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飲食風格是什麼?從古代餐具變化,窺探中國飲食文化變遷

2020-12-20 趣聞文史

「餐具」顧名思義就是日常用餐時的工具,雖然現在依然有很多民族習慣用手抓食,但如果沒有盛裝食物的各類器皿,想必也無法完成正常用餐流程。可以說餐具出現,是人類文明史中的重要裡程碑,也是區分野蠻與文明的一個關鍵標誌。

在遙遠的原始社會早期由於生產力較低,而且人類文明尚處於萌芽階段。所以原始人一直都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在這種前提下用手抓食就較為普遍。在當時社會餐具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據考古研究發現,「陶器」大約出現於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晚期洞穴內。也就是說在長達二三百萬年的原始公社時期,食物一直都處於無處安放的尷尬境地。這其實也比較符合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因為原始人僅能依靠採集、狩獵、漁獵生存。

雖然他們也產生了儲存食物的習慣,但基本上都是隨意堆砌於山洞之中。肚子餓了的時候可以直接吃野果或生食獸肉,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沒有餐具的時代,人們的飲食方式只能是現吃現拿,並且每次用餐之時都會用手抓取。

或許很多人認為這種用餐方式特別野蠻,而且經常吃生食對身體健康也有很大影響。但如果就事論事去分析這種現象,可以發現在生產力極為低下,以及物質資源特別匱乏的時代。能夠找到可以果腹的食物,就應該感謝大自然的饋贈了。

相信大家只要沿著古代餐具發展的趨勢,就會發現餐具誕生其實也符合自然規律。當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陶器之後,雖然並沒有改變以手抓食的飲食現象。但是卻為接下來的湯匙、筷子問世埋下了重要伏筆。

古代飲食文化載體「餐具」

筆者認為古代飲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其實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演化歷程。但卻可以非常肯定的說餐具誕生,絕對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不僅,促進了古代飲食文化發展,同時也讓人類從蒙昧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古代餐具演變歷史,在歷經了數千年的發展與變化之後,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提升以及生產技術逐漸提高,不僅顛覆了以往的飲食結構,同時也改變了古代人的飲食方式,從野蠻到文明有的時候只差一個餐具。

古代餐具從問世起,就一直隨著時間以及民族文化不斷演變,而發生著變化。從最開始的單一、簡陋可以盛裝食物的陶土器皿,逐漸向種類多樣、外觀精緻的品質化發展,這個過程足足走過了大約一萬年的時間。

筆者認為餐具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逐漸向品質化發展,其實都在證明人類社會正在向文明進發,而且也預示著生產力也在不斷提升。可以說當餐具從盛裝食物的工具,變成一件熠熠生輝的藝術品時,人類社會也就此進入了文明時代。

一、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1.餐具出現前後的飲食對比

原始社會初期由於並沒有飲食規律,或者說只能靠天吃飯所以並沒有形成,嚴格意義上的飲食文化或比較正規的飲食方式。人們只是隨手取來食物放入口中,這種飲食形式其實與靈長類動物並沒有太大區別。

因此餐具是否出現仿佛都沒有任何影響,當然處於這個階段的原始人,也並沒有製造餐具的思維或行動力。筆者認為此時正是各種文化及文明的荒蠻時期,亦或是在茹毛飲血的時代也不能過去強求用餐文明。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飲食文化」真正的萌芽期應該是在學會使用火之時。至此人類終於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時代,從此由生食進入熟食階段。在這種契機的促進之下,餐具才逐漸出現而飲食文化也開始萌芽。

從歷史分期上來看,這個階段應該處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此時已經出現了大量的飲食陶器,現在社會上比較常見的杯、碗、壺都已經出現。只不過在當時被稱為缽碗、觥、簋、壺等,可以說陶器出現也預示著文明降臨。

2.新石器時代的飲食風格

但從飲食角度來看,基本上遵循了採摘野果、蔬菜以及狩獵野獸的規律。雖然餐具在此時已經出現並趨於成熟,並且人們也已經吃上了烤熟的食物。但因為沒有任何烹飪技巧和調味品,所以在飲食方面相對而言也比較單調。

樹上結的、地上長的、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各種各樣的食物都被裝入餐具。相比較於原始社會初期在食物方面,不僅變得十分豐富而且也可以吃飽肚子。只不過依然處於「食不知味」的初級階段而已。

3.餐具發展與變革

隨著時代不斷變遷,以及人類文明不斷向更加成熟的方向發展,陶器餐具的樣式也逐漸豐富化,杯子方面出現了角、尊、爵、高足杯,而盛裝食物的餐具則有盤、皿等。這些用陶土、泥沙製作的餐具,雖然看起來比較簡陋但卻可以滿足,古代人對餐具的要求或需求。

比陶器更加先進的木質、骨質餐具,大約誕生於河姆渡時期。木碗、骨質餐勺、叉子開始登上人們的餐桌,並參與到古代飲食文化發展之中。但這些餐具只能供給部落酋長,從從總體上來看大部分族民,依然以陶土質地的餐具為主。

如果從飲食與烹飪角度來看,這個階段的生活方式,依然以採集、漁獵、狩獵為主。所以能夠獲得的食物,也依然是野果、野菜、野獸肉、魚類等。但由於可供食用的鹽分已經出現,所以此時的飲食更加有滋有味。

4.筷子問世於8000年前

(1)由「梜」至「箸」

筷子在古代社會被稱為「箸」,而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雙筷子,大約出現在距今8000多年前。從這個角度來看筷子問世,應該比餐具至少晚了2000多年,但這完全不影響人們對飲食文化的探索。

先秦時期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階段,在這個時期不僅完成了禮儀制定,而且人們與都以禮待人並將其引申至,飲食文化與餐具發展之中。筷子就是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一種十分重要的餐具之一,可以說是筷子改變了古人飲食習慣。

雖然在戰國時期餐叉也十分流行,但一種被稱為「梜」的餐具,已經逐漸風靡於大街小巷。無論是上層社會中的達官貴人,還是生活于田園市井中的黎民百姓。幾乎每個人都開始用「梜」用餐,而「梜」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筷子。

這一點其實可以從一些古籍中得到證實,《禮記·曲禮上》中曾有「羹之有菜者用梜」。大意為人們在吃飯的時候,已經開始用筷子夾菜。漢代時「梜」又被稱為「箸」,《禮記》中有云:「梜,猶箸也」。

(2)春秋戰國飲食文化

相比較於原始社會時期春秋戰國,不僅在生產力方面有進一步提升,而且植物種類也進一步擴大化。權貴階層的餐桌上基本上擺滿了肉食,而老百姓家的小餐桌上也不甘落後。

由於人們已經學會了飼養「六畜」,所以雞鴨鵝夠變成了家常便飯。大羹、和羹、鉶羹等羹類食物,和蜃肉、豚拍、脾析等,都端上了各家各戶的餐桌。

此時的餐具不僅有陶器、木器等,青銅、鐵質餐具開始隆重登場,銅、玉、骨、象牙等材質的餐具,仿佛如雨後春筍一般飛入各家各戶。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一時期的餐具文化,或者說飲食文化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峰階段,而這個飲食文化高峰的基礎就是「鐘鳴鼎食」。

5.「鐘鳴鼎食」古代飲食小高峰

「鐘鳴鼎食」被記錄於《史記·貨殖列傳》,「灑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馬醫淺方,張裡擊鐘」。「郅氏鼎食」其實就是指,西周時期人們以食鼎作為餐具。當然,食鼎一般都是體量較小的鼎,大小類似於現代社會中的火鍋。

《滕王閣序》中也曾有:「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這裡其實是描寫盛大的宴會場面。人們在面對「鐘鳴鼎食」之時,觥籌交錯好一派熱鬧景象。而「鐘鳴鼎食」的實際寓意,則是指西周時期的一種飲食文化。

「鼎」是西周時期的一種祭祀用品,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很多體型較小的鼎,逐漸變成了西周人餐桌上的餐具。人們用其調羹、煮菜亦或吃「古董鍋」,不僅可以體現出西周時期的餐具發展,同時也能夠彰顯出當時的飲食特色。

6.青銅器餐具

由於青銅器冶煉技術得到成功發展,所以在這個歷史階段青銅器餐具,不僅成為了權貴階層的座上賓,而且也逐漸走入每一個老百姓家庭。可以說青銅器再一次證明了,古代社會正在不斷向前發展。

可以負責任的說青銅冶鑄技術,在商周時期的發展達到了頂峰。一時間青銅器在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做出了無法替代的重要貢獻。青銅飲食器具與西周禮制完美融合,進而衍生出了鼎、鬲、盈、鋪、盂、盆、俎、勺等餐具。「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中的「俎」其實,就是現代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砧板。

青銅酒器代替了陶器、木器甚至石器,觚、觶、壺、卣等酒器開始大面積推廣。但由於當時正處於奴隸制社會,所以在禮制方面也都具有等級性。「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指的就是禮教制度影響之下的餐具文化。

7.秦漢時期的餐具

相比較於先秦時期,秦漢兩朝無論是生產力,還是社會經濟都達到了一定高度。所以人們對餐具的要求也從盛裝食物,逐漸發展為更加精緻的器皿,此時的餐具就是一件件充滿,人文色彩的精緻藝術品。

碗、箸、勺、盤、鍾、盞;缽、盆、簞、案、壺、笥等,紛紛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簞」既不是陶器也不是青銅器,而是一種以竹子為原料製成的食器,圓的叫做簞方的叫做笥。事實上漢朝時餐具發展達到了新的高潮。

「箸」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木質、竹質、鐵質筷子大量出現。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漢朝居然還有青瓷製作的碗、盤。並且在普通百姓中,逐漸取代了陶器和竹木製作的餐具。這說明生產力再一次得到提升,人們的生活也獲得了更大的改變。

筆者認為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秦漢時期尤其是漢代餐具發展,對古代社會中的飲食發展,都起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重要作用。如果從根源上去分析其本質,可以發現漢朝時期的餐具種類更加齊全,而且花色與設計方面也特別豐富。

這種餐具形制上的變化,對後世餐具發展都有很大影響。而且有一點特別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各種餐具還出現了比較固定專門用途。比如,碗只能盛裝米飯或稀粥,而盤子則必須用來盛裝菜品。同時,為了更加方便飲食需求還製造了成套餐具。

相比較於秦朝時期的餐具而言,漢代餐具更具有輕巧精緻的特色。這其實與用餐份額有很大關係,而且在作用方面也更加趨於實用化。實際上漢朝時期的餐具最大特色,就是將餐具設計成了藝術品。每一款餐具上都有裝飾圖案,並且外觀上也更加藝術化。

8.漢代誘人美食

漢朝作為古代社會最強盛的王朝之一,在各個方面的發展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卓越成績。尤其是在飲食文化層面,更是開闢了一條新思路。漢朝人的主食更加豐富多彩,粟、黍、稷、麥、水稻、大豆、雕胡,是廣大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角。

漢代是已經出現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餅類食物,不過當時沒有發酵技術只能吃「死面」餅。肉食方面主要有豬、羊、牛、狗、雞、魚等;調味品除了油、鹽、醬、醋之外,還出現了姜、蔥、花椒、桂皮、茴香等。

飲茶、喝酒成為了當時社會的一種新風尚,很多漢代大儒對飲茶都特別有講究。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遊俠更是,經常聚集在一起飲酒作樂。而他們使用的餐具和酒器,已經變得越來越精緻並極具藝術色彩。

9.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餐具

當歷史長河流淌至魏晉南北朝時,由於社會生產力與物質資源,都得到了跨越式發展。所以,生活在當時社會中的人們,不僅可以使用到瓷器製作的餐具,而且以金、銀、玻璃等材料製作的餐具,也開始沿著歷史脈絡粉墨登場。

當然這些材質的餐具只有上流社會才能使用,普通老百姓只能使用普通粗瓷餐具。但無論如何都可以證明,餐具在此時的發展已經更上一層樓。

雖然有史料可以證實,瓷器早在商代中期、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但是真正取代陶器的時間卻是在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瓷器工藝技術進步,青瓷、黑釉瓷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而且在瓷製餐具出現之後,其他材質的餐具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因為,瓷器的優越性已經被世人所證實。

結 語

筆者認為從中國古代社會餐具,發展、演化歷史角度來分析,古代各個朝代的飲食文化變遷。不僅更有說服力和探討性,同時也可以彰顯出古代生產力的變化,以及物質材料製造工藝水平的提升。可以說餐具從無到有從陶器到瓷器,其實就是古代飲食文化歷史的最佳鑑證。

因為生活在原始社會初期的原始人,在茹毛飲血的歷史背景之下,根本沒有飲食文化萌芽意識。但是隨著社會發展與生產力進步,以陶土、木頭、青銅器、竹子,乃至金、銀、玻璃、瓷器餐具出現之後,才正式宣告古代飲食文化已經成型。

【參考文獻】

胡練彤《古代貴族的高端餐具》

傅小平《中國古代餐具研究》

胡練彤《古代貴族的高端餐具》

蔡穎《淺談現代餐具設計與古代分餐制》

相關焦點

  • 鐵質餐具何時問世?從鐵質餐具的發展,窺探歷代飲食文化的魅力
    但是讓古代飲食文化大踏步前進,或者說躍上新臺階的卻是鐵鍋普及,而這個關鍵時刻就發生在宋代。古代廚具發展歷史及文化魅力一、飲食文化雛形之陶器出現2012年考古專家在山西仙人洞中,發現了大量陶器罐碎片,至此也揭開了20000年前的秘密。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由於生產力提升,再加上人們的思想和智慧得到完善,同時為了更好的適應生活,才會發明被人們稱為古董的陶器。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木餐具
    餐具在發展過程中所使用的材料除了與炊具相同之外,還由於餐具沒有被燒燎這一特點,同樣的材料被用來製作餐具和製作炊具有很大的差別。漢字中的形聲字「碗」、「碟」 以及「缽」的異體字「砵」,還保存著古代人們使用石制餐具的痕跡。
  • 民間飲食習俗:規矩與禁忌並存,漫談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發展演變
    經過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中國飲食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往往以文字為載體,並依靠語言逐漸發展壯大。酒桌文化一、中國飲食文化的形成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從8000年到5000年前,中國大陸的平均溫度比現在高3至5攝氏度。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中國餐館能夠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個孤立和偶然的現象,其中的原因與中國飲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中國歷史飲食文化,一方面,正如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美食家袁牧所云,它是一門須「先知而後行」的「學問之道」;另一方面,它也是包含飲食、美器與禮儀、食享與食用等多重文化內涵的一門「綜合藝術」。在飲食方面,無論是古代或現代,它都是與國情、民情相適應的。
  • 中國古代傳統書寫姿勢的變遷
    對具有一定書法鑑別經驗和臨創實踐的人來說,他們一般都能在古代的書法作品裡判斷出朝代,主要原因就在於每個時代的書法都有它的個性面貌。其實不光書法的風格會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包括服裝,飲食,社會風俗,政治制度,經濟結構等也會隨時代而變化。那麼與書法創作相匹配的書寫姿勢是否也會發生變化呢?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它的發展成熟階段
    在前期形成初步文化模式的基礎上,歷經秦漢、直到唐代的結束,其間歷時一千多年,中國飲食文化承上啟下,不斷壯大與豐富自己的內涵,創造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財富,為後來中國飲食文化邁向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烹飪原料供應充足這一時期烹飪原料無論是品種還是產量都大大地超過了以前,糧食產量的提高使人們飲食生活中的糧食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
  • 從古人「分餐制」談起——分析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制度
    之所以在古代會出現這種用餐制度,其實與過於嚴苛的封建禮儀和階級制度有一定關係。在古代封建王朝君臣宴樂之時,會按照不同等級、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而且不同等級或身份的人也不能同桌共食,「分餐制」就是在這種前提下衍生出來的。這其實也屬於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制度中一個較為常見的形式。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主要表現方面:中國飲食文化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穩定的結構體系如果從北京人發明火併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飲食文化創造開始算起,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歷程到今天已有四五十萬年的歷史了,這是一部源遠流長、起伏有致、環節完整、從未間斷的歷史,可以自豪地說,僅此一點,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可以與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並論。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美食簡史之六:飲食器具簡史
    古代的飲食器具大多是祭祀天地祖先的祭器和作為專制等級外在標誌的禮器,具有世代相傳的保存價值和紀念意義。鼎在中國飲食器具中有顯赫的地位,它還是政治等級和統治權力的象徵。從飲食上講,鐘鳴鼎食是古代貴族的等級禮儀。張衡《西京賦》:「擊鐘鼎食,連騎相過。」王勃《滕王閣序》:「鐘鳴鼎食之家。」鍾是樂器,貴族進食有人擊鐘奏樂。鼎食是列鼎而食。
  • 泰國飲食文化的歷史由來
    餐具是叉子和大勺子。飯後點心通常是由時令水果或麵粉、雞蛋、椰奶、棕櫚糖製成的甜點。蔬菜質量新鮮,烹飪方法大部分使用中國鐵鍋火快速炒。國內很多地區都使用椰汁作為咖喱醬的基本調料,有檸檬草、蝦醬、魚醬、十多種地方特產香料,從辣椒的辣味到非常辣的味道等多種選擇。
  • 飲食大國的用餐禮儀演變:中國古代的分餐制
    (一)因尊卑觀念而誕生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化底蘊深厚,作為馳名中外的飲食大國,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在歷史的長河中,飲食習慣也隨著政治制度與社會觀念的發展而變化。中國人吃飯向來是最講究一個熱鬧,一家人團團圓圓坐在一起,吃上一頓熱乎飯是多少人一天疲憊之後最享受的時光,好幾雙筷子伸進同一個盤子裡的親暱,背後是合餐制所帶來的濃濃的人情味,但這種合餐制也因為不夠衛生,分量難以把控等缺陷而為人所詬病,於此相對的是西方國家的分餐制,每個人的食物放在各自的盤子裡,而縱觀中國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在中國古代,分餐制才是社會主流
  • 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
    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 2016年04月29日 08: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明海英 字號 內容摘要: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潮式筵席禮儀
    什麼時候舉杯,什麼時候下箸,什麼時候食畢離席,全席的人都要唯他「馬首是瞻」。這個「坐大位」的人選準了,一切都能夠井然有序地進行;選得不對,就可能引出糾紛或是麻煩。排定座次的工作相當複雜,雖然不像「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或者當今大會安排主席團座位那麼敏感,但也要處處考慮周到。
  • 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人生不是平凡大道,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中國飲食文化。中國飲食中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國土遼闊,物產豐富。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以漢族而言,各地物產和生活習俗不同,飲食習慣也有明顯的差異。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經濟類型影響因素
    不同經濟類型的經營方式、經營對象不同,因而在飲食上也有差異。這些經濟類型基本上是逐級變化,越往高級類型發展,地理環境對人們食物的限制力就越小,人們也就逐漸地擺脫地理條件的約束,從種什麼吃什麼,發展為想吃什麼就到很遠的地方去運輸購買什麼。狩獵採集是人類經濟生活中最古老的類型,是一切經濟類型的先驅,它幾乎伴隨人類走過了人類歷史的95%以上的時間。
  • 中國飲食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4,中國很早就有了飲食禮儀,吃飯時要如何行禮,說什麼話都有嚴格的規範,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向主人敬酒叫「酢」。天子或者國君每次用膳都非常隆重,需要奏樂,樂隊規格、用餐標準都有嚴格的規定。中國飲食文化簡史中國飲食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與沉澱,在中國傳統飲食結構、食物製作、器皿、營養保健、飲食審美觀、飲食禮儀等各個方面均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特色,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盤古開天闢地之後,最先進入有巢氏時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此時沒有飲食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粵菜形成與發展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粵菜以風味崇尚鮮爽、風格高雅大氣、選料廣博奇雜、技法靈活善變而獨樹一幟,風行寰宇。粵菜是怎樣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過程是受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飲食文化的發展也不例外。其發展過程是一個由多種社會歷史因素制約的動態過程。除此以外,飲食文化的發展還受著自然環境變化的制約。這除了形成各地區相互間的差異以外,還形成了飲食文化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步趨勢一致,但進程並不完全一致的運動規律, 粵菜就是按這樣的客觀規律發展起來的。
  • 日本的飲食文化和中國文化有什麼不同?
    我從小就很愛吃,身在新疆,接觸到的美食的確很多,但其實我對於這種文化現象感悟並不是很深,自從學了日語和英語,學習了解了別國的文化與歷史,使我認識到不同國家的「吃」文化也是受一定的影響而發展形成的。各個國家各不相同的飲食文化與其民族性格的差異應當是有一定聯繫的。像中國對日本的文化,有一種同類感。
  • 王立軍: 漢字與古代飲食文化
    人類與食俱在,我國古代的先民早已意識到了這一點。《禮記·禮運》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進入文化的範疇,要從熟食開始。燧人氏鑽木取火的傳說已經在考古資料中得到了印證。自從學會用火之後,人類才告別了茹毛飲血的蠻荒時期,從而真正步入文明時代。因此,火促進了人類飲食習慣的重大變革,也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重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