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與可雜談,喜歡可以點上方加關注哦!
從具有濃鬱東方意韻的旗袍說起,《花樣年華》裡的蘇麗珍便是最好的代言人,它有五大要素: 立領、盤扣(花開富貴)、開氣、合身、右衽(開口)。
再談一談服飾的產生與發展,它的起源說法有遮羞、禦寒、裝飾、宗教。
雲南24個少數民族之一的獨龍族向來有紋面的傳統,來由其一是它被當作美的象徵,出嫁、成年禮的需要;其二是可以闢邪;其三是作為區別各個氏族或者家族部落的標誌;其四是防止北方察瓦龍藏族土司強逼獨龍女。傣族男性紋身,黎族女性紋身、紋面,主要圖案為幾何。用竹籤蘸鍋煙水,刺破肉。
服飾民俗的類型,根據在人體上的不同分布,分為頭衣(彝族男性有天菩薩,一種髮型)、體衣、足衣、裝飾4部分。佤族男子有獵頭, 不能摸頭。 苗族銀飾,瓜米,有多子多福的寓意,圖騰為蝴蝶。體衣,分上衣,下裳(男女都可穿)、絝(富人穿的褲子,無前後襠,只有兩條褲筒,類似於今天的獵裝,紈絝子弟這個詞語就是來自這裡)。足衣,履,由草、麻、皮等製成,木屐多作拖鞋,布鞋也是民族服飾中的常見物品。裝飾有頭飾,哈尼族葉東婦女的髮式,生育前後有差別。衣飾、鞋飾,講求實用、美觀。泰國的長頸女人,從小就開始將銅項圈嵌到鎖骨,隨著年齡增長增加圈數,顯得脖子長,但對其身體有很大傷害。
它們的構成要素有,質,即原料性質;形,即樣式;色,色彩;飾,佩戴的飾物;畫,之前提到過的花紋圖案,人體身上的紋面紋身。
服飾民俗的表現有,紡織印染民俗,以獨特的工藝和新穎的花樣用土機紡織、土法印染各種花布。如壯族的壯錦、土家族的西蘭卡普,周代出現織錦,苗族、布依族的蠟染,維吾爾族的艾萊絲綢。更有美國葛萊美獎獲得者的樂隊將廣西苗族的織布中的花樣元素放入logo設計中,流露出古老東方的神秘色彩。
性別、年齡表現在生理特點、社會地位、分工上。根據季節變化有袷衣、夾襖,根據職業不同有獵裝、校服等等。
人倫表現就有五服中的喪服制度,根據生者與死者的親疏而制定的一套等級制度,分為五等,斬衰(用最粗的生麻布做成,斷處外露不緝邊)、喬衰(未嫁出去的女兒穿,用熟麻布做成,較齊衰稍細,較小功略粗的衣服)、大功(嫁出去的女兒穿)、小功、緦麻(其服用細熟麻布做成)等5種服制。5種等級的喪服劃定了血親 、近親、親族的範圍,標明了血緣遠、近、親、疏的差別。
有任何想法,歡迎告訴我哦!來評論區留言吧!期待聽到你們的看法與建議!喜歡可以關注,收藏,轉發哦!你們的支持是最大的鼓勵!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