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民俗文化裡,關於這三位神仙的傳說,見證了瀘州民間習俗

2020-12-20 騰訊網

大家好,我是瀘州民俗文化研究者江陽沽酒客,民俗文化是什麼呢?三兩句,其實說不清楚,但是也好理解,所謂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於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民俗及民眾的日常生活。

民俗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早在《漢書·王吉傳》一書中就有「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的記載。說白了它就是民間文化習俗百科全書。這裡面包羅萬象,今天沽酒客就給大家講講瀘州民俗文化裡面重要的一部分,關於地方民間傳說類,而這一次我特意挑選三個神仙級人物,來給大家說一說,他們分別是木匠祖師爺魯班、八仙中的二仙呂洞賓和韓湘子。

這三人當中,魯班其實一開始並不是神仙,他是春秋時期的人,因為其高超的發明創造能力被後人逐步神話,瀘州關於魯班的傳說,就沽酒客所收集到的內容多達十餘種,甚至還有遺漏的。

而呂洞賓和韓湘子則是大名鼎鼎的八仙之一。二人歷史上都確有此人,當然由於列入神仙列傳以後,就變得更加神秘。他們在八仙傳當中已經有豐富的記載,而很多地方也流傳不少他們的故事。而瀘州以韓湘子和呂洞賓的傳說最多。也如魯班一樣不下十幾個故事。

這就非常有趣了,如果是僅僅是一個故事倒還罷了,三人在瀘州三區四縣廣為流傳那麼多傳說,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個人覺得首先咱們不要當真歷史去看,要從民間的角度出發,這可能跟地方信仰以及與之相關的東西聯繫。

瀘州從東漢起,石刻,木雕就一直有傳承。應該是古代老瀘州人一代又一代的智慧結晶,也證明了瀘州人一直以來心靈手巧。

而魯班作為工匠之祖,當然得到大家的信賴和供奉,瀘州在清末民國還有專門的魯班會,相當於一個社會團體、公會,就是把這個行業的人籠絡到一起。自然久而久之總得傳一下東西來才能夠值點票價。

魯班不僅僅在瀘州,全國來說,都有尊重的地方。修房建橋,現在很多還有魯班相關的儀式感,你不能說它是迷信,只能說是一種信仰和習俗。

直到今天,瀘州一些農村包括老一輩的瀘州人談起老木匠,都說不要輕易得罪,因為怕他們弄點手段,到時候會出一些不好的事情。到底是什麼事情呢?沒有人挑明。

其實就是魯班術,似乎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到底有沒有我們不知道。也沒有人專門去考證。但是作為傳說,卻喜聞樂見,因為老百姓不是科學家,我們大多數喜歡看到的東西,是有點奇妙的,就像看魔術,只要讓我們見證奇蹟就可以了,至於揭露真相,那其實很無趣的一件事情。

瀘州關於魯班的傳說,基本上是跟建屋和修橋有關,現在二郎灘附近還有一個叫亂石山的地方,據說就是當年魯班跟呂洞賓打賭修橋,結果中計沒有完成,這些石頭被遺留在那裡,變成了亂石山。

還有魯班跟建文皇帝的木渣門,以及魚嘴銜接亭臺樓閣的方式等等。今天我們能理解就是對能工巧匠一種誇大化的宣傳,也是從另一個角度對手藝人的敬佩。

而韓湘子的傳說主要集中在方山,當然其實如果考證邏輯性的話是說不通的。韓湘子是道家的人物,方山卻是佛教的十方叢林。但是有一定可以肯定,在古代佛道曾經都在這座山上修行。

只是道家那種清靜無為的態度,不喜歡大肆宣傳吧。還有一個可能就是混淆。瀘州曾經有韓姓大族,為瀘州原始土著。發展到明朝進入巔峰時期,曾經半個瀘州城就是他們家的。而據傳當初方山也是他們的產業,後來跟方山佛家爭奪還從明朝官司打到清朝乾隆年間,最後被當時清朝官方判給了寺院,從此韓家慢慢衰落。

但是明朝韓家風光無限,跟狀元楊慎還是親戚,而家中除了韓飛霞有學道學醫的一個了不起的人物,這個在方山據說現在還有韓家的後裔一支存在,要這麼看來,他們還是地道的老瀘州了,我們現在很多瀘州人都是明末康熙年間湖廣填川的時候進入的,要說純粹他們老韓家算得上一位。

而韓湘子的傳說,裡面有他修行,有他用袈裟覆蓋方山還給鄉民的故事,估計也有一些映射吧。當然這也給方山增加了更多人文氣息。還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最後說說呂洞賓,這個花花神仙,美色和美酒都喜歡。瀘州至少有大麯酒讓呂洞賓陶醉。今天瀘州還有洞賓亭遺址和純陽洞吶。

而且呂洞賓這樣的神仙都抵不過瀘州大麯酒的魅力,硬是醉倒在瀘州河壩邊上,還被浪子湧過來打在身上,給弄醒了。然後他還唱出一首詩歌:

「不願無來不願有,但願長江化麯酒。

將身倒臥沙灘上,一浪吹來吃一口。」

這位醉仙真的是有意思的緊。還有就是他跟魯班打賭,結果耍詐,讓厚道的魯班輸了,魯班冒火打了他一耳光,把脖子打歪了,所以後來瀘州呂洞賓的雕塑都是歪脖子,很多人以為是表現醉態,卻不知道這個典故,也很有趣。

總之三個神仙人物的傳奇故事就在瀘州不斷被人添油加醋地流傳著,這也算瀘州民俗文化裡值得一觀的地方。

相關焦點

  • 在瀘州鴨子不但是一道美味,更蘊含了民俗的飲食文化
    那麼我們吃鴨子的基礎從哪裡來的,這在《瀘縣誌》裡還有點記載,首先與瀘州及川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環境、豐富的物產,民族結構、地方民俗、地域特點以及生產生活習慣等,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其次有兩個說法,一是八月十五殺鴨子,打元軍時候,當時用的暗號,勝利後,就把殺鴨子變成了一種慶祝的紀念。
  • 瀘州三大未解之謎,其中包括明朝十大懸案之一,至今未曾破解
    瀘州其實在中國的眾多城市當中,它雖然不夠突出,卻也不是名不見經傳,雖然最能讓國人記住的地方是瀘州的白酒,但是也還有一些東西,值得我們去研究和關注,關於歷史和民俗文化存在一些衝突和爭議,實際上是比較正常的現象,江陽沽酒客的態度是不信「史家無漏筆」,但是絕對不故意杜撰或者誇大。
  • 瀘州鄉間的輕吹表演,川南接地氣的民俗文化
    雖然這些民間俗文化,有一部分並不適應在大舞臺上表演,但是作為曲藝門類,二人轉還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今天儘管郭德綱的相聲及其德雲社的影響力如日中天,但是東北二人轉在趙家班為首的團體來說,他們的地位依然強勢。
  • 瀘州兒歌童謠快要失傳了,這事你先不要犟,看沽酒客怎麼說?
    關於童謠也可以說是兒歌,全國各地都有,多數來自民間編撰,口耳相傳,根據各地的民風民俗,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其實早在周朝尹吉甫時代,他開始編撰《詩經》開始就已經在採集民間詩歌了,其實這裡也有很多童謠。
  • 瀘州江邊多險灘,灘灘都是鬼門關——回憶那驚濤駭浪的日子
    這一巨石為詩人繫舟之石。杜甫舍舟登岸,遊覽了瀘州,品嘗了荔枝,即興題了「鬱青涵碧」四字,以後又吟了「憶過瀘戎摘荔枝,清風隱映石逶迤……」的絕句。今工部灘已不存,杜甫石已成為水上航行的天然航標。關於工部灘的消失,據說開什麼沙石鵝板石就給弄絕了,又說是被炸了,具體然情況說不清楚。
  • 董代富再寫瀘州「營溝頭」,記錄三星街、龍泉井等舊城往事
    包括:營溝頭概況、名字來歷、龍泉井碑、國寶窖池、南門高氏家族、溫氏家族、許氏兒科、民俗風情等內容。既有歷史典故,又有人文故事,既有老窖淵源,又有江陽積澱。準確地說,這是一本關於南城街道的重要地情書。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 「資政、存史、教育」功能,能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
  • 瀘州小市有條餘公街,還有已經消失的餘公三世橋
    回顧過往,對瀘州而言小市其歷史文化意義比較深厚,實在值得我們細細玩味。這座傳奇性的橋,叫「餘公三世橋」。據說距離曾經的瀘州八景餘甘渡不遠。現在餘甘渡沒有了,橋也沒有了。《瀘縣誌》這樣記住了餘公三世橋的來歷:「明嘉靖萬曆間餘珂及子讓、孫蛟三世三後牧瀘州,捐俸造橋故名。曾經的餘公橋是一座單孔的石拱橋,上下橋都得走幾梯。
  • 瀘州民間故事:這個故事比小紅帽更有看頭,瀘州熊家婆
    這個是江陽沽酒客瀘州民間故事中壓箱底的精華,瀘州民間故事種類繁多,而且各有趣味,但是沽酒客認為傳播和影響力最廣的:一是《二十四個望娘灘》,另一個就是《熊家婆》。瀘州民間傳說《熊家婆》完全可以比美《格林童話》裡小紅帽狼外婆的故事,但是沽酒客覺得,瀘州人比他們更具智慧和幽默感,這篇傳說絕對是瀘州人智慧一大結晶,腦洞開的不要不要的。
  • 瀘州金雞渡口,曾是四川最大散貨碼頭,歷史來歷更加有趣
    瀘州,不僅是江城、山城、酒城,還是一座港城。1949-1983年期間,瀘州航道總裡程72公裡,有大小各類碼頭54座。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瀘州水運也快速發展中。在過去和古代沒有建立金雞渡碼頭港口的時代,就已經有這個渡口了,金雞渡(義渡)從三巖腦渡江以達藍田下壩。《永樂大典》記作盤石渡,一作藍田渡。來歷頗久,但是能夠找到的資料就是這些,為什麼叫金雞渡卻沒有更多的記載。但是民間傳說卻添加了更多有趣的佐料,雖然不能當真,卻在民間日久流傳,久而久之成了瀘州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 中華名果九獅柚柚花文化旅遊節,瀘州歡迎你!
    賞良豐村美景,品九獅柚文化4月7日,在四川瀘州市龍馬潭區中華名果九獅柚有機種植基地果園裡,當地上千群眾滿懷激情共同見證瀘州第二屆九獅柚柚花文化旅遊節盛大開幕。活動由瀘州欣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主辦、龍馬潭區安寧街道辦事處、 農業科技報社、中國食品報經濟觀察承辦,瀘州金鋪酒類銷售有限公司鋪子小酒、 靈子舞蹈全國連鎖瀘州分校、雲易恒基易直幫瀘州運營中心、中國人壽股份有限公司瀘州市分公司、瀘州富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習水幸福山泉水廠習泉山泉水、瀘州潤和潤達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團、瀘州全景網協辦。
  • 走進瀘州博物館——穿越千年歲月看宋元之戰的瀘州和美酒文化
    而神臂城就是在瀘州。這是中國絕無僅有的一片南宋城堡群,倘若不是它們,宋朝的歷史或許遠比史書記載的更為短暫,而歐亞的版圖也會重新劃分。這其間又以四川戰場持續最久,也最為慘烈,面對強敵,瀘州兒女雖然沒有挽回南宋滅亡的悲劇,但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仰的抗爭,是國家民族精神最大的體現宋代瀘州水運圖:唐古拉山脈的雪水一路奔騰而下。一路翻山越嶺,直到遇見四川北岸支流孕育城市最多的河——沱江。瀘州便在這場交匯中誕生。 千百年來,水潤瀘州,財富與靈氣在這塊土地上聚集。
  • 瀘州第三屆民間藥王會在天壽同仁國醫館隆重舉行
    全體人員首先向藥王孫思邈像三鞠躬,瀘州第三屆民間藥王會主祭莊誠誦讀祭文。莊誠誦讀祭文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副會長、瀘州藥品流通企業代表、四川天壽健康集團公司董事長淦吉銀與瀘州中醫藥生產企業代表、民間民老中醫代表及患者代表等先後進行了發言
  • 瀘州消失的滴乳巖,入選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曾是古代網紅打卡地
    在忠山還沒有叫忠山的時候,寶山臨沱江的一處,山林繁茂,溪水縱橫,有人覺得此處是絕佳的修佛之處,於是取自佛經《成唯識論》裡的解釋:「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如,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建造了這座真如寺。
  • 瀘州最低調的區縣!古藺是時候火了 !
    , 它是民俗之鄉,「古藺花燈」、「黃家揚琴」、「古藺山歌」和「古藺大寨苗族踩山節」分別列入國家、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得益於赤水河,這裡美酒飄香,丹霞瀑布美景盡收…… 歷史的變遷賦予了它多姿多彩的文化內涵,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美酒文化在這裡交織融合,人文風情散發著獨特魅力。
  • ​關於徵集《四川民間文化大典》圖片資料的通知
    詞條分為:民間習俗、民間文學、民間演藝、民間美術、民間工藝、民間餐飲、民間建築、民間科技、民間遊藝、民間遺存等十編,全書文字約150萬字,計劃入編圖片1500幅左右。  為確保《四川民間文化大典》大型圖書於2019年6月底前出版發行,現將確定的詞條目錄在四川文藝網上進行公開發布,請你們組織當地攝影家按目錄名稱積極提供優秀攝影作品(黑白、彩色圖片不限),並將提供攝影作品作者的姓名、圖片名稱、聯繫電話、單位(或住址)等,並以電子文檔形式發送至《四川民間文化大典》編輯部,以備選用後署名和支付圖片稿酬,凡選用的圖片每幅支付人民幣80元。
  • 瀘州八景越千年,入詩入畫入夢來
    本文參考《瀘州詩三百首》、餘安中老史料考證,已經部分瀘州文史資料瀘州古稱江陽,在明朝時期,因為楊慎的緣故,逗留瀘州期間,遍訪當地名勝,又尋古老遺蹟,一一加以整理,終於使得瀘州古八景即江陽八景在明朝由民間流傳,進入了一個更高度人文領域。其實在古代很多地方,一般都對境內之勝跡,用典雅的四字句編織成「八景」名稱,集中概括各景區之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
  • 40餘年瀘州忠山公園變遷,見證公園文化從普通到精品的歷程
    本文參考資料感謝瀘州市公園中心提供忠山,從瀘州古城的枕山、靠山,在幾百年發展中成為瀘州市一處大眾風景名勝,永久性地成為瀘州城市綠肺。忠山公園的建設和管理,見證了瀘州舊城的城市景觀發展之路,對瀘州市城市景觀的發展、老舊公園的改造,也是具有借鑑的代表性個案。
  • 看了民國時期瀘州的廣告語,你才知道什麼叫幽默和文化
    我常常認為瀘州的廣告公司現在鳳毛麟角,為什麼呢?因為瀘州的廣告公司更像是製作和列印單位,創意設計會做的根本不多,文案更是難上加難,這個不能說瀘州廣告業素質低,而是瀘州很多企業不相信本土有好的廣告公司,喜歡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還有的企業根本沒有做廣告的意識,沒錢和捨不得錢常常讓他們忽視這一重要環節。反正我感覺不是太良性。
  • 『道教常識』之道教文化與中國民間習俗
    道教文化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文化,已深入進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傳統生活及傳統思維方式之中,道教文化已在中國民間習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傳統節日中,在居家行旅的日常生活中,在生老病死的人生驛站中,無不有道教文化的斑斑痕跡。
  • 瀘州西門民國往事:白天少行人,夜晚不住人
    本文配圖特別感謝明天老師提供,寫作不易,喜歡瀘州本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朋友可以關注。瀘州西門在哪裡?對年輕一輩的瀘州人來說,問十個估計十個會打不到山勢(瀘州方言,意思沒有方向感),其實西門就在今天廣場車站到鼓樓世家的位置,就是以前瀘州的西門。老瀘州城,古代有九道門,後有被簡單地分為東西南北,今天也有南城北城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