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各民族服飾不同

2020-12-22 童哥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作為名貴衣料的一種,絲綢類織物在許多少數民族中也廣泛使用,且有悠久的歷史。漢晉時期,雲南境內的哀牢人就盛行「蠶桑」生產,這在《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是有確切記載的。唐代時,雲南少數民族的絲織品種增多,技術有較大進步。據杜佑《通典邊防(三)》記載,唐初雲南洱海區域的少數民族「有絲麻女工蠶織之事,出絕絹絲布,幅廣七寸以下」,主要生產的是粗絲織品一絕絹, 至唐代中期已有所發展。

據《蠻書●雲南管內物產》記載:「精者為紡絲綾,亦織為錦及絹。其紡絲人朱紫以為上服。錦文頗有密緻奇採。蠻及家口悉不許為服,原細不入色,制如衾被,庶賤男女許以披之。亦有刺繡,皆上綴波羅皮(虎皮)。俗不解織綾羅,自太和三年蠻賊冠西川,虜掠巧兒及女工非少,如今悉解織綾羅也。」

同質地粗糙、厚而疏的地絹相比,錦和綾的工藝要求更高,錦花色豔麗,質地考究,被視為絲織物之冠;而綾須用精絲紡織,且必須採用斜織法織造,質地薄而輕。

雲南少數民族的絲織品

因此,當時的許多部族都衣著絲織品。

《華陽國志。南中志》說「施蠻……男以繒布為縵襠絝」,「茫 蠻部落……紅僧布纏髻,出其餘垂後為飾」,「慄粟兩姓蠻、 雷蠻、夢……丈夫婦人以白繒為衣」。

新唐書( 南蠻傳)》也有同樣記載,說明唐代雲南少數民族使用絲織物已具有普遍性。這以後,南方少數民族種桑、養蠶、紡絲、織布的事實在歷代地方典籍中可謂「史不絕書」。如「黎錦」、「峒錦」、「壯錦」 、「瑤錦」等無不用絲織成。而現今南方少數民族所使用的絲織物,則主要由集市上購來,自己很少生產,這是為圖方便省事。

絲織物

值得強調的是,《後漢書 ●南蠻西南夷列傳》和《華陽國志》中有關哀牢人的「桐華布」、「幅廣五尺」,比中原漢民族的麻布布幅二尺二寬出一倍餘,用它製成貫首衣,穿著簡單而又寬鬆,適於住在熱帶或亞熱帶的人們穿著。東漢時,鄭純任永昌太守,曾與「哀牢夷人約,邑豪歲輸布貫頭衣二領,鹽一斛,以為常賦,夷俗安之」。「桐華布」 除自用、納賦外,還「賣與人」,產量已有剩餘。表明漢晉時期南方少數民族的棉紡織業居於全國領先地位。

漢晉以降,南方少數民族的紡織技術獲得很大提高,並對漢民族產生較大影響。例如,五代至元朝時期(公元907一1368年),海南島黎族的「薴麻,歲四番收採」(《輿論紀勝》);當地出產的吉貝(棉花)以及沉香、檳榔等土特產,通過漢族商販運銷大陸各地。黎族婦女紡織的「黎錦」、「黎幕」 、「黎單」等,「青紅道間」,花紋鮮豔,絢麗多彩,美觀實用,也遠銷至廣西桂林-一帶,深為當地人民所喜愛。

黎錦

還有被清人李調元在《南越筆記》中譽為「東粵棉布之最美者」的白疊布,早在北宋時就已在黎族聚居區出現。足見宋代時黎族人民棉紡技術和工藝就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宋末元初,年輕的黃道婆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到崖州。崖州的黎族人民非常同情她的遭遇,熱情地接納了她。當時崖州的棉紡織業十分發達,當地的黎族婦女以織「崖州被」著名,她們毫不保留地教黃道婆紡織技術、元成宗元貞年間(公元年),黃道婆返回故鄉後,便把從黎族婦女那裡學來的一套紡織技術傳授給當時松江府烏泥徑一帶的婦女。她結合實踐進行革新,製成軋棉用的新型攪車,彈棉用的粗弦大弓,以及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手能同時紡三根紗的腳踏紡車,大大提高了軋棉紡紗的效率。黃道婆把黎族婦女擅長的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各種技術,結合我國傳統的優良絲織技術,

黎族婦女zhi'bu

運用到棉紡織品上來,織成的褥、帶、悅等有花草、鳥獸、折枝、棋局等圖案花紋,粲然如畫,深得人們喜愛。黃道婆在棉紡技術上的傑出貢獻,凝成了黎、漢兩族文化交流的結晶。在頻繁的紡織生產過程中,許多少數民族形成了具有豐富社會內涵的獨具特色的習俗和節日,如苗、侗、瑤、布依諸族都有「植棉節」。據宋恩常、巖罕明《雲南西雙版納傣族社會歷史調查》稱:西雙版納景洪一帶傣族自己栽培棉花,大多數傣族女孩十一二歲便開始學習紡線,十六七歲便。開始學習彈棉花,十七八歲開始織布。傣歷十二月開門節便進人收穫季節,雨季結束,開始收棉花。婦女白天拾棉花,夜間紡線。姑娘們也隨著開門節的到來又得時機恢復談情說愛,從生產的收穫轉向婚姻的收穫。

傣族

幾個住地毗鄰、年齡相仿、性格相投的姑娘為了在夜晚共同紡線,通常要在她們房屋附近的空場上搭設「喊哄」,即公房。大寫的公房用圓木和竹皮鋪設成樓板,樓板離地約一米,置有樓梯以供上下。姑娘們在晚飯後便帶著自己的紡車、棉花盒到公房去,同時帶上煙、染牙用具、花生、蔗糖、桔子、柚子等糖果,作為來訪的男青年的食品。她們分別圍坐在燃著篝火的火塘邊,一面紡線,一面同來訪的小夥子談情說愛。一旦達到傾心的程度,姑娘便把紡車搬走,邀請小夥子到家裡的火塘處;如果這個公房僅有兩個姑娘,這時剩下的那個姑娘,即使一時還未找到稱心的來訪者,也只好收拾紡車回家。在這種情況下,剩下的小夥子如果不到其他的公房去拜訪姑娘,也可繼續留在原來的公房,甚至睡在這裡。在這期間,為了紡出織布所需的線,如娘們通常坊到雞鳴;而那些會吹笛子和會拉胡琴的小夥子,便用笛聲和琴聲為她們助興提神。

紡車

孟蔗的傣族當棉花收穫後,每個村落的未婚姑娘,包括已婚又離及少數死去丈夫的年輕寡婦,一般按年齡和性情結夥,夜晚在村落中的一些空地上紡線。她們為了御防夜晚的寒冷而又便於燒火,便在所佔據的空地四周,用籬笆圍起,並且安上供開關用的簡易草門。這種籬笆常常是與姑娘相好的男青年幫助圍建的,它要使用數月。姑娘們輪流供應燒火用的木柴和打掃內部衛生。男青年夜晚便攜帶毯子和竹笛,訪問自己所愛並歡迎他來訪的姑娘。一些姑娘為了招待來訪的男青年,便暗自多帶一個竹凳,供自己心愛的男性坐。在紡紗場地上,姑娘紡紗車的嗡嗡聲,同男青年吹笛的旋律自相配合。有的姑娘則停止紡線,與小夥子用毯子相裡密談,一直等到東方漸白,晨雞破曉,方才回家。

貴州貴定雲霧山一帶「海吧苗」的「花場」織繡談情亦頗具情趣。當地苗族將這一活動稱為「坐花場」,從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到十五,歷時半月。苗族「花場」以自然村寨為單位,每個村寨建一個,選擇在距村子五十米的向陽坡上。 「坐花場」從臘月開始做準備工作,寨上的姑娘們紛紛相約,上山砍箭竹和青藤,編織成竹柵,圍成方形或圓形的「花場」。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種類繁多
    苗族服飾究竟有多少種,先人們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並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如清代《黔苗圖說》曾畫過82種、大型文化書畫圖冊《百苗圖》畫過100種。《百苗圖》是苗族歷史文化演藝發展難得的文物佐證,是研究我國苗族服飾文化及民族風貌的重要古籍,亦是研究我國清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史料。
  •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它的分類及特點
    林耀華主編的《民族學通論》也有一章專述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民族文化」條目解釋: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於物質文化的內容;語言、文字、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屬於精神文化的內容。
  • 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分會場 | 少數民族服飾研究
    古代生活於西北地區的諸多民族是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共同諦造者,本文主要從西北民族的視角,依據史籍及與古代西北民族服飾圖像資料、服飾實物等史料,研究唐代及其之前的西北民族的毛皮質料、毛皮服飾技藝對於傳統中原漢民族的影響、毛皮服飾象徵意涵的變化,反映西北民族與中原漢民族在服飾技藝上的整合,為古文獻記載的西北民族與中原漢民族交往、交融、交流的史實起到對證補充,印證中華民族服飾文化體系多元一體的建構。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節日文化,對它開發利用
    節日文化研究是多種學科研究不可缺少的重t要內容民族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綜合表現和縮影,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研究民族學、民族史、民俗學、宗教學、民族民間文藝、民族服飾、民族禮儀、民族飲食及民族經濟和民族心理等,若不研究節日文化,都不能說是全面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出科學完整的結論。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服飾中的歷史情結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雲南元陽縣,哈尼族送葬女歌手搓厄厄瑪為人送葬時,要佩戴一種叫「吳芭」的頭飾。只有工匠始終保持民族本色。到「石七」後,三種能人才又純潔起來。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親族稱謂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感覺親族的涵義,與人們通常所說的親屬、親戚基本一樣,只是從範圍上有大小不同。親族指的範圍大,而人們通常所接觸的親屬範圍小,因而所理解的「親屬」範圍也就小。《禮記●大傳》:「六世親屬蠍矣。」指六世以內的血親為親屬。
  • 雲南民族文化行:哈尼族彝族傳統民族服飾
    哈尼族兒童傳統服飾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滕芸 趙芳薇):位於雲南省東南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口以哈尼族和彝族為主,傳統的民族文化締造了這一地區燦爛的文明。不同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民情風俗以及地理環境,造就了豐富多彩且各自獨特的民族服飾,特別是彝族支系繁多,每一個支系又有自己的民族服裝。每一種色彩,每一個配飾都是自然與人文的巧妙融合,服飾裡鑲嵌了歷史,融入他們各自的性格,更襯託出哈尼族和彝族人民的心靈手巧和對美好生活的願景。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在西域民族當中,也有著類似的樣式。並且,部分西域服裝的袖口也是斜裁縫製,與中原服裝的斜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西域民族服裝也沿襲著「十」字型平面結構中華一統的文化特質。將先秦兩漢時期中原與西域服裝剪裁結構加以比較,會發現一脈相承的大中華傳統服裝文化特質。雖然在面料幅寬一定的情況下, 中原人民與西域人民都選擇了「十」字的裁剪方式,但中原漢民族寬大的服裝注重的是道德禮儀功能,表現出物產豐富的農耕文化特徵,而西域的民族服裝地域性和實用性表現出他們的遊牧生活方式和強烈的節儉意識。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少數民族的帽子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上面,我們分類對我國少數民族的帽子及帽飾作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介紹。這裡,還將就「顧姑冠」、「喜鵲帽」、『鳳冠」、「雞冠帽」、「珠帽」、「鳳凰冠」等幾種頗具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的帽飾作專門的介紹。宋元時期蒙古族貴婦所特有的一種近似禮帽的冠帽。據說,可能源自匈奴、烏桓等古代民族婦女所戴的木帽。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中華民族含義,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此處的「中華」兼指傳統文化和具有這種文化的人民。作為地域名稱時,「中華」與「中國」含義相同,主要用來指內地郡縣地區和中原地區,與邊疆相對而言;當然國家統一時又指全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一詞作為一個譯詞傳入中國,但由於學術觀點不同,學術界使用「民族」一詞時所表達的含義並不相同。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指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各種人民共同體。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節日的來源與分類
    有的學者把多民族共同的節日,以民族成分的數目來當作節日數目,有的則只把它當一個節日來講。有的把同-一個節日的幾個不同叫法都算作節日數目,有的則只把它看作一個節日。有的把二十四節氣當作節日,有的則不把它們當節日。在一些民族地區,由於居住的分散,活動內容完全相同的節日,卻分期分批在不同地方舉行,到底應該算一個節,還是算多個節?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蠟染、扎染和印染
    樹脂染法按傳統的方法,紅色用楊梅果汁,黃色用黃梔子碾碎泡水來塗。紅黃兩色和靛藍相逢,變成草綠、赭石等中間色調。成為南方少數民族罕見的多色蠟染。古代史籍記載頗多的各種少數民族「斑紋布」,相當部分都用扎染工藝染成。其扎法,一般是在布帛上按照事先繪好的紋樣,把不受色的花紋部分疊縐、絞扎、串綴相縛或夾扎、撮疊,用針線縫緊扎牢,然後浸染。除蠟染和扎染外,許多少數民族還流行印花布的工藝。從紋樣設計、雕成模子到製成印花布,都由民間工匠擔任。印花布一般分為木模彩色印花布和鏤版藍印花布兩種。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舞蹈種類及特點
    古典舞按民族成分來劃分,那就是55個少數民族有55類不同風格的舞蹈。其中當然也有不少相鄰民族共同的難分你我的舞蹈。按內容來劃分,可以分為祭祀類、勞動類和生活娛樂類。一般較流行的劃分法是:情緒舞與情節舞;少數民族舞與漢族民間舞(合稱「民間舞」或「民族民間舞)。小編說說少數民族舞蹈的特點。少數民族舞蹈藝術豐富多彩,所表現出的特點也五光十色,我們這裡所說的,僅僅是帶有普遍性的特點。民族特點。史達林說:「每一個民族,不論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屬於它而為其他民族所沒有的本質上的特點、特殊性。」
  • 民族碰撞,文化交流:聊一聊宋朝服飾的演變過程
    在宋代,土耳其人和契丹人繼續入侵,在與宋朝的戰爭中,就是在當時的戰爭期間,契丹,突厥人和其他民族的服飾文化對宋代的服飾產生了影響。自從宋朝與周邊國家的戰爭平息並建立了社會互動關係以來,各個民族的傳統知識文化和服飾文化相互影響和滲透。在外來文化交流的影響下,宋代服飾逐漸豐富和繁榮。
  • 體驗民族服飾 了解民族文化 青島瑞安幼兒園開展特色迎新年活動
    瑞安幼兒園裡也有來自壯族、滿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的小朋友,為進一步加強幼兒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了解,使幼兒從小樹立「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意識,瑞安幼兒園結合民族團結為主題教育的系列活動,探索民族文化與幼兒園課程的最佳契合點,融合民族文化於課程資源,促進民族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得以展現和傳承。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戲曲的種類及特點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帶大家說說少數民族劇種概述。我國少數民族中有戲劇表演藝術形式的約20個民族,他們是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蒙古族、錫伯族、撒拉族、滿族、壯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毛南族、白族、佤族、門巴族、彝族、瑤族、仡佬族等。
  • 中國傳統文化簡述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2,民族特色。
  • 《民族文學》展現各民族燦爛文化
    目前,《民族文學》共擁有漢、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和朝鮮6種文版。《民族文學》少數民族文字版的誕生,呼應的是這樣一個現實: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存在著大量的母語寫作者和讀者。《民族文學》蒙、藏、維3個文版創刊後,深得母語作家們的青睞,更深受本民族讀者的歡迎。刊物走入了農村、牧區、學校和企事業單位。其中藏文版還發行到3750多座藏傳佛教寺廟,不僅擁有僧人讀者,還擁有僧人作者。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花披肩
    本文乃作劉雲溪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覺得苗族喜披的花披肩,愛穿的百褶裙,據說亦與苗族的先民蚩龍部落有關。披肩、百褶裙是苗族的古裝,也可能是遠古的遺制,在中國56個民族中幾乎皆有之。可是苗族的蠟染百褶裙及披肩更具有獨特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