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表現。臺灣特殊的歷史背景、突出的海島特徵、獨特的文化習俗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飲食文化。臺灣飲食文化以福建閩南飲食文化為主,但又結合了中國大陸各地的飲食文化特點。本文旨在通過對臺灣飲食文化的介紹,使人們對臺灣的飲食文化能有一個大概地了解。
臺灣是我國第一大島,位於北回歸線附近地,暖溼的氣候正是孕育新鮮蔬果的最佳環境,而四面臨海的位置更是各式海產品豐富的蘊藏之地。因為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再加上各式美食文化的融合,而發展出於臺灣人地道的美食。對於臺灣人而言,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表現,尤其臺灣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突出的海島特徵,外來移民族系繁多,使得飲食文化更加多元化,不僅各系的中華菜餚在此發揚光大,更匯集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精緻飲食,包括美、歐、日、亞熱帶、地中海等世界美食,都可以在臺灣吃到。而臺灣菜作為中華菜系中的一種,在臺灣佔有重要的位置,成為臺灣最基礎的飲食,深為臺灣人民所喜愛。臺灣飲食文化,是和當地的物產、文化傳統緊密相關的,它是在臺灣獨特的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基礎上,經過多次的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多元化飲食文化。
中國美食甲天下,是全世界公認的。臺灣繼承了中華美食的傳統,但又由於歷史發展的不同路徑,形成了今日豐富多彩的性格,也體現出臺灣文化的開放與多元。梁實秋先生曾說「臺灣地區之飲食本屬閩南系列,善治海鮮,每多羹湯」,這也許是因為臺灣與閩南地區僅有一水之隔,地理環境與氣候物產相似的緣故,而臺灣的先民又大多是從福建省的漳州和泉州移民的,因此我們很容易在臺灣早期的飲食文化中看到閩南的地方風味。然而1949年,國民黨政權退踞臺灣,帶去了大陸各地的風味菜,從此,大陸各大菜系就在寶島得以發揚光大,逐漸形成多元而且獨特的「臺灣菜」文化。臺灣小吃很有特色,它來自民間,紮根鄉土,以其淳樸自然的本色深受食客的喜愛,造就了臺灣人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飲食文化。舉凡「蚵仔煎」、「蝨目魚肚粥」、「炒米粉」、「萬巒豬腳」、「大腸蚵仔面線」、「甜不辣」、「臺南擔仔麵」、「棺材板」、「燒仙草」、「筒仔米糕」、「花枝羹」、「滷肉飯」等等,都是獨具臺灣風味的名食小吃。
1、閩客飲食文化 臺灣移民中閩南人移民時間最長、人數最多,所以閩菜可以說是臺菜的主軸,是臺灣最主要的飲食文化。閩菜以盛行湯菜和烹製山珍海味而著稱,尤以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味特色,獨樹一幟,以偏甜、偏淡、偏酸的「三偏」為特色。另外,與福建一樣,臺灣具有濃厚的飲茶文化,喜歡衝飲壺茶,講究茶具的精美和衝泡方法,特別流行「功夫茶」。在歷史上,臺灣還生產過供春、秋圃、潘壺等幾種質堅耐熱、外觀雅致的紫砂名壺。 2、少數民族飲食文化 臺灣本土的華人融合了閩南、客家、土著(在臺灣稱「原住民」)等多種族群。飲食文化除了以閩南飲食文化為主外,還融合了各少數民族的傳統飲食文化。 「客家」是漢民族中一支獨特的族群。客家人在臺灣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目前共有400萬人,約佔臺灣人口的1/6,他們擁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傳統的客家飲食與昔日農耕勞動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中糯米制的飯,因教一般的米食保存的時間長,而成為著名的客家主食,包括飯條、菜包等。由於生鮮食物比較匱乏,所以酸、鹹和醃漬的菜餚特別多;像薑絲大腸、梅幹扣肉、鹹豬肉、客家小炒等都是知名的客家菜。 土著的飲食奪取自自然,如山產肉類、魚、野菜、農產等,種類繁多,但吃法簡單豪邁。不少高山族部落仍保留著不少傳統特色,如蘭嶼的雅美族吃魚有男女之別限制。土著人喜喝酒,尤其是自己用米或慄所釀的小米酒,風味香甜,呈現出了特有的飲酒文化。
3、食補文化 藥膳是中醫中藥、飲食烹飪中的一朵奇葩,是飲食文化與中醫文化的共同結晶:飲食文化是內容,中醫文化是基礎。藥膳的最大特點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男女老幼皆宜。他首先講的是「膳」,即以食為主;然後才講的是「藥」,其藥效寓於食品之中。現代藥膳,是根據中國醫藥學的傳統理論,結合現代營養學的研究成果,精心設計各種營養素的比例,用中藥和食物相配合進行烹調加工,在考慮藥物功效的同時要兼顧到味覺的可口,以收到「食助藥力,藥助食威」的效果。 臺灣與大陸南方一樣,飲食非常講究食補。現在可以說是一種健康飲食文化。在臺灣,養生防老,「陰陽互補」,「五行調和」等觀念深厚。目前臺灣食物養生方式主要有素食、生食、有機飲食、斷食療法及傳統中醫食療。臺灣民間常有以「四神湯」(淮山、芡實、蓮子與茯苓)作滋補飲料,是著名的滋補小吃。
4、小吃文化 臺灣小吃的發源於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最能詮釋臺灣本土文化、體現民間生活真實的一面。「就地取材」是個是小吃的特色。夜市則是體驗臺灣小吃的最佳場所,他以濃厚的地方特色與地道的鄉土原味,緊緊住住了臺灣本地人的胃與遊客的心;不但擁有琳琅滿目的小吃種類,而且相對於傳統中國菜的講究與精緻,反而有一份不必正襟危坐的自在感。臺灣各地都有夜市,多半位於交通樞紐、廟會和集市等人潮最旺、發展最早的地方。臺灣雖然不大,但因為各地文化特色的不同,長期以來各夜市都有自成一格的特色小吃。
除了多樣化的小吃種類外,小吃攤匯聚人潮的效應,帶動了民生消費商品的進駐,如各式服飾、鞋類地攤與百貨公司、餐飲店等,讓以「吃」為主要形式的夜市,增加了「逛」的趣味,「有得吃又有得玩兒」成了臺灣夜市最大的特色,從而聚集了更多的人潮。 快餐文化的傳入讓不少小吃文化受到衝擊,因為快速又便利,但是卻讓某些地區性的飲食文化一步步的消失。過去富含地區風味的飲食習慣及飲食文化,也因為新的一代漸漸接受屬於快餐的口味,而慢慢消失,家鄉的滋味已不復存在,旅客到了陌生異地,只要找到某些快餐餐廳,一切便已然讓人感到安全、踏實,我們的家鄉,飄落在充滿薯條、炸雞、可樂、漢堡的一家全球化餐廳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