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之美漢服歸來 誰在傳承傳統服飾文化?

2020-12-14 中國江蘇網

在文天祥祠,漢服北京同袍集體誦讀正氣歌。 北京漢服協會/供圖

復興之美漢服歸來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又云: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昨天是農曆三月初三,相傳為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誕辰,由共青團中央牽頭髮起的「中國華服日」線下活動在古城西安舉辦,活動包含華服文化研討會、中國華服秀和華服日國風音樂盛典三部分。近年來,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華服的群體人數日益增加,他們穿著中華民族元素服裝,推廣國學、復興傳統文化。

為什麼要穿起中國傳統的服飾?北京漢服協會的會長莊少卿表示,現實中存在很多不好的現象,比如有人大呼傳統文化全是糟粕,比如部分青年人對本民族文化一無所知,比如很多人崇歐尚美、哈韓哈日、數典忘祖,看到這些現象後,熱愛傳統文化的一批人便坐不住了,「我們是華夏兒女,我們希望可以通過穿著漢服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接近、發揚傳統文化。」

漢服應該什麼樣?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博士楊娜:

能夠稱為「漢服」的服飾主要包含三個特徵,即交領右衽、無扣結纓、褒衣大袖。書中詳細解釋說,所謂「交領右衽」,就是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無扣結纓」也稱為系帶隱扣,「漢服幾乎不用扣子,兩根細細的帶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結纓,一內一外就牢牢固定了衣襟。」至於「褒衣大袖」的「褒衣」是針對現代衣物緊身的特點提出的,而漢服的袖子一般也都比手臂長。

現象

傳統服飾怎麼興起的?

上海APEC是「觸發點」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博士楊娜對漢服研究已有數年,並著有《漢服歸來》一書,據她介紹,國內漢服運動的興起,大約是從2001年開始的,當年的上海APEC會議,正是漢服復興的一個「觸發點」。

按照APEC會議的傳統,東道主國會提供一身傳統的民族服飾供外賓穿著,例如1996年菲律賓的「巴隆他加祿」、2005年韓國的「圖魯馬吉」等,與會領導人一起合影留念,這是APEC會議的亮點之一。

2001年的APEC會議閉幕後,各國領導人穿著「唐裝」在上海黃浦江畔合影的照片,刊登在當年世界各大報刊上,登上國內中小學的課本,「唐裝」也一度成為年度熱詞。

爭議也由此而起,在當時並不普及的網絡上,有網友質疑,「唐裝」雖然有個「唐」字,其實是由清代的馬褂衍生而成,甚至是國外華人居住的「唐人街」中的唐人所穿服飾,並不能代表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

自此,網絡上對於「中國傳統民族服裝到底是什麼」的討論層出不窮,旗袍、馬褂、中山裝等帶有一些中國特色的服飾都被提出探討,寬袍大袖的「漢服」也被人提出而進入公眾視野。

隨著電腦和網絡的逐步普及,熱愛中華民族服飾的網友們開始以網絡為平臺,一起「發帖」交流。據楊娜介紹,2003年元旦,網友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網絡平臺,隨後正式命名為「漢網論壇」,網友在這個平臺上進行民族文化和服飾的討論,發表原創性文章,該網站為中華民族服飾搭建了交流和傳播的平臺。

漢服重新亮相街頭

復興傳統服裝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漢服究竟什麼樣?」「如何獲得一件漢服」。2003年開始,網友紛紛開始自己動手製作,據楊娜介紹,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華裔青年自己「復原」了一套漢服並拍照發至漢網,一位來自江蘇的網友也根據清代記載古代制度名物的《鄉黨圖考》自製了一件漢服。

無論是網上的各種討論還是複製古風的衣服,這些都是在網際網路平臺進行的,傳統服飾真正被穿上街也是在2003年。一名叫做王樂天的網友,從商家定製了一套漢服,這件漢服是商家根據《大漢天子》中的服裝樣式仿製的。11月的一天,王樂天穿上這套衣服,走上了河南鄭州的街頭巷尾,不僅逛街、遊公園還乘坐了公交車,在旁人看「出土文物」的異樣眼光裡,王樂天穿著漢服走了五個小時。有了第一次的嘗試後,熱愛中華傳統服飾的網友們也坐不住了,紛紛定製和自製各種服飾上街。

北京漢服協會的負責人蔡澤鴻和吳佳嫻,回憶第一次穿漢服的情景,忍不住笑起來,「我當時和我妹妹一起買了『漢服』就穿著上街去了,現在回想起來,那就是一件四不像的影樓裝。」吳佳嫻介紹說,自己從2006年開始在網上關注民族傳統服飾,當時頭腦裡雖然有「漢服」這個詞,但是對於漢服正經應該是什麼款式,自己卻很迷糊。2006年10月的一天,吳佳嫻穿上購買的「漢服」,打車前往大觀園遊園拍照,內心激動又忐忑。幸好一路上遇到的都是對吳佳嫻「古裝」充滿善意好奇的人,吳佳嫻愉快地向路人介紹了自己的傳統服飾。

蔡澤鴻告訴記者,第一次穿古風的衣服上街,都會存在緊張的情緒,但這也是向大眾宣傳傳統服飾和文化的重要途徑,「有人很願意了解漢服,我們就跟他們詳細介紹,一談能談半個多小時。」然而,現實中也有很多人會對穿著漢服的他們指指點點,「你這就是韓國的衣服,你這就是和服。」蔡澤鴻說,面對這樣的質疑的時候,宣傳傳統文化的想法就更堅定了。

調查

誰在傳承傳統服飾文化?

「同袍」攜手弘揚傳統

楊娜介紹說,漢服的復興者們,彼此之間互相稱呼為「同袍」,該詞出自《詩經無衣》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一句,原意是指戰友、夫妻、兄弟、朋友間的情誼,「怎麼會說沒有衣服呢?我和你穿一樣的衣服啊。」

自2004年,同袍們逐步開始在線下聚會,一起穿著漢服宣傳古典文化。至今,國內比較大型的漢服活動包括禮樂大會、西塘文化周等,吳佳嫻介紹稱,每一屆的禮樂大會都在不同的城市舉辦,同袍們會在論壇上深入探討問題,一起為漢服復興運動出謀劃策。

「全國同袍的首次區域性網友聚會是在上海」楊娜告訴記者,2005年1月,來自北京、上海、河南、天津、山東、浙江等地的35名同袍網友聚在上海,一起參觀上海博物館周秦漢唐文明大展。

「我們和很多外地的漢服協會都有聯繫,大家經常一起參加禮樂大會、西塘文化周等等。」蔡澤鴻說,目前漢服活動較為活躍的地方包括上海、福建、浙江和川渝地區等。此外,北京的許多高校和中學設立了「漢服社團」,部分學校社團活動時,北京漢服協會時常幫助聯繫場地、外借服裝,希望向更多年輕的學生推廣漢服和中國傳統文化。

學生老人都愛琴棋書畫

據了解,脫胎於百度貼吧的「漢服北京」是北京最早的漢服社團之一,成立於2009年4月,全稱是「北京漢服協會籌備委員會」。北京漢服協會會長莊少卿介紹,目前漢服北京的實名會員大概有300多人,更多沒有實名的漢服愛好者遍布北京16個區,數量有千人,包括從事各行業的同袍和學生同袍。莊少卿說,漢服北京的成立,主要為了集結北京地區熱愛傳統文化,有復興華夏衣冠理念的人,一起舉辦活動,協會的宗旨是「振興民族精神、弘揚傳統文化、復興華夏衣冠」。

北京漢服協會的負責人蔡澤鴻介紹,在協會還沒有正式成立的2006年,幾位「元老」就已經開始面向大眾做宣講活動,每年大約四五次,到2009年協會成立後,每年的元宵、清明、上巳(三月初三)、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這8個傳統的節日,都會舉辦對應的線下民俗活動,大家穿著漢服,元宵節猜燈謎,重陽登高賞菊,冬至包餃子……每一次的活動都會有少則100人多至300人參加,經常參與活動的成員中,有不少初高中的在校生。

比起普通的民俗活動,協會還會策劃一些與眾不同的傳統節日,比如在重陽節讓子孫向長輩行敬老禮,在端午節包香囊、編五彩繩來「驅五毒」。此外,北京漢服協會也時常開展琴棋書畫等主題活動,提供場地讓大家體驗古代的成人禮等。蔡澤鴻認為,漢服復興運動,不是穿件漂亮衣服上街,讓大家都認識漢服這麼簡單,而是要從各方面讓大家了解、喜愛流淌在血脈中的傳統文化。

蔡澤鴻表示,目前喜愛中華傳統服飾的人數與日俱增,「有不少喜歡二次元文化和cosplay的學生參加活動,我覺得挺好,讓年輕一代從漂亮衣服開始逐步了解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

同時,一些中老年人也參與到活動中,尤其是喜歡讀書、彈琴、寫毛筆字的老人家,「穿著漢服喝茶彈琴和穿著T恤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其實很多人都有一個古典文化的情結,但苦於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的限制,沒有機會穿著傳統服飾,我們的活動為愛好者們提供一個平臺和機會,讓大家在活動中釋放。」

講述

「漢服情侶」:

志趣相投充滿文化自信

蔡澤鴻是福建人,家中長輩有幾位教師,文化氣息濃厚。蔡澤鴻猶記得小時候搬家,父親用一米高的大缸子裝書,裝了好幾缸。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蔡澤鴻從小喜歡讀書,尤其熱愛傳統文化。

到北京上學時,有一天他無意之中點開了一個網頁,頁面上網友們對中華傳統服飾的討論,深深吸引了他,從此開啟了他的漢服之路。漸漸地,蔡澤鴻開始參加同袍們舉辦的漢服推廣活動,並在活動中認識了同樣喜愛漢服的吳佳嫻,志趣相投的兩人在漢服的活動中彼此熟悉,很快就成為了一對「漢服情侶」。

如今,蔡澤鴻和吳佳嫻已經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接受採訪時,三歲半的大女兒也一同來了,穿著跟爸媽的親子裝漢服奶聲奶氣地說「我穿的是漢服」。蔡澤鴻說,沒有刻意要求女兒明白漢服是什麼,只是給她購買了四五件漢服作為日常的衣服,「漢服也可以是她人生中的一個選項」。

如今國家對傳統文化和國學日漸重視,女兒就讀的國際幼兒園也帶著孩子們穿漢服、讀《三字經》,在吳佳嫻看來,「這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楊亦靜/攝

「唐朝仕女」:

能領略傳統文化是驕傲的

今年元宵節時有一組「唐朝仕女」吃湯圓的圖片走紅網絡,圖畫中有一位體態豐腴的「唐朝仕女」對湯圓欲拒還迎的「吃貨」樣子,讓人看到後會心一笑。據了解,該組圖片的主角名叫敖珞珈,是位關注漢服近10年的漢服設計師。

談起與漢服的結緣,敖珞珈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喜歡國畫,後來學習服裝設計,畢業後一直從事設計、文創、繪畫相關工作,在2009年接觸到漢服後,就喜歡上了。今年38歲的敖珞珈,在生過孩子後體重飆升,「為什麼普通的衣服都有大碼,漢服可不可以有大碼」,想法出現後,敖珞珈著手設計了幾套唐代的襦裙,這也是走紅照片中的服飾。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服裝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在敖珞珈看來,漢服的推廣,其實是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梳理,讓古代的服飾體系乃至文化體系都更加完善和準確。敖珞珈舉例說,在深入了解漢服後,她更加了解古代女子端莊儀態的展現,領略發叉被稱為「步搖」的意境。

對於本次「華服日」的活動,敖珞珈說,「漢服這麼好的事物,卻被忽略,這一次我們的文化自信找回來了,我們是驕傲的。」

觀點

華服不拘泥於時代

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楚和聽香品牌創始人楚豔,曾參與2014年北京APEC會議領導人「新中裝」設計。2014年,北京APEC會議的歡迎宴會上,多位領導人都穿著了楚豔參與設計的「新中裝」。楚豔介紹說,在設計領導人服裝時,團隊對於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傳承究竟是什麼樣子有一番爭論,這些爭論對現在的漢服復興運動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楚豔認為,設計一件代表中華文化的服裝,不該只是基於某個歷史時期,不僅是唐宋或者元明清,也不僅僅拘泥於一個民族,因為中國就是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不斷交融,共同創造出一個輝煌的服飾文化。

楚豔表示,希望能夠通過對傳統服飾文化的梳理,尋找出真正能夠代表著中華民族服飾的一些基因性的東西,不論是從結構造型還是色彩,或者紋樣上,找出那些具有非常強的生命力,能夠被大家認知和認可的東西,比如立領和盤扣。

在創新中發揚傳統

在中華傳統服飾復興的十餘年中,對於漢服「累贅」、「不方便」、「是被社會淘汰的產物」的觀點不絕於耳。對此,楚豔指出,漢服作為一類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原本就具備非常成熟的體系和嚴謹的著裝禮儀規範,古人根據不同的場合、不同功能,都有特定的服裝形制甚至特定的顏色和紋樣,如禮服、吉服和常服等分類。

她表示,之所以會給部分人漢服不方便的觀念,主要是沒有做好傳統服飾的傳承,因而在今天漢服復興的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對著裝場合不合時宜的現象,「比如會把原本用於傳統禮儀場合穿著的大袖禮服穿到了日常生活中,這肯定是不適合的,禮服必然是華美而繁複的,即使是西式禮服也是如此。」

中國自古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的言論,我們華夏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是講究穿著華美衣裳和注重禮儀的民族,中國傳統服飾無論在織造技藝、手工匠心,還是審美觀念上都曾經達到人類文明的巔峰,我們要傳承和重新向世人展現的正是這份優秀的服飾文化。

楚豔認為,今天更要以創新的精神、充分理解當代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去設計和創作出更多符合當下人民需求的華服,這樣才能讓華服淵源流傳下去。

華服展現文化自信

「伴隨著中華文化復興的偉大進程,一定會有更多的國人開始對自己傳統文化有新的認知,對自身文化自信的建設有更多需求。」楚豔認為,帶有明顯的中華民族元素的服裝,無疑是最直接表達文化自信的載體,一定會被更多的國人選擇。

楚豔表示,「華服日」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以國家的層面自上而下,讓漢服愛好者有了更多表達的機會,也讓中國風格的服飾出現在世人的面前,推動中華民族服飾的發展,讓廣大的國民有更多的渠道、更多的窗口去了解服飾文化,讓服裝設計師和文化推廣者更多表達自己的觀念和主張。

楚豔認為,未來華服或漢服的前景會更光明,因為服飾的復興是傳統文化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未來華服一定會走入尋常老百姓的衣櫥,不再僅是少部分人的亞文化,而成為一種新常態。」

漢服應該怎麼穿?

北京漢服協會的負責人吳佳嫻:

在漢服運動興起初期,國內的漢服都是店主手工製作,「沒有成熟的商家,需要買家預訂,賣家量身製作,一般工期很長,等上三個月到半年都很常見。」同時,初期的「漢服」也不太正規,許多衣服只是頗有「古風」,其實稱不上「漢服」。

吳佳嫻表示,經過十幾年的復興運動,同袍們通過考證古籍、古畫和研究出土文物,一點點更改和糾正衣服的款式,力爭做出原汁原味的漢服。目前,購買一件漢服已不再是一件難事,吳佳嫻介紹,現今在線上購買漢服,有許多成衣可以挑選,買家按照自己的體形選擇L、M、S碼下單即可,「還有許多商家做出改良的漢元素服裝,可以與日常的牛仔褲、休閒裙搭配,也很受歡迎。」

■記者手記

不被理解也要滿腔熱血

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作為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而厚重。作為中華文化的形象載體,服飾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不僅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素紗 衣」這樣的巧奪天工的服飾,服飾文化也影響到了整個東亞文化圈。

我國的鄰國韓國和日本,依然在不少場合穿著自身民族的傳統服裝,但中國的傳統服裝卻多存在於影視文學作品中,連同很多中華傳統禮儀都有所缺失。可喜的是,近幾年國家提出「文化自信」,更多的人投身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宣傳中,漢服的同袍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採訪過程中,記者感到同袍們對於傳統文化的了解很深入,絕不是為了穿件出眾的衣服拍照片,而是真切希望自己為文化復興做出貢獻,找古籍比對、研究展覽的服飾真品。在不被人理解時,依然滿腔熱血,希望向每個國人介紹自己的文化。這樣的一群人,是國人文化自信日益高漲的代表。

本版撰文 北京晨報記者 楊亦靜

相關焦點

  • 都說要復興漢服!到底復興的是「當代網紅」,還是「傳統文化」?
    而另一種存在,就是漢服模特、網紅,他們不在生活裡,在網絡裡。這樣的「文化復興」,也讓很多人思考一個問題,這場由一個小眾群體發起的漢服復興,到底是為了復興「當代網紅」,還是真的復興「傳統文化」?那麼,復興漢服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傳統文化從傳統文化的保護來說,是要子孫後代不要忘記我們先人穿過的服飾,由此讓後輩記住五千年歷史。
  • 「漢服復興」是什麼意思?佩戴它是文化內涵的體現嗎?
    單詞「漢服」最初用於《漢書·西域傳》:「最後的來朝賀,樂漢服裝系統」。在《遼史·儀衛志·輿服》中:遼國從太宗輸入晉之後,其漢服也是五代晉之遺制少數民族政權開始明確使用漢服來指代漢族服飾。「漢服」是古代少數民族對漢族服裝的稱呼。
  • 穿在身上的傳統文化.漢服篇1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近期,關於漢服的議論有很多,華夏復興,衣冠先行,漢服的發展,文化的傳承,自2003年11月22號當代漢服第一人王天樂身著漢服重現街頭起,漢服一詞,便進入大家的視線,為眾所周知,儘管它的出現並沒有那麼完美。
  • 天人合一,中和之美,漢服6大元素的傳統文化內涵解析
    漢服,全稱漢民族傳統服飾,貫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承載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歷史底蘊。漢服是一個系統完整的服飾體系,有六大基本元素:平面結構,五行五色,交領右衽,繩帶繫結,上衣下裳和寬袍大袖。漢服的六大基本元素完美地譜寫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陰陽五行」、「以儉養德」、「中和之美」等的形制內涵。漢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漢服透過其六大基本元素演繹著中華傳統的審美意蘊和中國古代的傳統美學思想。漢服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徵,對華夏文明的傳承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 漢服復興怪象:都在穿貴族衣裳,難道平民服飾就不用復興嗎
    來自漢服吧瀟灑-落葉,已授權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左傳》!華夏的「華」就是指華美的漢服。如果說早些年漢服還被人們視為奇裝異服的話,現在大多是見怪不怪了。網絡上到處都是漢服相關的資訊,而像成都這些城市穿漢服的小姐姐隨處可見。漢服復興怪象:都在穿貴族衣裳,難道平民服飾就不該復興嗎?
  • 淺論漢服「改良」之說
    而今天之所以有「改良與否」之爭,並不是因為漢服本身不能適應時代而發展,乃是因為其非正常消亡而失去了「歷史傳承」、停止了隨時代的「發展」,我們今天重提漢服復興,本身就是要在「傳承」與「發展」這兩個重大關鍵問題上為漢服演化歷史「補課」。
  • 漢服文化等於cosplay?中國的服飾文化其實一直在演變
    #說起漢服,應該會馬上聯想到近段時間街上的那一些身穿漢服的漂亮小姐姐,但漢服文化的復興只是靠愛好是不行的,更需要的是漢服背後的中國文化復興。服飾顏色也根據五行而來。漢朝繼承了春秋戰國的男子束髮的傳統,同時帽冠的意義大於服飾。這是當時文化所決定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原服飾變革最大的一個時期,因為民族之間開始融合,胡人的傳統開始被漢人接納,但也有例外的情況,也就是南方因為玄學大盛,出現了很多返祖現象,男性的服飾開始更加浮誇,上衣改短並以大袖遮掩,下裳則類似如今的喇叭褲放得很寬。
  • 漢服之殤——店員:你們民族服飾真美!我:你也是這個民族的
    說真的,這段對話起初看著很好笑,但還沒笑完卻又感覺有些尷尬、悲哀——這難道不是漢服之殤嗎?我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在一些民族之間的友好活動中,其他民族都穿著自己的民族服飾,唯有漢族穿著西裝、襯衫、T恤。
  • 從漢服和旗袍中選一個作為我國服飾代表,你會選哪一個?
    要知道,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傳統服飾,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在文革時期,旗袍在大陸地區逐漸沒落,但80年代後隨著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以及一些影視,時裝,選美文化的崛起,旗袍又開始在中國大陸地區復興,甚至走向了世界。但旗袍這種服飾依然僅限於女人。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 信陽首屆漢服花朝節 數百愛好者展示傳統文化
    信陽漢服協會特此主辦了信陽首屆漢服花朝節,於3月24號在溮河公園申伯樓成功舉辦,有400餘名漢服愛好者前來參加活動。同袍們身著漢家衣裳,行走間如花朵綻放,蝴蝶翩躚,可謂百花齊放,爭奇鬥豔,更吸引了眾多前來公園休閒娛樂的市民,豐富了我市的市民文化生活,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一場春日裡的文化盛宴。
  • 漢服青年:身披傳統,驚豔潮流
    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教師王藝璇認為,如果將漢服陳列在博物館中,就會同標本一樣缺乏持續傳承的可能。服裝是時代風尚的直接表達,時下青年願意在生活中穿著漢服,是將漢服帶回現實的努力,也體現出他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親近和認同。
  • 傳統生活美學系列談|從一件漢服,看中國古典服飾美學的流變
    提到中國古典風格服飾美學,旗袍、唐裝早已深入人心,大眾對於漢服卻知之甚少,從對「漢服」概念的混淆,到漢服結構的名稱,都缺乏一定的理解,更毋需說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了。所謂「漢服」,指的並不是漢代服飾,而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衣冠、漢裝、華服。
  • 古風漢服與民國旗袍之間究竟哪款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
    而在現如今,漢服與旗袍一同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之際,不僅是在我們平淡的生活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這漢服與旗袍兩大服飾之間到底誰更能代表我國的傳統文化呢?其實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被人們爭論不下,尤其是漢服黨跟旗袍黨更是吵得互不相讓,而海棠在此獻醜,給諸位講講這兩種完全不同風格之間的服飾知識。
  • 漢服到底是什麼?你是否還會疑惑?
    現如今,漢服的各種文化發展的是越來越火熱了。不僅是漢服本身,就連一些漢服周邊的文化,也是發展的相當迅速。這也正說明了漢服文化正在不斷的被大眾所了解、所接受。然而,有許多人在感嘆漢服文化的同時,卻對於很富文化其實不太了解。
  • 華夏復興,漢服先行,諸君共勉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悠悠幾千載,大起大伏,終於到了清初戛然而止,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遺憾。而今,漢服運動已經十幾年了,「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於衣冠,達於博遠」,以漢服為載體,全面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漢服是一件很美麗的衣裳,他可以使人多方面的展示自己的氣質和美麗,可以飄逸、可以端莊、可以俏麗、可以大氣……漢服是一件可以日常穿的服飾,你可以穿來逛街、可以爬山、可以上班……漢服是我們漢族的名族服飾,愛她,需要理由嗎?
  • 齊胸襦裙已經爛大街,為何傳統漢服仍然難以被大眾接受
    雖然我們一直以漢服復興為己任,但是殘酷的真相是,社會上流傳開的漢服,根本沒有傳統漢服。這樣的情況下,漢族傳統服飾,成為了一個非常尷尬的詞語,我們的服裝文化被歷史悄悄抹去,一乾二淨,仿佛從來沒有存在過,我們研究的統稱為傳統服飾,但是漢族傳統服飾,被刻意的忽略掉了。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想要達到全面的漢服復興,非常困難,所以現在社會上對漢服的標準也非常低,只要衣服的剪裁結構正確,就可以屬於漢服,不要求面料和配色,只要求剪裁結構,但是僅僅如此,我們的復興進程都已經足夠坎坷。
  • 漢服抄襲韓服?韓國女明星用事實說話,到底是誰「偷竊」了誰的文化
    漢服抄襲韓服?中國畫師曬畫遭韓國網民圍攻:到底是誰「偷竊」了誰的文化? 喜歡漢服的小夥伴最近一定發現了這個名為#漢服挑戰#的話題,
  •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與日本和服相比,漢服歷史悠久。與和服的寬敞典雅相比,穿著漢服的女性更加優雅、典雅,展現了中國禮儀之鄉的魅力。那麼,漢服在不同朝代之間有什麼區別? 漢服的歷史發展 《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
  • 新少年解讀傳統服飾之美
    「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服飾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貫穿中國各個時期,可以說中國服飾文化是歷史星海中熠熠生輝的一顆。為了讓學生感受優秀傳統文化之美,北京市朝陽區白家莊小學五年級(3)班組織了「新時代·新華服·新少年」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線上主題班會。這次主題班會是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主題課程的匯報活動,分3個篇章展開,由5位學生負責主持。
  • 星辰文藝丨雲蓋山人:為「漢服出行日」點讚
    長沙11月22日「漢服出行日」,由中共長沙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文化旅遊廣電局指導,星辰在線主辦的「長沙2020年國潮漢服節活動」,聯動全國十餘座城市,共同打造了一場漢服愛好者的雲端盛事,受到全國的漢服愛好者熱情支持參與,大家通過網際網路相聚雲端,大展了漢服風雅姿彩和韻味魅力,弘揚了中華優美動人的傳統文化,可喜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