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飲食文化裡,羊肉又擁有怎樣的地位?

2020-12-14 中國財經信息網

寒冬凜凜 羊肉當補 但別只知道吃 請來了解一下——

羊肉,怎樣塑造了我們的文明和歷史

隨著大雪節氣的到來,一年大補正當時,尤其是冬季最宜進補羊肉。中國人對羊愛得深沉,在中文裡,除了魚羊為「鮮」、羊大為「美」之外,中國人一直尊崇的「善」「義」之中,也有屬於羊的偏旁,就差把羊字寫成「好吃」了。

其實,在世界飲食譜系裡,羊肉一直佔據著特殊地位。中國再往西,羊肉是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主角。哈薩克俗語裡有一句話「羊肉是牧民的飯」——對於遊牧為主的地區來說,羊肉是像糧食一樣司空見慣的食材,雖值得歌頌,但並不包含太多奇貨可居的驚喜。而到了英美國家,羊肉絕少見於餐桌。養羊的意義,被更多聚焦在羊皮、羊毛等副產品上。

究竟是怎樣的地理格局與歷史文化源流,形成了今天的羊肉世界觀?在全球飲食文化裡,羊肉又擁有怎樣的地位?

文明的源頭即食物的源頭

牛、羊本為同類,都屬牛科動物

現有的西餐牛肉評價體系適用於所有的肉用牛科動物

誕生了人類兩大文明的西亞和東亞也分別最早馴化了羊和豬

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生物學冷知識:羊和牛同樣都是牛科動物。所以,人類養殖的牛、羊本是同類,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比人和大部分猴子還要接近。

從某種角度理解,羊其實是一種體型更弱小的牛。弱小,就意味著更容易被馴化。除了主動被人馴化成捕獵工具、有著共生關係的狗和貓之外,家養綿羊也許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肉用家畜。

雖然豬也有著上萬年的馴化史,但至今,家豬與野豬之間依然沒有出現生殖隔離:社會新聞裡偶見報導,一隻野豬摸黑跳進豬圈,幾個月後農戶家喜得活蹦亂跳的豬崽一窩。相反,養殖的羊已經與野生的巖羊、鬣羊、羚羊等種群產生了生殖隔離,即便能生出後代,也和獅虎獸、騾子一樣,沒有生育能力。

這足以證明,羊被馴化的歷史,比豬更久遠。

人們常常不明白,為什麼西餐裡有一整套對牛肉的等級評價體系,但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會設計對羊肉的評判標準。原因很簡單,現有的牛肉評價體系適用於所有的肉用牛科動物(Bovid),不管是bull(公牛)、cow(母牛)、calf(小牛)、ox(閹牛),還是goat(山羊)、sheep(綿羊)、ram(公羊)、ewe(母羊)、lamb(羊羔),只要能吃的,就能以肉質顏色、肌間脂肪分布、肌理大小來評判優劣。

換句話說,在西方生物學體系裡,牛、羊這兩個漢字似乎不太精確。比如,德氏大羚羊、紫羚羊這些「野生羊」,按照親緣關係劃分,其實與耕牛更接近。人類最早馴化的是一些被稱為山羊、綿羊的體型較為瘦弱、性格較為溫馴的牛科動物。

最有意思的是,最早馴化羊的地區是西亞,最早馴化豬的地區是東亞,而正是這兩個地方,誕生了人類的兩大文明——除了截然不同的宗教體系、語言體系之外,今天全世界種植最廣的兩種水果葡萄和柑橘、產量最大的兩種糧食小麥和稻米以及歷史最悠久的兩種肉用家畜羊和豬,都分別源自西亞與東亞。可見,文明的源頭有時就是食物的源頭。

牛羊競流史

整個歐亞大陸都曾有馴養牛的痕跡

在13世紀之前的農耕發達地區,吃牛肉被視為蠢事

中世紀之前的歐洲家畜結構與中國相似

按照正常情況,羊與豬二者會在各自誕生的文明地域發展演化,形成體系化的飲食。但食物譜系的生長遠沒有那麼簡單,在距今6000年左右,人類開始馴化羊更強大的近親——野牛。

相對於性格溫馴、繁殖育成周期短的羊來說,馴化牛作為食物的性價比太低了。在只有骨矛和彈弓的石器時代,捕捉攻擊性強、性格暴躁的群居野牛,甚至需要原始人付出生命的代價。至今仍保留在西歐國家的重要民俗——鬥牛,撇開其宗教的外衣,其本質正是反映了上古時代先民們對野牛馴化過程的恐懼和勇敢馴化英雄的崇拜。

但牛的力氣對於人類的誘惑太大了。眾所周知,開荒生地比復墾熟地需要的成本高得多,在文明誕生的初期,人口大量繁衍,部落之間的戰爭、部落力量的增長、特權階級的消耗,都要依賴更多的耕地。牛,有著幫助人類開荒的作用,而這是豬、羊、馬都不具備的屬性。

整個歐亞大陸各地,都曾有馴養牛的痕跡。而在美洲,一直到15世紀末哥倫布登陸,所有的牛依然是野生狀態:因為優異的氣候環境和畝產量超過水稻、小麥數倍的土豆、番薯,足夠養活很多印第安人了——讓牛參與耕種,沒這個必要。

但至少在13世紀之前,牛肉並沒有成為世界主流的肉食,尤其在農耕發達的地區,吃牛肉更被視作飲鴆止渴的蠢事。日本的禁肉令、印度借宗教提高牛的地位、中國通過立法禁止宰殺耕牛,都是類似的體現。牛肉在那些歷史足夠悠久的傳統飲食習慣裡,並沒有容身之地。

在歐洲,中世紀之前的家畜結構也與中國類似,羊肉和豬肉是主要的肉食,羊肉流行於人口稀疏、草場資源豐富的區域,豬肉流行於人口稠密、農耕發達的區域——所以直到今天,義大利中北部、西班牙東北部、法國南部、德國南部等傳統農業區,依然習慣食用豬肉醃製的火腿、鹹肘子。而在愛爾蘭、法國北部等傳統遊牧區,則會把羊肉切碎,加入蔬菜燴煮,或分切成漂亮的小羊排香煎、炭烤。

羊肉與世界文明遺產

大航海使牛從田地裡解放出來,更多地被送上餐桌

羊業豢養史悠久的歐美各國最終將羊肉邊緣化

在缺乏物產的中亞荒漠和北亞凍土地帶,羊則是硬通貨

戲劇性的是,14和15世紀,西方世界遭遇了兩次影響牛肉發展的大事件:黑死病和大航海。前者消滅了全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後者又把大量歐洲人送往全球開拓殖民。人口密度的降低,使從事農耕的勞動力不足。在15世紀前後,歐洲發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退耕還牧,把糧食改成牧草,養活了更多的牲畜。

大航海累積的巨量財富,更是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生。牛從田地裡解放出來,越來越多地被送到餐桌上。相比羊肉,牛肉沒有奇怪的羶味,還有更高的蛋白質含量,能獲得更多讓人愉悅的飽腹感,隨便一煎一烤,哪怕半生的狀態也能有良好的滋味。

也是在這一時期,惠靈頓、夏多布裡昂、斯特羅加諾夫等與探索、殖民、徵服相關的歐洲名人的姓名,被加上了牛肉、牛排等後綴,成為有著濃厚時代烙印的美食。

惠靈頓牛排得名於英國惠靈頓公爵,俗稱「酥皮焗牛排」。上好的菲力牛排,大火煎上色,包上一層有鵝肝醬的蘑菇泥,再包一層火腿後,用酥皮包裹並刷勻蛋黃液,入烤箱焗熟。

夏多布裡昂牛肉則得名於法國著名的政治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夏多布裡昂:這位先生喜歡厚厚的菲力牛排,用低溫慢烤,一直到外皮酥軟,裡面依然帶著柔嫩的紅色。

斯特羅加諾夫烤牛肉則來源於俄國富商、實業家、徵服西伯利亞汗國的組織者斯特羅加諾夫的家廚。做法很複雜,將牛肉煸炒後與醬料和肉湯一起煮,並以酸奶油調味。但對斯特羅加諾夫的崇拜者來說,這道美食讓他們趨之若鶩。1861年,著名女作家葉連娜·伊萬諾芙娜·莫洛霍韋茨的作品中提到了這道菜,從此,它成了俄國名點,並傳播到歐洲、北美、澳大利亞、南非、巴西等地。

從本質上來說,以上這些名人美食與中國的東坡肉、太白鴨、宮保雞丁一樣,以精英階層的舌尖,帶動了全社會共同的飲食審美。這也是有著悠久羊業豢養史的歐美各國,最終將羊肉邊緣化,選擇人們接受程度更高、更易烹飪的牛肉的關鍵原因。

比如,作為牧業大國的澳大利亞、紐西蘭,草場上也有漫山遍野的羊群,但餐桌上、超市裡卻沒有蒙古那樣豐富的手把羊排、烤羊腿、羊湯,人們主要的肉食依然是牛肉,其實是基於這樣的邏輯——羊肉羶,不是每個人都愛吃的,在自然資源充足的情況下,遠不如牛肉眾口能調。哪怕只提供毛、皮、奶,也值回養羊的票價了。

但對於工業文明發展較晚的地區來說,羊依然保留著重要的作用。在缺乏物產的中亞荒漠和北亞凍土地帶,羊幾乎成了硬通貨:羊肉可以吃,羊奶可以喝,羊皮、羊毛可以紡織服裝、製作裝飾品和建設屋子,羊腸則是橡膠發明之前,全球最重要的柔性材料之一,廣泛用於製作琴弦、弓箭乃至保險套。

相比羊,牛、馬的飼養周期長,繁殖力弱,吃下牧草後的出肉率低,副產品也不夠豐富。雖然牛可以當耕種工具、馬可以當交通工具,但從邏輯上來講,這些都是填飽肚子後的更高級需求,所以羊的養殖在很多地方依然遠遠超過牛、馬、豬。在這些養羊大國,也衍生出了各式各樣的羊肉吃法。

在土耳其,人們習慣用旋轉的燒烤架烤制大塊羊肉,烤熟後削成片,鋪在一起烤熟的麥餅上,油脂浸潤到餅皮中,與麥香相互輝映,極其香濃。

伊朗人喜歡吃一種名為「羝子」的羊肉泡饃,製作很簡單,將羊肉、鷹嘴豆和土豆放在小罐裡燜燒,燒到湯汁濃鬱的時候,用饢包裹著吃。

羊肉Gima是巴基斯坦的國菜之一,它融合了印度咖喱和中亞羊肉的傳統烹飪方式,用洋蔥、番茄、青辣椒熬出蔬菜濃湯,加入咖喱粉後燴煮羊肉,直到多餘的湯汁煮幹,再加入羊油翻炒,是當地人葷素合一的好菜。

喬治亞人做一種名叫「金卡利」的湯包,餡分葷素。素的是土豆和蘑菇;葷的則是把牛、羊、豬肉混合,包出細密的褶子後,用水煮熟。當地人認為這種湯包放冷了才好吃,配上喬治亞傳統的紅酒,別有滋味。

哈薩克斯坦把羊肉稱為「別什巴爾馬克」,在哈薩克語中,這個詞的意思是「五指」,其實很接近中國新疆的手抓羊肉。做法是將大塊的去骨羊肉或者馬肉熬湯,然後加入手擀麵片或者土豆。湯非常鮮美,麵皮則嚼勁十足。

塔吉克斯坦也吃手抓羊肉,但按照傳統吃法,會用一種名叫「冬拜吉幹」的食物作為吃羊肉的餐前點心。這種用羊油片和羊肝片摞在一起製作的小吃,豐腴肥美,風情滿滿。

在以畜牧業為支柱產業的大洋洲國家,如紐西蘭,有極為龐大的羊群飼養數量。目前紐西蘭飼養最多的羊品種羅姆尼(Romney)原產於英國,紐西蘭人對羊肉的吃法也同英國一樣簡單粗暴:鮮嫩的羊羔肉就直接煎烤,羊腿、羊蹄則燉煮食用。紐西蘭的一些超市裡還提供羔羊排的現場烹飪服務。

中國羊餐大布局

長江以南的農耕地區,羊肉是珍貴食材

遊牧地區則一年四季羊肉管夠

不好吃羊肉的德國人,最珍視的「國菜」漢堡和香腸裡卻常會出現羊肉

相比其他國家,中國人吃羊肉的傳統是最特殊、最複雜的。全國各地從北往南,幾乎都有卓有特色的羊餐,水煮的手把肉、大片燉湯、羊腩煲、白切羊肉、紅燒羊肉……

雖然從產量來看,中國的人均羊只擁有量很低,在農耕文明體系中,土地是與貨幣等值的可流通不動產。一塊可以生產各類作物的土地,如果種的是牛、羊吃的牧草,顯然是種天大的浪費,而且羊還不能像牛一樣作為耕地的牲畜;而雜食性的豬卻不同,廢棄泔水、果蔬根皮,什麼都吃,這就做到了不與民爭地。

但在中國農耕與遊牧二元文明圍繞400毫米等量降水線攻伐拉鋸和貿易往來的數千年裡,以農耕為主的中國人,仍深深愛上了羊肉的滋味。

在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羊肉被視作珍貴的食材,且因為它在中醫典籍裡溫熱補血的作用,主要被作為冬令補品。

到了400毫米等量降水線以北,遊牧民族佔據的草原地區卻沒這些講究。一年四季,羊肉管夠,不管多麼酷熱的天,一碗羊湯,就能解百乏。

而處於二者交界的黃淮地區,除了冬令吃羊之外,還會在夏天為「吃伏羊」舉辦盛大的慶典活動。這種看起來與農耕文明背道而馳的習俗,其實包含了複雜的歷史背景。因為佔據了古代中國最豐饒、富庶的土地和四通八達的交通要衝,伏羊區一直是南北反覆拉鋸爭奪的地區,因為這種長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當地百姓耳濡目染了北方民族愛吃羊肉且不分氣候節令的風俗。

這種風俗,其實與德國的羊肉漢堡頗為類似。作為人均豬肉消費量居全球前列的國家,德國其實也沒有豢養和食用羊肉的傳統。每年德國人吃掉的羊肉總數,不到牛肉的1/10、豬肉的1/50。但在德國人最珍視的「國菜」——漢堡和香腸裡,卻經常會出現羊肉。

羊肉漢堡夾的是整塊烤羊排,搭配蔬菜和噴香的麵包坯,誘人食慾;羊肉香腸則在肉糜裡加入了大量的鹽、胡椒、蒜、馬鬱蘭、肉豆蔻、檸檬調味,偶爾還會添加奶酪,在羊肉紮實的底味上附贈多層次的口感。

羊肉不羶,有何味道?

羊羶味來自於羊肉脂肪中的短鏈脂肪酸

為了掩蓋羊羶味,中國人發明了無數針對性的烹飪方式

印度國菜Biryani用香料蓋住羶味

羊羶,是羊肉最銳利的標籤。這種讓人不悅的味道,是西方一度佔領餐桌主流的羊肉最後輸給牛肉的主要原因。但很多人卻迷戀這種味道,蔡瀾說:「羊肉不羶,有什麼味道。」

蔡瀾是出生在新加坡、成長在中國香港的潮汕華僑,在他生活的東亞大陸南部,羊肉天然與濃重的羶味畫等號。事實上,羊肉中的風味物質和獨特的羶味,都來自於羊肉脂肪中的短鏈脂肪酸。這種脂肪酸的多少,與羊種、羊齡、飼料、公母、閹割與否都息息相關。

大部分山羊肉質粗硬,遠不如綿羊既能提供豐富的毛皮,肉質還細膩肥腴,且耐冬季的寒冷。但山羊善於跑跳,在遊牧地區,牧民們常常在一群綿羊裡豢養一兩隻山羊,帶動整個羊群的行動。但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溫暖的氣候、多樣化的植被和連綿起伏的丘陵地形,更適宜山羊生活。「南方羊肉比北方羶,味道大」的觀念就此形成。

為了掩蓋黑山羊濃鬱滋味下的羶味,南方人發明了無數針對性的烹飪方式,比如,兩淮地區的大片羊湯、蔥爆羊肉;江南地區的紅燒羊肉、冷板羊肉;嶺南地區的羊肉爐、燒羊腩……大都以調味料來掩蓋羊羶,甚至學著欣賞羊羶。

而原產於東北亞地區的蒙古綿羊,被許多人認為是全球短鏈脂肪酸最低的羊種之一。吃不慣南方山羊羶味的人,第一口吃到蒙古羊肉時,都會驚嘆好吃;但蔡瀾那種能夠欣賞羊肉羶味的南方人,則多半會嫌蒙古羊肉淡薄無味。

日本是全世界人均羊肉消費量最低的國家,這與上千年的禁肉史有關,與明治天皇一聲令下全民學西方吃牛肉有關,與日本山多、地少、草場少有關,也與日本料理少用調味料,不懂得如何遮蓋羊羶味有關。

但在北海道,以羊菲力和羊肋排為材料的成吉思汗烤肉卻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料理。與韓式烤肉的吃法類似,把羊肉鋪在中間凸起的鐵盤上,刷油,附上北海道的新鮮蔬菜,邊烤邊吃,一丁點羶味都沒有。究其原因,北海道與蒙古高原的緯度基本相同,其羊種也來自蒙古羊。

而印度的國菜Biryani就是用羊肉製作的米飯料理:將細長的印度米加上各種香料後,與羊肉共同烹煮。印度人拿芭蕉葉一裹,就直接用手進食。香料強烈的味道不僅蓋住了羊肉的羶味,還帶出一絲香甜。

可見,在歷史、宗教、文化等龐雜的源流之外,好吃仍是人類選擇食物最質樸也最直接的動因。

相關焦點

  • 羊肉,怎樣塑造了我們的文明和歷史
    寒冬凜凜 羊肉當補 但別只知道吃 請來了解一下——  羊肉,怎樣塑造了我們的文明和歷史  隨著大雪節氣的到來,一年大補正當時,尤其是冬季最宜進補羊肉。中國人對羊愛得深沉,在中文裡,除了魚羊為「鮮」、羊大為「美」之外,中國人一直尊崇的「善」「義」之中,也有屬於羊的偏旁,就差把羊字寫成「好吃」了。
  • 中華飲食文化的類型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因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下面、我們就從食者這個角度來認識一下中國飲食文化的類型。一、宮廷、貴族飲食在任何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就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同樣,飲食行為也無不滲透著統治者的思想和意識,表現出其修養和愛好,並由此形成了具有獨特特點的宮廷飲食。首先,宮廷飲食的特,是選料、用料嚴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帝王權力的無限擴大,使其輕易薈萃了天下技卜藝高超的廚師,擁有了人間所有的珍稀原料。其次,烹飪精細。
  • 學科地位,飲食文化的性質
    飲食文化我們可以將飲食文化基本定義為:飲食文化是人類為了生存,在飲食生活中創造產生的飲食觀念、行為、技術及其飲食產品的總和,是人類通過自然選擇、約定俗成的與環境最相適應的飲食生活方式。要深刻了解飲食文化的內涵,就應了解飲食文化的起源。
  • 羊肉火鍋的文化淵源
    羊肉火鍋是中華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隆冬季節,幾個親朋好友聚在一起,面對滋味純香的火鍋羊肉,小酌兩杯,那可真是人間幸事。羊肉火鍋歷史悠久,大部分資料顯示是元世祖忽必烈創造的。後經秦漢唐宋的不斷發展改進,直到元代因蒙古人愛吃羊肉,羊肉火鍋才得到大力推廣,逐步進入鼎盛時期……羊肉本身滋味就足,加上湯料再用熱水煮熟,其味更是濃厚醇香。中華飲食文化的典型象徵就是:求精求細。不囫圇吞棗,而是想盡辦法把「栆」吞得有滋有味。
  • 庫博仕進口高端廚房電器 冬至日品味羊肉湯裡的獨特文化
    此時科學健康飲食有助於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活力。在眾多食材中,羊肉是冬季進補的佳品,具有溫中散寒、健脾和胃、滋陰壯陽等功效。在寒冷的冬天來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是生活中的一大美事。羊肉湯的做法並不複雜,把羊肉洗淨剁成塊,黨參切段洗淨,紅棗、枸杞泡透,生薑洗淨切片;鍋內加水,水燒開後放入羊肉塊,啟動庫博仕Küppersbusch GWS 3811.0 ED嵌入式單眼燃氣灶,用中火煮去血水,撈起衝淨。
  • 鮮香羊肉入口即化,張澤羊肉美食文化旅遊節火熱進行中
    日前,一年一度的舌尖上的非遺——第12屆張澤羊肉美食文化旅遊節如期而至。從7月5日至10月期間,喜歡羊肉的食客們可以邊吃邊玩,逛葉榭遊「朵頤小鎮」、享鄉村野趣,真正大快「朵頤」一番。歷經11年打磨,張澤羊肉製作工藝在日漸精進中,自成一派~如今已成為松江的一大飲食和文化品牌!天下美食,唯鮮為先。新鮮宰殺的羊肉放入特製的木桶中,選用木柴、大灶足足燉上3個多小時,越燉越入味,肉質越酥爛~爛糊羊肉、白切羊肉、羊腳、羊雜湯、全羊宴……一隻羊的每個「部位」都沒有被丟下,都能成特色!
  • 「和」「燴」「熬」 飲食特色詞裡藏著的美食
    在年茶飯和日常飲食的製作和名稱中,有幾個頗具地方特色的高頻詞。最有特色、出現頻率最高的詞首選「和」,其次是「燴、熬」,還有「拼」等。這些詞凸顯了陝北語言和飲食文化的特點。(一)和(huò)「和」讀huò,去聲,《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把粉狀或粒狀物摻和在一起,或加水攪拌使成較稀的東西:~藥〡藕粉裡~點兒糖。」陝北飲食詞語中的「和」,意義比普通話寬泛,指把不同的食材摻到一起烹製和食用。「和」在《廣韻》「胡臥切」中,「聲相應。」
  • 傳承遊牧文化 品味草原味道 呼倫貝爾草原羊肉引領品質消費
    8月6日,中國烹飪協會、內蒙古自治區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呼倫貝 爾草原羊肉品牌戰略發布會」,隆重推出「呼倫貝爾草原羊肉」區域公用品牌,向全球喊出「世界的大草原 中國的好羊肉」。
  • 三足鼎立——美食簡史之五:世界飲食文化三大體系
    在飲食文化發展過程中世界各地在不同時期分別創造了獨具風格的美食和文化,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發達和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哥倫布大交換」,不同物種在全球範圍內遷徙進化,不同國家的食物和飲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發展,其中傳播最廣、最受歡迎的主要有三大飲食文化,即以中國烹飪為代表的東方菜系,以法國烹飪為代表的西方菜系,以及以土耳其烹飪為代表的清真菜系,他們被稱為世界三大飲食文化體系,在飲食世界「三足鼎立」。
  • 豐富多彩的西北地區飲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諸多的文化亮點
    歷史悠久的中國飲食文化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有數的獨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有著從未間斷的綿延曆史。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西北地區的飲食文化擔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伏羲時代已經由傳統的自然採集及漁獵經濟向定居的農牧業經濟過渡,創造了諸多的飲食文明。其中糧食作物「黍」與「粟」的人工栽培,成為主要的食物來源,包括菜籽油的食用。悠久的中國飲食文化,與世界飲食文化一樣,大體經歷了由「茹毛飲血」到今天各具特色的現代飲食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的飲食文化始終處於世界飲食文化的領先地位。
  • 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人生不是平凡大道,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中國飲食文化。中國飲食中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國土遼闊,物產豐富。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以漢族而言,各地物產和生活習俗不同,飲食習慣也有明顯的差異。
  • 「羊肉」英語到底怎麼說?
    在英語國家裡,大家普遍把平時吃的羊肉叫做lamb,而不是像中國同學理解的mutton。讀到這裡,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同學自然就會翻開詞典來查這兩個詞。於是大家查出來的結果大致如下:lamb,指的是小羊,也叫羊羔;大羊叫sheep。如果lamb指羊肉,則是的是一年以內的羔羊肉。而mutton指的是年齡較大,超過一歲的羊身上的肉。
  • 除了紳士文化外的英國飲食文化
    那麼英國的特色美食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英國飲食(British cuisine)是指主要流行在英國的飲食文化。其種類有:英格蘭飲食、北愛爾蘭飲食、蘇格蘭飲食、威爾斯飲食,以及由此派生的英式印度飲食。
  • 「海底撈冬至節全球派送羊肉湯」啟動
    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21日電 (唐倩)21日,由中共簡陽市委、簡陽市人民政府主辦,簡陽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簡陽市文旅產業發展服務中心承辦的簡陽第十七屆羊肉美食文化旅遊季子活動之一
  • 從咖喱說說印巴飲食文化-光明日報-光明網
    巴基斯坦和印度作為兩個南亞大國,其飲食文化有上千年的歷史,常用調料有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最普遍的還是咖喱粉。    咖喱粉是用胡椒、薑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製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
  • 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表現 從飲食文化看臺灣!
    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表現。臺灣特殊的歷史背景、突出的海島特徵、獨特的文化習俗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飲食文化。臺灣飲食文化以福建閩南飲食文化為主,但又結合了中國大陸各地的飲食文化特點。本文旨在通過對臺灣飲食文化的介紹,使人們對臺灣的飲食文化能有一個大概地了解。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一書中說:「我國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華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衝擊得七零八落,有識之士莫不診脈問疾。然而中國餐館則大異其趣,居然能夠登陸歐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中餐館。這種強烈的反差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但是並沒有一個較有說服力的解釋。
  • 燕窩在我國飲食文化中的地位,作為吃貨大國是怎麼看待燕窩的
    燕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是作為補品存在的,今天我們不說燕窩有什麼養生功效,就只來說一說在傳統飲食文化中燕窩的歷史與文化。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又有「民以食為天」足以見得吃在我國人民心中的地位。
  • 長安十二時辰美食刷屏 唐代飲食究竟是怎樣的?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8日電(記者 上官雲)這幾天,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美食再一次刷屏:一頓令人垂涎欲滴的宮宴引發熱議,還有烹羊、火晶柿子、胡麻餅……令許多吃貨差點忘記了緊張的劇情,直呼「長安吃播」開始了。  有許多人感嘆劇組的用心。實際上,在很久以前的唐代,飲食原本就是如此豐富。  水盆羊肉?
  • 改變眉山人飲食生活的洪雅四季生態碗碗羊肉
    四川在線眉山頻道訊(記者 李嫣 實習生 熊茂薇)寒冬裡正是吃羊肉的最佳季節,來一碗可清淡、可鹹辣的碗碗羊肉,是眉山人清晨獨特的美味,一天川味生活的開始。 位於洪雅的中山、總崗山一帶出產的丘陵山羊,羊肉肉質細嫩,無任何汙染,是當地老百姓一年四季、一天早中晚餐喜愛的美食之一,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洪雅四季生態碗碗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