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表現 從飲食文化看臺灣!

2020-12-23 優優廚房

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表現。臺灣特殊的歷史背景、突出的海島特徵、獨特的文化習俗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飲食文化。臺灣飲食文化以福建閩南飲食文化為主,但又結合了中國大陸各地的飲食文化特點。本文旨在通過對臺灣飲食文化的介紹,使人們對臺灣的飲食文化能有一個大概地了解。

臺灣是我國第一大島,位於北回歸線附近地,暖溼的氣候正是孕育新鮮蔬果的最佳環境,而四面臨海的位置更是各式海產品豐富的蘊藏之地。因為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再加上各式美食文化的融合,而發展出於臺灣人地道的美食。對於臺灣人而言,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表現,尤其臺灣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突出的海島特徵,外來移民族系繁多,使得飲食文化更加多元化,不僅各系的中華菜餚在此發揚光大,更匯集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精緻飲食,包括美、歐、日、亞熱帶、地中海等世界美食,都可以在臺灣吃到。而臺灣菜作為中華菜系中的一種,在臺灣佔有重要的位置,成為臺灣最基礎的飲食,深為臺灣人民所喜愛。臺灣飲食文化,是和當地的物產、文化傳統緊密相關的,它是在臺灣獨特的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基礎上,經過多次的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多元化飲食文化。

中國美食甲天下,是全世界公認的。臺灣繼承了中華美食的傳統,但又由於歷史發展的不同路徑,形成了今日豐富多彩的性格,也體現出臺灣文化的開放與多元。梁實秋先生曾說「臺灣地區之飲食本屬閩南系列,善治海鮮,每多羹湯」,這也許是因為臺灣與閩南地區僅有一水之隔,地理環境與氣候物產相似的緣故,而臺灣的先民又大多是從福建省的漳州和泉州移民的,因此我們很容易在臺灣早期的飲食文化中看到閩南的地方風味。然而1949年,國民黨政權退踞臺灣,帶去了大陸各地的風味菜,從此,大陸各大菜系就在寶島得以發揚光大,逐漸形成多元而且獨特的「臺灣菜」文化。臺灣小吃很有特色,它來自民間,紮根鄉土,以其淳樸自然的本色深受食客的喜愛,造就了臺灣人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飲食文化。舉凡「蚵仔煎」、「蝨目魚肚粥」、「炒米粉」、「萬巒豬腳」、「大腸蚵仔面線」、「甜不辣」、「臺南擔仔麵」、「棺材板」、「燒仙草」、「筒仔米糕」、「花枝羹」、「滷肉飯」等等,都是獨具臺灣風味的名食小吃。

  1、閩客飲食文化   臺灣移民中閩南人移民時間最長、人數最多,所以閩菜可以說是臺菜的主軸,是臺灣最主要的飲食文化。閩菜以盛行湯菜和烹製山珍海味而著稱,尤以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味特色,獨樹一幟,以偏甜、偏淡、偏酸的「三偏」為特色。另外,與福建一樣,臺灣具有濃厚的飲茶文化,喜歡衝飲壺茶,講究茶具的精美和衝泡方法,特別流行「功夫茶」。在歷史上,臺灣還生產過供春、秋圃、潘壺等幾種質堅耐熱、外觀雅致的紫砂名壺。   2、少數民族飲食文化   臺灣本土的華人融合了閩南、客家、土著(在臺灣稱「原住民」)等多種族群。飲食文化除了以閩南飲食文化為主外,還融合了各少數民族的傳統飲食文化。   「客家」是漢民族中一支獨特的族群。客家人在臺灣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目前共有400萬人,約佔臺灣人口的1/6,他們擁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傳統的客家飲食與昔日農耕勞動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中糯米制的飯,因教一般的米食保存的時間長,而成為著名的客家主食,包括飯條、菜包等。由於生鮮食物比較匱乏,所以酸、鹹和醃漬的菜餚特別多;像薑絲大腸、梅幹扣肉、鹹豬肉、客家小炒等都是知名的客家菜。   土著的飲食奪取自自然,如山產肉類、魚、野菜、農產等,種類繁多,但吃法簡單豪邁。不少高山族部落仍保留著不少傳統特色,如蘭嶼的雅美族吃魚有男女之別限制。土著人喜喝酒,尤其是自己用米或慄所釀的小米酒,風味香甜,呈現出了特有的飲酒文化。

  3、食補文化   藥膳是中醫中藥、飲食烹飪中的一朵奇葩,是飲食文化與中醫文化的共同結晶:飲食文化是內容,中醫文化是基礎。藥膳的最大特點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男女老幼皆宜。他首先講的是「膳」,即以食為主;然後才講的是「藥」,其藥效寓於食品之中。現代藥膳,是根據中國醫藥學的傳統理論,結合現代營養學的研究成果,精心設計各種營養素的比例,用中藥和食物相配合進行烹調加工,在考慮藥物功效的同時要兼顧到味覺的可口,以收到「食助藥力,藥助食威」的效果。   臺灣與大陸南方一樣,飲食非常講究食補。現在可以說是一種健康飲食文化。在臺灣,養生防老,「陰陽互補」,「五行調和」等觀念深厚。目前臺灣食物養生方式主要有素食、生食、有機飲食、斷食療法及傳統中醫食療。臺灣民間常有以「四神湯」(淮山、芡實、蓮子與茯苓)作滋補飲料,是著名的滋補小吃。

  4、小吃文化   臺灣小吃的發源於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最能詮釋臺灣本土文化、體現民間生活真實的一面。「就地取材」是個是小吃的特色。夜市則是體驗臺灣小吃的最佳場所,他以濃厚的地方特色與地道的鄉土原味,緊緊住住了臺灣本地人的胃與遊客的心;不但擁有琳琅滿目的小吃種類,而且相對於傳統中國菜的講究與精緻,反而有一份不必正襟危坐的自在感。臺灣各地都有夜市,多半位於交通樞紐、廟會和集市等人潮最旺、發展最早的地方。臺灣雖然不大,但因為各地文化特色的不同,長期以來各夜市都有自成一格的特色小吃。

除了多樣化的小吃種類外,小吃攤匯聚人潮的效應,帶動了民生消費商品的進駐,如各式服飾、鞋類地攤與百貨公司、餐飲店等,讓以「吃」為主要形式的夜市,增加了「逛」的趣味,「有得吃又有得玩兒」成了臺灣夜市最大的特色,從而聚集了更多的人潮。 快餐文化的傳入讓不少小吃文化受到衝擊,因為快速又便利,但是卻讓某些地區性的飲食文化一步步的消失。過去富含地區風味的飲食習慣及飲食文化,也因為新的一代漸漸接受屬於快餐的口味,而慢慢消失,家鄉的滋味已不復存在,旅客到了陌生異地,只要找到某些快餐餐廳,一切便已然讓人感到安全、踏實,我們的家鄉,飄落在充滿薯條、炸雞、可樂、漢堡的一家全球化餐廳裡。   

相關焦點

  • 飲食也是一種文化,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差異原來有這些!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飲食是全世界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歷史的積澱,飲食也逐漸發展形成一種文化。由於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人們價值觀念、社會環境、傳統文化等差異,使得中國和西方國家在飲食文化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 牛肉麵是一種庶民飲食文化,也是臺灣的名食,去看看美食
    逯耀東教授在《飲食》雜誌創刊號上斷言:川味紅燒牛肉麵源自岡山的空軍眷村,風行臺北,然後由退役老兵播布臺灣各地鄉鎮。臺北市第一屆牛肉麵節還算辦得有模有樣,當時那場牛肉麵文化高峰會,逯老師再次強調他的論點。
  • 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
    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 2016年04月29日 08: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明海英 字號 內容摘要: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第一章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第一節食在中華  飲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中華民族素享盛譽的傳統烹飪藝術,以其味美和精湛高超的技藝馳名世界,它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它既是文化,更是一種藝術。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儘管養生是古代上層社會的生活內容,但作為一種觀念,它已是無孔不人地滲透於社會的各個階層之中。食養是最為基本的養生。中國自古就已有了一套完整的食養理論體系,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所不能相比的。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對人類飲食生活的理性思考,極大地豐富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內容,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筆獨具特色的重要財富。
  • 飲食文化 從高山族說起(圖)
    食文化以福建閩南飲食文化為主,但又結合了中國大陸各地的飲食文化特點,形成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 高山族飲食文化。臺灣高山族早期多以小米、蕃薯為主食,食皆用手。後來,隨著大陸移民的增多,逐漸吸收了漢民族的飲食方式,改用筷子,大米逐漸成為主食。不過,不少高山族部落仍保留著不少傳統的特色,如蘭嶼的雅美族的吃魚有男女之別限制。高山族人喜歡飲酒,其用小米所釀製的酒,也呈現出特有的飲酒文化。 閩客飲食文化。這是臺灣最主要的飲食文化,是從大陸的福建與廣東飲食文化發展而來,成為今天「臺灣菜」,其主要特色是強調海鮮。
  • 學科地位,飲食文化的性質
    飲食文化我們可以將飲食文化基本定義為:飲食文化是人類為了生存,在飲食生活中創造產生的飲食觀念、行為、技術及其飲食產品的總和,是人類通過自然選擇、約定俗成的與環境最相適應的飲食生活方式。要深刻了解飲食文化的內涵,就應了解飲食文化的起源。
  •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北京的飲食文化
    對於全國來說,北京的飲食文化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因為其內容是相當豐富多彩多趣的,並且比較突出的也不少。我先說兩個吧。說到我國的北京首都,不得不說的當然就是——烤鴨咯。(先上圖片吧)從生活飲食的歷史文化來看,我國出現受人們喜歡的風味食品「烤鴨」是比較早的。但是,一開始的時候是叫「炙鴨」或「燒鴨」,在古時候,它們有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都屬於生活飲食中烹飪法的一種,並且這種烹飪法,從我國歷史上來看,要在奴隸制社會的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比如《詩經·小雅·瓠葉》裡記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 臺灣素食養生料理第一人:成都飲食文化深深打動我
    劉彥君攝中新網成都5月27日電(劉彥君)「大陸的北上廣地區有很多老闆找過我,但唯獨成都讓我放開執念,其海納百川的飲食文化深深打動了我,能深刻感受到成都的熱情與開放,所以想要把新的素食文化理念帶到這裡。」27日,臺灣素食養生懷石料理第一人陳健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 品地道臺灣美食,體驗經典飲食文化,盡在杭州JW萬豪酒店
    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體現。臺灣特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文化習俗以及歷史背景,造就了其多元化的飲食特色。臺灣位於北回歸線附近,溼暖的氣候環境及臨海的地理位置,使它擁有豐富的海產品及豐饒的蔬果。臺灣外來移民族系繁多,造就它在繼承了中華美食傳統的基礎上,又匯集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精緻飲食,形成了自身多元的飲食文化,並擁有獨步全球的特色小吃。而在移民人士中,閩南人數居多,所以臺灣菜也繼承了閩南菜系盛行湯菜和烹飪山珍海味的特點。
  • 稻香飲食文化博物館 看盡人類飲食文化的過去與未來
    中華飲食文化展示區展出的筷子。記者 趙浛銳 攝  稻香飲食文化博物館成立於2007年,但最近搬了新家,搬到橫瀝鎮西城工業區稻香飲食文化中心三樓。館內劃分為極地飲食文化區、東南亞飲食文化區、分子美食展示區域等十二大展區,通過不同國家、地區煮食用具、器皿、餐具等,讓參觀者更加生動地了解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和人類未來飲食的趨勢。  該博物館中的展品是該館顧問、香港收藏家羅金成從世界各地搜羅而來。他表示,博物館坐落於東莞,展覽的定位自然是「根在東莞,放眼世界」,希望觀眾能通過展覽了解人類的發展歷程。
  • 廣東早茶,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
    說起廣東,人們經常會想到廣東的早茶廣東早茶是嶺南民間的一種飲食風俗。廣東人吃早茶,一般都是幾個人圍成一桌,一起邊聊邊吃。一般老人比較多,他們會去的早,走的晚,這是廣東退休老人的一種休閒的方式。去茶樓選位置的時候,很多人會選在人多的大廳裡,因為在人多吵鬧的茶樓裡才有那種吃早茶的味道。雖然說吃早餐也是去吃早餐,但更多時候都是坐在一起聊天談家常。早茶的點心有很多樣,基本的粥粉面飯都有。
  • 【面對面】在中華飲食文化中揮灑
    「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全面性調研,深入研究中華飲食文化,將方便麵工藝與傳統飲食文化中的麵食、菜系相結合,將各地誘人的麵食變成隨時隨地可享用的方便美食!」幾番探討,康師傅確定了方便麵今後的發展策略。生性不喜酸、不嗜辣的盧宗慶迎難而上。
  • 日本的飲食文化和中國文化有什麼不同?
    我從小就很愛吃,身在新疆,接觸到的美食的確很多,但其實我對於這種文化現象感悟並不是很深,自從學了日語和英語,學習了解了別國的文化與歷史,使我認識到不同國家的「吃」文化也是受一定的影響而發展形成的。各個國家各不相同的飲食文化與其民族性格的差異應當是有一定聯繫的。像中國對日本的文化,有一種同類感。
  • 看《詩經》飲食描寫,淺談周代社會的飲食文化功能及其價值
    《詩經》是我國歷史文化的源頭,《詩經》中的飲食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從食物採集、到食物烹飪,再到食物裝盤盛放,都別有講究,而這嚴苛講究的背後,折射出了一個時代的社會民俗,更體現了一個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禮記》日:「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儀制度最早起源於飲食活動,始於對飲食的規範。
  • 從《舌尖上的中國》談飲食文化的傳播意義
    一、日常生活飲食與儀式 《舌尖上的中國》總編導陳曉卿曾明確表示過:「我們是用敬畏的態度來對待食物,我們把所有的日常生活都儀式化,觀眾看後再看看我們平時的生活,發現它是那麼的莊嚴。」的確,《舌尖上的中國》最為可貴之處是將食物置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習俗中,透過每天必不可少的飲食活動,以及飲食與禮俗、節慶、祭祀、信仰等文化儀式之間的關係,使我們深深地感受到貫穿日常生活的儀式「是一種社會約束,是一套共同使用的語言,是一條紐帶」。它的「奧秘和力量在於它的普遍性。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除了紳士文化外的英國飲食文化
    英國飲食(British cuisine)是指主要流行在英國的飲食文化。其種類有:英格蘭飲食、北愛爾蘭飲食、蘇格蘭飲食、威爾斯飲食,以及由此派生的英式印度飲食。和其他歐洲國家相比,土豆在英國飲食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可視為英國人重要的主食。
  • 臺灣菜的起源年代,是從酒家菜開啟的飲食文化!
    很多人問臺灣菜的代表真正要說臺灣菜我想 應該是臺灣的那個年代酒家菜 酒家文化充滿濃厚的日本味官場酬酢 生意商量酒家菜可以說是臺灣精緻臺菜的起源,從日據時代發展到60年代,酒家菜見證了當時臺灣士紳講究排場禮數的飲食文化
  • 中華飲食文化的類型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因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下面、我們就從食者這個角度來認識一下中國飲食文化的類型。一、宮廷、貴族飲食在任何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就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作為統治階級,封建帝王不僅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強加於其統治下的臣民,以顯示自己的至高無上,而且還將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方式標新立異,以示自己的絕對權威。同樣,飲食行為也無不滲透著統治者的思想和意識,表現出其修養和愛好,並由此形成了具有獨特特點的宮廷飲食。首先,宮廷飲食的特,是選料、用料嚴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