這個節氣裡惠風和暢,紙鳶翻飛。一場春雨一場暖,大忙季節就要開始了。師:是的,此時,春管、春耕、春種,即將進入繁忙階段。歐陽修對春分也曾有過一段精彩的描述:「南園春半踏青時——」生:「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 二十四節氣「霜降」,最美的習俗和詩詞:遼闊天境,韻在心頭!
    二十四節氣,就如同農曆書卷中的花朵,如椽如柱,如時光的緯編,歲月的鏈扣,熠熠生輝地表達著人對於自然的解讀。從天演而來,為地氣所用。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作為秋天最美的「休止符」如約而至。「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此時節開始地面溫度驟降,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結形成細微的霜花。與其它節氣相同,霜降也對應著三侯。
  • 常識速記 | 中國二十四節氣諺語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有什麼?立春節氣諺語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溼溼到清明。雨淋春牛頭,七七四十九天愁。年逢雙春雨水多,年逢無春好種田。雨水節氣諺語雨水有雨,一年多水。霜降無霜,主來歲饑荒霜降露凝霜,樹葉飄地層,蟄蟲歸屋去,準備過一冬。
  • 二十四節氣入非遺 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意思含義解釋
    記者今日從文化部獲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
  • 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指幹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除了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你知道還有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嗎?
    中國古代先民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制定出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規定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這樣一年就分為了四個季節,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除此之外,人們又根據某個節氣時開的花,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花為代表,作為這一節氣中的花信風。花信風,是應花期而來的風,所以叫信,是中國節氣用語。意即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
  • 中國二十四節氣,收藏!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