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紅
順著蜿蜒的山路,我們來到了美麗的瑤鄉山村——水碓衝村,踏上了瑤族傳統服飾的探尋之旅……
水碓衝村隸屬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金河鎮幹塘村委會,距離金平縣城15公裡,這裡生活著333戶1082名瑤族群眾。村寨地處哀牢山脈東南端,民居星羅棋布,四周林木茂密,植被保護較完整,村內水資源豐富,天然的水資源造就了獨特的梯田風光。
水碓衝村的瑤族又被稱為「紅頭瑤」,稱謂來源於婦女的頭飾——僅頭頂留一束頭髮,以丈餘長、50釐米寬的紅布纏成圓錐狀或圓筒狀,頭飾形如盛開的芭蕉花。據說很早以前,瑤族先民從外地順著紅河遷到金平來,經過紅河流域時,走在前面的人為了跟隨者便於辨認,以野芭蕉花頂在頭上,後來這紅尖尖便成為這一支系瑤族頭飾的象徵。如今,瑤族婦女依然保留著紅布包頭的傳統。
水碓衝村的瑤族服飾保留著獨特的風格,服飾面料用蠶絲自紡自織並通過藍靛染色而成,因近年來養蠶減少,村中無人織錦,所用面料大多是購買純棉布料。村中婦女善於刺繡,其穿戴服飾大都是自己縫製而成,瑤族姑娘一般從五六歲起就開始學習刺繡。
水碓衝村瑤族服飾的繡花技法叫「挑花」,其中一種類似於流行已久的十字繡,是在分布整齊孔洞的布上繡上瑤族傳統的圖案,繡線的顏色有白、朱紅、水紅、粉綠、草綠等鮮豔顏色,對比強烈。瑤族婦女在刺繡這些圖案時隨手繡來,並沒有照樣,這裡的婦女挑花刺繡從不在布上打底稿,繡的圖案都是隨機的,即使是同一個人的作品,也一定會有變化和創新,絕無一模一樣,婦女們穿的服飾,就是她們一針一線繡出來的。
據村中刺繡傳承人講述,在過去,刺繡的色彩大多是黑色、白色、藏青色和綠色,如今,色彩日漸豔麗。水碓衝村瑤族婦女傳統衣服為黑色對襟長袖外衣,衣領和袖口繡有花邊,系挑花圍腰,圍腰有素淨的黑藍棉布相間的款式,也有綴滿刺繡的花圍腰,全憑個人喜好。
傳統瑤族服飾製作工藝複雜,製作周期長,以前做一套衣服需要一年至幾年的時間,全部用挑花繡完成。如今,村裡全面掌握瑤族服飾技藝的人越來越少,現在婦女身上穿的瑤族服飾花樣,大多數是把從集市上購買的民族服飾花邊手工縫製到衣服上。
水碓衝村瑤族男子服飾包括包頭、上衣、馬褂及褲子,頭上包有長5米左右的藏青色土布頭帕,兩端繡有正方形、菱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像和樹、山水等花紋,大部分繡花椒花,並且鎖邊。上衣兩件,一件是有領對襟長袖外衣或無領右扣對襟長袖外衣。紐扣一般都用細布或者棉線製作,一般7個或者9個。另一種稱為馬褂,多為圓領,馬褂對襟釘有密集的銀紐扣。下身著黑色大襠長褲。
水碓衝村瑤族女子服飾包括紅尖帽、銀器頭飾、上衣、褲子或者裙子、圍腰等,剃頭戴上紅頂帽是未婚女子與已婚女子最大的區別。水碓衝村瑤族女子的褲子,從褲腳起,一種花紋一排,自下而上環繞至胯間,從腳底到上,除必須有開頭花、螃蟹花、樹圖案外,其他刺繡圖案可根據自己所好刺繡,但無論用什麼花樣,都離不開花、樹、鳥、蝴蝶、河等內容。銀飾是瑤族婦女鍾愛的配飾,整套銀飾包括頭箍、耳環、項圈、銀鏈、手鐲,頭箍據說過去僅是一根紅線,家境稍好的一根銀圈,再好的三根,到現在大多都是九根或者十一根,無論是頭箍或紐扣,都是單數。銀鏈分前鏈和後鏈,前鏈主要是八塊長方形銀牌,銀牌上有龍、魚、花等圖案,後鏈綴有小銀魚和鈴鐺,行走之間環佩叮噹,搖曳生姿。
水碓衝村瑤族孩童服飾與成人服飾基本一致,女童稍有不同,區別在於頭頂的帽子。瑤族女童的帽子,帽頂有雙色拼接六塊,每一塊上釘有一塊銀幣,每塊銀幣綴四條銀鏈,銀鏈底端都有個小銀鈴,耳側兩端的銀鏈稍長,一圈瑤族刺繡的帽沿,點綴有各色的小絨球,顯得精緻可愛。
瑤家的婚禮尤為隆重,新娘的嫁衣母親早早就在準備,一套精繡的瑤裝和刺繡蓋頭,凝聚著母親對女兒深深的愛。出嫁當天,新娘穿上母親親手做的嫁衣,佩上新郎家送來的整套銀飾,親友們為她戴上新娘大紅錐帽,錐帽頂是刺繡蓋頭,前窄後寬,四周綴滿厚厚的大紅絲線垂至肩頭,額頭絲線稍微稀疏,內頂一塊紅布掩面,整個錐帽極盡精美。
瑤家的喪服女裝與生活裝區別不大,主要是刺繡的色調較為素淨,以黑色和白色為主,較少的彩色交織。男裝則是一襲天藍色的長衫外套,黑色大襠長褲,藏青色包頭。
水碓衝村瑤族祭祀裝(道公、度戒服)以黑色為主,較少的彩色交織,是一襲天藍色的長衫外套,紅色馬褂套在外,黑色大襠長褲,藏青色包頭。度戒穿戴的服飾一生就只用兩次,一次是度戒時用,再次就是去世時才用。
服飾是研究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習俗的活教材,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元素,有助於從一個側面考證其歷史文化。水碓衝村瑤族服飾作為瑤族文化的載體,其傳統製作工藝是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民族手工技藝,通過對瑤族服飾進行保護、傳承和深入研究,有利於進一步揭開更多關於瑤族文化的神秘面紗。
(作者:黃明紅 單位系硯山縣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