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節日文化,對它開發利用

2021-01-08 美食豬豬說

本文乃作者小節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簡而言之,研究民族節日文化就是為了開發利用它。稍說複雜點,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哲學觀、文化觀來調查研究節日文化的起源、發展、現實表現、發展趨勢以及內在規律,依據研究成果制定政策,指導工作,弘揚優秀文化傳統,促進節日文化的繁榮,為社會主義雙文明建設服務。

節日文化研究是多種學科研究不可缺少的重t要內容民族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綜合表現和縮影,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研究民族學、民族史、民俗學、宗教學、民族民間文藝、民族服飾、民族禮儀、民族飲食及民族經濟和民族心理等,若不研究節日文化,都不能說是全面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出科學完整的結論。

民族服飾

節日文化研究能為黨和政府提供制定有關民族政策的依據大量的民族節日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和繼承下來的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其存在有其複雜的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同時,民族節日對民族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毛澤東根據這些客觀實際,提出了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應被尊重」(《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的科學論斷,黨根據民族實際情況制定了民族政策與宗教政策。假若沒有對實際情況的了解,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政策指導。

節日都具有群眾性,不論是弘揚好的傳統,還是改造壞的習慣,都需要有群眾參加,這就需要堅持兩條原則:一條是群眾的實際需要;一條是群眾的自覺自愿。不進行研究,就無法懂得群眾是否需要和是否自願。越是傳統的東西,越需要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否則就會惹出許多麻煩來。蘇聯的解體有多種原因,但是對待民族問題上的原因絕不可忽視。

弘揚好的傳統

只有從少數民族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平等互助、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制定出正確處理民族關係、宗教問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政策,才能促進民族團結和實現共同繁榮進步。

節日文化研究有利於指導民族文化的揚棄工作節日文化的內容複雜而豐富,但它絕不是超階級的和純粹優秀的,魚目混珠、瑕瑜並存的現象很多。因為許多節日產生於舊時代,有許多活動是剝削階級與勞動人民都參與的,即在形式上都能接受或容忍的,所以必須加以分析研究。誠如毛澤東所說:「中國在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敢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的必要條件,但是絕不能無條件地兼收並蓄。必須把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

民族節日文化

要想區別開來,達到正確揚棄的目的,就需要研究。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作為傳統文化一部分的民族節日,難免要顯示出其局限性和某些落後性,有的在自然發展過程中被淘汰,有的則需要通過宣傳教育和科學指導來改變。對節日文化的研究,正是將節日活動都引導到文明、健康、有益的方向上來,引導到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上來,所不可缺少的工作。要推動文化的發展,必須採用文化的手段,正如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一樣,以愚昧和粗暴的態度來對待文化事象,其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

節日文化研究有利於民族節日的開發利用民族節日作為民族文化的寶藏,有巨大的開發利用價值。首先,通過研究、總結和宣傳優秀民族文化,有助於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增強各民族的中華民族整體意識。

節日文化

其次,通過研究,發掘整理出優秀的文藝節目、遊樂活動及節日禮儀、飲食製作、工藝技術等,可以組織起綜合性、系列性的文化旅遊項目,廣泛吸引國內外旅遊者、投資者和學術研究者,起到為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服務的作用。第三,正確開發利用民族節日文化,在加強社會主義雙文明建設的同時,必然會引出提高民族人口素質的良好結果,即勞動者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了主觀世界,客觀環境的改變也影響到了人們思想意識和精神風貌的改變。關於對節日文化的具體開發利用。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優良傳統和崇高品德。

節日禮儀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和國際交往的日益發展,各族人民與外國人的接觸越來越頻繁;不斷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覺地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是十分必要的。民族尊嚴和民族自豪感建立在民族認同的基礎上,建立在民族團結的基礎上。假如民族內部離心離德,相互排斥,視對方為異己,就無法榮辱與共,休戚相關;沒有共同的尊嚴和自豪感,當然就更談不到去維護它。

中華民族本身是一支強大的物質力量,這支物質力量所擁有的強大精神財富,使它成為不可戰勝的偉大的民族。偉大的民族必然有偉大的胸懷和巨大的包容性,她善於學習和吸收國外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真誠地願意和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友好交往,共同發展;熱切地希望為人類的共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華民族

因此,黨和國家才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以推動美好的理想早日實現。但是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以及各階級文化和思想意識並存且極力表現自己的形勢,必須採取洋為中用的「拿來主義」,而不能張大嘴巴閉緊眼睛,給什麼吃什麼。封閉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自棄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我們既不是民族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民族沙文主義者。我們以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來指導我們的愛國主義,加強我們的民族意識,必然獲得更多的友誼和支持。

總之,經濟的發展為節日文化增光添彩,節日文化使經濟發展振翅生輝。這一相互促進的辯證關係,在旅遊業方面表現得最為顯明。

參考資料《中國節日》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節日的來源與分類
    前一種方法可以說是縱向統計,不論死活;後一種方法可以說是橫向統計,只算當今仍然活著的節日,而不論它的年代是否久遠,也不論它是土生土長的還是引進流入的。按照縱向統計的方法,筆者依照職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間節日文化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風俗辭典》、書海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風情大全》知識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族節日大全》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商業文化大辭典》等工具書及有關資料統計,我國56
  •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它的分類及特點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千姿百態,包羅的文化現象紛紜複雜,只有加以類別,才能更好地認識它、研究它。林耀華主編的《民族學通論》也有一章專述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民族文化」條目解釋: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於物質文化的內容;語言、文字、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屬於精神文化的內容。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節日文化,「春節」
    本文乃作者小節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傣族的「潑水節」,傣語叫「愣賀尚罕比邁」。「愣賀」是指傣歷六月,「尚罕」是年歲、壽歲,「比邁」是新年,可直譯為「六月新年」,意譯為「傣曆元旦」。傣歷以公元638年為紀元元年,以每年六月為歲首。
  • 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節日文化,它的封閉性和開放性
    另一方面,各民族交錯雜居,又導致了處於同一分布高度或同一生態、氣候條件下的不同民族易於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經濟模式、文化特色,節日文化的交流、滲透十分頻繁。各民族節日之間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象,一個民族的節日,往往可以吸引雜居於周圍的民族前來參加慶賀,形成開放、交流的狀況。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舞蹈種類及特點
    一般較流行的劃分法是:情緒舞與情節舞;少數民族舞與漢族民間舞(合稱「民間舞」或「民族民間舞)。小編說說少數民族舞蹈的特點。少數民族舞蹈藝術豐富多彩,所表現出的特點也五光十色,我們這裡所說的,僅僅是帶有普遍性的特點。民族特點。史達林說:「每一個民族,不論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屬於它而為其他民族所沒有的本質上的特點、特殊性。」
  • 畫給孩子的中國傳統節日,讓孩子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心靈得到滋養
    中國傳統節日,大都起源於先秦,有的還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節日最初與圖騰崇拜、祭祀有關,非常神秘;而神話故事又為節日增添了浪漫色彩,歷史典故又賦予了傳統節日深遠的意義,這些都是不可複製的精神文化遺產,蘊含著寶貴的人文思想。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親族稱謂
    傳統觀念以上四代以內和下四代以內為近親,以外為遠親。「文化革命"期間動輒查人祖宗三代的做法,表面上似乎比封建時代的「株連九族」的做法有「進步」,實際上,是對被整的人的一切親戚朋友都要進行迫害,遠遠超過了「九族」。親族稱謂,是以本人為中心,確定親族成員和本人關係的名稱。它是根據各代婚姻關係構成的男女雙方血緣關係排列的親族次序確定的。
  • 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節日文化,節日定義的比較與界定
    這是一個較為廣泛的概括,抓住了節日主題、傳承路線(即起源途徑)及社會活動日三個特點,但它對節日舉行的時間規定得較為靈活,這就使一些尚未定型的社會活動如體育、集會等也包括在節日內。我認為,這一定義的廣義性、包容性與西南民族節日文化是比較吻合的。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西南民族節日,它的五種類型特點
    如前面提到的貴州苗族參加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跳場」,本來是苗族過漢族農曆春節正月間的一項主要活動,既可以把它當作春節習俗看,也可單列出來作為主題明確的民俗節日。現今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以及許多民族重新恢復的節日都逐漸加重了集貿節日的色彩。這類節日的文化內核是促進產品流通,方便生產生活,保證家庭收人及日常開支,它還使社會經濟生活處於活躍的有序運轉狀態。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各民族服飾不同
    唐代時,雲南少數民族的絲織品種增多,技術有較大進步。據杜佑《通典邊防(三)》記載,唐初雲南洱海區域的少數民族「有絲麻女工蠶織之事,出絕絹絲布,幅廣七寸以下」,主要生產的是粗絲織品一絕絹, 至唐代中期已有所發展。
  • 校外藝術類小組活動融入傳統節日文化的創新策略
    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500份,收回478份,分析如下:一方面,關於對中華傳統節日認知程度的調查發現,31%的學生對非法定傳統節日外的如:重陽節、臘八節等並不了解。69%的學生對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及其節日名稱知之甚少。有43%的學生並不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符號及相應內涵。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不少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需要進一步加強。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蠟染、扎染和印染
    樹脂染法按傳統的方法,紅色用楊梅果汁,黃色用黃梔子碾碎泡水來塗。紅黃兩色和靛藍相逢,變成草綠、赭石等中間色調。成為南方少數民族罕見的多色蠟染。少數民族蠟染紋樣及其風格之所以取自銅鼓,源自於他們對銅鼓的崇拜。銅鼓使用於戰爭助威、婚禮、喪葬、祭奠、宴飲、狩獵、收穫、歡慶節日、報時、聯絡等場合,象徵著權力、富有和神聖。
  • 少數民族在傳統節日中享受千年不變的快樂
    新華網成都8月17日電  少數民族在傳統節日中享受千年不變的快樂   新華社記者苑堅、餘裡   當夜幕降臨,數十萬隻火把同時點燃,整個城市裡各民族的人們,都走上街道上,圍著篝火盡情地跳起「達體舞」,通宵達旦……這是在彝族火把節期間,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的一個鏡頭。
  • 中國節日新文創 讓節日裡的傳統文化基因「活起來」
    清華大學文創院執行院長胡鈺在21日舉辦的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上談到,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當代中國,我們可以從中國節日裡找到紓解焦慮的方子,找到身份認同的引子,找到聯絡世界的路子。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凝結著我國廣大民眾的文化血脈和精神情感。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戲曲的種類及特點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帶大家說說少數民族劇種概述。我國少數民族中有戲劇表演藝術形式的約20個民族,他們是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蒙古族、錫伯族、撒拉族、滿族、壯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毛南族、白族、佤族、門巴族、彝族、瑤族、仡佬族等。
  • 中國有哪些傳統文化節日?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2、元旦。公曆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
  • 中國傳統文化簡述
    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
  •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1、介紹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 文化傳承需用好傳統節日載體
    當傳統佳節和國慶節,雙節合體,人們所能體驗到的快樂心情似乎都是雙份的,對於家國情懷的理解和感受,也無疑會更加強烈,更加直觀,也更加深刻。人們為什麼要過節?首先是因為人們在勞作的同時,需要休息,需要身心的調節和放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離不開一個「吃」字,春節吃餃子,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等,大概也是源於此。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鍋鼎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人類飲食最早從採集野生植物和獵取動物開始,但是這種採食活動就像今天其他動物的採食一樣,完全出於生理的本能需求,還遠遠談不上什麼文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