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二十四節氣告訴了我們什麼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8個字說明了12個月,表述了365天,相傳了2000年,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為什麼這麼精確,為什麼這麼精煉?因為它是大眾的文化,是民族的智慧,是實踐著的真理,它不僅規範了我們的行為,而且啟迪了我們的思想。
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
發展要講節奏。二十四節氣告訴我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的節奏,該發芽時發芽、該結果時結果,才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這也啟示我們發展要遵循規律、講究節奏,不能急於求成,否則就會拔苗助長、竭澤而漁,出現不切實際的「大躍進」。發展要講成本。農諺講:穀雨前後,種瓜點豆。說的是穀雨節喜雨,土壤溼潤,氣候回暖,種豆育秧正是時候,一旦錯過,費時費力,事倍功半。改革發展也如此,要學會依時而動、順勢而為,所謂天時地利人和,講的是時機,核心是成本。發展要講持續。農耕文化強調種植與養殖互補、生產與生活互動,體現的是循環,追求的是可持續。說到這,我想起一個現象:從我記事起,喜鵲就是一身黑白相間的羽毛,在樹上搭個窩生活著。而我們呢,50年過去了,棉襖變成羽絨服、平房換成樓房。奇怪的是喜鵲就地取材搭的窩八九級風也吹不掉,而我們用新材料做的廣告牌遇七八級風就開始砸車,這究竟是為什麼?長此下去,按適者生存推理,和地球說再見的不一定是喜鵲。
不容忽視的「第三隻手」
二十四節氣講的是天,說的是地,記錄的是自然。古人依二十四節氣安排生產生活,實質就是主觀適應客觀。工業文明後,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特別是在市場經濟中,學會了運用「兩隻手」,便萌生了人定勝天。實際在發展中,只憑政府和市場「兩隻手」還不夠,要想可持續,必須注意「第三隻手」——大自然之手,即不容忽視的生態環境。因為忽視「第三隻手」,大自然已經亮起紅燈:全球每年有3億畝土地退化不能生長穀物,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裡……今天大自然用霧霾敲響了警鐘,再熟視無睹,明天的警鐘會是什麼?200多年的歷史使我們學會了運用「兩隻手」,2000多年的文化告訴我們還有「第三隻手」,事實也證明,經濟總量不僅取決於市場能量,依託於政府力量,更受制於生態容量。生態雖然決定不了GDP的增長速度,但能控制GDP的增長長度。因為容量決定總量,這是鐵律。
不能丟掉的民族精神
一是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農耕時代,靠天吃飯,就要掌握氣象、適應氣候。在工具極為有限的條件下,靠雙腳追蹤候鳥、憑雙眼觀察作物、用雙手記錄冷熱,困難重重,但先人們不屈不撓,一代又一代反覆試錯、完善,終於總結出天地呼應、人物相宜、時空順暢的二十四節氣。二是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二十四節氣「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聯想到大數據,二十四節氣堪稱鼻祖,2000年前就能預測未來。大家都有感受,立春一近,天氣轉暖;秋分一過,白天變短;冬至一到,晝夜時間逐漸相反。誰掌握了二十四節氣,誰就可以「草船借箭」,這不是算命、也不是演義,這是精益求精的結果。三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獻精神。我們不知道二十四節氣是誰總結的,只知道它是無數人的集體智慧結晶,而這恰恰體現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功成不必在我。正因這種奉獻精神,才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才有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也才有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
為此,建議:一是完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整合部門職能,特別是要吸納綜合經濟部門參與,系統挖掘傳統文化在思想、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價值。二是開發利用好大數據。制定大數據國家發展戰略,納入「十三五」規劃;打破部門分割,實現數據開放共享;建立大數據輔助決策系統,在制定「十三五」規劃時運用大數據思維和技術。三是嚴格生態紅線管理制度。繪製「生態資源現狀圖」和自然資產負債表,摸清資源底數,搞好生態規劃,發揮好生態的控制性作用。最後我想強調一下:所謂生態又是人們對生命、生活、生存的態度,態度端正了,生態也就文明了。
(作者為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統戰部長。本文系作者3月10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所作的大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