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上面,我們分類對我國少數民族的帽子及帽飾作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介紹。這裡,還將就「顧姑冠」、「喜鵲帽」、『鳳冠」、「雞冠帽」、「珠帽」、「鳳凰冠」等幾種頗具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的帽飾作專門的介紹。宋元時期蒙古族貴婦所特有的一種近似禮帽的冠帽。據說,可能源自匈奴、烏桓等古代民族婦女所戴的木帽。「顧姑」,蒙古土語,譯為漢語有「罟罟」、「罟姑」、「固姑」、「括罟」、「姑姑」、「箍箍」等多種寫法,均為一物異名,取其同音。
宋俞琰《席上腐談》云:「鄉見官妓舞柘枝,戴一紅物,體長而頭尖,儼如角形,想即今之罟姑也。」
冠體狹長,五尺、二尺、三尺等說法不一。
由此看來,一般製作顧姑冠,須備鐵絲、樺木、皮革、絹絨、硬紙、金箔乃至野雞的羽毛,然後用鐵絲和樺木做成骨架,外用皮、紙、絨、絹等裱糊,再飾以金箔珠花即成。1974年,內蒙古文物工作隊曾在四子王旗古墓中發現了許多完整的「固姑帽」,星長簡形,高約一尺,用樺樹皮圍成。外面包著花綢子,綴著各種珠子,有的頂上插著一根三四寸高的木棍兒,上端連著一個圓木珠,也有的插著許多藍孔雀羽毛。在顧姑冠的頂上配有飾物,其材料視冠者的身份而定。又據楊允孚《灤京雜詠》等書記載,由於顧姑冠冠體過長,插上翎枝等冠頂飾物後,長度又有所增加,所以婦女戴此冠出入營帳,只能將頭低下;乘輿外出,也只好將翎枝拔下。
到了明代,蒙古族帽飾有了較大變化。鳳冠我國許多民族非常盛行的一種傳統帽飾。這裡以苗族和川康嘉戎藏族的鳳冠為例加以介紹。苗族鳳冠系由數百朵精緻的四瓣圓形小花扎於半球狀的鐵箍上,形成半球形冠。冠頂中央插有一銀鳳鳥,銀冠後面有三層冠尾銀帶,形似鳳的尾。三層冠尾銀帶均沿冠後沿排列,組成鳳尾狀冠尾,銀冠淨重可達二市斤以上。川康嘉戎藏族的鳳冠也很有特色。所謂鳳冠,內部實為牛毛所編織的一個圓環,這個牛毛圓環各部皆繞匝著珊瑚假珠,紅綠成色,內部牛毛遂不復見。套在毛環之上尚有一對大形銀箍子,箍子上鑲列三枚紅綠珊瑚,價值昂貴。鳳冠頗有重量,戎女戴在頭上,轉動並不容易,但覺巍然嚴裝。
雲南彝族部分支系帽飾之一種,因形似雞冠,故名。昆明郊區彝族支系撒梅人的雞冠帽主要靠刺繡和綴穗,黑底上繡著鮮豔的花紋,就像雄雞火紅的冠子。祿勸彝族甘彝姑娘戴的雞冠帽叫「吳柏" ,形似雞冠前面正中繡一隻雄雞。一般女孩要從六七歲戴到結婚,有了男性做伴,方可去之。紅河南岸的雞冠帽則用硬布剪成雞冠形狀,再用大小1200多顆銀泡鑲繡而成。珠帽傈僳族姑娘帽飾之一種。珠帽用較小的紅、白珊瑚或料珠串成條,直排在帽前部,帽頂部用貝殼或白料珠串起來做裝飾,帽後部則空出,也有的地方帽後部戴頭帕。整頂珠帽上串珠,紅、白彩珠相間,加上閃閃發光的金屬片,猶如一件精緻的工藝品。
雲南峨山彝族少女帽飾之一種,一般帽頂做空,帽尖綴一銀泡,帽尾向後翹起,用黑白相間的布料做成,狀如喜鵲,故稱。帽子的周圍都用彩色絲線鑲成豔麗奪目的花邊,有的在正面鑲上一排碧綠的玉石小佛或銀制桂花作裝飾,更使喜鵲帽熠熠生輝。姑娘們有的讓長長的辮梢從翹起的帽尾後露出披在背上,有的辮梢盤在帽子上。
大理洱源縣鳳羽、鄧川一帶白族姑娘帽飾之一種。 清代至民國初甚為普遍,現僅部分山區流行。帽系用兩瓣魚尾形的帽幫縫合而成,帽身就像一隻鳳凰鳥,上覆以月牙形帽罩,兩邊鑲佛像和「長命富貴」的銀制牌,邊角鑲龍繡鳳,周圍釘滿銀泡,帽的前部為銀制的鳳凰頭帽花,後部呈魚尾狀。其來源,可能與雞圖騰有關。相傳,鳳羽有白王的避暑山莊和牧場,白王三公主常到鳳羽,喜與百姓朝夕相處,老百姓很喜歡她,鳥吊山的鳳凰便把鳳冠贈她作帽子。
「更考」為布依語,意即我們常言的「假殼」,是布依族婦女婚後坐家時,必須改戴的一種以帽子為主的頭飾。舊時布依族有「不落夫家」的習俗。女子同丈夫完婚後須回娘家居住。為此,夫家須擇定吉日,由二三個中年婦女,攜帶用籜葉布殼製作一頂形如撮箕、前圓後矩的帽子,並搭以青布數層或花頭帕的「假殼"和一些雞鴨、菸酒,悄然潛人女方居室四周,待新娘外出不備之時,將新娘抱住,解開其髮辮,迅速將準備好的「假殼」戴在她頭上。
儀式結束後,新娘才告別父母,回到夫家居住。東漢以降,從這類包頭布中又演化出一種新款的裹頭巾一幅巾。 當時,不僅普通百姓多以幅巾裹頭,若干在野的士人亦有喜歡用幅巾裹頭的。及至魏晉,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中,不拘禮法的幅巾,反而更為流行。陶淵明「取頭上葛巾漉酒",史書中傳為美談。這時的平民出任官吏,還可以稱之為「解巾」或「釋巾」。晉代幅巾的形制,在南京西善橋東晉墓磚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中的山濤、阮鹹像上可以見到,與漢代幅巾的形制,相去不遠。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