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潮式筵席禮儀

2020-12-24 小頁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潮式筵席有一整套禮儀,這種禮俗不但細緻,而且近於苛刻繁瑣。舊時宗族在祠堂宴客或大戶在廳堂宴客,在桌位。上便有許多講究:比如不許露大,不許用圓桌、長桌而必須用四方桌(八仙桌),桌面的木紋必須裡外向(如果木紋橫向,便成了喪事桌)等等。在安排席次和桌位上,也有一套規矩。一般以面向正門的一方為上方,地位最尊。如同時設有多席,則當中的一席為主席,其餘的安放在主席兩旁。在同一席面上,最尊貴的客人在東一位,然後按西一位、東二位、西二位的順序排下去,又叫酒瓶位,上菜就從這裡遞給主人,然後由主人捧置桌上。這樣的席次和桌上的座次一般是不能逾越的,特別是主席和主席上的東一位。

潮式筵席

東一位又叫大位, 有資格坐上這個位子的客人便叫「坐大位」。他不單享受最大的尊崇,還成了這場筵席的指揮。什麼時候舉杯,什麼時候下箸,什麼時候食畢離席,全席的人都要唯他「馬首是瞻」。這個「坐大位」的人選準了,一切都能夠井然有序地進行;選得不對,就可能引出糾紛或是麻煩。排定座次的工作相當複雜,雖然不像「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或者當今大會安排主席團座位那麼敏感,但也要處處考慮周到。一般來說,先考慮客人的社會地位,再考慮客人是外姓外族或本姓本族(對外姓外族應給予禮遇),在本姓本族中再考慮參加者的年齡、輩序、親疏,反覆權衡比較,才能找出一個最佳方案。在筵席進行當中,禮節也多而繁瑣。比如出菜,如是一道白切雞(切碎後仍搭成雞的形狀),雞頭必須對著東一位,以示尊敬;而作為主客的他在動箸時卻必須把雞頭稍稍撥偏,以示謙遜。

筵席

一般客人則隨著主客的動筷而動筷,不能超前出手。再比如斟酒,必須是主人親為。斟酒時應用雙手,一隻手拿住酒壺把,另一隻手輕扶壺身,將酒為客人緩緩斟下至滿。東邊的斟過了,轉向西邊,斟酒者也必須換手,保持身子在原地基本不動,不能繞來繞去。作為客人,進食中如果出現了不敬或不雅的行為,如大呼大叫、蹲坐、搶食、用筷子尖指向旁人等等,那都是不能容許的。以上說的這一些潮汕筵席禮俗還不是全部,潮汕不同縣市甚至不同鄉鎮還有一些獨特的禮俗,沒有必要一羅列。總之,要是你參加過這樣的筵席(這還不包括筵席前的迎客、筵席後的送客等禮),或許會更體會得出「潮雖小民,亦知禮義」以及「海濱鄒魯」這類評價的意義。

斟酒

隨著時間的流轉和社會風氣、人的觀念的發展變化,如今潮式筵席上已經沒有那麼多的繁文縟節,但是尊敬客人尤其是主賓,筵席上賓主雙方都儘量做到彬彬有禮,這一切好的風氣還是繼承了下來,從而充分發揮了飲宴的社交功能和親和作用。我國古代舉行飲宴非常重視創造美好的環境氣氛。比如唐代為新科進士舉辦的曲江宴,地點選在曲江。曲江在今西安市東南郊,秦、漢時是「上林苑」的所在地,此處有泉有池,風光十分秀麗。時間定在暮春,此時柳綠花紅,櫻桃初熟。飲宴中人們且宴且遊,或泛舟而行,或馳馬於道。長安城的平民士女,也常常趕來看熱鬧,形成「綺陌香車似水流」的景象。飲宴中還有音樂助興,所謂「笙聲盡鬥奢」,「柳色簫聲拂畫樓」,把歡樂祥和的氣氛推向最高點。

飲宴

當然,這樣高規格、大規模的遊宴活動,一般平民是享受不到的。潮州筵席也比較重視環境囚素。一般舉辦筵席,都要注意挑個好日子、好地點。規格較高的潮州菜館,更要設法布置得高雅堂皇。除了現代化裝修外,還要裝飾以名家書畫或精美的潮州木雕、潮州彩瓷,使得客人一進入室內便沉浸在濃鬱的潮汕文化氛圍裡。廣州有名的東方賓館餐館前廳,便裝嵌著一幅巨型潮州金漆木雕《大觀園》,亭臺樓閣、人物器用,都雕刻得非常生動細緻,顯得維容華貴。有些潮州菜館還在進餐中播放悠揚柔曼的潮州音樂或者聘請一些藝人當場奏兒首箏曲或者其它細樂,頗有一點「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的味道。

潮州菜館

除了外部的時空環境外,潮州筵席還比較注意席面環境,即盛器杯筷都講究精潔。潮州從宋代起便出好瓷,五金手工藝品也極其精美。據張廉明《孔府的滿漢全席餐具》一文介紹,山東曲阜孔府至今還保存著一套銀質點銅錫合金的滿漢全席餐具,其形制仿古代青銅食具,總數達404件,可以用來上196道菜。從器底的印鑑「潮陽店住汕頭顏和順正老店真料點銅」、「楊家義華點銅錫」來看,斷定這套餐具是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71年)汕頭、潮陽銀匠藝人楊義華等人的作品。我們以為說這套餐具製作於乾隆時期恐不確,因為那時還沒有出現「汕頭」這地名,但將它斷為清代晚期潮汕的出品則是不誤的。據稱這套餐具除造型奇特生動外,還鑲嵌有各種玉石、翡翠、瑪瑙、圳瑚等珍貴飾件,器外還雕上花卉圖案及吉祥字樣,堪稱是國寶級的傑作。由此可見清代潮汕製作餐具已經達到極高的水平。有了這麼好的條件,潮州筵席自然也易於作到「美食」與「美器」的統一。

汕頭菜

潮州筵席菜餚精美,結構完整,品位較高,這是它的優點,但是也有過於追求豪華、歷時過長、成本過高的缺點。結合近些年來奢靡之風漸盛,公款吃喝屢禁不止的社會不良風氣,不少人提出了筵席改革的主張,這是不無道理的,也是具有現實意義的。但是如何進行筵席改革,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主張,短時間內恐怕較難統一。既然這是一個涉及社會生活社會風氣的大問題,我們期望廣大社會人士都來參與調查研究,參與討論,參與提意見,以期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我們認為,筵席改革的基本原則與基本思路應當是,從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民情出發,科學地指導與調整飲食的消費,切實保證食品的營養衛生,保持潮州菜風格的獨特性、口味的豐富性、配菜的科學性、待客的禮儀性,摒棄過於追求豪華的傾向,努力樹立時代的新風尚。

參考資料《中國飲食》

相關焦點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中國餐館能夠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個孤立和偶然的現象,其中的原因與中國飲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中國歷史飲食文化,一方面,正如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美食家袁牧所云,它是一門須「先知而後行」的「學問之道」;另一方面,它也是包含飲食、美器與禮儀、食享與食用等多重文化內涵的一門「綜合藝術」。在飲食方面,無論是古代或現代,它都是與國情、民情相適應的。
  • 分餐:古已有之的中華飲食文化
    其實,在歷史上,中國曾是世界上最早實行分餐制的國家,而西方文明中最早的飲食文化則是合餐。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詞,本身就帶有分餐的意思。「筵席」之上分坐分食,體現的是一種禮儀——「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坐在筵席上吃飯得有規矩。在西周燕饗國賓、冊封、祭祀等重大場合,從入席退席的順序、座次尊卑,到席間禮儀,處處都有嚴格的區分。如《禮記·禮器》裡的「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又如《論語·鄉黨》裡的「席不正,不坐。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
  • 飲食文化:通過中西方餐桌禮儀對文化差異進行研究
    中西餐桌禮儀的差異,深受中西方社會文化,歷史文化及其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使兩種文化的距離相差甚遠。在中國,任何一個宴會,不管是什麼目的,都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勢。
  • 中國禮儀文化,傳統五禮(五)——嘉禮
    嘉禮為古代禮儀中內容最豐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襲,下至鄉飲酒禮,婚冠、賀慶等無所不包,其最主要的內容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xiǎng)之禮,脤膰之禮,賀慶之禮,即位改元禮等。關於嘉禮,鄭注云:「嘉,善也,所以因人心所善者而為之制。」嘉禮旨在規範秩序與導正人心。《周禮》中嘉禮的幾項內容,後代也有不少變化。
  • 梁實秋《人間食色,至味清歡》:從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說開去
    梁實秋《人間食色,至味清歡》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的特色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物質層次、行為層次和精神層次。梁實秋在書中的描寫細膩生動,層層遞進地展現出中國傳統飲食獨有的文化魅力。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主要表現方面:中國飲食文化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穩定的結構體系如果從北京人發明火併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飲食文化創造開始算起,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歷程到今天已有四五十萬年的歷史了,這是一部源遠流長、起伏有致、環節完整、從未間斷的歷史,可以自豪地說,僅此一點,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可以與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並論。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它的發展成熟階段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一般意義來說,中國飲食文化經過三代時期的逐步完善,基本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具有獨特內涵的文化體系,包括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的有機結合。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魚鮮類食物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魚圓,又名魚氽,是楚鄉湖北江漢平原著名的傳統佳餚,為鄂菜中的佼佼者,亦特別為湖北人民所喜愛。雞湯如清代大型飲食專著《調鼎集》就收有多種魚圓的制食法,自古以來,魚圓菜餚的烹製,已成為湖北廚師獨一無二的拿手佳作。
  • 高考作文寫作專題「傳統文化」:文化禮儀與文化(漢語言文字)傳承
    連川普的小外孫女都能流利地背中國古詩、唱中文歌曲,可見中華文化的魅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不僅有利於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而且有利於世界了解中國,提高我國的文化競爭力,增強民族自信心。讓傳統文化火起來。傳承傳統文化需要藉助新技術手段,實現完美的「穿越」。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粵菜形成與發展
    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過程是受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飲食文化的發展也不例外。其發展過程是一個由多種社會歷史因素制約的動態過程。除此以外,飲食文化的發展還受著自然環境變化的制約。這除了形成各地區相互間的差異以外,還形成了飲食文化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步趨勢一致,但進程並不完全一致的運動規律, 粵菜就是按這樣的客觀規律發展起來的。
  • 從古人「分餐制」談起——分析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制度
    從這個小故事中不難看出,春秋戰國時期的筵席已經開始實行「分餐制」。而且極有可能是從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飲食禮儀。 「分餐制」其實只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小分支,自周朝設立禮儀制度之後「周禮」受到自上而下的推崇,既規定了王公貴族的飲食禮儀,同時也將民眾的飲食行為納入「禮」的範疇。
  • 從《舌尖上的中國》談飲食文化的傳播意義
    在中國人看來,飲食乃是一種直接從生命體驗角度享受對象、接納對象的過程,它既是對生命歡樂的領受,更是情感的交流、心靈的寄託。尤其是在涉及民眾生活的人生禮儀、傳統節慶和人際交往的宴飲活動時,其體現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價值如對天人合一的追求、對和諧圓滿的嚮往、趨吉避兇的祈福心態、其樂融融的倫理情趣、五味調和的審美心理都熔鑄在各種各樣的飲食儀式中,雖歷盡歲月滄桑,至今卻仍以頑強的生命力普遍存在著。
  • 用英語講中國傳統文化
    原標題:用英語講中國傳統文化   近日,百餘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和中國學生歡聚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通過微視頻大賽的方式,用英語講述一個個家喻戶曉的中國文化故事
  • 長興校園快訊丨製作健康美食•學習用餐禮儀•感受飲食文化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本著「教育源於生活,生活融於教育」這一理念,和平幼兒園琛磧分園把「舌尖上的美味」帶進了班級,帶領孩子們感受中國春、夏、秋、冬四季交替間中國飲食文化的變遷。》,讓幼兒了解了祖國各地的傳統美食,了解家鄉的傳統飲食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節日文化,對它開發利用
    本文乃作者小節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簡而言之,研究民族節日文化就是為了開發利用它。稍說複雜點,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哲學觀、文化觀來調查研究節日文化的起源、發展、現實表現、發展趨勢以及內在規律,依據研究成果制定政策,指導工作,弘揚優秀文化傳統,促進節日文化的繁榮,為社會主義雙文明建設服務。
  • 留學英國的中國女孩:中國傳統文化在英國很「潮」
    鄭州女孩告訴你:中國文化在英國走紅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鈞彥「我來英國將近一年了。在英國雷丁大學SMA中心就讀金融專業的鄭州女孩滿云云號召她身邊來自香港、深圳、上海、武漢、鄭州等地的中國留學生參加了河南手機報發起的《我在外國看祖國》視頻錄製,看看他們眼中祖國的模樣。
  • 大學生自創自辦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教育體驗展開幕
    與一般展覽不同,該展覽以情境化、沉浸式、多重感官互動等「穿越式」體驗,來實現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教育功能,配合移動新媒體與影像,給大學生帶來線上線下全方位的禮儀科普。展覽吸引了在華東師大就讀的,來自世界各國的諸多留學生們。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各地餅的由來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纏絲餅,又名「相思餅」。雲夢城各個飲食店,便提前生產製作出大批「摳爐餅」,以應屆時之需。建國以後,打倒了「神權」,從此,外地到雲夢雲臺山敬香的風習嗄然而止。朝拜祖師菩薩的廟會雖然銷聲匿跡,但「摳爐餅」作為一種著名小吃, 卻一直被繼承流傳下來,至今仍然受到人們的喜愛。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桂花鮮慄羹等名菜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桂花鮮慄羹」是杭州地方的傳統美食。桂花鮮慄羹散燴八寶,系荊州古城江陵「聚珍園」著名的筵席甜菜。這一傳統名特飲食品,它是以顆長「三粒寸」糯米,配以蓮子、紅棗、薏仁米、瓜子仁、蜜櫻桃、蜜金桔、蜜桂花、蜜冬瓜條等八種特產原料,先製成八寶胚,再經用白糖和熟豬油散燴而成。成菜「八寶」色彩豔麗,風味滋美獨特。散燴八寶這一荊楚名饌,歷史悠久。且此美饌具八珍之味,清香甜潤,點餚並用,確實名不虛傳,為廣大食客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