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露露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飲食文化
我們可以將飲食文化基本定義為:飲食文化是人類為了生存,在飲食生活中創造產生的飲食觀念、行為、技術及其飲食產品的總和,是人類通過自然選擇、約定俗成的與環境最相適應的飲食生活方式。要深刻了解飲食文化的內涵,就應了解飲食文化的起源。
飲食文化的真實存在性,在於它用物質態產品象徵,為人類各層次的需要服務。飲食文化所擁有的技藝體系表現為人類生活的一種特 色性文化過程模式。它是人類對飲食生活的自由選擇,來源於人類心靈對超越自然的渴望。
飲食行為
飲孕育文化之母維持生命體的四大要素,陽光、空氣(包括氧氣)、水和養分(包括食物),其中攝食是任何動物都具有的生理本能行為。唯獨人類的攝食行為具有文化性質。
1859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生物進化論觀點。揭示了生物進化規律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1871年則進一步在《人類起源與性的選擇》中明確指出:人類是由某種滅絕的古猿進化而來的。恩格斯說,「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文化學泰鬥泰勒也發表了同樣的觀點,「人不是使用工具的生物,而是製作工具的生物。」(《人類學》打磨工具正是製造技術的起源,人則因創造出了技術而成為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石器文化期間人類學會了使用打火工具烹調,並且大量地製造石器,飲食已由素食改變為葷食,再由生食改變為以熟食為主。這幾點對人類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增強了人與自然抗爭的能力,肉食極大地改善了人體的生理化學結構,使大腦快速地發達,增加了腦髓的總量,智力也迅速地增長。
熟食則為人的安全與健康提供了保障,使人類的壽命得以延長。即以改善飲食生存為目的的意識與勞動是人類最終成為「現代人」的文化標誌。因此,飲食文化是人類總體文化發微的基礎,從而具有本根文化的性質。
早期人類的勞動工具幾乎都是用於烹飪的工具,有石斧、石錘、石制切割器和削器等。石斧、石錘是用來砸骨或堅果的;切割器與刮削器是用來割肉刮皮的;尖狀器是用來剔肉的。
全球各地區早期人類的工具形式幾乎是相同的。石器產生的本身又具有造型藝術與機械技術起源的意義。乃至到了新石器早期,考古所發現的箭鏃、壁畫、雕塑。石刻、數字、符號等最古老的藝術樣式以及更後時期的陶器等。
(《五經大義終始論》)格羅塞在談到原始藝術起源的一致性特徵時說,「原始藝術的一致性明白地指出了由於有一個一致的原因,而這個一致的原因,我們已經從那在各種各處的狩獵民族間都有完全一致的性質,而且同時在一切民族間都有最強烈的影響及到文化生活的一切其他部分的文明因子(即求食的方法)上找到。然而我們還不能將各種情境和各種方面上原始生產方式和原始藝術形式之間的關係追究得清清楚楚;我們只是大體已經將狩獵生活在藝術起源中的意義弄明白了。這是必須留意的大事。」
飲食活動
飲食活動,蘊涵整合文化的基因在人類不同的需要層次上。飲食生活有不同的表現形態。因團回飲食文化導論西方的一些實驗心理學家從馬斯洛的人類動機層級論中看到,「處在畢生環境僅對身體的生存提供最勉強的必需品的人,是不太可能發展對……美的迫切需要的。……他過分地關心滿足眼前和緊迫的飢餓需要,只有擺脫低級需要支配的人,才能為以缺乏為基礎的內驅力外的其他內驅力所策動。」(克雷奇、克拉奇菲爾德、利維森等合著:《心理學綱要》。J●P.查普休等:《心理學體系和理論》)說得太好了,一個極度貧困而缺乏教育的人與一個富有而具有較高教育素質的人,其飲食生活內容與質量是絕不相同的,當一個人在基本滿足吃飽的生活生存需要時,他必然地會對健康安全提出要求。
現代的飲食生活已不僅僅局限於人類生理的基本需要而本能地關心眼前的滿足,而是在更多的驅動力的策動下注視著長遠的滿足。不難想像,一種內含衛生。營養、美感統一結構的,科學技術含量高的美食會給人的進餐帶來何種認識。俗話說,沒有無社會目的的筵席。一個人去參加朋友的婚宴,恐怕並不是為了吃飽肚皮吧,而更多地是增加友誼與尊重的意義,獲得精神的滿足。一盅「佛跳牆」表達的也不僅僅是一種菜餚,更重要的是一種飲食審美的行為與文化精神。
(《藝術的起源》通過對南美、澳洲以及美國一些土著部落人群的觀察發現,原始人的心智深度是相一致的,難以產生更為寬廣的聯想,而是直覺的。其對文化的表現具有驚人的一致性,任何文化或藝術在最初的低級起源階段都是以實用性為目的的,這個實用性就是直接地為原始社會飲食生活的各種需要服務。
據研究,人類的審美意識首先是從飲食經驗開始的,人類的童年在生理的直覺性驅動下選擇了熟食方式,在反饋和思考下認識了健康,從而創造了人類普遍享有的熟食生活模式。在飲食的社會化過程中,感受到了情感,再進而運用飲食的方式抒發情感。這是現今世界人類所共有的行為和觀念。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沒有人類的社會化飲食生活存在,那麼人類的文化生活是多麼地貧乏和空洞,人們也會不知道祭祀、節慶美食,雞尾酒會。冷餐宴會、野外遊的聚餐為何物,也無從理解人類為什麼要將食品加工得繽紛多姿、風味多樣、形態各異。
飲食文化的真實存在性,在於它用物質態產品象徵,為人類各層次的需要服,務。飲食文化所擁有的技藝體系表現為人類生活的一種特色性文化過程模式。它是人類對飲食生活的自由選擇,來源於人類心靈對超越自然的渴望。
參考資料《飲食文化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