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文明,就從烹飪和飲食文化開始

2020-12-13 談娛樂的社奇

飲食,是人類生存和提高身體素質的首要物質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在早期的野蠻時代,人類與其他動物一樣,飲與食只是他們的本能。但是,當人類開始用火熟食、進入文明時代,尤其是用陶器開始真正烹飪的時候,飲食品就已成為人類自身智慧和技藝的創造,人類的飲食便與動物的飲食有了本質的區別,具有了文化屬性。由此,人類飲食的歷史成為人類適應自然、徵服與改造自然以求得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歷史,而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便逐漸形成了人類的飲食文化。西方飲食文化是人類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因此在系統研究、論述西方飲食文化之前,首先要大致了解與其相關的概念、特點等。

一、飲食與烹飪飲食與烹飪,本來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各自有自己的特點;但是,飲食和烹飪又是密不可分的,並且正是因為有了烹飪,人類的食物才從本質上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食物,飲食才有了文化的屬性,才創造出燦爛與輝煌。 (一)飲食 「飲食」一詞,在法語中,作為名詞,寫作「nourriture」,有哺乳、食物、膳食、(精神)食糧等含義;作為動詞,寫作「nourrir」,有供給養料、供給食物、餵養、贍養、撫養、培養等含義。在英語中,「飲食」一詞則常常寫作「diet」,作為名詞,有飲食品、食物、規定的飲食等含義;作為動詞,有進食、節食等含義。由此能夠看出,無論如何,「飲食」既可以作名詞,通常指各種飲品和食物,也可以作動詞,主要指喝什麼、怎么喝以及吃什麼、怎麼吃。 綜觀人類的飲食歷史,不管有多麼漫長,卻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自然飲食狀態,二是調製飲食狀態。前者即「茹毛飲血」的原始飲食,直接食用生冷的食物原料;後者則是指用火以後的烹飪飲食,先將食物原料加工制熟後再食用。

(二)烹飪

1.烹飪的含義 「烹飪」一詞,在法語中,作為名詞,寫作「cuisine」,有廚房、烹調、菜餚等含義;作為動詞,寫作「cuisiner」,有做菜、燒煮等含義。在英語中,「烹飪」一詞,一是直接受法語影響寫作「c--uisine」,作為名詞,意思是烹飪、烹飪法;二是寫作「cook」或「cookery」,「coo--k」作為名詞,有廚師之義,作為動詞則有烹調、做菜、燒煮等含義,而「co--okery」則通常只作為名詞,意思是烹飪學、烹飪術。由此看出,「烹飪」作為動詞時,它的通俗含義就是「煮熟食物」或「做飯做菜」.但是,隨著時代的高速發展、社會的日益進步,烹飪已經成為一門學科,其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擴大,應當有一個比較嚴密而完整的定義。因此,當今「烹飪」的含義是:人類為了滿足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把可食原料用適當方法加工成為食用成品的活動。其成品以能提供營養、衛生、美感為基本要求。烹飪水平是人類文明的標誌之一。

2.烹飪的形式 烹飪作為食品加工活動,由於烹飪工具、能源和加工方式等的不同,主要分為兩種形式,即手工烹飪和機器烹飪。 手工烹飪,又稱為傳統烹飪,是以事廚者的手工製作為主的食品加工活動。

它至少具有三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手工化。在整個食品加工過程中,無論是家庭還是餐廳、酒樓,無論規模大小、檔次高低,即使有一些機器作為輔助工具,仍然是以家庭主婦和專業廚師等事廚者的手工勞動為主。二是多樣化。由於地理、物產和人們的飲食習俗、口味愛好等因素的不同,事廚者選擇當地多種多樣的特產原料,進行多種多樣的切割、搭配,採用相同或不同的烹飪方法和調味方法,必然製作出豐富多彩的飲食品種。三是個性化。食品的手工製作雖然有一定的格局與規範,有一定的模式和要求,但是在實際加工製作過程中往往受到事廚者各自的文化、科學、藝術等綜合素質與製作技能高低的影響和制約,表現出明顯的個性特徵、個人風格,有時甚至不可避免地帶有較大的隨意性。正是這些特點,使手工烹飪能夠對人們不斷變化的食品需要做出迅速而靈活的反映,能夠向人們提供成千上萬的菜點,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機器烹飪,又稱為現代烹飪,是與傳統烹飪相對的、以機器製作為主的食品加工活動,習慣上也常常稱為工業烹飪、烹飪工業或食品工業。機器烹飪是隨著生產力和生產技術的發展,逐漸出現食品生產作坊和工廠,用機器生產食品而產生的。就其本質而言,機器是手工的延續,作坊、工廠的食品生產也是食品加工活動,而且是從手工烹飪脫胎而來的,與手工烹飪沒有根本性區別。但是,機器烹飪與手工烹飪又有許多明顯的差異,具有一些顯著的特點:一是機械化。在整個食品加工過程中,機器烹飪的食品加工方式是使用各種半機械、機械甚至自動化的機器進行生產,同時加工場所大多是擁有各種機器、設備的車間、工廠。二是規模化。在整個食品加工過程中,由於使用的是各種機器,生產加工出來的食品數量必然而且應當是大規模、大批量的,只有生產加工出數以千萬、成批的食品,才能確保機器烹飪的持續高效。三是標準化。用機器進行大規模生產,其突出特點和首要條件是必須設計和制訂出一定的標準,並且嚴格按照標準進行生產加工,用機器進行大規模的食品生產也毫不例外。

正是這些特點,使機器烹飪不僅極大地減輕了事廚者繁重的體力勞動,確保了大批量的食品品質更加穩定,而且能夠提供方便快捷、營養衛生的食品,滿足人們在快節奏生活條件下的新需要尤其是生理需要。 可以肯定地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機器烹飪將會得到極大的發展,在整個烹飪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取代手工烹飪,相反,會長期與手工烹飪並存下去。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愛吃,那麼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飲食文化是如何進化的?
    原始人類在經歷的漫長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由於對抗大自然的力量微薄,生存下去就成了原始人最重要的考驗。而生存下去首先要解決什麼?那就是食物。人類的飲食歷史經歷了一個由生食到熟食再到烹飪的複雜過程。火的使用,是人類飲食上的一次偉大的革命,從此以後他們不用再繼續茹毛飲血而是學會將食物烤熟,這大大降低了原始人感染疾病的機率,增強了人的體質從而幫助原始人進一步進化。就飲食的技巧來說,人們用火製作熟食,最早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燒和烤,而使用的器皿也是比較原始的石板。即便到了現代社會,一些原始部落裡仍舊保留著使用石板烹飪食物的習俗。
  • 論人類文明及人類文化之什麼是人類文明以及人類文化?
    可能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分不清文化和文明的,甚至完全會混淆兩者的概念,也有很多人也有自己對文明文化理解,但都是廣義的人類文化、人類文明,甚至連廣義的人類文明和文化都不算,因為大多數人都是根據自己經驗或者周圍人的敘述來定義解釋人類文明和人類文化.那為什麼我們會曲解對文明文化的理解呢?
  • 從萌芽階段談起,中國烹飪文化何去何從?
    研究結果表明,人類發明鑽木取火併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用火熟食,至少已有50多萬年的歷史,在北京周口店地區的原始人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灰燼層和許多被燒過的骨頭、石頭等。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北方發現有粟和黍,如半坡文化遺址中有大量的黍。粟等穀類出土;南方有稻,如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粳、秈等稻類作物。這說明了當時的先民已開始了原始農業的生產。就養殖業而言,河姆渡人、半坡人已能圈養家畜家禽。烹飪原料已有了相對穩定的來源。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粵菜形成與發展
    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過程是受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飲食文化的發展也不例外。其發展過程是一個由多種社會歷史因素制約的動態過程。除此以外,飲食文化的發展還受著自然環境變化的制約。這除了形成各地區相互間的差異以外,還形成了飲食文化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步趨勢一致,但進程並不完全一致的運動規律, 粵菜就是按這樣的客觀規律發展起來的。
  • 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
    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 2016年04月29日 08: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明海英 字號 內容摘要: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一書中說:「我國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華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衝擊得七零八落,有識之士莫不診脈問疾。然而中國餐館則大異其趣,居然能夠登陸歐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中餐館。這種強烈的反差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但是並沒有一個較有說服力的解釋。
  • 陝西旅遊烹飪職業學院旅遊飲食文化經濟研究所所長齊和系列談
    陝旅烹院旅遊飲食文化經濟研究所所長齊和簡介:獨立文化學者;陝西美食家交流中心主席;陝西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飲食文化經濟理事會常務副理事長;陝西傳統文化交流協會理事;西安飲食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陝西電視臺美食評委點評專家;數家省內外文旅集團、公司文旅項目飲食文化顧問。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鍋鼎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人類飲食最早從採集野生植物和獵取動物開始,但是這種採食活動就像今天其他動物的採食一樣,完全出於生理的本能需求,還遠遠談不上什麼文化問題
  • 一個強大文明的國家應該尊重和包容本國內風俗飲食文化
    該目錄明確了可食用畜禽和保護畜禽野生動物清單。該目錄沒有把狗納入可食用清單內,當然也沒有明文規定狗肉不準食用。那以後食用狗肉是否犯法?誰也不知道。狗作為人類食物已經有一萬多年的歷史,從遠古人馴狼為狗就是作為人類的食物。我國有文字記載吃狗肉已經有3000多年歷史,作為農耕文明的我國,狗的作用並不大。
  • 舌尖上的中國,烹飪文化興旺發展
    本文乃作者云云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烹飪發展階段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國烹飪文化在這一階段有著迅猛的發展,這一點首先離不開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互動作用。
  • 學科地位,飲食文化的性質
    飲食文化我們可以將飲食文化基本定義為:飲食文化是人類為了生存,在飲食生活中創造產生的飲食觀念、行為、技術及其飲食產品的總和,是人類通過自然選擇、約定俗成的與環境最相適應的飲食生活方式。要深刻了解飲食文化的內涵,就應了解飲食文化的起源。
  • 中國歷代飲食風格是什麼?從古代餐具變化,窺探中國飲食文化變遷
    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不僅,促進了古代飲食文化發展,同時也讓人類從蒙昧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古代餐具演變歷史,在歷經了數千年的發展與變化之後,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提升以及生產技術逐漸提高,不僅顛覆了以往的飲食結構,同時也改變了古代人的飲食方式,從野蠻到文明有的時候只差一個餐具。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它的發展成熟階段
    此外,西漢時期豆腐的發明,是中國人對世界飲食文明的一大貢獻,今天,它已經成為全世界各族人們喜愛的食品之一。六是烹飪專著大量湧現,養生食療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大大豐富了這一時期的中國飲食文化研究內容。烹飪原料的廣泛引進和利用中國飲食文化走向成熟標誌之一是烹飪原料的廣泛引進和利用,這一時期外域烹飪原料大量地引進中國,如辣椒、番茄、番薯、南瓜、四季豆、土豆、花菜等。其中,辣椒原產於秘魯,明代傳人中國,番薯原產於美洲中南部,也是明代傳入中國的。
  • 王立軍: 漢字與古代飲食文化
    人類與食俱在,我國古代的先民早已意識到了這一點。《禮記·禮運》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進入文化的範疇,要從熟食開始。燧人氏鑽木取火的傳說已經在考古資料中得到了印證。自從學會用火之後,人類才告別了茹毛飲血的蠻荒時期,從而真正步入文明時代。因此,火促進了人類飲食習慣的重大變革,也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重要發展。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主要表現方面:中國飲食文化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穩定的結構體系如果從北京人發明火併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飲食文化創造開始算起,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歷程到今天已有四五十萬年的歷史了,這是一部源遠流長、起伏有致、環節完整、從未間斷的歷史,可以自豪地說,僅此一點,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可以與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並論。
  • 人類文明的根本價值是什麼?
    人類歷史是什麼?最簡單地概括就是共同體形成的歷史:人類首先是生物共同體,即基因生命體延續增殖和進化的歷史。其次,人類也是有效保障生命延續和增殖的文化共同體,在這個基礎上,人類展開了文明尋夢的進程。第三,在文明出現之後,人類歷史就是形成、更新和完善更有效保障生命健康的文明共同體的歷史,繼續展開了更高文明形態的尋夢進程。
  • 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烹飪方法,燒烤正式走上了烹飪舞臺
    在人類發展史中促使人類進步並走向最終文明的幾個關鍵環節中,「火」的運用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而且改變了人飲食方式,由於熟食肉類,可以更充分有效地吸收攝取裡面的養份以利大腦和身體的發育,直接導致了人類在生理上的巨大改變,為人類進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 豐富多彩的西北地區飲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諸多的文化亮點
    歷史悠久的中國飲食文化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有數的獨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有著從未間斷的綿延曆史。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西北地區的飲食文化擔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從距今8000年的伏羲時代開始,生生不息傳承至今。伏羲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一說起源於祖國幾何中心的甘肅省天水市,並由此向周邊地區傳播。伏羲時代已經由傳統的自然採集及漁獵經濟向定居的農牧業經濟過渡,創造了諸多的飲食文明。其中糧食作物「黍」與「粟」的人工栽培,成為主要的食物來源,包括菜籽油的食用。悠久的中國飲食文化,與世界飲食文化一樣,大體經歷了由「茹毛飲血」到今天各具特色的現代飲食文化。
  • 歷史悠久的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烹飪,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當今的中國菜餚不僅是精美的食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件藝術品。中國烹飪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人類用火熟食是烹飪發展的起點,我國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表明,約50萬年前的「北京人」已能很好地管理火,結束了人類茹毛飲血的時代。新石器時代晚期,由於陶器的普及,人們由最初的火烹,石烹,等加工方法,進入以水和蒸汽煮熟食品,並用海鹽與食物同時烹飪,形成了最初的烹飪技術。
  • 讓娃娃們了解人類文明和起源,就從《古文明地圖》開始看吧
    大約250萬年前,南方古猿的後裔生存下來並最終進化成人類,轉變為陸地生活並雙足行走。大約8000年前,文字的發明和出現,標誌著人類文明的開端。至此,人類文明從混沌中誕生並逐步演進。但對於地球的居民來說,人類文明發展到目前的高度非常的不容易,在高速發展的現在,回過頭去學習和探索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學習各行各業發展的痕跡顯得尤為重要。而對於孩子們來說,去熟悉、了解各個人類文明的起源、發展、地理位置、生活環境、歷史背景,啟發孩子們的歷史認知,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