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生活習俗中的服飾民俗

2020-12-15 與可雜談

這裡是與可雜談,喜歡可以點上方加關注哦!

從具有濃鬱東方意韻的旗袍說起,《花樣年華》裡的蘇麗珍便是最好的代言人,它有五大要素: 立領、盤扣(花開富貴)、開氣、合身、右衽(開口)。

再談一談服飾的產生與發展,它的起源說法有遮羞、禦寒、裝飾、宗教。

雲南24個少數民族之一的獨龍族向來有紋面的傳統,來由其一是它被當作美的象徵,出嫁、成年禮的需要;其二是可以闢邪;其三是作為區別各個氏族或者家族部落的標誌;其四是防止北方察瓦龍藏族土司強逼獨龍女。傣族男性紋身,黎族女性紋身、紋面,主要圖案為幾何。用竹籤蘸鍋煙水,刺破肉。

察瓦龍

服飾民俗的類型,根據在人體上的不同分布,分為頭衣(彝族男性有天菩薩,一種髮型)、體衣、足衣、裝飾4部分。佤族男子有獵頭, 不能摸頭。 苗族銀飾,瓜米,有多子多福的寓意,圖騰為蝴蝶。體衣,分上衣,下裳(男女都可穿)、絝(富人穿的褲子,無前後襠,只有兩條褲筒,類似於今天的獵裝,紈絝子弟這個詞語就是來自這裡)。足衣,履,由草、麻、皮等製成,木屐多作拖鞋,布鞋也是民族服飾中的常見物品。裝飾有頭飾,哈尼族葉東婦女的髮式,生育前後有差別。衣飾、鞋飾,講求實用、美觀。泰國的長頸女人,從小就開始將銅項圈嵌到鎖骨,隨著年齡增長增加圈數,顯得脖子長,但對其身體有很大傷害。

獵裝

它們的構成要素有,質,即原料性質;形,即樣式;色,色彩;飾,佩戴的飾物;畫,之前提到過的花紋圖案,人體身上的紋面紋身。

服飾民俗的表現有,紡織印染民俗,以獨特的工藝和新穎的花樣用土機紡織、土法印染各種花布。如壯族的壯錦、土家族的西蘭卡普,周代出現織錦,苗族、布依族的蠟染,維吾爾族的艾萊絲綢。更有美國葛萊美獎獲得者的樂隊將廣西苗族的織布中的花樣元素放入logo設計中,流露出古老東方的神秘色彩。

西蘭卡普

性別、年齡表現在生理特點、社會地位、分工上。根據季節變化有袷衣、夾襖,根據職業不同有獵裝、校服等等。

織錦

人倫表現就有五服中的喪服制度,根據生者與死者的親疏而制定的一套等級制度,分為五等,斬衰(用最粗的生麻布做成,斷處外露不緝邊)、喬衰(未嫁出去的女兒穿,用熟麻布做成,較齊衰稍細,較小功略粗的衣服)、大功(嫁出去的女兒穿)、小功、緦麻(其服用細熟麻布做成)等5種服制。5種等級的喪服劃定了血親 、近親、親族的範圍,標明了血緣遠、近、親、疏的差別。

天菩薩

有任何想法,歡迎告訴我哦!來評論區留言吧!期待聽到你們的看法與建議!喜歡可以關注,收藏,轉發哦!你們的支持是最大的鼓勵!比心!

相關焦點

  •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教學設計
    人教版必修二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教學設計一、課標要求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2、過程與方法:(1)通過課前調查、查找資料,及學生自主課堂展示(輔之教師所提供的材料)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習俗的變化;(2)通過整理和歸納材料,在對比分析中理解變化的原因,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隨著西方的文明衝擊,中國社會逐步近代化的歷史發展趨勢,認識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使得人民的物質生活發生了質的飛躍
  • 烏拉特民歌中的民俗文化探析
    這些民歌風格雖各不相同,它主要受近鄰鄂爾多斯民歌和地方文化多樣性的影響而唱腔有所不同,由此體現的民風民俗是怎樣的?下面我們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剖析。  本人試圖通過挖掘和分析烏拉特民歌中的民俗文化,即物質民俗、精神民俗、社會生活民俗,提高民族文化認同感,豐富和發展民歌文化研究領域。
  • 羅源建畲族主題公園和民俗博物館 展示民俗風情
    記者15日從羅源縣獲悉,福州首家畲族主題公園和畲族民俗博物館已落戶羅源福湖。目前,畲族主題公園已完成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下半年將全面興建。  羅源縣是全國有名的畲族聚居區,還保留對歌會客、祭祀祖先等傳統文化習俗,畲家拳法和畲醫藥更是聲名遠播。這裡的畲族傳統服飾、山歌,被列為全國畲族代表性服飾和曲調。
  • 「記憶非遺」中民俗文化於物質上的傳承
    抬轎子人物雕塑,商業街雕塑,鑄銅人物雕塑 民俗作為人們生活與文化的傳承現象,既是各民族不同政治、經濟的反映,又是表現民族傳統、心態、生活方式的因素,其形成與民族生活的自然環境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喪服的民俗意味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可以想見,中國傳統服飾藝術中的民俗是非常豐富的,這些民俗的存在,使最初處於單純意義上的服飾行為,最終變得不再那麼單純,社會的意義、文化的意義經意不經意地被融入到了日常的服飾安排中
  • 「鼠兆豐年——新春民俗文化展」, 傳承春節習俗,寄望美好生活
    了解新春民俗文化,一起傳承春節習俗,寄望美好生活!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畫、剪紙和刺繡中的紋飾,造型誇張,色彩鮮豔,深受人們喜愛。年節在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展覽還通過電視機播放影音資料,生動展現春節習俗和春節故事。
  • 福州舉辦端午民俗文化節 再現兩岸共同端午習俗
    記者劉可耕攝  中新網福州5月30日電 (記者 劉可耕)「春花半落坊巷中,初夏端陽映徑紅……」30日,80歲高齡的福州百六峰詩社社長陳明安在福州端午民俗文化節活動中,率領20位身著漢服的孩童用福州方言齊聲誦讀端午主題詩詞。  當天,恰逢端午佳節。以「品粽懷古過端午·樂享佳節返童真」為主題的端午民俗文化節活動在福州三坊七巷舉辦。
  • 翼天文旅集團:身著藍布衫,心系客家人|客家服飾
    生活在物質豐富的今天人們對衣著可以隨心意選擇但除了各種時裝還有形制各異的傳統服飾或分民族、或分地域彰顯獨特的文化、習俗客家人,作為漢族民系之一也有自己的傳統服飾今天,要介紹的是客鄉老街的客家服飾展區來看看從古至今的客家人的服飾演變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客家服飾
  • 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民俗博物館,展示東北12個少數民族生活風情
    在長春旅行,自然也不會錯過東北民俗博物館,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隸屬東北師範大學,據說也是目前東北地區規模最大、展示東北古代及近現代民族民俗最全面的綜合性博物館 。目前這裡只展出一樓和二樓,博物館用實物、圖片、模型、標本、音像這些資料和形式,展示了不同時期主要民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和文化藝術。這裡的民俗類藏品非常多,是公眾學習和了解東北民族民俗的課堂,也是旅遊觀光的重要景點。而參觀民俗類博物館,最好聘請一個導遊講解,這樣會讓你的博物館之行收穫更多,對民俗文化的了解更為深刻。
  • 湖北自學考試民俗文化與旅遊考試大綱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婚姻民俗和婚姻禮儀的概念,了解人類婚姻形態的基本類型及其發展歷程,掌握我國各民族及世界其他一些國家婚姻民俗的基本概況,認識婚姻民俗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喪葬的民俗一、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喪葬民俗的基本理論,認識人類喪葬民俗的形成原因、發展和演變及其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我國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各國的喪葬民俗的基本概況和主要特點。
  • 贛州市省級非遺項目——定南客家服飾習俗
    「定南客家服飾習俗」是江西省定南縣傳承了450多年歷史的客家傳統服飾習俗項目,因獨具人文特色,2010年被列為「江西省第三批非遺名錄」。據考:定南建縣之初,地廣人稀、經濟待興,時遇東南沿海倭寇橫行,便有大批閩粵客家先民心生恐懼相率它徙,他們身著客家服飾、口操客家話,拖家帶口紛至沓來,把漢文化帶入定南。清·光緒年間,縣內瘟疫蔓延、死逃無數,當地客家深刻意識到「吉祥文化」對自身發展的重要,便將其通過服飾形式如饑似渴地推廣,使客家母親再困難都要把「吉祥文化」表達在兒女穿戴中。
  • 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類專業選修課程《中外民俗》複習題
    A.耕作的時序民俗B.佔天象、測農事的習俗C.娛樂風習D.禁忌、祭祀習俗答案:B3.歲時節日民俗的最初選擇與確立的基礎是( )。A.拜月習俗B.祭祖習俗C.祭灶習俗D.家族團聚習俗答案:B7.認為「雞上房,母雞啼鳴為兇兆」的信仰方式是( )。
  • 會寧民俗諺語---生活習俗及土語
    會寧民俗諺語---生活習俗及土語
  • 各地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傳統節慶+民俗活動「玩」出新花樣
    【蘇州·揚民俗】一片粽心傳千年早在2006年蘇州端午習俗就已正式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更好地保護和弘揚這一優秀傳統文化,滄浪區政府每年都在古胥門舉辦吳地端午民俗文化節活動。民俗活動對於旅遊業的作用我國 56 個民族的民俗浩如煙海,民俗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從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到生產、商業、貿易等經濟生活,婚喪喜慶、歲時節合、遊藝競技等無不有民俗的存在。
  • 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詩詞文、思想道德觀念等都是傳統文化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現傳統文化教學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1 高中階段進行傳統文化教學的意義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總和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詩詞文、思想道德觀念等等都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學習這些內容,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更可以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與審美情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 瀘州民俗文化裡,關於這三位神仙的傳說,見證了瀘州民間習俗
    大家好,我是瀘州民俗文化研究者江陽沽酒客,民俗文化是什麼呢?三兩句,其實說不清楚,但是也好理解,所謂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
  • 廣東汕尾市疍民的特殊習俗
    汕尾市疍民是一個歷史悠久、具有濃鬱民俗風情的族群。他們勤勞誠實、勇於拼搏,在開發海洋的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藍色海洋民俗文化。如漁歌、漁諺以及獨特的風俗習慣、婚嫁禮節等。如今,隨著疍民水居生活的歷史終結,特別是現代文明的迅速介入,這種特殊的風俗文化逐漸消逝了。
  • 愛好唱山歌的壯族人,都有哪些獨特習俗?習俗背後有什麼文化淵源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沉澱中壯族人形成了,極具本民族生活習慣的文化習俗。唐代詩人柳宗元在柳州遊歷時,曾親眼目睹了當地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被這種民風民俗深深感染的柳宗元,寫下一首著名《柳州峒氓》詩歌。這首詩描繪了柳州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場景,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初到柳州之後的感受。「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鵝毛御臘縫山罽,雞骨佔年拜水神。
  • 【民風民俗】——節日習俗
    完全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民間節日,是中華民族傳統習俗,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休閒娛樂觀念的改變,一些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被逐漸邊緣化,節日氛圍也日趨淡化。為豐富閬中歷史文化及民俗文化內容,筆者試將編纂《南充市志民俗》時所收資料整理成篇,簡述傳統節日、現代節日和部分外來節日,以饗讀者。
  • 從博物館中感受哈薩克民俗
    七月,主題為「草原牧歌」的哈薩克民俗文化展在敦煌博物館舉辦,本次展覽作為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博物館與敦煌博物館的館際交流活動,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展覽中,那一件件文物、民俗展品和文化遺址圖片讓參觀者領略到哈薩克族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