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琳娜唱響「二十四節氣」

2021-01-09 中工網

天津日報訊(記者 翟志鵬 攝影 姚文生)日前,歌唱家龔琳娜亮相天津大劇院,帶來了一場「二十四節氣古詩詞音樂會」,以歌聲帶領觀眾領略了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龔琳娜是觀眾熟悉的歌唱家,她的嗓音融合了中國戲曲與民歌的唱法,富於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龔琳娜的丈夫是德國籍作曲家老鑼,近年來,這對樂壇伉儷在將中國古典文化與當代音樂技藝相結合方面展開了很多探索。他們合辦的龔鑼新藝術樂團是一支非常活躍的室內樂團,包括笙、箏、阮、笛簫、揚琴、二胡等中國傳統樂器與手風琴、大提琴等西方樂器,追求以現代藝術表現手法來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神韻。

此次龔琳娜帶來的「二十四節氣古詩詞音樂會」 以二十四節氣作為線索,從浩如煙海的中國古詩詞中選曲與之一一對應的篇章,由老鑼譜曲、龔琳娜演唱。

相關焦點

  • 龔琳娜:把二十四節氣唱給你聽
    11月22日是小雪,龔琳娜最新演唱的古詩詞《天下誰人不識君》將於當日上線。昨天,她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說:「搬到大理是為了遠離各種應酬活動,潛心創作,以積累更多的作品。二十四節氣古詩詞歌曲就是一個成果。」 「前些年很忙,卻發現留下來的作品很少」 北青報:為什麼要搬家到大理? 龔琳娜:最重要的是想專心做藝術。
  • 龔琳娜推出二十四節氣歌《秋分》《霜降》
    龔琳娜又推出了《霜降》想不到,立即引起了許多粉絲的關注。是什麼原因讓龔琳娜和外國老公做這樣一組中國傳統文化的24首節氣歌呢?11月6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電話釆訪了龔琳娜。龔琳娜獨家回應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她說:「 其實,先生老鑼和我鍾情於中國古詩詞歌曲已經十多年了。演唱24首節氣歌,支持者是我的先生老鑼。他雖然是外國人,卻非常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 聽完龔琳娜24節氣歌之《春曉》,才算過了個有詩意的春分
    中國新藝術音樂創始人龔琳娜在網上推出二十四節氣歌之《春曉》,歌詠春天的到來。《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名作,歷來是朗誦、傳唱較多的詩作。龔琳娜版的《春曉》,悠遠優美之餘,還帶著一股淡淡的憂傷。與過去一樣,龔琳娜唱歌,她的丈夫老鑼寫歌,這首《春曉》歌是夫妻二人共同完成的。
  • 龔琳娜:小滿知謙遜,是中國人對美學的獨特理解
    功不求盈,留點餘地,小滿節氣是非常謙遜的節氣環球網文化頻道:您把二十四個節氣唱成了歌,針對小滿節氣的特點和意義,您演唱了怎樣的古詩詞音樂?龔琳娜:在小滿節氣,耕種下去的穀物,開始抽尖,有了小小的飽滿,人們在辛苦的勞動中有了收穫的期待,心裡有了小小喜悅和滿足。
  • 《24節氣生活》龔琳娜演繹立夏詩意生活
    本周四,《24節氣生活》迎來夏日第一篇章——立夏。本期節目邀請到了音樂人龔琳娜老師和斫琴師梵戈,演繹在立夏伊始,古人是如何送春歸迎夏至的。片中由詩入琴入歌,在美食美酒美景的陪伴下,彷佛跨越了時間空間的界限,在立夏時節看到古人放聲而歌、肆意悠閒的場景。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大寒至,一歲終——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智慧,是中華文明的絢麗瑰寶。
  • 大理採風:跟著龔琳娜老師一起歌唱大自然
    龔琳娜取出《二十四節氣歌》,在悠揚的樂曲中,帶著大家唱了起來。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首歌是特為宋·柳永 《蝶戀花》(又作《鳳棲梧》)譜曲而成的。春天,萬物勃興,是男女相思的季節。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
  • 二十四節氣入非遺 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意思含義解釋
    記者今日從文化部獲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的歌謠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而農民兄弟離不開春耕的二十四節氣;春雨驚喜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代表著地球公轉在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位置;地球繞太陽一圈365天,所以每隔15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代表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古代的人們是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軌跡,把這些方面變化規律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為二十四節氣。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 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現場。陳彬 攝)「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短短四句、朗朗上口的《二十四節氣歌》,卻凝聚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
  • 二十四節氣的傳承與保護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2016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了國人對二十四節氣的高度關注。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保護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什麼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 專家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逐漸加大,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時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含義,更多地加強內功的鍛鍊,防止其出現表演化傾向。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組織開展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衣食住行等活動,因此,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在相關儀式中得到了保存、保護和傳承。
  • 二十四節氣之一「夏至」節氣
    夏至(別名:夏節、夏至節,英文名:Summer Solstice)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日期在每年公曆6月20日-22日之間。 夏至在中國古代也是重要的傳統節日(節氣),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還會在夏至時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驅熱,香囊可驅蚊抑臭,可見古人對夏至的重視。
  • 二十四節氣有什麼用?簡單有效記住全部二十四個節氣的訣竅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一套時間曆法, 用來指導農耕活動,是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如果不百度,不看手機上日期同步的節氣,我們這一輩年輕人,能完全把二十四個節氣全部說出來的極少,那麼如何簡單、快速的知曉並記住二十四節氣?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些訣竅。
  • 巧記二十四節氣英文表達(附二十四節氣諺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詞彙指導>正文巧記二十四節氣英文表達(附二十四節氣諺語) 2020-01-06 10:12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中國二十四節氣,收藏!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如何活化與傳承
    面對大自然季節轉換,河南人都會感受到二十四節氣的精準:驚蟄,天上初雷驚起地下蟄蟲;芒種,小麥成熟;霜降,水汽凝而為霜……「二十四節氣」申遺在河南找到了兩個重要支撐點,一是登封觀星臺,一是內鄉縣衙「打春牛」。    「陽氣送冬走,春打六九頭」。立春是「二十四節氣」裡的第一個節氣,這一天標誌著一年農耕開始。「打春牛」是內鄉縣知縣每年立春時進行的一項勸民農桑的政務活動。
  • 今日寒露——淺談二十四節氣
    而大寒則為歲末,二十四節氣輪換更替,循環往復,一周期乃一歲也。到了漢武帝時期,採用土圭測日影法,將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的這天作為了冬至,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終於大雪。分為了二十四份,節氣之間間隔十五天。
  • 二十四節氣:講述光陰的故事
    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展現了四季的輪迴,而中華文明在這周而復始的曆法中源遠流長。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標識時間和歲月的獨有方式,早已成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下,傳統文化熱讓越來越多的人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公眾的熱情激發不少單位出版了一大批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優秀圖書,它們內容新穎,敘述風格貼合時下讀者需求,展現了二十四節氣獨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