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少數民族的帽子

2020-12-19 童哥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上面,我們分類對我國少數民族的帽子及帽飾作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介紹。這裡,還將就「顧姑冠」、「喜鵲帽」、『鳳冠」、「雞冠帽」、「珠帽」、「鳳凰冠」等幾種頗具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的帽飾作專門的介紹。宋元時期蒙古族貴婦所特有的一種近似禮帽的冠帽。據說,可能源自匈奴、烏桓等古代民族婦女所戴的木帽。「顧姑」,蒙古土語,譯為漢語有「罟罟」、「罟姑」、「固姑」、「括罟」、「姑姑」、「箍箍」等多種寫法,均為一物異名,取其同音。

宋俞琰《席上腐談》云:「鄉見官妓舞柘枝,戴一紅物,體長而頭尖,儼如角形,想即今之罟姑也。」

冠體狹長,五尺、二尺、三尺等說法不一。

我國少數民族的帽子

由此看來,一般製作顧姑冠,須備鐵絲、樺木、皮革、絹絨、硬紙、金箔乃至野雞的羽毛,然後用鐵絲和樺木做成骨架,外用皮、紙、絨、絹等裱糊,再飾以金箔珠花即成。1974年,內蒙古文物工作隊曾在四子王旗古墓中發現了許多完整的「固姑帽」,星長簡形,高約一尺,用樺樹皮圍成。外面包著花綢子,綴著各種珠子,有的頂上插著一根三四寸高的木棍兒,上端連著一個圓木珠,也有的插著許多藍孔雀羽毛。在顧姑冠的頂上配有飾物,其材料視冠者的身份而定。又據楊允孚《灤京雜詠》等書記載,由於顧姑冠冠體過長,插上翎枝等冠頂飾物後,長度又有所增加,所以婦女戴此冠出入營帳,只能將頭低下;乘輿外出,也只好將翎枝拔下。

帽飾

到了明代,蒙古族帽飾有了較大變化。鳳冠我國許多民族非常盛行的一種傳統帽飾。這裡以苗族和川康嘉戎藏族的鳳冠為例加以介紹。苗族鳳冠系由數百朵精緻的四瓣圓形小花扎於半球狀的鐵箍上,形成半球形冠。冠頂中央插有一銀鳳鳥,銀冠後面有三層冠尾銀帶,形似鳳的尾。三層冠尾銀帶均沿冠後沿排列,組成鳳尾狀冠尾,銀冠淨重可達二市斤以上。川康嘉戎藏族的鳳冠也很有特色。所謂鳳冠,內部實為牛毛所編織的一個圓環,這個牛毛圓環各部皆繞匝著珊瑚假珠,紅綠成色,內部牛毛遂不復見。套在毛環之上尚有一對大形銀箍子,箍子上鑲列三枚紅綠珊瑚,價值昂貴。鳳冠頗有重量,戎女戴在頭上,轉動並不容易,但覺巍然嚴裝。

蒙古族帽飾

雲南彝族部分支系帽飾之一種,因形似雞冠,故名。昆明郊區彝族支系撒梅人的雞冠帽主要靠刺繡和綴穗,黑底上繡著鮮豔的花紋,就像雄雞火紅的冠子。祿勸彝族甘彝姑娘戴的雞冠帽叫「吳柏" ,形似雞冠前面正中繡一隻雄雞。一般女孩要從六七歲戴到結婚,有了男性做伴,方可去之。紅河南岸的雞冠帽則用硬布剪成雞冠形狀,再用大小1200多顆銀泡鑲繡而成。珠帽傈僳族姑娘帽飾之一種。珠帽用較小的紅、白珊瑚或料珠串成條,直排在帽前部,帽頂部用貝殼或白料珠串起來做裝飾,帽後部則空出,也有的地方帽後部戴頭帕。整頂珠帽上串珠,紅、白彩珠相間,加上閃閃發光的金屬片,猶如一件精緻的工藝品。

雲南彝族

雲南峨山彝族少女帽飾之一種,一般帽頂做空,帽尖綴一銀泡,帽尾向後翹起,用黑白相間的布料做成,狀如喜鵲,故稱。帽子的周圍都用彩色絲線鑲成豔麗奪目的花邊,有的在正面鑲上一排碧綠的玉石小佛或銀制桂花作裝飾,更使喜鵲帽熠熠生輝。姑娘們有的讓長長的辮梢從翹起的帽尾後露出披在背上,有的辮梢盤在帽子上。

大理洱源縣鳳羽、鄧川一帶白族姑娘帽飾之一種。 清代至民國初甚為普遍,現僅部分山區流行。帽系用兩瓣魚尾形的帽幫縫合而成,帽身就像一隻鳳凰鳥,上覆以月牙形帽罩,兩邊鑲佛像和「長命富貴」的銀制牌,邊角鑲龍繡鳳,周圍釘滿銀泡,帽的前部為銀制的鳳凰頭帽花,後部呈魚尾狀。其來源,可能與雞圖騰有關。相傳,鳳羽有白王的避暑山莊和牧場,白王三公主常到鳳羽,喜與百姓朝夕相處,老百姓很喜歡她,鳥吊山的鳳凰便把鳳冠贈她作帽子。

雲南峨山彝族少女帽飾

更考」為布依語,意即我們常言的「假殼」,是布依族婦女婚後坐家時,必須改戴的一種以帽子為主的頭飾。舊時布依族有「不落夫家」的習俗。女子同丈夫完婚後須回娘家居住。為此,夫家須擇定吉日,由二三個中年婦女,攜帶用籜葉布殼製作一頂形如撮箕、前圓後矩的帽子,並搭以青布數層或花頭帕的「假殼"和一些雞鴨、菸酒,悄然潛人女方居室四周,待新娘外出不備之時,將新娘抱住,解開其髮辮,迅速將準備好的「假殼」戴在她頭上。

布依族

儀式結束後,新娘才告別父母,回到夫家居住。東漢以降,從這類包頭布中又演化出一種新款的裹頭巾一幅巾。 當時,不僅普通百姓多以幅巾裹頭,若干在野的士人亦有喜歡用幅巾裹頭的。及至魏晉,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中,不拘禮法的幅巾,反而更為流行。陶淵明「取頭上葛巾漉酒",史書中傳為美談。這時的平民出任官吏,還可以稱之為「解巾」或「釋巾」。晉代幅巾的形制,在南京西善橋東晉墓磚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中的山濤、阮鹹像上可以見到,與漢代幅巾的形制,相去不遠。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各民族服飾不同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作為名貴衣料的一種,絲綢類織物在許多少數民族中也廣泛使用,且有悠久的歷史。表明漢晉時期南方少數民族的棉紡織業居於全國領先地位。漢晉以降,南方少數民族的紡織技術獲得很大提高,並對漢民族產生較大影響。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親族稱謂
    由於歷史的延續和家族的發展,必然造成親族範圍的不斷擴大,所以在傳統的親族概念上,不僅有內容的限定,而且有範圍的限制。傳統觀念以上四代以內和下四代以內為近親,以外為遠親。我國少數民族的親族稱謂與漢族不盡相同,但是在越來越多的與漢族交往中,為了說明自己的親屬關係,少數民族同胞不是採取新創造民族語稱謂詞彙的辦法,而是直接借用漢語的稱謂法。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節日文化,對它開發利用
    節日文化研究是多種學科研究不可缺少的重t要內容民族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綜合表現和縮影,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研究民族學、民族史、民俗學、宗教學、民族民間文藝、民族服飾、民族禮儀、民族飲食及民族經濟和民族心理等,若不研究節日文化,都不能說是全面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出科學完整的結論。
  •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它的分類及特點
    林耀華主編的《民族學通論》也有一章專述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民族文化」條目解釋: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於物質文化的內容;語言、文字、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屬於精神文化的內容。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節日的來源與分類
    按照縱向統計的方法,筆者依照職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間節日文化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風俗辭典》、書海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風情大全》知識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族節日大全》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商業文化大辭典》等工具書及有關資料統計,我國56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帽飾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帽飾,是以帽子為主要食物的一種頭部裝飾。亦即利用獸皮縫合成帽形而帽之於頭,上。在我國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裝飾活動中,往往選擇不同料質。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戲曲的種類及特點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帶大家說說少數民族劇種概述。我國少數民族中有戲劇表演藝術形式的約20個民族,他們是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蒙古族、錫伯族、撒拉族、滿族、壯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毛南族、白族、佤族、門巴族、彝族、瑤族、仡佬族等。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舞蹈種類及特點
    若不是文化旅遊中作為民俗來表演,再把它們挖掘出來,恐怕是難得一見的。變化較少的是真正流傳於民間的民族舞蹈,它們又呈現出相對的穩定性。關於舞蹈的分類,要看依據什麼原則來劃分。按歷史階段,就只能按某個舞產生的時間來分,若按其存在的時間,必然重複,有許多舞蹈產生在古代社會,但至今仍活著。按歷史劃分的另一個方法,就是依照古代民族與現代民族的籠統概念。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蠟染、扎染和印染
    樹脂染法按傳統的方法,紅色用楊梅果汁,黃色用黃梔子碾碎泡水來塗。紅黃兩色和靛藍相逢,變成草綠、赭石等中間色調。成為南方少數民族罕見的多色蠟染。古代史籍記載頗多的各種少數民族「斑紋布」,相當部分都用扎染工藝染成。其扎法,一般是在布帛上按照事先繪好的紋樣,把不受色的花紋部分疊縐、絞扎、串綴相縛或夾扎、撮疊,用針線縫緊扎牢,然後浸染。除蠟染和扎染外,許多少數民族還流行印花布的工藝。從紋樣設計、雕成模子到製成印花布,都由民間工匠擔任。印花布一般分為木模彩色印花布和鏤版藍印花布兩種。
  • 昆明華邑酒店—雲南民族特色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完美結合
    洲際酒店集團是全世界知名的酒店集團昆明華邑酒店及度假村是洲際酒店集團洞悉中國高端消費者的細膩需求及中國顧客全新的消費觀念,極力打造全新的高端酒店品牌,酒店的設計、裝修、服務 、格局等都是注重融入雲南當地的特色民族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加國際管理文化各方面元素的完美結合
  • 貴州大學:體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做兩地文化溝通的使者
    貴州大學:體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做兩地文化溝通的使者發稿時間:2018-06-04 14:02:00 來源: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4日電(記者 李川 通訊員 宋洪慶 劉豔春)為貫徹落實中央對港工作方針,更好地推動貴州大學與香港高校教師、青年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中華民族含義,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定居在中國領土上的所有民族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此處的「中華」兼指傳統文化和具有這種文化的人民。作為地域名稱時,「中華」與「中國」含義相同,主要用來指內地郡縣地區和中原地區,與邊疆相對而言;當然國家統一時又指全國。
  • 民族社會工作的文化實踐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融合
    如何突破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實踐的行動困境?本文認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實踐亟需在個體日常生活議題的救助取向和宏觀戶籍制度、民族政策和管理體制調整與安排之間,建立起一種貫穿上下的中間層次的社會工作服務模式。國內外學者在探索族群服務時,大部分都將視角指向了文化視角,期望通過建立嵌入服務對象文化系統的實踐,應對其現實困境。
  • 寧德首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校園 培養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者
    寧德市體育局供圖本次活動以「民族團結一家親 共創和諧文明城」為主題,活動由寧德市體育局、寧德市教育局、寧德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聯合主辦。分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舉辦學校傳統體育工作圖片展、畲族文化展;畲族體育運動項目遊園活動;觀看畲族摔跤表演等活動。下半場,舉辦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暨體育器材捐贈儀式,民族傳統體育藝術匯演。
  • 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節日文化,它的封閉性和開放性
    各民族多呈大散居、小聚居狀況,小聚居又多是以若干小村寨相互毗鄰為一地理單元。另一方面,各民族交錯雜居,又導致了處於同一分布高度或同一生態、氣候條件下的不同民族易於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經濟模式、文化特色,節日文化的交流、滲透十分頻繁。各民族節日之間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象,一個民族的節日,往往可以吸引雜居於周圍的民族前來參加慶賀,形成開放、交流的狀況。
  • 少數民族教育要堅持文化回應教學
    少數民族教育要堅持文化回應教學 2015年07月15日 07: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朱羿 字號 內容摘要:7月 9—12日,「中國少數民族教育高層論壇」分別在西北師範大學和甘肅民族師範學院舉行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鍋鼎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人類飲食最早從採集野生植物和獵取動物開始,但是這種採食活動就像今天其他動物的採食一樣,完全出於生理的本能需求,還遠遠談不上什麼文化問題
  • 【共有家園】多元文化教育與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
    二、少數民族文化應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容共存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中, 有的民族消失了, 但其留下的民族文化卻始終影響著後代。這些民族所創造的文化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今天都具有極大的教育意義。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木餐具
    後來這些字有的出現了「木」字旁和「金」字旁,是文字隨社會文化的變化而變化,反映了從木質餐具發展到金屬餐具的歷史。中國少數民族使用木質餐具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甚至發展出對木質餐具的特殊感情和觀念,這些木質餐具至今還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場合使用。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種類繁多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在我國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如清代《黔苗圖說》曾畫過82種、大型文化書畫圖冊《百苗圖》畫過100種。《百苗圖》是苗族歷史文化演藝發展難得的文物佐證,是研究我國苗族服飾文化及民族風貌的重要古籍,亦是研究我國清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史料。1984年,小編在貴州苗族地區採訪調查時畫過和拍攝過99種服飾和民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