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科學!聽丁一匯院士講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2020-12-13 澎湃新聞

這是大科學!聽丁一匯院士講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2020-12-10 1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適逢「」節氣剛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近日接受《經濟日報》記者的專訪。在採訪中,丁一匯院士闡釋了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並強調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是大科學,涵蓋了天文、地理、人文、農事等等,是人類觀察大自然變化和農耕時代需求相結合的一個產物,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攝影出版社2019 年10 月第1 版,作者李學峰)編寫之際,我們曾邀請丁一匯院士為該書作序。結合採訪視頻及序言,再次感受下節氣的魅力:

丁一匯院士接受《經濟日報》記者專訪。

視頻來源:經濟日報微信公眾號

序言

2016 年11 月30 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 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實在可喜可賀。2018 年9 月26 日,中國氣象服務協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儀式,頒發「翼城·歷山·曆法之源」牌匾,確認晉南臨汾市翼城縣為「七十二候」起源之地。這是中國氣象界對中國曆法起源問題的專業性和權威性的認證。

沒有想到國慶長假剛過,臨汾市氣象局的延雪花副局長就與我聯繫,說翼城縣糧食中心主任李學峰同志是一名攝影愛好者,也是一名喜歡科普創作的文學愛好者,他自2015 年8 月起用三年的時間將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全部拍攝了出來,目前計劃付梓,想請我審查並作序。這可是一個向國民宣傳普及氣象知識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好事,我沒有拒絕的理由,便爽快地答應了他們的要求。

當我仔細地看過李學峰的這部飽含深情、得來不易的氣象科普攝影作品後,我被作品所具有的嚴謹的科學性和優美的藝術性所撼動,這簡直就是一場氣象科技與攝影藝術融為一體的盛宴。我十分樂意將此部作品向廣大讀者,特別是廣大的青少年朋友,以及氣象、曆法愛好者們推薦,這不僅是一部科普作品、藝術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對傳播優秀的中華文化,促進物候學研究,推動地方經濟和旅遊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堯舜時期就開始了曆法、物候的探索。《尚書·堯典》記載: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晉南陶寺遺址考古成果不僅確定了「最古老的中國在晉南」,而且也就古人對曆法的探索提供了實證資料。《竹書紀年》記載:堯「元年帝即位居冀命羲和曆象」;舜「元年帝即位居冀作大韶之樂」;禹「元年帝即位居冀頒夏時於邦國」。夏時即夏曆,冀便是古冀州,即晉南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歷史上便有舜耕歷山的記載,相傳舜帶領先民們創製了中國最早的曆法—七十二物候歷,而這座神聖的大山就在晉南翼城與沁水、垣曲和陽城的交界處。李學峰的這部作品進一步證實了曆法之源地的準確性,坐實了曆法之源地的科學論證,也進一步呈現了中國二十四節氣在農耕文明時代,對中國科學早期發展的貢獻。

科普攝影作品首先應當具有嚴謹的科學性,同時還要具有賞心悅目的藝術性。李學峰的作品二者兼備。希望作者在今後的研究中,不斷創新,將藝術與科學緊密地結合起來,創作出更多、更精彩的經典之作,引以為盼。

是為序。

丁一匯

2018 年12 月於北京

這是一部怎樣的科普攝影讀物?

攝影術發明於1839年

曆法為華夏文明延續千年的智慧

曆法、物候與影像結合

跨越千年的智慧相交匯

嚴謹的科學性 & 賞心悅目的藝術性 於一體

堪稱一部「科普攝影作品集」

作者:李學峰

開本:32開

版次:2019 年10 月第1 版

ISBN 978-7-5179-0884-5

定價:58.00 元

《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作者李學峰,出生於二十四節氣的起源聖地——黃河中遊晉南翼城的歷山地區,從事農業農村工作30餘年,自2015年8月起,用3年的時間將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物候全部記錄、拍攝,這是一部「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

作者從中國農曆的曆法源頭(晉南地區)說起,以影像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解讀說明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物候的特點和來龍去脈,同時將與每個節氣有關的天文、氣象、物候、農事、民俗等知識娓娓道來,把中國傳統文化的詩意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揭示了自然的魅力和農業生產中的趣味,頗具科學性、知識性和欣賞性。

攝影 | 李學峰

立春

雨水

驚蟄·初候·桃始華

春分·初候·玄鳥至

清明·初候·桐始華

小滿

夏至·二候·蜩始鳴

處暑

立秋·三候·寒蟬鳴

寒露·三候·菊有黃華

立冬·二候·地始凍

大雪·三候·荔挺生

冬至·初候·蚯蚓結

購書方式:

1、保存下圖至手機相冊,

2、打開手機天貓掃一掃,

3、選擇該圖片,即可購買

相關內容

| 新書 |

跟隨格裡·巴傑,重新讀懂攝影

什麼,成就了莎莉·曼?

「作家」身份之外的蘇珊·桑塔格

伊莎貝拉·伯德:傳奇女攝影師鏡頭下19世紀末的中國

| 徵集 |

1700多年歷史的「最美小城」始興,向您發出一封邀請函!

| 影廊 |

攜手半生一道追光逐影:一對美國華裔夫婦的光影世界

| 對話 |

世界前沿風景攝影師阿特·沃爾夫:永遠不要停止觀察

| 技法 |

| 話題 |

敢把領導人拍成這樣,背後的攝影師們是群什麼人?

| 影史 |

中國攝影出版社|分享影像、閱讀與生活

微信ID:cpphphoto

電話:010-65220965

原標題:《這是大科學!聽丁一匯院士講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全球氣候變化三連講繼續開講 丁一匯院士講「氣候變化科學問題...
    12月11日,全球氣候變化系列的第二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作題為《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及其影響》的報告。報告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建雲主持。丁院士在報告中闡述了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與前沿問題,包括驅動力、變化特點、影響,以及我們該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和在科學研究方面的發展方向等內容。
  •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功用與當代價值
    至遲到西周時期,人們即已測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最初的四個節氣。此後,隨著人們測量技術的日益提高及對自然規律認識的進一步加強,到戰國時期,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基本形成,到秦漢時期更是臻於完善而形成為今天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系統。
  • 「光陰的故事——二十四節氣藝術展」在武漢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
    湖北美術館館長冀少峰致辭湖北美術館館長冀少峰在致辭中談到,「『二十四節氣藝術展』中的31位藝術家,透過二十四節氣主題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思考傳達出來,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展覽和有關愛的地方。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作為中國古老而科學的「時間制度」,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觀天察地、認知自然的實踐中創造發明出的一套科學時間知識體系,是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民俗文化的風向標,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應天時而動,就地利而興。
  • ——訪著名氣候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二)
    第一部總結中國暴雨的專著   1975年8月,淮河上遊的河南駐馬店地區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3天的降水量達到了1600毫米,水庫垮壩,京漢鐵路中斷,數萬人死亡。不久,國內組織會戰研究該次暴雨。丁一匯參加了南京和鄭州兩個會戰區的分析工作,與陶詩言、程純樞先生一起對大暴雨進行了深入分析,弄清了發生的原因和條件。從此,丁一匯開始研究中國大暴雨的發生和預報。
  • 「二十四節氣」如何活化與傳承
    同時,他認為,二十四節氣作為一個整體,其價值才能完整顯現。    現在如何融入人們日常生活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古老的民俗歌謠也隨著「二十四節氣」的成功申遺再次走紅。然而,「二十四節氣」對現代人們日常生活有什麼樣的價值?知道「二十四節氣」的人又有多少?
  • ——丁一匯院士談新公布的英國氣候地圖
    發布者稱這張地圖及其所蘊含的信息很有可能成為12月初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化峰會前,有關氣候變化影響的最後一份主要科學研究報告。這張氣候變化地圖究竟傳達了怎樣的信息?我們又該如何來看待這張氣候變化地圖?就此,記者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先生。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
  • 二十四節氣:講述光陰的故事
    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展現了四季的輪迴,而中華文明在這周而復始的曆法中源遠流長。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標識時間和歲月的獨有方式,早已成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下,傳統文化熱讓越來越多的人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公眾的熱情激發不少單位出版了一大批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優秀圖書,它們內容新穎,敘述風格貼合時下讀者需求,展現了二十四節氣獨有的魅力。
  • 講二十四節氣的故事 就是講中國時間和生態文明的故事
    在古代的洛陽,二十四節氣如何融入人們的生活?如何讓二十四節氣成為新時代的城市符號?講好二十四節氣故事,為何能成為鄉村振興的抓手?昨日,本報昨日推出《二十四節氣與洛陽》欄目,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和思考。對此,記者通過採訪相關專家和查閱資料,為您帶來更多關於二十四節氣與洛陽的故事。
  • 寫作精選大公開 | 「二十四節氣」考場優秀作文精選8篇
    我不反對二十四節氣的科學內涵屬於老舊的文化,也認同其中包含的實踐指導意味在現如今已經跟不上科學發展的速度,在生產中頗顯「雞肋之味」,然而,這二十四節氣中包含著古人對自然之道的認識和掌握,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法以及總結前人經驗,不斷創新的精神內涵,卻是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更重要的是,這些閃耀著智慧的勇於探索的精神,不正是當下浮躁,難以沉靜的科研工作乃至整個社會所需要的嗎?
  • 龔琳娜:把二十四節氣唱給你聽
    「二十四節氣歌唱法,甚至借鑑了鄧麗君」 北青報:怎麼會想到創作二十四節氣古詩詞歌曲系列? 龔琳娜:我和老鑼做古詩詞很多年了,但是一直沒有主題串起來。我們一個好朋友就提議,中國有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發一首歌。這樣做也是可行的——中國的詩詞有很多和節氣有關的。我們不是說這個要吃什麼穿什麼,更多的是文人的情感。
  • 二十四節氣入非遺 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意思含義解釋
    記者今日從文化部獲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萬年召開二十四節氣禮俗文化研討會
    1月13日,萬年縣召開二十四節氣禮俗文化研討會。副縣長李火秀出席並講話。縣文廣新旅局負責人、各鄉鎮分管領導和民俗專家,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參加會議。 會上,各民俗專家紛紛暢所欲言,緊緊圍繞我縣本土民俗文化,從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農事活動、民俗、節慶、祭禮、小調等方面,展開激烈的交流和探討,並就如何進一步做好二十四節氣禮俗文化傳承保護工作建言獻策,從不同專業視角,提供了智力支持。
  • 龔琳娜唱響「二十四節氣」
    天津日報訊(記者 翟志鵬 攝影 姚文生)日前,歌唱家龔琳娜亮相天津大劇院,帶來了一場「二十四節氣古詩詞音樂會」,以歌聲帶領觀眾領略了中華傳統文化之美。龔琳娜是觀眾熟悉的歌唱家,她的嗓音融合了中國戲曲與民歌的唱法,富於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
  • 二十四節氣的傳承與保護
    在另外一本比較完整的記錄了二十四節氣的著作《逸周書》當中,節氣的順序和現在有所不同,比如說驚蟄是排在雨水前的,穀雨是排在清明前的,這就反映了二十四節氣是不斷豐富,不斷調整才最終確定下來的。世界這麼大,中國形成了二十四節氣,首先和自然環境是有密切關係的,只有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區,它才會有明顯的氣候和物候的變化。在地球上實際上只有中緯度地區才有這樣的條件,就是四季分明。
  • 牛有成:二十四節氣告訴了我們什麼
    原標題:二十四節氣告訴了我們什麼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8個字說明了12個月,表述了365天,相傳了2000年,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為什麼這麼精確,為什麼這麼精煉?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
  • 法國女孩翻譯二十四節氣童話
    核心提示: 這兩天,網上流傳著一組「二十四節氣童話」的故事。 這兩天,網上流傳著一組「二十四節氣童話」的故事。 童話主人公小王子,從「立春」一直到「大寒」,遇見了很多奇特的風景、朋友。
  • 咔噠故事攜《這就是二十四節氣》英文版亮相博洛尼亞童書展
    值得關注的是,在博洛尼亞兒童書展上,咔噠故事與海豚出版社聯合發布會了中國精品原創繪本《這就是二十四節氣》英文版數字閱讀產品及《二十四節氣地板拼圖認知大書》互動體驗遊戲,獲得眾多中外參展人士的熱切關注和大力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