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十四節氣,收藏!

2020-12-17 立裡女愛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身為中國人,豈有不知道二十四節氣的道理,快來一起看看吧。

春季

立春:公曆2月3-5日交節。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改歲、歲旦等。

雨水:公曆2月18-20日交節。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

驚蟄:公曆3月05-07日交節。又名「啟蟄」。

春分:公曆3月20-22日交節。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清明:公曆4月04-06日交節。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

穀雨:公曆4月19-21日交節。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降水明顯增加。

夏季

立夏:公曆5月05-07日交節。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小滿:公曆5月20-22日交節。小滿節氣意味著進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開始增多,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

芒種:公曆6月05-07日交節。又名「忙種」,農事耕種以「芒種」這節氣為界,過此之後種植成活率就越來越低。

夏至:公曆6月21-22日交節。季是北半球日照最長的季節,在北極圈以裡會出現極晝,太陽終日不落。

小暑:公曆7月06-08日交節。我國多地自小暑起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

大暑:公曆7月22-24日交節。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熱的節氣。

秋季

立秋:公曆8月07-09日交節。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

處暑:公曆8月22-24日交節。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

白露:公曆9月07-09日交節。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秋分:公曆9月22-24日交節。古時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動,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中秋節),中秋節由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寒露:公曆10月08-09日交節。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徵的節氣。

霜降:公曆10月23-24日交節。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

冬季

立冬:公曆11月7-8日交節。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

小雪:公曆11月22-23日交節。小雪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增。

大雪:公曆12月6-8日交節。大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徵,即氣溫與降水量。

冬至: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小寒:公曆1月5-7日交節。標誌著季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大寒:公曆1月20-21日交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一過,新一年的節氣就又輪迴來了,正所謂冬去春來。

白露是我最喜歡的節氣,不冷不熱剛剛好,你們呢?

私信我,告訴我你關心的話題!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雨水
    二十四節氣的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一起學習紀錄片中出現的實用英語表達、感受全國各地多樣的民俗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是新華社CNC推出的大型紀錄片,歷時兩年,英國主持人江森海跨越中國二十四個省市,北至漠河,南至三亞,尋找二十四節氣對當代中國的影響,為全球觀眾講述中國二十四節氣的故事。1500小時拍攝素材,24集精美中國傳統動畫,國際首席愛樂樂團原創音樂的紀錄片良心之作。
  • 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春分
    二十四節氣的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一起學習紀錄片中出現的實用英語表達、感受全國各地多樣的民俗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立春
  • 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立春
    我國歷來是農業大國,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有的農業物候歷,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隨著越來越多的國人受外國文化影響,城市化的發展,智能設備普及,現在很多人對節氣已經淡忘,不會背甚至不知道二十四節氣是什麼。今天奇速君推薦的是一部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一起學習紀錄片中出現的實用英語表達、感受全國各地多樣的民俗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 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立夏
    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若按中國現代氣候學(平均氣溫)的劃分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的英文是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咱們二十四節氣中,夏天的節氣有5個,除了「立夏」,還有 「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 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驚蟄
    二十四節氣的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一起學習紀錄片中出現的實用英語表達、感受全國各地多樣的民俗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立春
  • 二十四節氣與中國的陰陽合曆
    原標題:二十四節氣與中國的陰陽合曆  將中國傳統曆法中的「二十四節氣」去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既非常合適,又別出心裁。如今申報成功,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作出了新貢獻,實屬可喜可賀。估計想進一步了解「二十四節氣」的人也會漸漸多起來。
  •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手抄報模板,一步一步教你畫
    大家好,我是淘氣的小音符,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每個節氣都凝結著古人的智慧,原創二十四節氣手抄報模板,有需要的同學歡迎收藏!三、二十四個節氣的圖案我們在二十四個圓形裡面寫上二十四個節氣,從左到右,左邊寫上春季和夏季的節氣,右邊寫上秋季和冬季的節氣;我們把二十四個節氣配上對應的圖案;四、背景的畫法我們把背景畫上直線和豎線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時值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本報推出特別報導,講述二十四節氣在新時代的傳承與活化故事,以饗讀者。3000多年前,周公姬旦在這裡實地觀測劃定了中國傳統節氣「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公元1281年,郭守敬在這裡通過測日影,編制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登封觀星臺成為二十四節氣產生的重要文物史證。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
  • 二十四節氣入非遺 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意思含義解釋
    記者今日從文化部獲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常識速記 | 中國二十四節氣諺語
    後臺回復「資料」,0元下載考前資料2019國考行測常識知識點:中國二十四節氣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有什麼?中國二十四節氣分別是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諺語有哪些?
  • 二十四節氣的歌謠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而農民兄弟離不開春耕的二十四節氣;春雨驚喜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代表著地球公轉在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位置;地球繞太陽一圈365天,所以每隔15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代表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古代的人們是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軌跡,把這些方面變化規律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為二十四節氣。
  • 行測常識 | 中國二十四節氣諺語(上)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但是你知道與其相關的二十四節氣諺語都有什麼嗎?今天,小編將為廣大考生介紹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諺語。
  • 24節氣順口溜全文 中國二十四節氣順口溜是怎麼意思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人們用來分辨節氣的時間及指導農事的一種方法。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的習俗都不一樣。人們常常說二十四節氣順口溜。那麼大家知道多少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中國節氣文化對24節氣順口溜解釋吧。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專家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逐漸加大,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時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含義,更多地加強內功的鍛鍊,防止其出現表演化傾向。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組織開展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衣食住行等活動,因此,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在相關儀式中得到了保存、保護和傳承。
  • 二十四節氣的傳承與保護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2016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了國人對二十四節氣的高度關注。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保護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什麼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 中國古人問天智慧《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歌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在傳承發展中,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農曆中,成為農曆一個重要部分。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最美不過二十四節氣
    浪漫不過,與你, 在十二個月裡逐一落座, 觀二十四節氣輪番上演春夏秋冬, 體味風之信、花之香、雪之華、月之皎。 二十四節氣·志
  • 「英語學習」二十四節氣的英文表達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並於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一種時間知識體系和實踐。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季節、天象及其它自然現象的變化而將太陽周年運動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對於指導中國農民的生產生活尤為重要。一些民間儀式和節日習俗也與這些節氣相關,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節氣的知識通過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方法得以傳播與傳承。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作為中國古老而科學的「時間制度」,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觀天察地、認知自然的實踐中創造發明出的一套科學時間知識體系,是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民俗文化的風向標,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應天時而動,就地利而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