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有成:二十四節氣告訴了我們什麼

2020-12-20 人民網

原標題:二十四節氣告訴了我們什麼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8個字說明了12個月,表述了365天,相傳了2000年,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為什麼這麼精確,為什麼這麼精煉?因為它是大眾的文化,是民族的智慧,是實踐著的真理,它不僅規範了我們的行為,而且啟迪了我們的思想。

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

發展要講節奏。二十四節氣告訴我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的節奏,該發芽時發芽、該結果時結果,才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這也啟示我們發展要遵循規律、講究節奏,不能急於求成,否則就會拔苗助長、竭澤而漁,出現不切實際的「大躍進」。發展要講成本。農諺講:穀雨前後,種瓜點豆。說的是穀雨節喜雨,土壤溼潤,氣候回暖,種豆育秧正是時候,一旦錯過,費時費力,事倍功半。改革發展也如此,要學會依時而動、順勢而為,所謂天時地利人和,講的是時機,核心是成本。發展要講持續。農耕文化強調種植與養殖互補、生產與生活互動,體現的是循環,追求的是可持續。說到這,我想起一個現象:從我記事起,喜鵲就是一身黑白相間的羽毛,在樹上搭個窩生活著。而我們呢,50年過去了,棉襖變成羽絨服、平房換成樓房。奇怪的是喜鵲就地取材搭的窩八九級風也吹不掉,而我們用新材料做的廣告牌遇七八級風就開始砸車,這究竟是為什麼?長此下去,按適者生存推理,和地球說再見的不一定是喜鵲。

不容忽視的「第三隻手」

二十四節氣講的是天,說的是地,記錄的是自然。古人依二十四節氣安排生產生活,實質就是主觀適應客觀。工業文明後,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特別是在市場經濟中,學會了運用「兩隻手」,便萌生了人定勝天。實際在發展中,只憑政府和市場「兩隻手」還不夠,要想可持續,必須注意「第三隻手」——大自然之手,即不容忽視的生態環境。因為忽視「第三隻手」,大自然已經亮起紅燈:全球每年有3億畝土地退化不能生長穀物,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裡……今天大自然用霧霾敲響了警鐘,再熟視無睹,明天的警鐘會是什麼?200多年的歷史使我們學會了運用「兩隻手」,2000多年的文化告訴我們還有「第三隻手」,事實也證明,經濟總量不僅取決於市場能量,依託於政府力量,更受制於生態容量。生態雖然決定不了GDP的增長速度,但能控制GDP的增長長度。因為容量決定總量,這是鐵律。

不能丟掉的民族精神

一是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農耕時代,靠天吃飯,就要掌握氣象、適應氣候。在工具極為有限的條件下,靠雙腳追蹤候鳥、憑雙眼觀察作物、用雙手記錄冷熱,困難重重,但先人們不屈不撓,一代又一代反覆試錯、完善,終於總結出天地呼應、人物相宜、時空順暢的二十四節氣。二是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二十四節氣「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聯想到大數據,二十四節氣堪稱鼻祖,2000年前就能預測未來。大家都有感受,立春一近,天氣轉暖;秋分一過,白天變短;冬至一到,晝夜時間逐漸相反。誰掌握了二十四節氣,誰就可以「草船借箭」,這不是算命、也不是演義,這是精益求精的結果。三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獻精神。我們不知道二十四節氣是誰總結的,只知道它是無數人的集體智慧結晶,而這恰恰體現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功成不必在我。正因這種奉獻精神,才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才有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也才有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

為此,建議:一是完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整合部門職能,特別是要吸納綜合經濟部門參與,系統挖掘傳統文化在思想、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價值。二是開發利用好大數據。制定大數據國家發展戰略,納入「十三五」規劃;打破部門分割,實現數據開放共享;建立大數據輔助決策系統,在制定「十三五」規劃時運用大數據思維和技術。三是嚴格生態紅線管理制度。繪製「生態資源現狀圖」和自然資產負債表,摸清資源底數,搞好生態規劃,發揮好生態的控制性作用。最後我想強調一下:所謂生態又是人們對生命、生活、生存的態度,態度端正了,生態也就文明了。

(作者為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統戰部長。本文系作者3月10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所作的大會發言)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動畫片《二十四節氣的故事》片頭 資料圖片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
  • 二十四節氣有什麼用?簡單有效記住全部二十四個節氣的訣竅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一套時間曆法, 用來指導農耕活動,是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如果不百度,不看手機上日期同步的節氣,我們這一輩年輕人,能完全把二十四個節氣全部說出來的極少,那麼如何簡單、快速的知曉並記住二十四節氣?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些訣竅。
  • 二十四節氣入非遺 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意思含義解釋
    記者今日從文化部獲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講述光陰的故事
    化學工業出版社社科分社策劃編輯溫建斌在接受採訪時,解釋了自己編輯這本書的初心:「《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對二十四節氣習俗的介紹內容包羅萬象,令人大開眼界,這都是我們的祖先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能夠與當代的我們產生共鳴。」  此外,《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還加入了不少民間諺語。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兩千多年來,二十四節氣以曆法、諺語、歌謠等形式廣為流傳,在傳統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近年來,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二十四節氣再次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生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有哪些新的應用?如何更好地傳承?
  • 大雪之後是什麼節氣 大雪是二十四節氣第幾個
    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12月6-8日交節。大雪是冬季第3個節氣,標誌著仲冬時節正式開始。今年的大雪節氣是在12月7日,那麼大雪過後是什麼節氣呢?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國第幾個節氣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二十四節氣的傳承與保護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2016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了國人對二十四節氣的高度關注。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保護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什麼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 十二星座與二十四節氣
    讓我們來看看二十四節氣在黃道上的位置:外圈的十二個是氣,從春分開始逆時針看,分別對應十二星座,春分=白羊座,穀雨=金牛座,小滿=雙子座,夏至=巨蟹座,大暑=獅子座,處暑=處女座,秋分=天秤座,霜降=天蠍座,小雪=射手座,冬至=摩羯座,大寒=水瓶座,雨水=雙魚座。
  • 中國二十四節氣,收藏!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專家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逐漸加大,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時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含義,更多地加強內功的鍛鍊,防止其出現表演化傾向。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組織開展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衣食住行等活動,因此,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在相關儀式中得到了保存、保護和傳承。
  • 「二十四節氣」如何活化與傳承
    同時,他認為,二十四節氣作為一個整體,其價值才能完整顯現。    現在如何融入人們日常生活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古老的民俗歌謠也隨著「二十四節氣」的成功申遺再次走紅。然而,「二十四節氣」對現代人們日常生活有什麼樣的價值?知道「二十四節氣」的人又有多少?
  • 二十四節氣英文翻譯不簡單
    而說到過程中最令人好奇的英文翻譯問題時,巴莫曲布嫫告訴北京晨報記者「這也是我們很頭疼的問題!」 過程:熬夜成為關鍵詞 與以往申遺不同,二十四節氣的內容顯然比單一項目申遺要複雜得多,外聯局國際處處長張玲概括起來是兩個字——熬夜!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春分立蛋,清明踏青,立冬進補,冬至吃餃子、湯圓,大寒舉辦「尾牙祭」……在二十四節氣中,有純樸的民俗、莊嚴的儀式,亦有浪漫的傳說。即便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但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二十四節氣是歷史沉澱,也是衣食住行;是文化習俗,也是萬物風貌。可以說,它是我們共同認知的情感文化紐帶,記錄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藝術,也成為了人們美好生活及鄉情鄉愁的生動載體。
  • 二十四節氣的歌謠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而農民兄弟離不開春耕的二十四節氣;春雨驚喜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代表著地球公轉在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位置;地球繞太陽一圈365天,所以每隔15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代表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古代的人們是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軌跡,把這些方面變化規律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為二十四節氣。
  • 【常識】「二十四節氣」考點匯總
    ,一年一共有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四節氣起源黃河流域,開始於西周,至春秋戰國基本定型,最後完成於西漢。就現有文獻來看,完整意義上的「二十四節氣」最早出現在漢代道家經典《淮南子》中。就曆法而言,西漢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最早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 二十四節氣翻譯不簡單
    過程:熬夜成為關鍵詞  與以往申遺不同,二十四節氣的內容顯然比單一項目申遺要複雜得多,外聯局國際處處長張玲概括起來是兩個字——熬夜!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農耕文明的優秀代表,影響力覆蓋全國,涉及多個學科,這在我國申報歷史上是比較少見的。
  • 《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繪本當兒童枕邊書
    討論雖熱鬧,總感覺其中深究冬至節氣風俗、起源的並不多。  節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產,甚至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和很多家長一樣,北京市民王女士選擇最近熱銷的《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繪本圖書,和6歲的女兒蒙蒙一起學習節氣文化,感知自然變化。  我仿佛能看到,孩子通過閱讀同我們的祖先有了血脈的通連。
  • 今日寒露——淺談二十四節氣
    今天是10月8號,國慶假期的最後一天,也是我們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的— —寒露時節。寒露這天,是由涼變冷的表徵,涼風乍起,應當適當添加衣物。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們中國二十四節氣的歷史來由。由於日本離我國較近,氣候上也頗多相似之處,又受到我們文化的影響,一直使用中國農曆,也遵循了我們二十四節氣的作息情況。而且日本還根據我們的二十四節氣,確立了一些其他節日。如日本的彼岸,便是包括春分、秋分的一個星期。日本在春分這天,還特意設立了節假日。
  • 家長講壇 | 農曆與二十四節氣
    響應高老師的「召喚」:借「大偵探」研究年月日的契機,舉辦一次關於中國的傳統曆法、二十四節氣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精華的分享,使同學們對年月日的認知更為立體豐滿!—   12月11日,張峻溪媽媽(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的副主任,《央視財經評論》特邀嘉賓)給同學們分享了一節精彩、趣味十足《農曆與二十四節氣》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