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在中華飲食文化中揮灑

2020-12-19 經濟網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宋明霞

「當你碰觸到中華飲食文化的時候,就像色彩遇到水一樣渲染開來」,這是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盧宗慶對方便麵研發歷程的生動比喻。21年的穩健成長,從一味到百味,康師傅繽紛產品的背後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專注和熱愛。

浩大的百味創新工程

1992年,康師傅在中國推出第一包方便麵——紅燒牛肉麵,很快就風靡全國,贏得了很高的市場地位,康師傅也成了方便麵的代名詞。隨著市場的細分,單一口味顯然不能滿足消費多樣性的需求。1997年,盧宗慶加盟康師傅團隊,開始探索新產品研發之路。

探求的目光聚焦到方便麵的發明國日本。1958年,日清集團安藤百福發明了方便麵,源自拉麵文化,形成了日本方便麵醬油、味噌、鹽、豚骨四大口味數百種產品,造就了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然而,把這些口味照搬到中國顯然行不通,也很難直接引用而形成中國的方便麵創意。

相比日本,中國地域廣闊,各地麵條的澆頭多樣化,菜面不分家,因此味道的變化更加廣泛靈活。「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全面性調研,深入研究中華飲食文化,將方便麵工藝與傳統飲食文化中的麵食、菜系相結合,將各地誘人的麵食變成隨時隨地可享用的方便美食!」幾番探討,康師傅確定了方便麵今後的發展策略。

生性不喜酸、不嗜辣的盧宗慶迎難而上。

「寬如褲帶的biangbiang 面,滑溜溜的臊子麵,酸爽十足的酸湯麵……」在臺灣長大,沒有任何做麵食的經驗,加入康師傅的頭兩年,盧宗慶被派到西安,一個滿街都是小麵館,麵食文化極其厚重的城市。

「西安麵食種類如此豐富,讓做方便麵的人又是欣喜又是擔憂。欣喜的是當地人喜歡麵食,方便麵市場很大,擔憂的是麵館發達,吃麵要求高,恐怕方便麵不是上選。」盧宗慶激動與忐忑的滋味雜陳。

「面體光滑,講究勁道,韌度,僅麵條本身就讓人驚豔。酸度雖然不是我能夠接受的,但又燙又香,配料豐富,顏色好看,」兩年走下來,盧宗慶對西北人的飲食偏好瞭然於心。之後,結合方便麵的工藝可能性,以酸湯麵為原型,康師傅酸香系列方便麵作為新口味被逐步開發出來。

西南地區的川菜是中國飲食文化最豐富的地方之一。外界對川菜的印象就是麻辣,其實,深入研究才發現,川菜的豐富性可以說是七滋八味。甜、酸、麻、辣、苦、香、鹹,是為「七滋」,魚香、酸辣、椒麻、怪味、麻辣、紅油、薑汁、家常,是為「八味」,而油潑辣子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悉心品嘗七滋八味的同時,盧宗慶組織研發團隊認真研讀石光華先生的《我的川菜生活》,從中找到了西南風味產品開發的靈感。麻辣、陳壇泡椒等一系列產品被源源不斷地開發出來。

十多年來,康師傅研發團隊的足跡遍及祖國各地,在960萬平方公裡「面搜索」。從一味到三百味,浩大的百味創新工程覆蓋東南西北中,呈現給各地消費者的是特色盎然的風味方便麵,備受市場追捧。康師傅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差異化道路,成為中國方便麵的龍頭企業,擁有高達56.7%的市場份額。

百味之道在於心

紅燒牛肉麵植根於臺灣,為什麼是康師傅開發出來?300味植根於大陸,為什麼開發者又是康師傅?

「源於文化融合,成於專注用心。」盧宗慶認為。

閩南口味是臺灣的飲食文化的基調。1949年以後,隨著全國各地人口的匯集,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集於臺灣,形成了豐富多元的飲食文化。紅燒牛肉麵就是大移民、大融合的產物。而經過工業化、標準化生產的紅燒牛肉方便麵是康師傅潛心研究,把地方口味推向全國的一次實踐。改革開放30年來,全國人口大移動、大融合,工業化、城鎮化潮流的興起,又為地方口味的開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地方口味開發所面對的是最直接也是最苛刻的要求」,盧宗慶坦言, 「無論是面對當地風味就在眼前的本地人,還是家鄉味道在骨子裡的遊子,他們要的是熟悉而親切的味道,一旦不正宗、不對味就前功盡棄。每一款地方口味方便麵的推出,都要要經過千百次的試驗與改進,每款產品上市前要經過幾千位消費者試吃,充滿了艱辛和挑戰」。

「沒有地方口味就沒有全國口味,任何一個口味要成為全國風行的口味,都需要經過地方的洗禮。」多年來的研發實踐,盧宗慶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

如今,紅燒、酸菜、香菇、香辣、海鮮、蔥排方便麵已脫穎而出,成為康師傅享譽全國的 「六大天王」。

「紅燒牛肉麵到目前為止還是最暢銷、最受歡迎的口味」,當外界質疑康師傅一面擋天下的時候,盧宗慶表示,「紅燒牛肉麵沒有躺在功勞簿上不思精進,20年來,每年我們都在不斷豐富紅燒牛肉麵的配料。因為消費者在變,要求越高,表現就要越好」。

「飲食文化的融合,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而是你變成我,我變成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地方口味,也會變成全國的口味。」在盧宗慶看來,這不僅是企業經營之道,也是行業成長之道。

未來的創造空間更大

每月的第四個星期是盧宗慶走市場的日子,十幾年來雷打不動。以世界經濟的眼光看國家發展大勢,以「菜市場思維」洞察消費需求,盧宗慶對康師傅的未來發展有著深刻的思考。

「口味不是唯一的創新之路,但做足味道功夫是中國方便麵繞不開的發展階段。未來中國口味將成為新的飲食標杆!」盧宗慶斷言。

「未來康師傅將更加彈性地面對市場,滿足消費者的更多期待。」盧宗慶列舉出一系列產品——

為不希望吃油炸方便麵的消費者推出更接近生面口感的熱風乾燥面,凸顯湯汁的風味;在煮和衝泡之間,開發出用於微波爐烹飪的面;隨著冷鏈的成熟,不排除進入低溫麵條領域。未來一兩年內,康師傅將推出更多新產品,滿足消費者風味多樣、四季有別、講究營養、重視情趣的要求。

相關焦點

  • 從《風味人間》看中華上千年的飲食文化傳承
    從《風味人間》看中華上千年的飲食文化傳承豆瓣評分9.3,《風味人間》第二季在今年初夏如期回歸。不同於其他的美食類節目,觀眾最愛它的不僅是鍋灶裡翻滾的美食,更是伴隨炊煙不斷升起的對生活的渴望。那些來自大山深處或風味江湖的人間煙火,即使是隔著屏幕也能帶給我們一種高端、考究的飲食體驗,它喚醒的不僅僅是我們的味蕾,更喚醒了我們回憶裡食物與情感的羈絆。
  • 分餐:古已有之的中華飲食文化
    慧文  疫情期間,復工的人們執行分餐制以防範交叉感染。其實,在歷史上,中國曾是世界上最早實行分餐制的國家,而西方文明中最早的飲食文化則是合餐。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詞,本身就帶有分餐的意思。史料與壁畫留下了清晰生動的長卷,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開端於周朝的分餐禮制文化在兩漢時期得以傳承。無論是《史記·項羽本記》中鴻門宴的記錄,還是東漢晚期壁畫《宴飲觀舞圖》裡一人一案、踞坐宴飲的描繪,都清晰可見分餐制在上層階級飲食禮儀的主流地位。
  • 美食文獻收藏家二毛:無聲菜譜述說中華飲食文化脈絡
    (亞洲文明對話)美食文獻收藏家二毛:無聲菜譜述說中華飲食文化脈絡中新社成都5月15日電 題:美食文獻收藏家二毛:無聲菜譜述說中華飲食文化脈絡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安源 攝這些二毛花費30餘年心血珍藏的中華美食文獻涉及的年代跨越了明清到上世紀80年代,有古代文獻,也有廚師手記;有對現今川菜影響頗深的經典菜譜,也有抗戰時期以罐頭為主的另類菜譜;有珍貴老照片、老菜單,也有糧票、肉票與糧食供應證等。
  • 中華飲食文化的類型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因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下面、我們就從食者這個角度來認識一下中國飲食文化的類型。一、宮廷、貴族飲食在任何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就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眾所周知,貴族飲食以孔府菜和譚家菜最為著名。孔府歷代都設有專門的內廚和外廚。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其形成了飲食精美、注重營養、風味獨特的飲食萊餚。這無異是受孔老夫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祖訓的影響。孔府宴的另一個特點是:無論菜名還是食器,都具有濃鬱的文化氣息。如「玉帶蝦仁」 表明了孔府地位的尊榮。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通過中西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又出現了新的時代特色。如於色、香、味、型外又講究營養,就是一種時代進步。但是,中華飲食文化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碰撞中,應該有一個堅固的支點,這樣它才能在博採眾長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和發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這個支點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也就是中華飲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內涵。
  • 中華飲食文化精神_光明日報_光明網
    由此可見,飲食確實是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飲食本是人們生存的基本需求,它與純粹精神領域的文化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完備的農耕文明為飲食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那麼在飲食中又能看出中國人對社會和人生怎樣的態度?在中國的飲食習慣裡,是否具體而微地體現出中國文化的某些特性?今天我們請來了中國社科院的王學泰研究員,他對飲食文化素有研究,讓我們和他一起,咀嚼中國飲食的美好和意義。
  • 筷子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華飲食的重要標誌
    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關於筷子的傳說也有很多,有的傳說講:是妲己為討商紂王歡心,用頭上的兩個玉簪做筷子。有的說:姜子牙受神鳥的啟示發明筷子。有的又說:大禹治水為節省時間,用樹枝做筷子。儘管在民間有許多關於筷子的傳說,但筷子真正的歷史還是可以追溯到很早。
  • 關於醬料的歷史,西餐番茄醬與中餐醬油同出自中華飲食文化!
    但是很少人知道,這兩種醬料其實系出同門,回溯其根源,其實都是來自中華文化。番茄醬來自魚露番茄醬大家都知道英文叫做Ketchup,根據紀錄,番茄醬發明於十八世紀的美國,而且研究推斷番茄醬的發明人恐怕是福建的移民。
  • 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表現 從飲食文化看臺灣!
    因為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再加上各式美食文化的融合,而發展出於臺灣人地道的美食。對於臺灣人而言,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表現,尤其臺灣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突出的海島特徵,外來移民族系繁多,使得飲食文化更加多元化,不僅各系的中華菜餚在此發揚光大,更匯集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精緻飲食,包括美、歐、日、亞熱帶、地中海等世界美食,都可以在臺灣吃到。
  • 半數以上成年人超重 中華飲食結構有了「直筒腰」?
    半數以上成年人超重 中華飲食結構有了「直筒腰」?參與互動   半數以上成年人超重 中華飲食結構有了「直筒腰
  • 高端訪談||「一秒鐘、兩雙筷」重構中華餐桌儀禮——飲食文化專家趙榮光教授訪談
    趙榮光,亞洲食學論壇主席,浙江工商大學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從事中國飲食史與食學研究及教學工作40餘年,是中國大陸飲食文化與食學研究的開拓人,食學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學術專著十餘部,主編中國飲食文化專題史、區域史叢書約50部;主講的「中華飲食文化」課為教育部首批精品視頻課,編寫的《中華飲食文化概論》作為經典教材被數百所院校使用。
  • 過半成人超重 中華飲食結構有了「直筒腰」?
    中華飲食的平衡構成了一個「寶塔」結構,穀類、蔬菜和水果佔最下面兩層,支撐居民的健康。中華飲食結構中段不再「上窄下寬」,竟也有了「直筒腰」!驚!我國超過一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飲食結構的「直筒腰」帶來了驚人的影響。
  • 半數以上成年人超重 中華飲食結構有了"直筒腰"?
    中華飲食的平衡構成了一個「寶塔」結構,穀類、蔬菜和水果佔最下面兩層,支撐居民的健康。中華飲食結構中段不再「上窄下寬」,竟也有了「直筒腰」!驚!我國超過一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飲食結構的「直筒腰」帶來了驚人的影響。
  • 稻香飲食文化博物館 看盡人類飲食文化的過去與未來
    中華飲食文化展示區展出的筷子。記者 趙浛銳 攝  稻香飲食文化博物館成立於2007年,但最近搬了新家,搬到橫瀝鎮西城工業區稻香飲食文化中心三樓。館內劃分為極地飲食文化區、東南亞飲食文化區、分子美食展示區域等十二大展區,通過不同國家、地區煮食用具、器皿、餐具等,讓參觀者更加生動地了解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和人類未來飲食的趨勢。  該博物館中的展品是該館顧問、香港收藏家羅金成從世界各地搜羅而來。他表示,博物館坐落於東莞,展覽的定位自然是「根在東莞,放眼世界」,希望觀眾能通過展覽了解人類的發展歷程。
  • 半數以上成年人超重,媒體:中華飲食結構有了「直筒腰」?
    科技日報12月24日消息,中華飲食的平衡構成了一個「寶塔」結構,穀類、蔬菜和水果佔最下面兩層,支撐居民的健康。中華飲食結構中段不再「上窄下寬」,竟也有了「直筒腰」!驚!我國超過一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飲食結構的「直筒腰」帶來了驚人的影響。
  • 中華文化小姐辦非牟利團體
    【本報訊】中華文化小姐全球大賽(香港賽區)組委會主辦的「百樂門2013中華文化小姐全球大賽(香港賽區)頒獎禮」
  • 中華美食隨華人足跡傳遍海外 以食為媒傳播文化
    從燧人氏鑽木取火進入石烹時代開始,經過數千年的傳承發展,中華美食生態展現著食物給人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文化浸潤,成就了中華美食特有的氣質。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讓海外華人引以為豪。隨著華人足跡走向世界,一代又一代人的演繹與創新讓中華美食譽滿全球。
  • 蔡英文:中華文化是臺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20日下午應邀到臺灣鹿港參加「鹿耕文化論壇」,她不僅使用普通話發言;主題還是「中華文化」。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鹿耕文化論壇」活動是由鹿港鎮史館舉辦,除蔡英文,還有臺灣清華大學客座教授楊儒賓、臺灣中正大學中文系主任賴錫等3名教授與來自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目前在臺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擔任研究員的何乏筆Dr.
  • 許嘉璐: 中華文化與跨文化交際(三)
    西方一分了類就井水不犯河水,而我們的分類則是相對的,也就是我們認識到了類與類之間水乳交融的關係,認識到了每一類有每一類的特點,只不過這種特點在它的所有屬性中佔主導地位而已。中華文化可以橫向分類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雅俗文化、行業文化和形態文化。行業文化和地域文化本身就是交叉的,例如滬文化是以上海為代表的江浙一帶的文化,而所謂行業文化就包括企業文化,企業跨地域的,這樣就交叉了。
  • 螺螄粉輸出的也是中華飲食文化
    據媒體報導,近日,網友評選出中國對外輸出的「新四大文化」:螺螄粉、廣場舞、中國網文、網購中國商品,其中螺螄粉排名榜首。相關數據顯示,柳州螺螄粉上半年出口已達750萬元,為2019年全年出口總值的8倍。社交媒體上,很多人為走俏海外的中國美食點讚,但也有一些人認為螺螄粉之類的小吃「太低端」,吐槽這樣的輸出「不太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