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縣水碓衝村的瑤族傳統服飾

2021-01-09 民族時報

黃明紅

順著蜿蜒的山路,我們來到了美麗的瑤鄉山村——水碓衝村,踏上了瑤族傳統服飾的探尋之旅……

水碓衝村隸屬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金河鎮幹塘村委會,距離金平縣城15公裡,這裡生活著333戶1082名瑤族群眾。村寨地處哀牢山脈東南端,民居星羅棋布,四周林木茂密,植被保護較完整,村內水資源豐富,天然的水資源造就了獨特的梯田風光。

水碓衝村的瑤族又被稱為「紅頭瑤」,稱謂來源於婦女的頭飾——僅頭頂留一束頭髮,以丈餘長、50釐米寬的紅布纏成圓錐狀或圓筒狀,頭飾形如盛開的芭蕉花。據說很早以前,瑤族先民從外地順著紅河遷到金平來,經過紅河流域時,走在前面的人為了跟隨者便於辨認,以野芭蕉花頂在頭上,後來這紅尖尖便成為這一支系瑤族頭飾的象徵。如今,瑤族婦女依然保留著紅布包頭的傳統。

水碓衝村的瑤族服飾保留著獨特的風格,服飾面料用蠶絲自紡自織並通過藍靛染色而成,因近年來養蠶減少,村中無人織錦,所用面料大多是購買純棉布料。村中婦女善於刺繡,其穿戴服飾大都是自己縫製而成,瑤族姑娘一般從五六歲起就開始學習刺繡。

水碓衝村瑤族服飾的繡花技法叫「挑花」,其中一種類似於流行已久的十字繡,是在分布整齊孔洞的布上繡上瑤族傳統的圖案,繡線的顏色有白、朱紅、水紅、粉綠、草綠等鮮豔顏色,對比強烈。瑤族婦女在刺繡這些圖案時隨手繡來,並沒有照樣,這裡的婦女挑花刺繡從不在布上打底稿,繡的圖案都是隨機的,即使是同一個人的作品,也一定會有變化和創新,絕無一模一樣,婦女們穿的服飾,就是她們一針一線繡出來的。

據村中刺繡傳承人講述,在過去,刺繡的色彩大多是黑色、白色、藏青色和綠色,如今,色彩日漸豔麗。水碓衝村瑤族婦女傳統衣服為黑色對襟長袖外衣,衣領和袖口繡有花邊,系挑花圍腰,圍腰有素淨的黑藍棉布相間的款式,也有綴滿刺繡的花圍腰,全憑個人喜好。

傳統瑤族服飾製作工藝複雜,製作周期長,以前做一套衣服需要一年至幾年的時間,全部用挑花繡完成。如今,村裡全面掌握瑤族服飾技藝的人越來越少,現在婦女身上穿的瑤族服飾花樣,大多數是把從集市上購買的民族服飾花邊手工縫製到衣服上。

水碓衝村瑤族男子服飾包括包頭、上衣、馬褂及褲子,頭上包有長5米左右的藏青色土布頭帕,兩端繡有正方形、菱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像和樹、山水等花紋,大部分繡花椒花,並且鎖邊。上衣兩件,一件是有領對襟長袖外衣或無領右扣對襟長袖外衣。紐扣一般都用細布或者棉線製作,一般7個或者9個。另一種稱為馬褂,多為圓領,馬褂對襟釘有密集的銀紐扣。下身著黑色大襠長褲。

水碓衝村瑤族女子服飾包括紅尖帽、銀器頭飾、上衣、褲子或者裙子、圍腰等,剃頭戴上紅頂帽是未婚女子與已婚女子最大的區別。水碓衝村瑤族女子的褲子,從褲腳起,一種花紋一排,自下而上環繞至胯間,從腳底到上,除必須有開頭花、螃蟹花、樹圖案外,其他刺繡圖案可根據自己所好刺繡,但無論用什麼花樣,都離不開花、樹、鳥、蝴蝶、河等內容。銀飾是瑤族婦女鍾愛的配飾,整套銀飾包括頭箍、耳環、項圈、銀鏈、手鐲,頭箍據說過去僅是一根紅線,家境稍好的一根銀圈,再好的三根,到現在大多都是九根或者十一根,無論是頭箍或紐扣,都是單數。銀鏈分前鏈和後鏈,前鏈主要是八塊長方形銀牌,銀牌上有龍、魚、花等圖案,後鏈綴有小銀魚和鈴鐺,行走之間環佩叮噹,搖曳生姿。

水碓衝村瑤族孩童服飾與成人服飾基本一致,女童稍有不同,區別在於頭頂的帽子。瑤族女童的帽子,帽頂有雙色拼接六塊,每一塊上釘有一塊銀幣,每塊銀幣綴四條銀鏈,銀鏈底端都有個小銀鈴,耳側兩端的銀鏈稍長,一圈瑤族刺繡的帽沿,點綴有各色的小絨球,顯得精緻可愛。

瑤家的婚禮尤為隆重,新娘的嫁衣母親早早就在準備,一套精繡的瑤裝和刺繡蓋頭,凝聚著母親對女兒深深的愛。出嫁當天,新娘穿上母親親手做的嫁衣,佩上新郎家送來的整套銀飾,親友們為她戴上新娘大紅錐帽,錐帽頂是刺繡蓋頭,前窄後寬,四周綴滿厚厚的大紅絲線垂至肩頭,額頭絲線稍微稀疏,內頂一塊紅布掩面,整個錐帽極盡精美。

瑤家的喪服女裝與生活裝區別不大,主要是刺繡的色調較為素淨,以黑色和白色為主,較少的彩色交織。男裝則是一襲天藍色的長衫外套,黑色大襠長褲,藏青色包頭。

水碓衝村瑤族祭祀裝(道公、度戒服)以黑色為主,較少的彩色交織,是一襲天藍色的長衫外套,紅色馬褂套在外,黑色大襠長褲,藏青色包頭。度戒穿戴的服飾一生就只用兩次,一次是度戒時用,再次就是去世時才用。

服飾是研究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習俗的活教材,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元素,有助於從一個側面考證其歷史文化。水碓衝村瑤族服飾作為瑤族文化的載體,其傳統製作工藝是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民族手工技藝,通過對瑤族服飾進行保護、傳承和深入研究,有利於進一步揭開更多關於瑤族文化的神秘面紗。

(作者:黃明紅 單位系硯山縣非遺中心)

相關焦點

  • 水碓後村打造「紅色村莊」
    來到熟溪街道水碓後村,記者便看見題有「徐英故裡」四字的大牌坊,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接著映入眼帘的是村口幾棵百年古樹,清澈的小溪從村前流過,一條400多年的古道穿村而過,古道兩旁分布著古建築。
  • 瑤族傳統染整技藝——清遠瑤族扎染
    瑤族扎染·印象瑤族扎染是清遠市連南瑤族傳統的染整技藝,伴隨瑤族人流傳於連南瑤族自治縣八排瑤族地區中的油嶺、南崗、山溪、三排、牛頭嶺、連水、東芒等村寨,是連南瑤族婦女服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瑤族扎染·工藝瑤族扎染工藝中的扎法獨特,扎染工藝用針繡、壓挑、線扎方式,不用畫圖打稿,自然扎出圖案;其染色採用天然顏料調色,通過線扎圖案方式讓顏色深淺不一,染色後解開扎線,自然成形。
  • 瑤族服飾:具有什麼特點,服飾中出現的圖案又有何意義
    瑤族服飾,以色彩斑斕、圖案繁雜,做工精美著稱。今天我就帶大家了解下瑤族服飾上的紋樣都有什麼樣的含義,想要表達什麼樣的意思。瑤族服飾用藍靛染成的土布裁製,在領口、袖子、胸襟、衣角、褲腳、裙邊等部位,多有以五彩絲線挑繡的繁縟紋樣圖案。
  • 水碓後村:徐英烈士出生地
    圖為徐英烈士紀念館   走進熟溪街道水碓後村,村口幾棵三四百年樹齡的古樹參天,一條清澈溪水從村前流過。一條400多年的古道穿村而過,古道兩旁散落著幾幢古建築……1907年8月19日,徐英就出生在這裡。  徐英原名徐胡連,又名紫衡,化名於鳳鳴。1925年冬在寧波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中共寧波特支書記、中共寧波地委委員、武義縣委書記、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委書記等職。1929年8月不幸被捕,1930年8月27日,在國民黨浙江陸軍監獄刑場英勇就義,年僅24歲。
  • 入冬後,寧波餘姚這個村水碓年糕飄香,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和名聲在外的寧波水磨年糕有所不同,石門村水碓年糕採用傳統水碓舂出的,軟、潤、香、甜、韌是其特點,尤其水碓搡出的米粉均勻、細膩,做出的年糕有嚼勁、不粘牙。 水碓(duì)是一種利用水力舂米的器械。我國在漢代發明了水碓,浙東山區在唐代已有了使用滾筒式水碓記載。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花披肩
    根據在雲南省金平縣銅廠區調查的結果,從一條蠟染加縫條紋的百褶裙及一件五彩斑爛的披肩,了解到苗族服飾形象的發展史跡。這首古歌流傳於黔西、滇東南和滇北的花苗中,古歌中提到的「格蚩爺老」,「格」是尊稱,「爺老」是長老、酋長,連起來意為「尊敬的長老蚩尤」。
  • 餘姚石門村:水碓年糕又「出山」了!
    羅文嶽往打漿機裡添米,這相當於傳統的水磨環節。 和名聲在外的寧波水磨年糕有所不同,石門村水碓年糕採用傳統水碓舂出的,軟、潤、香、甜、韌是其特點,尤其水碓搡出的米粉均勻、細膩,做出的年糕有嚼勁、不粘牙。 水碓(duì)是一種利用水力舂米的器械。我國在漢代發明了水碓,浙東山區在唐代已有了使用滾筒式水碓記載。
  • 雲南金平縣召開傣文規範化學術研討會
    其流傳使用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的勐拉鎮、金水河鎮、老勐鎮、者米鄉的41個傣族村寨,全縣共有白傣3373戶17116人。全世界使用這種語言文字的人數共有495000人。9月25日至26日,金平縣2020年傣文規範化學術研討會議在縣城召開,省、州級有關學術專家,全縣從事傣文教學的各傳承人,金平縣傣學會學員代表,及縣民宗局、文化旅遊局有關人員共38人參加了會議。
  • 旅遊村,來賓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鄉大嶺村,瑤族傳統民宿生態旅遊
    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鄉大嶺村位於聖堂山和五指山腳下,風光秀麗,景色迷人,距鄉政府所在地33公裡,距象州中平鎮24公裡。 大嶺村下轄4個自然屯,是花藍瑤、盤瑤、山子瑤三個瑤族支系的聚居地,全村387人,貧困人口129人,貧困發生率為33.33%。
  • 武義紅色旅遊鄉村——水碓後
    多次聽說武義縣熟溪街道水碓後村的紅色旅遊文化濃厚,山明水秀,風景極佳,紅色7月的一個周末邀了三五友人前去遊玩。  從武義縣城往溪裡村拐入上甘塔支線驅車約五六公裡便到了水碓後村。村道寬廣,剛到村口遠遠地就看到一個色彩絢麗的高大建築,上書「徐英故裡」。左側一條清澈的溪水淙淙流過,一座黑瓦黃土牆的建築上標有「水碓房」的黑色字體。
  • 梅嶺銅源峽水碓成景點 落差600米造就中國最大水碓群[圖]
    峽谷中順水而下的一排低矮房屋隱約可見,和記者一起上山的村民告訴記者:那是水碓\(音duì\)棚,水碓是用來加工木粉的,自古就有。  梅嶺銅源峽內,至今還有100多座水碓從山腰到山腳次第排開,在為當地村民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展現出一道別樣風景。梅嶺依然在正常使用的水碓。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服飾中的歷史情結
    樹狀圖案據說,現在雲南金平縣定居的瑤族,是明清時期從兩廣遷人的。在艱苦的跋涉中,走在前面開路的瑤人為了讓後面的人看得見,就砍下紅色的椎形芭蕉花,舉在頭上作為聯絡信號。這便是現在「紅頭瑤」一支服飾的來源。走在隊伍中間的人,已經找不到芭蕉花,只好砍一截芭蕉杆頂在頭上,再搭上頭帕,便成了「平頭瑤」或「藍靛瑤』。走在隊伍後面的人,連芭蕉杆也找不到了,只能拾幾片芭蕉葉搭在頭上,由此而演變成「沙瑤」的頭飾。
  • 金華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關於武義縣熟溪街道水碓後村等4家單位擬評定...
    關於武義縣熟溪街道水碓後村等4家單位擬評定為第二批金華市紅色旅遊教育基地的公示經參評單位申報,各縣(市、區)文旅部門審核推薦,金華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會同市委黨史研究室、市發改委等部門聯合評審,擬評定武義縣熟溪街道水碓後村、金東區麥磨灘會議遺址、蘭谿市蘭江街道蓮塘崗村、蘭谿市柏社鄉新宅村4家單位為第二批金華市紅色旅遊教育基地
  • 章建勝散文力作推送:《水碓、水磨、水車》
    水碓、水磨、水車文/一章建勝 編輯/磐石沈從文先生曾經在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道:「水碓屋是一座安置在山谷盡頭的坎上的老土屋,前面一個石頭壩,壩上有閘門,閘一開,壩上的積水就衝動屋前木水車,屋中石磨就隨著轉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