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及改良

2020-12-14 翟姚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無論是長袖還是短袖袍服,通過測量和結構復原的考據和我國歷史袍服結構形制對照,可得一個基本結論,即它們保持著傳統固有的「」字型整一性平面體的連裁結構。有所改變的是,整體趨於合身,腰線更加明顯,下擺從寬擺、直擺到窄擺的變化。所謂清末民初華服固守最後的堡壘並不是指後邊這些,而是指保持著「」字型整一性平面體的連裁基本結構,這種結構才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它的合理性必須在那個時代、那個條件、那個思維方式下去解讀。我們不得不遺憾地承認,將當代的設計和古人的設計,即使是和清末民初的作品去加以比較,我們今天設計師的駕馭能力和恰如其分地反映時代的物質本性的技術與意識還不如古人。

女裝古典袍服

說改良旗袍是民初女裝的革命,其實它主要反映在結構上的革命。這就是它完全顛覆了「」字型整一性平面體結構模式,而變成了多元性立體分裁結構系統。在改良旗袍上出現了前和後、身和袖分裁,省的出現和省的處理已經完全立體化了。在服裝的結構認知上從一元到多元,從整體到分析,從平面到立體,這無論如何是個進步。但作為它的文化背景,材料的物理條件,最適宜的技術手段,改良旗袍與傳統袍服的結構孰優孰劣我們還沒有下結論的資格和時間。

改良旗袍

女裝袍服採用了最省料結構形式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門襟的遮蔽問題。由於縫紉時在門襟款式線兩邊要留出一定的縫份, 若不採取任何措施的話,底襟的接縫線就會外露,影響美觀。如果直接將門襟向上拉合蓋住接縫線,還會造成前領中心向右偏斜等問題。巧合的是,前領口偏斜的問題在短袖女子袍服上就有明顯表現,而另一件長袖女子袍服上卻不存在。從成品的測量過程中發現,底襟接縫上端點到領口右端點,長袖袍有2釐米,短袖袍有1.7釐米的距離,這兩個數據也基本。上就是領子前中心處門襟與底襟的搭合量。假設裁剪時在門襟開口處未有任何處理,那麼,通過實驗可以知道,如果縫紉後滿足成品的門襟與底襟搭合量(2釐米)的話,從衣身領口後中心到左前領口中心的長度AB將大於從衣身領口後中心到右領前中心長度AC至少2.5釐米。

女裝袍服採用了最省料結構形式

也就是說,以衣身領口後中心為基準,領口左右不對稱,並且有至少2.5釐米的差值。事實上,從測量的數據來看,短袖袍服的這兩個長度(以衣身領口後中心為基準,到領子左右端點的長度)確實不相等,左邊領口的長度大於右邊領口的長度,差值為2.6釐米,和我們實驗所得到的結果相近,並且這種偏差在外觀上很明顯。而長袖女袍領子的左、右兩邊卻是右大於左0.1釐米,完全可以忽略不計,認為它們是相等的,並且,外觀上也看不出長袖女袍的領口有任何歪斜。因此,基本可以確定,長袖女袍門襟、領口的剪裁處理與短袖女袍是不同的,否則不會有這麼大的差異。短袖女袍那樣處理的缺陷顯而易見,應該不是理想的剪裁方式。長袖女袍領口不偏不斜,門襟重疊處也很平整,說明它比短袖女袍門襟結構處理要好很多。除了從門襟處能夠看出長袖女袍比短袖女袍精緻之外,在面料和縫紉工藝上,短袖女袍都比長袖女袍差很多。

長袖女袍

那麼,這個看似簡單的門襟遮蔽問題究竟是怎樣處理的呢?在實物結構測量中得不到的答案,只能存在於裁剪或者縫製的過程中。民間老藝人有改變紗向的處理方法,但是具體的處理過程並不清楚。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種相近款式的剪裁方法,除了收有胸省、腰省,並且尺寸更加合體外,它的款式與我們的食物基本一樣:無中縫、右衽大襟、接袖。通過分析可以得到大體證實。這樣的處理,其實是微小改變衣身的紗向,結合歸拔的方法,做出門襟的搭合量。通過啟發,如果前片中心線是豎直紗向,單單傾斜後片的中心線,參照上述操作方法,也是可以實現的。這種處理也見於文獻紀錄。但是,這樣裁剪會使衣身的前後中心線偏斜。重新考察長袖女袍,其前片中心線沒有偏斜,後片中心線約偏斜0.5釐米。由於絲綢面料輕薄爽滑,這個測量結果很難說明什麼問題。

長袖女袍

回到實物上,仔細觀察長袖女袍的右領口,紗線被拔開的痕跡還隱約可見。因而裁剪時,右邊領口的拔開方法似乎可以肯定。雖然如此,由於時間久遠,又沒有足夠的證據,不能說實物門襟的處理採用的就是這種方法。它的剪裁過程究竟是怎樣的,還是不能肯定。而且,舊時老裁縫們各有各的手藝,彼此的技術細節絕對相同的可能性很小,並且手藝不輕易外傳,這件實物畢竟只是個體,出自何人之手不得而知。因此,也不可能對它的剪裁過程輕易下結論。但上面所說的解決方法至少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巧妙的思路。如果單從裝飾工藝的角度來思考的話,門襟的遮蔽問題還可以用裝飾邊來解決,或者寬一些的緄邊都能夠遮蓋。而且這種掩蓋非常符合中國古人的服飾心理,既要保持面料和服裝表面的完整性,無必要的衣縫越少越好;衣縫最好不要顯露,正所謂「天衣無縫」。因而,用飾邊掩蓋接縫不僅解決了問題,還美化了服裝。然而若毫無裝飾,就只能在剪裁過程中採用特殊的處理方法了。

中國古人的服飾

在女裝袍服的剪裁上,為了節約面料和保持面料的完整性,那個時代的裁縫師傅不惜花費心思來琢磨剪裁技巧,他們在-塊小小布料上表現出的智慧和耐心令人肅然起敬。正因為這種巧妙的處理,可以毫無疑慮地將整個衣身放在一個布幅之內,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約了面料。這是對中國勞動人民勤勞節約美德的最好注釋,也說明了中國傳統服裝剪裁結構具有的科學性。

女裝袍服在剪裁過程中經過這樣的結構處理之後,服裝成品的肩袖線向下微微傾斜,服裝成品是一個變形的「T」字一「」 型,與湖北江陵馬山,楚墓的素紗綿袍外形相近。並且,它們外形的相近都起於同一個原因一滿足門襟遮掩的需要。 清末民初女袍實物為了解決無中縫整裁時門、底襟的搭合問題,在剪裁過程中微小的調整服裝的紗向;而馬山楚葛素紗綿袍為了獲得足夠的門襟擁掩量,在縫紉的時候將衣身各個分片斜向拼接起來。二者雖然處理方式有所差別,但都可以看作是通過改變紗向達到門襟遮蔽的需要。這種通過紗向的微小處理滿足款式及實用性需要的裁剪思想和方法,在遠離民國時期的遠古,就為藝人所採用了。清末民初袍服實物的紗向處理思路,並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一種久遠歷史記憶在不同時代的再現,是古老技術思想在藝人中經歷時空考驗的默默傳承,是隱藏在中國平面式服裝中的一個非常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思想與技藝。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
    古典服飾裡襟地測量與復原,裡襟是指與右衽大襟重合所用的搭門部分。它從前頸點沿著大襟款式線、左側縫線到左側衩上端點停止。它的寬度根據功能的需要和布料情況而定。結構整一性是重縫紉輕裁剪的產物華服結構的整一性有 其相當複雜的傳統文化背景,因此這種獨一無二的結構樣式能夠延續綿延幾千年不是偶然的。更重要的是,通過考據和結構的復原,發現傳統華服結構整一性其實還是一個物理學上的命題。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喪服的民俗意味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可以想見,中國傳統服飾藝術中的民俗是非常豐富的,這些民俗的存在,使最初處於單純意義上的服飾行為,最終變得不再那麼單純,社會的意義、文化的意義經意不經意地被融入到了日常的服飾安排中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馬王堆出土袍服遠在周代,絲路上就有貿易往來。將先秦兩漢時期中原與西域服裝剪裁結構加以比較,會發現一脈相承的大中華傳統服裝文化特質。雖然在面料幅寬一定的情況下, 中原人民與西域人民都選擇了「十」字的裁剪方式,但中原漢民族寬大的服裝注重的是道德禮儀功能,表現出物產豐富的農耕文化特徵,而西域的民族服裝地域性和實用性表現出他們的遊牧生活方式和強烈的節儉意識。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維吾爾族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身材苗條的維吾爾族姑娘們喜歡穿紅、綠、黃、紫等鮮豔的衣裙,她們在跳舞時裙擺旋轉如盛開的花朵。維吾爾服飾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居住在和田地區的于田、民豐、且末一帶的婦女,有一種被稱作「塔裡帕克」的小帽和「箭服」的服飾獨具特色。
  • 復興之美漢服歸來 誰在傳承傳統服飾文化?
    近年來,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華服的群體人數日益增加,他們穿著中華民族元素服裝,推廣國學、復興傳統文化。為什麼要穿起中國傳統的服飾?同時,一些中老年人也參與到活動中,尤其是喜歡讀書、彈琴、寫毛筆字的老人家,「穿著漢服喝茶彈琴和穿著T恤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其實很多人都有一個古典文化的情結,但苦於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的限制,沒有機會穿著傳統服飾,我們的活動為愛好者們提供一個平臺和機會,讓大家在活動中釋放。」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川黔滇等型服飾特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川黔滇型服飾部位有衣袖、套袖、衣背、盤肩、衣襟、披領、後擺。黔西北一帶服飾我說說海南型服飾吧,它部位有衣領、衣袖、下擺。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哈尼族衣著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哈尼支系服飾紅河縣的哈尼族哈尼支系,自稱「哈尼」,他稱「哈尼」,主要分布於甲寅鄉雖同為一個支系,但因地域分布不同,服飾也有所差異。下面以甲寅鄉甲寅村哈尼支系服飾為例進行重點介紹,其他地區的不再一介紹。居於甲寅鄉甲寅村哈尼族哈尼支系婦女服裝式樣為長衣長褲型。主體顏色為黑色或藏青色,是紅河縣哈尼族古老的服飾之一,這套服飾受清朝滿式服的影響較大,女子穿上這套服飾別有一番韻味。上衣內著白色或藍色布質內衣,外穿黑色或青藍色無領斜襟長衫。腰部較寬,外衣長約90釐米,寬約60釐米。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這促成中國古代服飾追求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形式之美與內容之善的協調與統一,也使得中國古代服飾不僅具有珠玉璀璨、文採繽紛的外在之美,還具有表德勸善、文以載道的深厚文化內涵。同時,中國先民通過「四季花」與「節令物」等應景飾品進行情景模擬,構建出一幅生動和諧、時節有序、內外融合的生活圖景,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浪漫情懷和文化智慧,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在文化演進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參與意識。
  • BLACKPINK把帶火了改良韓服,來看傳統服飾的時尚涼爽演繹
    這套服裝匯集了許多韓國傳統服飾的元素,有人稱之為改良韓服,有人認為不能被稱為韓服。仔細觀察,這套造型四人穿的衣服都各不相同,但風格和諧統一。前襟和領口的設計是典型的東亞傳統服飾的風格,在韓服、漢服、和服中都常出現。雖然袖口不如正統古裝那麼誇張寬大,但也有進行一定的敞口處理,配合上絲綢類材質,看起來很是清逸柔美。
  • 清朝服飾,旗袍文化,款式多變
    旗袍在中國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現在走在大街上的人們穿著各式各樣的旗袍,但他們已經經過了時代的發展變化,改良了很多,從旗袍的初始設計來說其實已經不是嚴格意義的旗袍,只是還具有旗袍的元素而已。衣扣的變化,領子的變化,裙子長度的變化等等。
  • 弘揚傳統服飾之美—長安老子文化國學研究院國風服飾研創中心成立
    服飾就像錦上之花,使中國歷史顯得更加異彩紛呈,充滿活力;又像是一條貫穿古今的五色彩帶,為我們展示著一副5000年的風俗畫卷。國風服飾,即中國風格的服飾,是建立在5000年的文明史孕育的獨特中國文化基礎上,蘊含著大量中國元素並有著適應全球流行趨勢的服飾風格。國風服飾以中國傳統服飾作為靈感來源,同時融合傳統文化元素,表現出不同凡響的生命力。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觀察也日益發展,向著廣度和深度展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這種建立在等級制度基礎上的「威儀」,與注重自然美的服飾傳統相結合,便形成了中國古代服飾既井然有序又色彩紛呈的獨特風格。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元明時期藏族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自13世紀始,各地藏區與中原的聯繫更加緊密,這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體現。然而,元明時期藏族服飾的具體面貌如何,諸藏漢史籍仍語焉不詳。因此,我們只能從元明中央朝廷已對各藏區實行統轄的歷史前提出發,以元明時期服飾狀況為背景,聯繫這一時期為數不多的記載,並參考清代以後至今藏族服飾的特徵,來推測元明時期藏族服飾所發生的變化。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花卉、植物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由水鄉之地向西南。中南等地不斷地遷徒,苗歌中唱著:「日月向西走,江河往東行。我們的祖先啊!順著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來西方。西方萬重山,山峰頂著天,好地方就在山那邊。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以水利化農業佔主導地位的民族,總要尋找一個文化象徵或崇拜徽記,不管它是牛龍還是蛇龍,或是別的什麼。它們一旦被某一群體所認同,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凝固、現身在祭壇、神殿、文字、圖像、服飾等一切可以保存、傳達這一信息的文化符號之中。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種類繁多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在我國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苗族服飾究竟有多少種,先人們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並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如清代《黔苗圖說》曾畫過82種、大型文化書畫圖冊《百苗圖》畫過100種。《百苗圖》是苗族歷史文化演藝發展難得的文物佐證,是研究我國苗族服飾文化及民族風貌的重要古籍,亦是研究我國清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史料。
  • 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分會場 | 少數民族服飾研究
    古代生活於西北地區的諸多民族是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共同諦造者,本文主要從西北民族的視角,依據史籍及與古代西北民族服飾圖像資料、服飾實物等史料,研究唐代及其之前的西北民族的毛皮質料、毛皮服飾技藝對於傳統中原漢民族的影響、毛皮服飾象徵意涵的變化,反映西北民族與中原漢民族在服飾技藝上的整合,為古文獻記載的西北民族與中原漢民族交往、交融、交流的史實起到對證補充,印證中華民族服飾文化體系多元一體的建構。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發展,西方化、現代化的發展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20世紀60、70 年代至改革開放,是中國服飾藝術歷經從封閉徘徊向開放發展轉型的特殊時期。懷舊服飾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乃至文化的全球化、一體化發展趨勢的出現,中國服飾的現實形態正逐漸流露出同西方世界合流接軌的勢頭。
  • 「衣以載道,禮傳古今」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展走進義大利
    核心提示:由北京市政協主辦、北京服裝學院參與承辦的「衣以載道,禮傳古今」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展,於義大利當地時間11月26日下午在米蘭但丁街14號舉行開幕儀式。 由北京市政協主辦、北京服裝學院參與承辦的「衣以載道,禮傳古今」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展,於義大利當地時間11月26日下午在米蘭但丁街14號舉行開幕儀式。北京市政協代表團和義大利米蘭政府官員、中國駐米蘭總領事館、當地華人華僑、文化界人士、媒體界朋友出席開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