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時期

2020-12-22 騰訊網

秦至宋: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時期

在中國封建社會全面發展、欣欣向榮的歷史背景下,中國飲食走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

秦漢至宋代的農業發展情況

漢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不僅大興水利,開鑿眾多溝渠,形成了灌溉網,還積極推廣鐵製農具、牛耕和其他農業生產新技術,打破水稻種植僅局限於南方的局面,使農作物總產量大大提高,全國上下府庫充盈。如文帝提倡以農為本,多次發布謂令勸農,「農,以發展封建農業經濟。他強調:「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他一方面恢復古代的「籍田禮」做出帶頭種田的姿態以鼓勵農耕,另一方面還多次減免田租,有時減一半,有時全免。漢宣帝時,全國谷價降到每石5錢,邊遠的金城、湟中地區,每石也不過8錢。

魏晉南北朝時,南方相對穩定,北方農民不斷南遷,帶來了北方的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南方水田面積擴大,稻穀產量高於黍、麥等旱地農作物。唐代,農業生產工具繼續改進,出現了水車、筒車灌溉,耕地面積大幅度增加,糧食積累異常豐富,史稱「開元、天寶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內,高山絕壑,耒耜亦滿」。人戶增加了,天寶十三載(754年)唐王朝所控制的戶口達到906萬戶、5288萬口。地主階級的財富迅速積累起來,史稱「人家糧儲皆及數歲,太倉委積,陳腐不可校量」。政府倉儲的糧食,天寶八載(749年)約有一萬萬石。

物價長期穩定,從開元十三年(725年)到天寶年間,長安和洛陽的米價始終保持在每鬥15文到20文,最賤時達13文,青米、齊米一鬥5文,最賤時3文。

宋代,農業經濟十分繁榮。一方面是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開始出現所謂的商品糧;另一方面則是由鄉村副業轉化而來的專業化生產迅速崛起,某些地區的農民甚至專事滿足市場需求的專業化生產。

秦漢至宋代的商業發展情況

雖然在漢朝時期,統治者就採取了一系列重農抑商的政策,但由於農業和手工業的高度發展,加上交通的日益發達和對外交流的發展,自然也帶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東漢時期,恢復了漢武帝時開始發行的五銖錢,貨幣統一,結束了王莽時期貨幣紛雜的情況、有利於商業的發展。東漢中期,商人的牛馬車輛充斥道路,首都洛陽和其他郡縣所在地從事商業的人很多。仲長統說:「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可見東漢大商人的經濟勢力不小。

由於商業的發展,漢代出現了不少商業大都市,如洛陽、邯鄲、臨淄、成都,江東大都市吳(今江蘇蘇州)、對外貿易中心番禺(今廣州)等,也都是漢代的大商業城市。同時,漢代開始出現了對外貿易,西部有絲綢之路,東南有海上貿易,往來較為頻繁。

唐朝國勢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在唐朝,中國成為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極大地推動了商貿經濟的發展。唐代的市場空前發達,城市裡有了固定的交易場所,朝廷設立了許多稅收或管理商品價格的機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唐代許多大城市還興起了夜市,甚至在廣大農村都定期舉行草市。唐朝前期,長安和洛陽都是當時最發達的經濟、文化、政治大都市,同時也是最為繁榮的商業性城市。唐代後期,由於長江中下遊流域的經濟發展,興起了許多繁榮的商業性城市,如益州(今成都)、洪州(今南昌)、揚州等。其中揚州逐漸發展成為唐代後期最繁榮的工商業城市,經濟地位也超過了長安和洛陽。所以後來有「天下之盛,揚為首」的說法,益州也物產豐富,也有「揚一益二」的諺語,這都說明了唐朝的商品經濟之繁榮。

宋代商業更加繁榮,徹底改變了歷朝歷代以土地賦稅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歷史。1077年,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構成國家的財政收人主體,已經由農業逐漸轉變為工商業。宋真宗時期,成都十六家富戶主持印造一種紙幣,代替鐵錢在四川使用,是為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同時,隨著航海業、造船業發展,海外貿易發達,宋朝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的50多個國家通商。

這一時期,經濟的繁榮帶動了飲食文化的昌盛。江蘇菜系中淮揚風味的形成正是如此。秦漢以後的吳越廣陵,逐漸成為淮南重鎮,經濟發展較早;特別是隋煬帝開掘大運河後,溝通了南北水系,揚州成為重要的食鹽集散中心和國際貿易城市,富商大賈「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

隋唐的金陵飲食業甚為繁榮,「夜市千燈照碧雲」、「夜泊秦淮近酒家」,發達的城市商業經濟,極大地刺激了飲食的消費,也形成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風味流派。

未完待續……

本文選自《千古食趣:說說吃的那些事》

大家都在看

你的移動文學圖書館:這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本號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臺,拒絕網絡爽文「小說」!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本號,一起來讀書養性、終身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請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它的發展成熟階段
    在前期形成初步文化模式的基礎上,歷經秦漢、直到唐代的結束,其間歷時一千多年,中國飲食文化承上啟下,不斷壯大與豐富自己的內涵,創造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財富,為後來中國飲食文化邁向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烹飪原料供應充足這一時期烹飪原料無論是品種還是產量都大大地超過了以前,糧食產量的提高使人們飲食生活中的糧食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粵菜形成與發展
    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過程是受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飲食文化的發展也不例外。其發展過程是一個由多種社會歷史因素制約的動態過程。除此以外,飲食文化的發展還受著自然環境變化的制約。這除了形成各地區相互間的差異以外,還形成了飲食文化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步趨勢一致,但進程並不完全一致的運動規律, 粵菜就是按這樣的客觀規律發展起來的。
  • 歷史悠久的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烹飪,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當今的中國菜餚不僅是精美的食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件藝術品。中國烹飪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商時期我國已有用於烹飪的銅器,銅器的出現將原有的烹飪技術推向了新的歷史階段,從此進入了它的發展繁榮時期,特別是油烹的發現,是中國烹飪向高層次發展的開始。
  • 中國飲食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飲食文化簡史中國飲食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與沉澱,在中國傳統飲食結構、食物製作、器皿、營養保健、飲食審美觀、飲食禮儀等各個方面均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特色,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盤古開天闢地之後,最先進入有巢氏時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此時沒有飲食文化。
  • 民間飲食習俗:規矩與禁忌並存,漫談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發展演變
    甚至每天的問候都以飲食為主題,這表明飲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因此,在一個節奏相對緩慢的中國社會中,人們專注於食品的加工。因此,中國烹飪藝術的最早出現,以最流行的基礎,最豐富的食材不斷發展,而且水平很高,我們國家也就很早享有了飲食王國的美譽。所謂飲食文化,就是通過飲食來反映一個國家的文化。飲食文化具有多樣性,不同國家因其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飲食文化。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第二節中國古代飲食溯源  飲食文化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產生的,又隨著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發展而不斷形成自己豐富的內涵。  1、大約在1萬至4萬年前,人類發明了燒石傳熱熟物的石烹法,這是最原始的烹調方法。
  • 安史之亂對唐朝茶文化發展有何影響?使其得到蓬勃發展的重要機緣
    發展到唐代,近、現代中國茶葉產區格局在當時已基本形成,飲茶成為「比屋皆飲」,茶業發展進入成熟期。與之相對應的是對中國茶文化產生深遠影響的唐代茶文化體系的形成。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一種社會現象。以東方古典哲學為理論基礎的中國茶文化並非指其種植、採摘、加工、利用、研究等物質層面,而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人文文化內容同。
  • 中西方飲食文化有什麼不同之處?
    中西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濃鬱的民族特色。中國的飲食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縮,西方的飲食文化也有很深的歷史淵源,下面來談一下中西飲食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所謂中國飲食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長期的飲食品的生產和消費的實踐過程中,所創造並積累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1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一個縮影,從茹毛飲血到用火熟食,再到唐宋的蓬勃發展時期,最後進入現代的繁榮新階段,是我們整個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
  • 從鐵質餐具的發展,窺探歷代飲食文化的魅力
    筆者認為陶器的出現,預示著飲食文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或者說簡直就是一次跨越性發展。至此之後人們不僅喝上了熱湯,並且也學會了保存食物的方法。這幾隻也為後世飲食文化發展,以及烹飪技藝出現奠定了重要基礎。雖然此時沒有任何烹飪技巧可言,但是人們已經出現了思想覺醒。單從製造陶器這一件事情上來看,就足以證明飲食文化正在穩步發展。
  •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一方文化養育一方人,齊魯飲食文化(三)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一方文化養育一方人,齊魯飲食文化(三)作為一個群體,魯商的足跡遍布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良好的口碑。魯商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下成長發展起來的。齊魯文化指的是先秦齊文化和魯文化為淵源而發展建構起來的地域文化。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產生了以姜太公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學說又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在齊魯文化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可謂影響深遠。
  • 舌尖上的禮儀——先秦時期的飲食禮制
    中國是美食之國,也是禮儀之邦,當美食遇到禮儀,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飲食禮儀文化。這種遙隔千裡卻南北同俗的宴席禮儀從何而來?回首千年,我們從諸多史料中可以看出,是先秦時期的祖先們制定了這套完整有序的飲食禮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傳承到了今天。
  • 特色民宿 漁陽生輝 薊州區鄉村旅遊蓬勃發展
    天津北方網訊:今年兩節假期,薊州區農家院接待遊客31.8萬次,鄉村旅遊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劉爭遠說:「村裡號召我們建民宿,打造薊北山區度假勝地,我們建起新民宿,提供一流食宿,還給遊客們提供文化套餐,介紹村莊中上元古界地理文化、紅色旅遊文化,展現薊州山村飲食文化等,特受歡迎。2019年全家旅遊收入200多萬元。」
  • 中國飲食文化說——民以食為天下
    中國,一直是以一個文化悠久著稱的國家。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每一個朝代,每一個年月,積累下來的文化歷史讓我們為之著迷。中國更是豐富多彩,由不同類型的文化組成,造就了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其中一塊分支——飲食。
  •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那你知道火鍋最早起源於哪個時期嗎?
    長歌君今日選擇《詩經》中創作於西周時期的篇章作為核心史料,看看西周時期,有哪些食材、調味品、飲料、烹飪技法和飲食禮儀文化?今天四月來帶大家了解舌尖上的西周!西周時期的食材有什麼?西周時期調味品用什麼?根據《詩經》記載西周時期的調味品主要是飴(糖類)和椒兩種。長歌君根據《尚書禹貢》中已經有關於食鹽的記載,故西周的調味品中應該還有鹽。西周時期有哪些烹飪技法?有了食材和調料,西周人民是怎麼加工食物的呢?當時的烹飪方式主要有烹、炙、蒸、炰、搗、燔、膾、羹、脯、臘等。
  • 敦化市群眾文化館發揮職能作用 推動公共文化事業蓬勃發展
    敦化市群眾文化館發揮職能作用 推動公共文化事業蓬勃發展 2020-09-27 15: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歷代飲食風格是什麼?從古代餐具變化,窺探中國飲食文化變遷
    古代飲食文化載體「餐具」筆者認為古代飲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其實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演化歷程。但卻可以非常肯定的說餐具誕生,絕對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不僅,促進了古代飲食文化發展,同時也讓人類從蒙昧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
  •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北京的飲食文化
    對於全國來說,北京的飲食文化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因為其內容是相當豐富多彩多趣的,並且比較突出的也不少。我先說兩個吧。說到我國的北京首都,不得不說的當然就是——烤鴨咯。(先上圖片吧)從生活飲食的歷史文化來看,我國出現受人們喜歡的風味食品「烤鴨」是比較早的。但是,一開始的時候是叫「炙鴨」或「燒鴨」,在古時候,它們有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都屬於生活飲食中烹飪法的一種,並且這種烹飪法,從我國歷史上來看,要在奴隸制社會的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比如《詩經·小雅·瓠葉》裡記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 中國蒸、煮飲食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甑、甗的誕生和演變
    自新石器時期,中國便逐漸形成以蒸、煮為主要手段的炊煮傳統,它與兩種器物的發明密切相關——甑、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認為「甑就是甗」,二者同為一物,《說文解字·瓦部》:「甑:甗也。從瓦曾聲」。但現從相關史料發現來看,甑的發明先於甗,在使用過程中逐漸進行改良後發明甗,由此奠定以蒸煮為主要手段的飲食文化。
  • 【面對面】在中華飲食文化中揮灑
    1958年,日清集團安藤百福發明了方便麵,源自拉麵文化,形成了日本方便麵醬油、味噌、鹽、豚骨四大口味數百種產品,造就了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然而,把這些口味照搬到中國顯然行不通,也很難直接引用而形成中國的方便麵創意。相比日本,中國地域廣闊,各地麵條的澆頭多樣化,菜面不分家,因此味道的變化更加廣泛靈活。
  • 高考熱點——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高考熱點——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一.隋唐時期的政治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隋唐時期.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3)唐太宗時期的制度建設: ①修訂《唐律》。 ②進一步發展隋代的科舉制。 ③ 實行的均田制,租庸調製3.藩鎮割據的局面唐朝中葉遭遇了「安史之亂」:叛亂平定後,在地方設置了許多節度使,他們在名義上是唐朝的藩鎮,實際上割據一方,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