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種類繁多

2020-12-19 琴雪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認為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在我國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苗族服飾究竟有多少種,先人們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並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如清代《黔苗圖說》曾畫過82種、大型文化書畫圖冊《百苗圖》畫過100種。《百苗圖》是苗族歷史文化演藝發展難得的文物佐證,是研究我國苗族服飾文化及民族風貌的重要古籍,亦是研究我國清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史料。

1984年,小編在貴州苗族地區採訪調查時畫過和拍攝過99種服飾和民族形象。後來又到湖南、廣西、四川、雲南等省區的苗族地區調查,親眼看到和了解到的,加在一起達100多種。為何如此之多呢?一是支系多的原因;二是方言、土語的差別;三是各民族的相互影響;四是地區文化的差異;五是遷徙頻繁等歷史原因。

苗族服飾

由此,形成了其衣裙的長短、色彩的多寡,紋飾風格和部位及佩飾的不同,銀飾、髮髻的多樣等方面。這樣繁多的苗族服飾,能否把它們分為幾大類型?過去有人按俗稱如黑苗、紅苗、青苗、花苗、白苗等將苗族服飾分成若干種,這是不科學的。其中有些稱呼是過去統治者強加於他們的,是帶侮辱性的,現在應該加以糾正。況且俗稱也容易造成混亂,比如同一種服飾的苗族,在貴州俗稱白苗,在雲南則稱為青苗;在雲南稱為白苗,而在貴州又稱為青苗,等等。既然運用舊的俗稱來認識苗族服飾是不可取的,那麼今天如何將這五花八門的苗族服飾進行分類呢?

紋飾風格

小編在實地考察中發現:語言不同的苗族,其服飾亦不同。苗族分湘西、黔東川黔滇三大方言,方言的差別很大。方言下分次方言,次方言下分土語,土語下又分次土語,較為複雜,因而反映在服飾上的千差萬別。經查閱有關苗族語言方面的資料(主要是《苗族語言調查》),又同服飾情況相印證,認為各方言之間苗族服飾的差別,要大於方言內部幾個次方言之間的苗族服飾的差別;而一個次方言內部的幾個次土語之間的苗族服飾的差別又大於一個土語內部的苗族服飾之間的差別。各方言之間的苗族服飾的差別與語言差別是成正比的。語言有差異服裝亦不同;語言差異大,服裝的不同點更多,不管他們相距多麼近,均是如此。

服飾與語言的差別

如貴州臺江縣巫腳鄉的巖板寨與四登寨相距很近,但語言不同,服飾也有差異,類似的例子不少。苗族支系很多,由於歷史上頻繁的遷徙,使各支系交錯分布,因而在語言和服飾上都形成了各自的特點和風格。民族語言學家馬學良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談到:「我國許多少數民族語言、方言的劃分同民族支系的劃分有密切的關係,而且往往有等同的界限。或則一個支系是一個方言,或則兩個、三個支系是一個方言。所以我們用支系的劃分材料作為劃分方言的參考或印證方言劃分的結論,是個較為可靠和簡便的方法。」馬學良教授的分析,為我們考察。分析、劃分苗族服飾類型提供了較為科學的方法,因為同一支系的苗族之間,服飾肯定是基本相同或大同小異的。

貴州臺江縣巫腳鄉的巖板寨

從地理分布講,各種服飾及其相關的方言、土語往往是縱橫交錯,跨省跨縣的。就同一地區來說服裝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如貴州省的臺江縣有8種,鎮寧縣有l1種,普定縣有7種,大多數的縣不止二三種服飾。所以用行政區劃來歸納今天的苗族服飾,是無法科學地概括其各自的基本特點和風格的。因而小編參照方言,結合款式、風格,來歸納、劃分各類苗族服飾。儘管苗族服飾極為繁縟,但就一個方言區而言,若干種服飾則不論在款式和風格上,都有很多共同的特點,這種共同的特點和風格,就是進一步認識和了解苗族服飾及其工藝的重要客觀依據。

苗族服飾極為繁縟

小編經過多方考查和論證,對苗族服飾的分類基本上以苗族方言區為單位進行,就是講一個方言的苗族服飾作為一個型,這樣就可以把跨省、跨州、跨縣、跨鄉的風格相同的各類服飾歸納起來,然後在這個型裡面按款分式。在款式較一致的方言區,比如海南省的苗族,就只分型而不再分式,而款式十分複雜的方言區,如黔東、川黔滇等方言區,因款式多,就在型下再分若干式。原黔中南苗語區,雖已劃入川黔滇方言區,但因服飾情況比較複雜,又由於黔中南方言群的複雜性,所以單獨列出來,作為一個獨立性。

另外,在苗族服飾的分類中,還有如下的情況,如著相同服飾的苗族,極少或沒有同時操兩種語言的,而說相同語言的苗族,卻著不同的服裝,如貴州清鎮、惠水等縣苗族雖操一個次方言,但服飾有好幾種款式,分式時,則應該歸為一個式。當然分式時,亦應注意其服飾本身的款式、風格等特點,靈活掌握。又如畢節一帶(鴨池河沿岸)的苗族服飾分為兩種,語言方面亦有差異,可是從大局上觀察,二者比較接近,所以列為一個式就可以了。

畢節一帶(鴨池河沿岸)的苗族服飾

苗族不論遷徙多遠,大都保持原來的方言,也保持原來的服飾,如貴州的安龍、貞豐、興仁等縣的苗族,是清代時從黔東南遷去的,有數萬人仍講黔東方言,其服飾依舊保留黔東方言區的特點,為此應歸入黔東型為宜。再有一種類型服飾,跨幾個省、幾個縣,縱橫千裡,如雲南省馬關縣的苗族婦女,上穿大襟衣,下著繡花麻布褶裙的服裝,而從四川南部、貴州西北部到雲南東南部地區的苗族婦女也穿同類服裝,理應歸為一個型。

總括起來,苗族的服飾共分為五型二十三式。五行為湘西、黔東、黔中南、川黔滇、海南。二十三式有湘西型的花保、鳳松、古瀘三式;黔東型的臺江、雷公山、丹寨、丹都、融水五式;黔中南型的羅泊河、花溪、南丹、惠水安清、安寧六式;川黔滇型的昭通、畢節、開遠、織金、安普、江龍、丘北、古藺、馬關九式。型是以有代表性的地區命名的,式是以典型的縣市或特殊地段及兩個以上的縣市(地區)命名的。下 面對各型和式作詳細介紹。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節日文化,對它開發利用
    本文乃作者小節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簡而言之,研究民族節日文化就是為了開發利用它。稍說複雜點,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哲學觀、文化觀來調查研究節日文化的起源、發展、現實表現、發展趨勢以及內在規律,依據研究成果制定政策,指導工作,弘揚優秀文化傳統,促進節日文化的繁榮,為社會主義雙文明建設服務。
  •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它的分類及特點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千姿百態,包羅的文化現象紛紜複雜,只有加以類別,才能更好地認識它、研究它。、宗教]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 中國少數民族戲劇 中國少數民族美術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中國少數民族舞蹈 原始宗教 伊斯蘭教藏傳 佛教傣族佛教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舞蹈種類及特點
    一般較流行的劃分法是:情緒舞與情節舞;少數民族舞與漢族民間舞(合稱「民間舞」或「民族民間舞)。小編說說少數民族舞蹈的特點。少數民族舞蹈藝術豐富多彩,所表現出的特點也五光十色,我們這裡所說的,僅僅是帶有普遍性的特點。民族特點。史達林說:「每一個民族,不論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屬於它而為其他民族所沒有的本質上的特點、特殊性。」
  • 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分會場 | 少數民族服飾研究
    摘要:世代居住在海南島的黎族人民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獨特的自然環境與島嶼文化造就了黎族服飾別具一格的魅力,黎族五個方言區的傳統服飾至今保持相對完整,沿用最古老的織繡技藝,成為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的活化石。錦帶除了組成苗族服裝四大元素之一的腰帶之外,它對於上衣前身的封閉,繫緊纏繞百褶裙以及將綁腿布綁在腿上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於筆者的實地考察,除了錦帶具有的「綁、系」等實用功能之外,還將通過當地見到的實例、紋樣等來解釋它內涵的存在意義。另外,由錦帶的製作技術的觀點來筆者論述「織帶」與「織布」之間的差異和其織造技術的發展區別,也描述生活環境和社會的變化對傳統技術的變動和影響。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戲曲的種類及特點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帶大家說說少數民族劇種概述。我國少數民族中有戲劇表演藝術形式的約20個民族,他們是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蒙古族、錫伯族、撒拉族、滿族、壯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毛南族、白族、佤族、門巴族、彝族、瑤族、仡佬族等。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各民族服飾不同
    唐代時,雲南少數民族的絲織品種增多,技術有較大進步。據杜佑《通典邊防(三)》記載,唐初雲南洱海區域的少數民族「有絲麻女工蠶織之事,出絕絹絲布,幅廣七寸以下」,主要生產的是粗絲織品一絕絹, 至唐代中期已有所發展。
  • 客家人的服飾文化
    客家服飾,顧名思義就是客家人的服飾。客家服飾是以中原文化元素為基礎,變化發展而來的文化藝術形式,是對客家人勤勞、樸實生活的詮釋客家服飾的種類繁多。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衫」指上衣,褲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元明時期藏族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自13世紀始,各地藏區與中原的聯繫更加緊密,這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體現。然而,元明時期藏族服飾的具體面貌如何,諸藏漢史籍仍語焉不詳。因此,我們只能從元明中央朝廷已對各藏區實行統轄的歷史前提出發,以元明時期服飾狀況為背景,聯繫這一時期為數不多的記載,並參考清代以後至今藏族服飾的特徵,來推測元明時期藏族服飾所發生的變化。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從戰國末的楚江陵到西漢初的漢長沙,馬山楚墓和馬王堆出土袍服都應該是深衣的快速流變過程中的一個剪影。將先秦兩漢時期中原與西域服裝剪裁結構加以比較,會發現一脈相承的大中華傳統服裝文化特質。雖然在面料幅寬一定的情況下, 中原人民與西域人民都選擇了「十」字的裁剪方式,但中原漢民族寬大的服裝注重的是道德禮儀功能,表現出物產豐富的農耕文化特徵,而西域的民族服裝地域性和實用性表現出他們的遊牧生活方式和強烈的節儉意識。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節日的來源與分類
    一種是中國從古到今(規定個「今」之時限),都過過哪些節;一種是,當今的中國都過哪些節。前一種方法可以說是縱向統計,不論死活;後一種方法可以說是橫向統計,只算當今仍然活著的節日,而不論它的年代是否久遠,也不論它是土生土長的還是引進流入的。
  • 上海有個傳統民俗文化展示村落,老物件種類繁多,堪稱民俗博物館
    說到上海崇明島,可能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國第三大島嶼、溼地比較有名、植被種類繁多、特色農副產品多、可體驗農耕樂趣的農場多、可品嘗新鮮的農家菜等等。然而它還是一個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的地方。今天要說的就是前幾天剛走訪過的上海江南三民文化村景區。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觀察也日益發展,向著廣度和深度展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這種建立在等級制度基礎上的「威儀」,與注重自然美的服飾傳統相結合,便形成了中國古代服飾既井然有序又色彩紛呈的獨特風格。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蠟染、扎染和印染
    樹脂染法樹脂染法在民國時期比較盛行,當時的《貴州通志》就有「以松油繪花於布,始加染色,去油成紋,以作服飾」的記載。少數民族蠟染紋樣及其風格之所以取自銅鼓,源自於他們對銅鼓的崇拜。銅鼓使用於戰爭助威、婚禮、喪葬、祭奠、宴飲、狩獵、收穫、歡慶節日、報時、聯絡等場合,象徵著權力、富有和神聖。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花披肩
    本文乃作劉雲溪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覺得苗族喜披的花披肩,愛穿的百褶裙,據說亦與苗族的先民蚩龍部落有關。披肩、百褶裙是苗族的古裝,也可能是遠古的遺制,在中國56個民族中幾乎皆有之。可是苗族的蠟染百褶裙及披肩更具有獨特的內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
    古典服飾裡襟地測量與復原,裡襟是指與右衽大襟重合所用的搭門部分。它從前頸點沿著大襟款式線、左側縫線到左側衩上端點停止。它的寬度根據功能的需要和布料情況而定。結構整一性是重縫紉輕裁剪的產物華服結構的整一性有 其相當複雜的傳統文化背景,因此這種獨一無二的結構樣式能夠延續綿延幾千年不是偶然的。更重要的是,通過考據和結構的復原,發現傳統華服結構整一性其實還是一個物理學上的命題。
  • 雲南民族文化行:哈尼族彝族傳統民族服飾
    哈尼族兒童傳統服飾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滕芸 趙芳薇):位於雲南省東南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口以哈尼族和彝族為主,傳統的民族文化締造了這一地區燦爛的文明。不同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民情風俗以及地理環境,造就了豐富多彩且各自獨特的民族服飾,特別是彝族支系繁多,每一個支系又有自己的民族服裝。每一種色彩,每一個配飾都是自然與人文的巧妙融合,服飾裡鑲嵌了歷史,融入他們各自的性格,更襯託出哈尼族和彝族人民的心靈手巧和對美好生活的願景。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及改良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無論是長袖還是短袖袍服,通過測量和結構復原的考據和我國歷史袍服結構形制對照,可得一個基本結論,即它們保持著傳統固有的「十
  • 昆明華邑酒店—雲南民族特色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完美結合
    洲際酒店集團是全世界知名的酒店集團昆明華邑酒店及度假村是洲際酒店集團洞悉中國高端消費者的細膩需求及中國顧客全新的消費觀念,極力打造全新的高端酒店品牌,酒店的設計、裝修、服務 、格局等都是注重融入雲南當地的特色民族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加國際管理文化各方面元素的完美結合
  • 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私立博物館22日開館
    館內一些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風格商品。12月22日上午,廣西首家少數民族服飾私立博物館——「舊裳新尚」博物館正式開館,少數民族專家學者與民族文化愛好者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舊裳新尚」博物館坐落於廣西南寧歷史文化街區——三街兩巷金獅巷52號,總面積約380平方米,由廣西壯錦山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英拉女士創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