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漢服「改良」之說

2021-02-17 漢服薈

很長時間以來,在各漢服社區、漢文化論壇的很多討論中,有大量談及、涉及漢服復興過程中漢服是否需要「改良」的問題,正反雙方往往爭執不下,各有其觀點和論據。其實,更理論化地表達,這一爭論涉及到漢服復興過程中「傳承」與「發展」的辨證關係命題。


|前言:漢服「改良」與「無需改良」之爭

筆者個人不喜歡使用「改良」一詞,認為這種表述是不夠嚴謹的。「改良」含有這樣的隱含語境:指事物的形式或內容存在缺陷,或者與其存在環境有不協調之處。我個人一向提倡以「發展」一詞取代「改良」,「發展」一詞內涵更準確、適切,含有事物自然演化、主動進化、積極演進的正面含義。

漢服歷經數千年發展演化已達到非常完善的地步,相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而言,她曾是長期領先世界、高度發達、高度繁榮、並具有濃鬱東方文化特色的民族服飾體系。而今天之所以有「改良與否」之爭,並不是因為漢服本身不能適應時代而發展,乃是因為其非正常消亡而失去了「歷史傳承」、停止了隨時代的「發展」,我們今天重提漢服復興,本身就是要在「傳承」與「發展」這兩個重大關鍵問題上為漢服演化歷史「補課」。之所以沿用了「改良」一詞,是因為這種表述比較通俗化、大眾化,已成為大多數人的口頭習慣表達用語,我個人願意尊重他人的這一慣用措辭而已,但就比較準確的理論表述而言,「發展」一詞是更適當、更嚴謹的。

 

「改良」論者有如下的一些看法:

傳統的漢服已年代久遠,如今人們的服飾審美社會心理、當代社會生活方式已發生了重大變化,漢服應「復興」而不是「復古」;

傳統、經典的漢服結構形態與快節奏的現代生活相比,顯得相對不便,必須「改良」;

太傳統的漢服在現代生活中顯得過於「另類」,漢服應符合大眾審美情趣,否則人們不容易接受,為了漢服的社會接受性起見應當予以「改良」;

「無需改良」論者有如下一些觀點:

漢服有數千年的發展和生活歷史,是一個非常龐大而複雜的體系,已非常完備,我們的祖先早已充分考慮、並且實際體現了漢族服飾的生活便利性、實用性問題;

漢服是一種民族服飾,具有一以貫之的民族文化、審美價值傳承性,盲目改良的漢服,無法保證其民族特色、文化純正性,難以保證其是否「漢服」;

作為民族服飾的漢服是一種民族身份認同與民族感情、民族意識的外在體現,換言之,漢服是民族精神的物化載體之一,必須嚴肅以待,不能「遊戲漢服」;

先「繼承」而後「改良」,否則「改良」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歷史與現實:漢服復興問題上的「繼承-發展」辨證關係淺析

漢服復興問題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漢服是一種有著數千年輝煌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服飾體系,她獨成一統,曾以極其豐富的文化禮儀內涵、高超的美學水準、非凡的工藝技術和豐富的生活實用價值而著稱於世,甚至成為東方服飾文化體系的默認標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深刻地影響了泛中國文化圈內各國的主流服飾風格,如中國周邊的高麗、琉球、古越南、日本、東南亞等各國的傳統服飾無不深深地打上了漢服的烙印,甚至完全可以認為是漢服體系的分支;漢服是因為暴力、非正常因素而消亡的,她承載了、記錄了太多的昔日民族文化榮耀與歷史屈辱、民族苦難。因此,漢服是我們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和寶貴財富,也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獨特的民族氣質。越是民族性的文化,就越有其唯一性、獨特性,就越有其世界性的文化存在價值。漢服作為一張民族文化的「名片」,必須全面地繼承,作為一個優秀民族的後裔,我們對此責無旁貸。

漢服復興的當代世界經濟、政治、文化背景:當代世界正處於一個以西方文明為強勢文明的時代,西方服飾文化已事實性地主導著世界服飾文化的總體潮流與演化趨勢;近年來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力量日趨強大,與此同時,國民的民族文化意識在覺醒,人們充滿了民族文化尋根的期盼與渴望,並且這種文化尋根心理必將伴隨著我國國力的強大而日益清晰、日益熾烈。

目前,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與復興已初現曙光,並且必將勢不可擋;但是在西方文化依然強勢的條件下,這一進程將不可能在短期內很快完成。勿庸諱言,在民族文化意識復甦的今天,漢服復興正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但同時也充滿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和各種現實困難。漢服能否復興?能復興到什麼程度?已完全不只是一種單純的「服飾文化」競爭,實際上,在其背後更是不同整體文化影響力之間的長期較量。漢民族服飾文化復興的過程中,依然充滿了各種阻力和困擾,包括「傳統服飾文化」價值觀之爭、「回歸傳統」與「批判傳統」的社會服飾文化心態之爭,服飾文化歷史、社會心理慣性的「固持—化解」之爭,東西服飾文化影響力漲消與統治地位之爭……儘管漢服曾經極度輝煌,但在退出歷史舞臺、停止發展數百年以後,全面恢復傳統漢服已經很難實現。因而,在相對較短的歷史時期內迅速補上空缺的漢服「發展」歷史斷層,對漢服的持續復興就顯得極為重要;單純的「恢復漢服」是不可行的,完整的「漢服復興」中,必須含有漢服「發展」的重要內容,這是不可避免的。

在漢服復興過程中,對現代漢服體系的設計和構想,是漢服復興整體策略的重要一環。從漢服復興事業的宏觀策略上看,現代漢服體系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到漢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當代服飾文化背景,必須將「傳承」與「發展」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這一體系的設計與構想,既要充分體現優秀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整體繼承與充分發展,又要將民族服飾文化復興的美好理想、信念與可行、最佳現實策略結合起來。片面地強調「傳統」的正統地位,就會失之於偏頗的復古主義和保守主義,在漢服宣傳與推廣上將無法產生廣泛的社會示範效應和最佳社會影響,難以調動最廣大的社會力量加入漢服復興;而片面、過份地強調漢服要適應現代社會生活與當今服飾文化現實主流環境,就會失之於「流行」主義、「快餐」主義,就會迷失民族服飾文化傳統的深厚歷史本源,民族固有服飾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就難以為繼。換句話說,這將使我們在民族服飾文化的演進上處於「既不知從何處來,也不知往何處去」的尷尬境地,民族服飾文化的傳統和特色最終可能湮滅於強勁的西方服飾文化潮流之中。

 

|從民族服飾文化「繼承-發展」連續性出發的漢服分類—多層次現代漢服體系 


所謂「多層次現代漢服體系」,是一個從傳統漢服文化禮儀內涵、形制特徵繼承程度上劃分的多層次性分類體系,該體系認為,對傳統漢服體系應既充分繼承、又有所發展。筆者所提出的「多層次現代漢服體系」,其意義就在於:在漢服斷代的特定歷史背景下,積極地、策略性地實現「從古到今」的相對連續過渡,也希望為人們提供了多個層次的漢服自由選擇,以適應處於不同「知識—文化」水準的各現代社會階層;這個「多層次體系」還有利於消除人們在古今服飾文化時差上的歷史、心理隔閡,使社會儘快接受漢民族服飾並產生自然親近感。

傳統規範漢服,簡稱「傳統漢服」。這類漢服承擔著繼承漢族傳統服飾文化藝術、民族禮儀的功能,適於重大的、正式的、嚴肅的高規格禮儀場合使用。這類漢服在形制上稟承傳統,結構、尺寸考據有度,布料、配色、紋飾、附屬件儘量從古,具有高度的民族文化、禮儀內涵,製作精良,藝術品味極高,價格不菲。它代表著民族文化、禮儀、藝術、習俗的「服飾名片」。作為盛大場合的漢禮服,官方人士可用於國際交往、國內重要政治、文化、藝術典禮場合;民間人士可用於重大傳統民族節日、婚禮、成人禮、畢業典禮、壽辰、家祭等嚴肅場合及個人重要正規社交、文化藝術活動場合穿著。傳統規範漢服是高規格漢禮服的不二之選,兼有民族服飾藝術品收藏價值。這類漢服,重在民族文化、禮儀、習俗的傳承,不適於一般性場合穿著,因而必需嚴格遵守傳統,穿著方便與否的考慮是次要的,否則將缺乏文化禮儀內涵。傳統規範漢服的使用頻率雖然不高,但是在民族禮儀、國家政治、文化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傳統漢禮服功能的保留與延續,是漢服復興的基本底線和基本目標,也是其他各類漢服的「民族服飾文化標準」。從根本上說,傳統規範漢服能否復興?是以民族文化整體復興為根本社會背景條件的,如果缺乏漢服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社會文化環境,單純的漢服復興是根本不可能的。

現代發展漢服,簡稱「現代漢服」。這類漢服以傳統形制、服飾文化特徵為主體,在布料、紋飾圖案、局部結構上可適當放寬,允許適當的發展,以適應現代服飾工藝技術發展、社會生活環境、文化環境。漢服從來都是發展的,今天我們的漢服也不例外。對比日韓當代民族服裝,我們可以看到,多數日韓百姓家居、婚娶、節日所著民族服裝,在面料選擇上使用機織布,在裁剪上部分使用立體裁剪,在穿戴繁瑣性上大大簡化,這是對正宗傳統漢服既合理繼承,又適當發展。因此,現代漢服的主流,應當是對正宗傳統漢服的合理、適度發展,在形制上部分生活化(比如袖長不必回肘,曲裾和襦裙有機結合),在做工、面料上採用現代工業技術,降低成本。這樣發展而來的現代漢服,其地位將與各民族的當代民族服裝相當,對民族服飾文化的繼承程度處於傳統漢服和漢服元素時尚裝之間,可用於一般性的禮儀場合穿著之用,如傳統節日、文化活動、喜慶日、各類社交聚會等,其穿著適用範圍比傳統規範漢服更廣泛,使用頻率更高。

漢服元素時尚裝,簡稱「漢式時裝」。這類服裝,可以看作漢民族服裝文化元素與當今主流西式服飾體系相融合的時尚服飾,屬於「泛漢服」的範疇。這類時裝設計靈活自由,在服飾文化上可集古今元素於一體、融中西風格於一爐,可以充分展示當代服飾設計師們的服飾文化素養和藝術設計才華;對消費者而言,漢式時裝在某種程度上帶有對傳統民族服飾文化的固守和追憶。隨著傳統民族文化的復興,這類服飾必將擁有很大的市場,從民族服飾文化保護方面看,漢式時裝亦可為傳統規範漢服、現代發展漢服提供必要的社會服飾文化認同基礎。當然,「漢服元素時尚裝」嚴格說來已不能稱為漢服,而是一種多少帶有點「漢風」的現代裝,是一種「泛漢服」。目前,社會對漢服尚不太了解、缺乏親近感,大多普通人士極易接受這一層次,而且其穿著範圍、場合存在的約束較小,與目前的現實服飾文化環境、社會心理環境也極易銜接。漢式時裝雖然不是正規的「漢服」,但在民族服飾文化的社會心理認同、心理過渡方面將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有利於消除因漢服斷代而客觀存在的歷史心理隔閡。

 

|漢服復興過程中「繼承-發展」關係的全面準確理解 

在目前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下,世界上眾多民族特色的服飾文化都共同面臨著被邊緣化、日趨消亡的危機;因滿清統治者實行文化控制的特定歷史,作為一個民族服飾體系從整體上說漢服曾經消亡數百年,因而其保存、重生、復興的客觀困難與其他弱勢民族服飾體系相比要大得多,存在各種重大的障礙性因素:傳統民族文化的淡漠;現實政治環境的制約;社會服飾文化歷史心理慣性的阻力;漢服體系專門研究、技術經濟、市場力量方面的缺乏…

筆者認為,漢服復興過程中,民族服飾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同等重要、不可偏廢。這一辨證關係在理論上是不難理解的,關鍵在於如何很好地貫徹到漢服復興的現實策略中。總之「現代漢服體系」中不同類型的漢服,有的更側重於傳統服飾文化、禮儀的繼承功能,有的兼顧傳統繼承和生活適用性功能,有的更側重於服飾實用功能、滿足日常服飾的豐富多彩性要求。籠而統之地、一概而論地討論漢服「改良」與「無需改良」,都是不全面的、不準確的、不嚴謹的。

以往的漢服「改良」論者、漢服「無需改良」論者的觀點儘管都表明了部分道理,有合理可取之處;但是爭論雙方都存在著片面、偏頗之處。在第1部分,筆者已舉出了「改良」論和「無需改良」論者的若干觀點和依據,以下有針對性地評析如下:

對片面「改良」論者典型觀點的評論:

傳統的漢服已年代久遠,如今人們的服飾審美社會心理、社會生活方式已發生了重大變化,漢服應「復興」而不是「復古」;

評論:誠然,漢服復興不是單純的復古,但是,傳統的漢服體系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是必須要做的,其意義是弄清漢服的服飾文化淵源和漢服的服飾民族文化標準,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規範漢服的保留是非常必要的,嚴格的服飾文化規範也是必要的。如果對強調傳統規範漢服保留必要性的人一律斥之為「復古」、「守舊」,這種觀點將是極其錯誤的。

經典的漢服形態與快節奏的現代生活相比顯得相對不便,必須「改良」;

評論:這種說法過於絕對,現代漢服體系應該是分類的,並非所有的漢服都是生活化的,應區分禮服、常服、時裝之別,漢禮服上表現的更多是服飾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生活方便與否是次要的,禮服、尤其是重大場合的禮服還是要更多地繼承傳統,而非忙於「改良」,否則過多「改良」的漢禮服將喪失其歷史、傳統文化內涵。

太傳統的漢服在現代生活中顯得過於「另類」,漢服應符合大眾審美情趣,否則人們不容易接受,為了漢服的社會接受性起見應當予以「改良」;

評論:要改變這一現狀,靠單方面的適應大眾現實服飾文化口味是不全面的,應當雙管齊下,一方面以傳統規範漢服的深厚文化內涵來引導,傳統漢服文化的保留是漢服復興的最基本目標;另一方面,積極開發、推廣含有漢服元素的時裝,能潛移默化地拉近「傳統」與「現代」的距離。其中,前者實際上和民族傳統文化的整體復興息息相關,所謂「漢服復興,功夫在』服』外?」也就是這個意思;而後者實際上可以理解為「相對規範的漢禮服為社會所接受」的必要鋪墊策略,也可以作為漢服復興更加廣泛的目標。

對「無需改良」論者典型觀點的評論:

漢服有數千年的發展和生活歷史,是一個非常龐大而複雜的體系,已非常完備,我們的祖先早已充分考慮、並且實際體現了漢族服飾的生活便利性、實用性問題。

評論:如上所評,漢禮服稟承傳統固然重要,但是對於一般性場合的漢常服而言,必須適應現代生活節奏、現代服飾文化環境,必須更多地考慮到簡便性、實用性,這一點也是不容否認的,況且所謂古代漢常服的實用性也是相對於當時的經濟、技術、工藝水平和生活方式而言的。

漢服是一種民族服飾,具有一以貫之的民族文化、審美價值傳承性,盲目改良的漢服,無法保證其民族特色、文化純正性,難以保證其是否「漢服」;

評論:以上觀點適用於漢禮服層次,就其價值取向上說本來沒有問題,遺憾的是持此觀點的一部分朋友對「漢服元素時尚裝」常持不必要的反感態度,這是不必要的、也是欠考慮的。事實上,無論是「正宗」的漢禮服、還是很好地運用漢服元素設計的「漢式時裝」,在目前都局限於極為有限的狹小圈子,未能為社會所全面接受;「漢式時裝」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它對漢服文化的復興亦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事實上,漢民族服飾文化的繼承好壞,不在於漢式時裝衝淡了「民族服飾文化主題」和「主流」,而在於傳統漢民族服飾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遠不夠系統、深入,可以認為:漢服文化的系統整理、深入研究工作才是漢服民族特色、文化正宗的根本保證,排斥、歧視「漢式時裝」並非正確、適當的態度。

作為民族服飾的漢服是一種民族身份認同與民族感情、民族意識的外在體現,換言之,漢服是民族精神的物化載體之一,必須嚴肅以待,不能「遊戲漢服」;

評論:從漢服復興的整體而言,漢民族服飾文化復興運動本來就含有重大民族精神含義,其本身就是這一民族感情、民族意識的外在體現之一;就參與其中的個體而言,參與者的個人精神境界自然是有高有低,認識深入程度有別,從社會學角度而論這是一種完全正常的現象,因而應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服務於漢服復興這一整體目標,所有各層次的漢服愛好者至少體現了一種對漢族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這都是應該鼓勵和嘉許的。片面地、空洞地強調漢服復興的「民族精神」主旨、甚至企圖否認「漢服文化復興」所固有的精神意義,是一種完全錯誤的理解和態度。因此在「傳統倡導者」和「發展倡導者」甚至「漢式時裝偏好者」之間,並不存在誰崇高、誰「低俗」的問題,而僅僅反映在漢服「繼承—發展」問題上存在認識、理解方面的分歧。

先「繼承」而後「改良」,否則「改良」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評論:從民族服飾文化「繼承—發展」關係的整體邏輯和哲學理解層次而言,這種說法當然是正確的;但從漢服復興的現實策略、具體操作手法上看,這種「邏輯先後次序」的劃分並不是絕對的。傳統服飾文化的全面系統研究和深入整理,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換言之,「繼承」也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即使在此一階段,也並不意味其它類型的漢服就不能推廣、「現代發展漢服」就不應研究,漢式時裝就不應推廣。需知,「多層次現代漢服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它的結構和體系內容也需要「社會接受」、「歷史接受」的實際檢驗。

 

|做幾點結論:


「改良」的說法不嚴密,以「發展」一詞代替更準確;

漢服復興過程中,傳統民族服飾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究竟是重於「繼承」還是重於「發展」?要依漢服的類別、功能、使用場合而定,不可一概而論。

在充分繼承傳統民族服飾文化特色的基礎上,「現代漢服」類的「發展」是必須的,關鍵在於「如何發展」、「有多大程度的發展」是合適的?

漢服斷代的特殊歷史背景造成了民族服飾文化認同上的歷史心理隔閡,這是漢服復興所現實面臨的重大困難之一,也是漢服復興者必須充分運用智慧、策略著力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多層次現代漢服體系的建立有助於解決這一難題。

傳統漢服、現代漢服、漢式時裝有著不同的文化定位、承擔著不同的服飾功能,各有著其存在的價值和必要性。三者相輔相成,並行不悖,不應厚此薄彼。

 

文\漢唐神韻 

圖\緋園畫姬

-下拉屏幕參與討論-

相關焦點

  • 漢服服裝是什麼樣的 漢服和改良漢服的區別
    漢服服裝是什麼樣的 漢服和改良漢服的區別 2020-07-24 11:19:35 來源:全球紡織網 漢服服裝是什麼樣的?
  • 漢服成童裝店裡新「尖兒貨」 百元左右的改良版女童襦裙銷量尤高
    今年,他們的物品清單裡多了一件與以往不同的東西——漢服。隨著國學熱升溫,飄逸靚麗又大氣典雅的漢服不僅受到越來越多家長、孩子、老師和外國人的喜愛,也帶火了童裝店的生意。在專營漢服的童裝店裡,百元左右、穿脫方便的改良版女童襦裙銷量尤高。
  • 穿漢服被輔導員威脅退學,為什麼不能對漢服有包容呢?
    輔導員的做法,我很理解,因為許多人分不清和服和漢服區別,萬一被有心人炒作,既影響學校,也會讓學生受到牽連。明白這個因果,我更呵呵。我笑得是,堂堂華夏連自己衣服都不認得,避諱之如瘟疫。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我國地緣遼闊,人口眾多,做到了『夏』這個字,然而華呢?穿傳統服飾,被認為『精神病』?倘若在古人眼裡,我們露肩露腰的衣服,才是奇裝異服吧。又有人說了,漢服是改良服飾,並不是真正傳統服飾。
  • 女生逛街穿「錯」漢服形制,被「漢服圈」內部大佬當街謾罵
    最近有位同袍反映說跟朋友在參加漢服活動的時候,遇到一個小姐姐把襖裙當成齊腰穿。該同袍覺得小姐姐這樣穿很有創新意識,也挺好看的。不料,她的朋友卻感到很憤怒,說怎麼能把漢服這樣穿呢?結果她的朋友就說,那你怎麼不把漢服向左衽穿了(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然後該同胞就跟自己的朋友吵起來了。網友的評論也是非常的精彩啊,都在指責,不過都比較積極,不像大家平時所認為的那樣。大家都覺得漢服圈有很多界限,很討厭別人隨隨便便的穿漢服,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
  • 把漢服人像拍美?要先了解漢服的主要特點
    那麼,今天來聊一聊漢服的由來及特點~所謂的「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總的來說就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它不是指漢代的服飾,而是指漢族傳統服飾。因為漢代的前身是華夏族,故而整個漢族的傳統服飾可以溯源至周代,經過秦朝的發展,到了漢代逐漸臻於成熟。如蔡邕在《獨斷》中便說道:「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
  • 日本和服端莊,韓國韓服優雅,中國漢服集大成之美,尤勝幾分
    現代和服改良韓服是中國唐朝漢服與朝鮮半島古代的新羅王國時期的朝鮮民族本土服裝的融合,經過不斷發展而成的服飾。韓服的特色是顏色豔麗以及沒有口袋。不過很多人常常把韓服誤認為漢服,實際上韓服是在中國唐朝漢服的基礎上改良而來,一定程度上還是承載著中華元素。漢服,全稱為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華服,漢裝。它是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 漢服雖美,但你穿對了嗎?
    漢服作為我們漢族的獨有的服裝,逐漸快要被「埋沒」了,但是,在最近幾年,漢服不斷的在崛起,各個地區的漢服展不斷在增多,包括許多的動漫展也有很多的小姐姐小哥哥,穿著漢服參加。以前穿漢服出門被當做另類的我們,現在也逐漸被認可。
  • 從漢服當中學穿搭,這幾種穿法都來自於漢服!
    這些穿衣搭配是最近幾年突然流行的搭配方式,但是都憑藉著出其不意的效果卻迎來了大眾的青睞,只是如果你也是一位了解漢服的人,你會發現這些穿法竟然全部來源於漢服!而這款穿搭則是來自於漢服當中的開襟坦領的搭配,開襟坦領作為宋制的漢服,一向以簡約為主,並且也算是開創了一種新的漢服形制。在外面穿著開襟坦領(目前更多的改良漢服都是裝飾性的扣子),在裡面搭配長袖的服裝。
  • 哪種版型的漢服適合胖人穿 胖子適合穿什麼款式的漢服款式
    哪種版型的漢服適合胖人穿 胖子適合穿什麼款式的漢服款式 2020-05-22 16:34:30 來源:全球紡織網 哪種版型的漢服適合胖人穿?
  • 為何漢服普及如此之快?這3點影響你注意了嗎
    漢服推廣從零幾年就開始進行了,而傳統服飾研究則可以追溯的更久,可以說,我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研究這更前期的服飾。可是不論哪種衣服,花樣最多,最容易被推廣開的,好似永遠是女裝。女裝的樣式更多,女性的從眾者也更多,對於自我外貌的追求,女生好像永遠比男性更超前。
  • 69歲張紀中小嬌妻穿漢服,淺粉色漢服凸顯好身材,孩子還挺多!
    隨著「漢服熱」的興起,我們經常在路邊、地鐵、公交車等場合看到穿漢服的女生,總是會引起很多路人的注意。漢服作為一種傳統服飾,給人以傳統、古典、獨特的感覺。它出現的地方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雖然很多女生可能不穿,但都希望嘗試一下。
  • 漢服【款式圖&結構紙樣】合集!(附漢服通用詞彙百科)
    服飾和文化,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秦漢的氣象、魏晉的風流、隋唐的大氣、宋明的格律等,無不透漏著中華文明的精神信仰和哲學理念,漢服,作為漢文化的結晶,也與這些優秀的文明一起,早已和華夏兒女血脈相連。很多朋友說,初始漢服時,已倍感親切。耳濡目染的歷史和文化,引導我們找回了原本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  漢服,不僅僅是一件衣服,還包括漢文化原有的生活格調和氣質。
  • 漢服入門小科普:唐裝是不是漢服?
    這不是唐裝,這是由馬褂結合西式剪裁改良來的新唐裝。唐朝的服飾才是真正的唐裝。那唐裝就是漢服嗎?是的,唐裝與漢服相當於子母關係。唐裝是漢服的一個小分叉,漢服包括了唐裝也包括了其他形制的服裝。交領襦裙也更容易被大眾接受,經常在街上走的漢服同袍裡,十個有七個都是交領襦裙。
  • 李小璐甜馨穿漢服遊日本,網友大讚其展示和服源頭好樣的
    李小璐和女兒甜馨的穿著打扮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乍一看跟日本的整體環境很搭配,有點像和服的式樣,不過認真觀察就會發現母女倆穿的是改良漢服。這兩年喜歡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不少人通過穿漢服追本溯源,感受中國當年的歷史和文化。沒想到李小璐母女把這套漢服風帶到了日本,而日本和服如果追溯源頭,也是漢服的一種演變,吸收了不少漢服的元素。
  • 小百科,漢服的發展與樣式分類,選對你的漢服去旅行吧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裝,近幾年在我們的視野裡經常可以看到有年輕人穿著漢服拍照,甚至逛街。不知不覺間漢服開始在普通的民眾中流行開來,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傳統服裝的美麗。那我們今天就來科普一下漢服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漢服有哪些分類樣式。
  • 漢服到底是什麼?你是否還會疑惑?
    現如今,漢服的各種文化發展的是越來越火熱了。不僅是漢服本身,就連一些漢服周邊的文化,也是發展的相當迅速。這也正說明了漢服文化正在不斷的被大眾所了解、所接受。然而,有許多人在感嘆漢服文化的同時,卻對於很富文化其實不太了解。
  • 進擊的 「漢服圈」
    國風國風,尚且年輕漢服圈的人互稱「同袍」,這是一個沿用了十多年的稱呼。一位同袍告訴我,《重回漢唐》可以說是漢服圈的「圈歌」,就像大學校歌一樣。這是第一首專門寫給漢服圈的歌曲。以「蘭芷芳兮」的網名聞名圈內的楊娜,不僅是漢服運動實錄《漢服歸來》的作者,還在中央電視臺有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楊娜參與漢服運動已有十多年,在4月18日的華服日也作為重磅嘉賓出席。事實上,我在華服日現場,還見到了某位天氣預報主持人的熟臉。漢服圈的核心人物,是一群相當有「專業素養」之人。
  • 漢服中的這個誤區可能你到現在還沒有走出來
    在漢服中,袍子們應該對「鬥篷」和「披風」這兩個概念不陌生吧。在購買漢服的時候,如果有需要,自然也會入手一些吧。那麼,在你的映像中或者是在購買的漢服中,鬥篷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不過,你要是作為一個不能接受改良漢服的袍子,那麼,你入手的這個鬥篷可能就變成了你眼中的「假貨」了。鬥篷,又名"蓮蓬衣"、"一口鐘"、"一裹圓"。用以防風禦寒。短者曾稱帔,長者又稱鬥篷。其通常無袖。據傳是從蓑衣演變而來。那麼說起蓑衣,想必,《江雪》的畫面就馬上能夠出現在腦海裡了吧。那麼,實際上的鬥篷應該是怎麼樣的呢?
  • 漢服形制文化知識(男裝篇)
    可愛の小編今天來給大家普及一下關於漢服形制的知識啦!上次說了女裝。今天就輪到男裝啦!!短褐:用獸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指平民的衣著。屬於漢服的一種,又稱「豎褐」、「褐」,以勞作方便為目的的便服。與常服和禮服相區別。特徵:用粗布做的上衣下褲的男裝,上衣長度一般在臀部和膝蓋上下。
  • 關於漢服的小常識,為什麼商家喜歡做兩片式?
    答:古裝指古裝劇裡的服裝,影樓裝就是一些拍古風照片地方的服裝,都是根據現代審美yy出來的衣服,和傳統漢服的構造完全不同。3.漢服的山正?答:目前市場上比較火的漢服商家,店內幾乎沒有一件形制正確的漢服,且質量差,性價比低,建議購買前去微博說給漢服的樹洞搜索,會得到你們滿意的答案。7.為什麼商家不做形制正確的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