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喪服的民俗意味

2020-12-16 劉雲溪講文化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可以想見,中國傳統服飾藝術中的民俗是非常豐富的,這些民俗的存在,使最初處於單純意義上的服飾行為,最終變得不再那麼單純,社會的意義、文化的意義經意不經意地被融入到了日常的服飾安排中。基於這種情況,人們的服飾生活多多少少地要體現出「為社會穿著」、「為他人穿著」的傾向,即使到了服飾藝術生活最為寬鬆開明、自由審美、彰顯個性的現在,人們也免不了要在穿著上關照一下民俗,否則就難免會被他人認定為異類。

中國傳統服飾藝術

民俗儘管在發軔之初,是屬於個別的、偶然的行為,但後來卻成為了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東西,成為了某-社會的約定俗成,生活在這一社會中,如果不去遵守它,就少不了會被社會所不容不認。在當代中國的服飾藝術生活中,有一批生活在非主流文化狀態中的人們(如前衛藝術從業者中的一部分人),由於受西方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及頹廢思想、享樂思想的影響,他們刻意拋開中國服飾藝術的民俗傳統於不顧,以服飾生活上的怪行異舉,以那種西方嬉皮士化的裝束打扮,來吸引他人的注意,仿佛非不如此,則無以標識自己的前衛和浪漫。這種服飾現象是值得關注的。在中國傳統服飾藝術體系中,有一種頗為奇特的服飾,這就是喪服。所謂喪服,就是生者在其親屬或朋黨去世後,為了抒發悲痛的心情並表示對死者的哀思和紀念,而專門製作並穿著的服飾。

喪服

以往有許多學者在研究中國傳統服飾時,習慣於承襲舊說,將中國傳統服飾劃分為「吉服」和「喪服」兩大類,就像房宅被劃分為「陽宅」和「陰宅」那樣。在我們看來,稱說「吉服」、「喪服」是有特定的意義指向的,若以這兩類劃分來概括整個中國服飾則是比較牽強的。首先,吉服和喪服在劃分者那裡並非是等量對舉的一對概念。吉服的意思似乎是指喪服以外的所有服飾,可喪服以外的所有服飾用「」字來認定其性質並不是恰當的,也是無法涵蓋的。因為,首先在現實生活中,除了少數專門在喜慶之時穿著的服飾外,大部分的日常服飾是根本沒有吉、兇、善、惡之分的。

吉服

其次,喪服嚴格地說起來,其文化符號的功能要遠遠地超過服飾本意的功能,它是穿給活人看的,並非是為了滿足人保暖護體的實用需求。況且它的穿著時期是短暫的,無法和一般服飾相提並論。在中國服飾藝術發展受衣規服制制約的古典時期,喪服完全是作為一種既具有民間色彩又具有官方影響的純粹民俗而存在的。然而到了中國服飾藝術發展的現代時期,除了在港臺、東南亞及祖國大陸的一些農村,還有喪服規制的殘存外,喪服實際上已經根本不存在了。

喪服的原有功能實際上已經獲得了很大程度的內部整合,也就是說,喪服服飾中「」 的功能逐漸消解退化,「」的功能則精簡、集中了下來,這就是戴在左臂上的黑布黑紗以及胸前的白花(名為戴孝),如屬死者直系親屬無非是再腰系一條白色棉麻粗布帶,頭上再扎一塊棉麻白布巾。為了烘託哀悼死者的氣氛,一個比較通行的現代民俗就是,生者為死者守孝或生者弔唁死者時,忌諱穿著色彩豔麗明快、形制灑脫浪漫的服飾,而必須穿著色調黑暗渾濁、形制莊重嚴肅的服飾,然而所有這些服飾實際上都是平日生活中的服飾,並不是過去所說的喪服。

喪服

在20世紀以前,喪服作為民俗意味最為濃厚的一個特殊服飾系統,不僅在官方而且也在民間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實表明,實際上中國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別具特色的喪服。僅就中國古代官方認可的漢族喪服來看,其內容和形式的複雜程度就是非常強的。由於中國古代遵從儒家等級觀念,講求男尊女卑、長幼區分、內外有別,因此,漢族喪服也完全按照這方面的要求,劃分和排定了相應的輕重等級。即喪服依照宗法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將表示致喪程度不同的服飾由重到輕地依次劃分為斬衰喪服、齊衰喪服、大功喪服、小功喪服、緦麻喪服等五個等級系列,這被人們俗稱作「五服」

在現實生活中,「五服」的說法甚至被用來泛指同姓家族之間親屬關係的遠近。也就是說,「 五服」成了一個衡量血緣關係的基本標準,出了「五服」屬遠親,「五服」之內屬近親。「五服」 的每個等級的男子喪服大多由上衣、下裳、冠帽、鞋履及一些配件組成,女子喪服大多是上衣下裳連通。這些喪服的質料大多是粗麻類粗織物,取麻織物的本色(相當於白色)。元代以後,隨著棉花織布的出現,在等級較低的喪服中出現了用本色棉布製成的喪服。

五服

致喪等級越重,其喪服的質料質量就故意越差、製作工藝就故意越粗糙,越向輕等級過渡,越接近一般的日常服飾。在古代,正常情況下一般每個人一生至少要穿著喪服兩次以上,其中最主要的幾次就是每次三年的守孝期。如父喪,子為父服喪穿斬衰喪服三年;母喪,子為母服喪穿齊衰喪服三年;夫亡,妻為夫服喪穿三年斬衰喪服;天子死,諸侯為天子穿斬衰喪服三年。其他等級的喪服其穿著時間都逐漸縮短,死者與服喪人的關係也表現得逐漸疏遠,生者與死者的尊卑關係也表現得比較特別。

如妻亡,夫穿齊衰喪服;兄長亡,弟為之服喪穿著大功喪服;外祖父母亡,外孫穿著小功喪服;妻之父母亡,穿著緦麻喪服。由於親屬關係十分複雜,古代對於依照關係穿何種喪服,穿多長時間,都有很細緻的民俗約定,不允許有差錯和混淆。既然有這麼繁瑣嚴格的喪服規制,因此,在當時如果死去了一個人,尤其是死去了一個有些年紀的人,往往就是喪服系列大展覽,也就是說,旁觀者可以看到穿著各種等級和形制喪服的人們,因為死者的眾親屬同死者的關係大多都是不一樣的。

緦麻喪服

一般而言,歷史上喪服的應運必須遵循六大原則,所謂「服術有六,一日親親,二日尊尊,三日名,四日出入,五日長幼,六日從服」。「親親」,是按親屬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作為服喪輕重的標準;「尊尊」,就是依服喪者社會身份地位的尊卑貴賤作為標準;「名」,是以某種名義而為原來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服喪;「出人」,則是以宗族的歸屬來定服喪的輕重;「長幼」,即如子女未成年而死,父母為其服喪的降等規定;「從服」,是根據隨從某一種關係的人的喪服。中國是個禮儀之邦,是個講求仁義孝悌的國家,在傳統中國人的服飾生活中,用穿著喪服的形式來寄託生者對死者的哀思,是一種最具有悲天憫人意味的抒情方法,因此這種服飾民俗具有很強的中國地方民族特色。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服飾藝術》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
    古典服飾裡襟地測量與復原,裡襟是指與右衽大襟重合所用的搭門部分。它從前頸點沿著大襟款式線、左側縫線到左側衩上端點停止。它的寬度根據功能的需要和布料情況而定。結構整一性是重縫紉輕裁剪的產物華服結構的整一性有 其相當複雜的傳統文化背景,因此這種獨一無二的結構樣式能夠延續綿延幾千年不是偶然的。更重要的是,通過考據和結構的復原,發現傳統華服結構整一性其實還是一個物理學上的命題。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及改良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無論是長袖還是短袖袍服,通過測量和結構復原的考據和我國歷史袍服結構形制對照,可得一個基本結論,即它們保持著傳統固有的「十
  • 物質生活習俗中的服飾民俗
    再談一談服飾的產生與發展,它的起源說法有遮羞、禦寒、裝飾、宗教。雲南24個少數民族之一的獨龍族向來有紋面的傳統,來由其一是它被當作美的象徵,出嫁、成年禮的需要;其二是可以闢邪;其三是作為區別各個氏族或者家族部落的標誌;其四是防止北方察瓦龍藏族土司強逼獨龍女。傣族男性紋身,黎族女性紋身、紋面,主要圖案為幾何。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發展,西方化、現代化的發展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20世紀60、70 年代至改革開放,是中國服飾藝術歷經從封閉徘徊向開放發展轉型的特殊時期。懷舊服飾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乃至文化的全球化、一體化發展趨勢的出現,中國服飾的現實形態正逐漸流露出同西方世界合流接軌的勢頭。
  • 復興之美漢服歸來 誰在傳承傳統服飾文化?
    近年來,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華服的群體人數日益增加,他們穿著中華民族元素服裝,推廣國學、復興傳統文化。為什麼要穿起中國傳統的服飾?同時,一些中老年人也參與到活動中,尤其是喜歡讀書、彈琴、寫毛筆字的老人家,「穿著漢服喝茶彈琴和穿著T恤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其實很多人都有一個古典文化的情結,但苦於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的限制,沒有機會穿著傳統服飾,我們的活動為愛好者們提供一個平臺和機會,讓大家在活動中釋放。」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從戰國末的楚江陵到西漢初的漢長沙,馬山楚墓和馬王堆出土袍服都應該是深衣的快速流變過程中的一個剪影。馬王堆出土袍服遠在周代,絲路上就有貿易往來。
  • 湖北學子云支教:傳承民俗文化,感受傳統魅力
    (通訊員 向雪穎)民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燦爛的瑰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讓孩子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8月7日,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情暖京山」暑期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們給湖北省京山市羅店鎮的孩子們上了一堂以「民俗文化我傳承」為主題的活動課。
  • 金平縣水碓衝村的瑤族傳統服飾
    如今,瑤族婦女依然保留著紅布包頭的傳統。水碓衝村的瑤族服飾保留著獨特的風格,服飾面料用蠶絲自紡自織並通過藍靛染色而成,因近年來養蠶減少,村中無人織錦,所用面料大多是購買純棉布料。村中婦女善於刺繡,其穿戴服飾大都是自己縫製而成,瑤族姑娘一般從五六歲起就開始學習刺繡。
  • 傳統生活美學系列談|從一件漢服,看中國古典服飾美學的流變
    提到中國古典風格服飾美學,旗袍、唐裝早已深入人心,大眾對於漢服卻知之甚少,從對「漢服」概念的混淆,到漢服結構的名稱,都缺乏一定的理解,更毋需說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了。所謂「漢服」,指的並不是漢代服飾,而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衣冠、漢裝、華服。
  • 中國古典美學的文化基因
    中華美學精神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生長發育的,中國古典藝術、古典美學是其根本,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傳統農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統,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基礎。  傳統文化是傳而統之的文化,流傳長久說明其有著歷史合理性和時代適應性,在精神領域佔統治地位,說明其理論形式的完善與精緻,植根傳統文化的中華美學精神不僅與意識形態的顯性結構相合,也滲透到民族心理的潛意識層面,是集體無意識的共同傾向,得民心者得天下,不了解中國人的性情和訴求,難以服眾。  中國古典美學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為至高標準,在世界美學之林獨樹一幟。
  • 文化自信|課堂內外,她讓傳統文化鮮活入心!
    她熱愛中國古典文學和傳統文化,只要有時間,便手不釋卷,勤奮學習,寒暑假更是多次自費赴外地學習傳統詩文吟誦,能熟練掌握唐調、華調等多種傳統吟誦調。近些年,國家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她就想:能不能在學校開展一系列傳統文化活動,給孩子們播撒一點傳統文化的種子呢?由班級全員參與的「青葵國風社」就這樣誕生了。
  • 傳統文化與旅遊新觀念
    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旅遊活動中的重要內容,是一種極可寶貴的資源。安明海花臺勝開據國際旅遊專家們分析,目前世界旅遊業有一個新趨勢,即單純風光旅遊者日趨減少,民俗旅遊者越來越多,而探究民俗的遊客嚮往中國者尤多。他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異常仰慕,以期在東方求知、求新、求奇,找到足慰平生的美好回憶。
  • 中國傳統文化簡述
    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
  • 從一件漢服,看中國古典服飾美學的流變
    提到中國古典風格服飾美學,旗袍、唐裝早已深入人心,大眾對於漢服卻知之甚少,從對「漢服」概念的混淆,到漢服結構的名稱,都缺乏一定的理解,更毋需說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了。所謂「漢服」,指的並不是漢代服飾,而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衣冠、漢裝、華服。漢代前身是華夏族,整個漢族傳統服飾可以溯源至周代,經由秦朝發展,到了漢代逐漸臻於成熟。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哈尼族衣著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哈尼支系服飾紅河縣的哈尼族哈尼支系,自稱「哈尼」,他稱「哈尼」,主要分布於甲寅鄉雖同為一個支系,但因地域分布不同,服飾也有所差異。下面以甲寅鄉甲寅村哈尼支系服飾為例進行重點介紹,其他地區的不再一介紹。居於甲寅鄉甲寅村哈尼族哈尼支系婦女服裝式樣為長衣長褲型。主體顏色為黑色或藏青色,是紅河縣哈尼族古老的服飾之一,這套服飾受清朝滿式服的影響較大,女子穿上這套服飾別有一番韻味。上衣內著白色或藍色布質內衣,外穿黑色或青藍色無領斜襟長衫。腰部較寬,外衣長約90釐米,寬約60釐米。
  • 儋州市黃岡實驗學校舉辦首屆傳統民俗文化節
    5月28日,儋州黃岡實驗學校舉辦首屆傳統民俗文化節。 記者 王家隆 攝儋州新聞中心消息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精彩的舞龍舞獅。5月28日,儋州黃岡實驗學校舉辦首屆傳統民俗文化節,校園處處瀰漫著傳統民俗文化氣息。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維吾爾族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身材苗條的維吾爾族姑娘們喜歡穿紅、綠、黃、紫等鮮豔的衣裙,她們在跳舞時裙擺旋轉如盛開的花朵。維吾爾服飾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居住在和田地區的于田、民豐、且末一帶的婦女,有一種被稱作「塔裡帕克」的小帽和「箭服」的服飾獨具特色。
  • 傳統民俗是文化中獨一無二的瑰寶
    挑水人物雕塑,古代民俗雕塑,鑄銅人物雕塑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多有表現合家團圓,親友間禮尚往來的情感交流活動,這表明了中國人的倫理觀念和心態可以歸納為一個字「和」,「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觀察也日益發展,向著廣度和深度展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這種建立在等級制度基礎上的「威儀」,與注重自然美的服飾傳統相結合,便形成了中國古代服飾既井然有序又色彩紛呈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