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兒歌童謠快要失傳了,這事你先不要犟,看沽酒客怎麼說?

2020-12-09 江陽沽酒客

關於童謠也可以說是兒歌,全國各地都有,多數來自民間編撰,口耳相傳,根據各地的民風民俗,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

其實早在周朝尹吉甫時代,他開始編撰《詩經》開始就已經在採集民間詩歌了,其實這裡也有很多童謠。

古代童謠跟今天比起來有很多相似性,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性,就是古人有時候會把這個當初改朝換代的由頭,用來做政治籌碼,用小兒的口來造輿論,就是這個比較討厭。但是大多數時候,是最天真無邪的表現。

沽酒客的家鄉瀘州,地方童謠一直以來豐富多少,都是隔代傳,但是代代不散,為什麼隔代傳呢?因為一般瀘州人的習慣是小時候十歲之前,孩子公婆(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帶得多,今天八零後的父母基本文化水平高一些,而八零後甚至九零後的祖輩就差一點,但是並不影響他們給我們啟蒙,而最好的啟蒙就是各種兒歌童謠的普及,朗朗上口還非常有趣。

可是我發覺到了今天,童謠已經不吃香了,很多我們八零後和九零後當父母以後,反而今天的小孩子會說地方特色的童謠越來越少。

為什麼,你想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民俗文化都不關注了,因為土和毫無意義,根本不重視,這些民謠,早被各種早教,什麼英語、舞蹈、各種超齡開放的東西給替代,我不評價它的好壞,不說童謠或者不會兒歌既不犯法也不影響長大和吃飯,但是總覺得根沒有了,你說家鄉記憶,你說熱愛家鄉,家鄉的概念越來越虛化,怎麼愛呢?從哪裡去愛呢?恐怕還值得我們反思。

還有童謠兒歌就真的很土,很沒有意義嗎?難道不能與時俱進嗎?我倒是不認為如此。

其實在全世界各民族和文化中,都有童謠的記錄。比如中國的《三字經》,更像是童謠集大成者,而西方的《一閃一閃小星星》等。也在他們的國度經久不衰。

2008年6月7日,北京童謠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這種一度被認為幼稚的,哄哄孩子的玩意,原來具有如此寶貴的價值。

韋昭注的《國語·晉語》有云:「童,童子。徒歌『曰語』。」又與瀘州關係深厚的明代巴蜀大才子楊慎《丹鉛總錄》卷二五裡道:「童子歌曰童謠,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

它是地方民俗文化的見證,也是地方特色的展現,見微知著,從一個個有趣上口的童謠,你可以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甚至也是瀘州人文的一張不可多得名片,不信,今天我們就來回憶一下記憶裡的一些童謠,當然這裡主要寫八零後的,也歡迎大家補充,一起來重溫我們美好的歲月吧。

1. 點子眉堂,眉貴花堂,睛官下水,牙官推堂。

有朋友問沽酒客,這個童謠倒是記得,就是不知道什麼意思,其實好簡單啊,這就是一個對牙牙學語五官認知和祝福的兒歌,聽沽酒客給你聊一聊。

點子眉堂,就是用手抓著小孩子,基本在一兩歲的最合適,牙牙學語的那種,抓著他的小手指去感受他自己的眉毛和額頭,這個讓孩子聽兒歌的同時,感受自己的五官,點子就是點孩子的意思,眉堂,眉毛和額頭,其實很多人把眉堂以為成玫糖,眉貴花堂,以為是玫瑰花糖,並不是吃的東西,而是通過點眉毛和額頭,希望孩子的眉毛長得好看,額頭飽滿。

而睛官就是眼睛,睛官下水就是眼睛流淚的意思,小孩子好哭鬧,眼睛經常流淚未必是悲傷,不能說話的時候,表達很多訴求,比如餓了,身體不舒服,給眼睛封個官,代表它管理孩子的喜怒哀樂,但是更希望孩子一生開心快樂,讓淚水少流,而牙官退堂,就更好解釋了,孩子換牙就是退堂的意思。這就是這個簡單兒歌的豐富含義,當然也許有人不認可我的說法,不認可你來解釋你的,我也保留我的就好。

2. 螢火蟲,屁股亮,打著燈籠到江陽(瀘州),瀘州又好耍,頓頓吃嘎嘎(肉)或者亮火蟲,綠油油,打起燈籠下瀘州,瀘州又好耍,頓頓吃嘎嘎,瓢根(兒)舀湯湯,筷子捻嘎嘎

這個相信大家不陌生,以前瀘州雖然管理的地方不少,但是瀘州老城區不大,進城還是比農村好些,但是瀘州是不是當年頓頓吃嘎嘎就不知道,只曉得「江安食不足,江陽酒有餘」,怕改成頓頓喝單碗又要不得,娃兒就搞得酒麻口的樣子,不像話,瀘州也不能除了酒啥子都沒得撒,你說是不是。

3. 在一個黃昏的早晨,一個年輕的老人,拿著一把鋒利的鈍刀,殺了一個活生生的死人。

4. 這個順口溜最有意思,就是每一句話都矛盾的,但是又可以自圓其說的樣子,你們聽過沒有。

5. 雲南有個雞爪山,離天還有三尺三,瀘州有個鐘鼓樓,半截焊在天以頭。

這個老一輩的人應該不陌生,有人說是敘永的猴爪山,不知道具體,只曉得當年傳說是雲南人跟瀘州人相互吹牛,吹自己家鄉有好不得了,雲南人說家鄉的山高得很,結果瀘州人說鐘鼓樓的高度,直接把雲南人整懵逼了,導致今天一些人來瀘州發覺鐘鼓樓也不高,大失所望哈哈。

6. 唐僧騎馬當那個當,後面跟著個孫悟空,孫悟空跑得快,後面跟了個豬八戒。豬八戒,鼻子長,後面跟了個沙和尚。沙和尚,挑著籮,後面跟了個老妖婆。

這個兒歌好像全國好多地方都有,不算瀘州獨有。

7. 么舅么舅,打屁乓臭,聽到碗響,屁股接扭(要讀六)這個兒歌導致么舅被黑了很多年。

8. 大拇婆(大拇指),二指拇(食指),中三娘(中指),菜小姐(無名指),么姨娘(小指),中坑壙(手心),牽牛洞(手腕),轉牛彎(手臂彎),青蛙眼(手臂肌),挑擔子(耳朵),聽聲音(耳),看四方(眼),聞香氣(鼻),吃糖糖(嘴)。

這是教認身體的方式,也用各種詼諧有趣的比喻,雖然都沒有提到具體的學名,但是這種方式,在唱的時候就刻意指到說的部位,還是做了形象的比喻和功能說明,讓孩子覺得更加有趣,也更容易記憶和領悟。

9. 《望著老師哭一場》:花臉唄,花臉堂,(指小孩子之間貪玩弄髒了臉),背起書包上學堂,書包擱(柯,放)在桌子上,望著老師哭一場,老師問我哭啥子,我要吃砣花生糖。

10. 《看到看到要過年》:紅蘿蔔,咪咪兒甜,看到看到要過年,過年倒好耍,蘿蔔煮嘎嘎(肉),敲鑼鼓,吹花號,又耍龍燈,又放炮。描繪了舊時候川南瀘州過年的場景,短短幾句話,一副民俗風景被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來。

以上十個只是瀘州童謠兒歌的鳳毛麟角,其實還有很多,也沒有人專門總結收納,可惜啊,之所以說它快失傳了,是我們不重視傳承了,而且不是刻意而是自然傳承那種,不知道你還有哪些記憶深刻的兒歌呢?一起來補充吧。

相關焦點

  • 以前我以為瀘州嗷卵犟多,現在發覺錯了,是瞧不起家鄉的自卑
    關於沽酒客自己的家鄉的問題。或許未必引起共鳴,但是這還真是一個不應該忽視的問題。1983年之前,瀘州還是縣級市,這個時間有多長呢?得從1960年說起,到1983年劃為省轄市時,所謂「瀘州縣」23年沒有怎麼動過。
  • 兒歌、童謠、兒童詩
    簡介:兒歌、童謠、兒童詩    年齡段的不同造就審美趣味的不同    主持人:剛才金波老師您也給我們學校和家長提了一個建議,一方面是要給孩子們創造這樣一個氛圍,包括利用課餘的時間來給他們一些讀詩的機會,再有是您也給小讀者們提出了一些建議
  • 夠聽很久的了,3套400首經典英文童謠和兒歌MP3合輯
    1、鵝媽媽童謠 Mother Goose English Nursery Rhymes鵝媽媽童謠是著名的英國民間童謠集,西方最經典的兒歌之一。這些民間童謠在英國流傳時間相當久,有的長達數百年,總數約有八百多首,是英美國家的孩子耳熟能詳的兒歌。檁子收集到的這套資源共包含80多童謠,每首歌曲約1分鐘。
  • 英文兒歌童謠,聽這些就對了,英文啟蒙第一步
    有家長向大文反饋,他們家的孩子抗拒英文繪本,每一次讀不到兩句,孩子就走神了,然後跑去幹其他事,對繪本一點興趣都沒有,所以對孩子進行英文啟蒙對家長來說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大文想來也是這麼回事,如果有人突然間在你耳邊講一種你完全陌生的語言,你也會拒絕吧?
  • 香港兒歌之父韋然:粵語童謠要維權
    從創作到維權,這位粵語童謠創作者有頗多感慨。  被遺忘的粵語童謠創作  粵語童謠在慢慢沒落,從事兒歌創作的人越來越少,這是從事兒歌創作多年的韋然近年最直觀的感受。韋然2006年就已撰寫文章稱千禧年後已是「沒有兒童歌曲的年代」。
  • 為什麼英語兒歌童謠對孩子的英語啟蒙非常重要?
    英語兒歌和童謠,是兒童英語學習首先需要練好的基本功。幼兒英語啟蒙階段的兒歌童謠,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唱的兒歌,一種是說的童謠,是英語母語國家的父母對孩子進行語言啟蒙最常用的學習方法。為什麼英語兒歌與童謠對英語啟蒙學習如此重要?主要原因是漢語和英語的語言體系差異非常大,很多外國人難以聽懂中國人說的英語,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人說的英語聽起來不像是英語。
  • 你知道清張問陶,《瀘州》詩裡「給客橙」,正確讀音和來歷嗎?
    說到這裡,沽酒客想先給各位道個歉,之前曾經學著做自己不擅長的視頻,想通過多種渠道把我們瀘州的文化呈現給大家,於是特意錄了張問陶先生《瀘州》詩第一首,也就是「城下人家水上城」的詩句,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這也側面證明了,具備文化內涵的東西,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變更,而無人問津,只是我們沒有去傳播,自然沒有太多人知道。
  • 讀上分級閱讀就瞧不上英語兒歌了?我勸你不要
    還記得上次的那篇公立幼兒園麼?
  • 一年語文課精彩教學設計,童謠、兒歌幫你學
    請大家看下面的教學設計,非常精彩。平時在家裡,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互動,用兒歌和童謠的方式進行學習。引導學生感受讀兒歌和童謠的快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2. 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激發學生展示的欲望。3. 通過老師的引導,使學生對閱讀更多的兒歌和童謠產生期待。
  • 關於瀘州你不能錯過的六首歌曲,最後一首我聽哭了
    當然文末有彩蛋,是江陽沽酒客自己寫的一首《瀘州》歌詞,沒有配曲,寫的一般,但是也是自己對家鄉的愛吧,希望大家喜歡。按語:抱歉由於版權問題就不插入音樂了,自行曲搜索來聽,一定不要錯過哦。當然,之前我也不太熟悉這位歌手,後來看了一下他的資料,廣東省首屆徵歌暨演唱大會獲得優秀獎;2010年激情唱響四川賽區十強,四川衛視春晚特別節目表演大賽冠軍;2015年推出原創歌曲《雲溪美》《秀美納溪》《請到瀘州來》《行者無疆》等。這首歌,不但詞朗朗上口,還是專門加入了瀘州話的說唱段落,非常具備瀘州特色,聽起來很有趣味。
  • 瀘州民俗文化裡,關於這三位神仙的傳說,見證了瀘州民間習俗
    這裡面包羅萬象,今天沽酒客就給大家講講瀘州民俗文化裡面重要的一部分,關於地方民間傳說類,而這一次我特意挑選三個神仙級人物,來給大家說一說,他們分別是木匠祖師爺魯班、八仙中的二仙呂洞賓和韓湘子。 這三人當中,魯班其實一開始並不是神仙,他是春秋時期的人,因為其高超的發明創造能力被後人逐步神話,瀘州關於魯班的傳說,就沽酒客所收集到的內容多達十餘種,甚至還有遺漏的。
  • 瀘州江邊多險灘,灘灘都是鬼門關——回憶那驚濤駭浪的日子
    今天閒來無事,正好江陽沽酒客就來給大家聊聊瀘州的一些灘,(再次聲明這次談的灘只是瀘州的一部分,不要問江陽沽酒客為什麼這個灘沒有,那個灘沒有,一次性寫不完,讀書也不是一次就把百科全書看完的對不,要有過日子的心。另外如果有不對之處,歡迎指正不勝感激。)瀘州的險灘多,光長江上知名的就有二郎灘、土地灘、大米灘、小米灘等等,那些時候,灘灘都是行船的鬼門關,過不了就淘汰。
  • 小包子英語啟蒙之兒歌童謠篇
    這表明,即使是不會說話的小嬰兒,也能感受到節奏,注意到語言的模式,也能聽到語調的變化。他們在用語言的音樂(language of music)來劃分語言的單位,從而在聽到的眾多語言中找到哪些詞是一起出現的,哪些詞是不一起出現的。兒歌童謠恰好是帶有自然節奏感的語言,它們節奏明快,朗朗上口,旋律充滿童趣且詞義不難。
  • 兒歌童謠裡 瀰漫著老成都風情 - 寬窄巷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或者捏捏孩子的小手,一邊握,一邊唱兒歌:捏饃饃,捏得圓,饃饃香,饃饃甜,吃了饃饃好過年。等孩子大些,還會一扳孩子的小手指,一邊編「大指拇哥,二指拇弟,中三娘,四夥計,小身小(lang)巴,不爭氣。」小朋友之間,還會互相玩猜中指的遊戲,這也有童謠「猜中指,辣辣皮,見家打你二十一。胡豆花,豌豆花,灶神老爺偷鍋巴。偷不到,挖挖挖!」
  • 兒歌童謠|鵝媽媽童謠Early in the morning at 8 oclock
    喜愛地道英語的我,基本上從孩子出生起,就使用鵝媽媽童謠給孩子磨耳朵。此次授課,希望為孩子留下一份珍貴的陪伴紀念,同時我在授課中為廣大啟蒙媽媽們滲透了語音語調知識。希望能夠更好地幫助大家有效銜接動畫和繪本閱讀。鵝媽媽童謠是流傳在英國各地的兒歌童謠的總稱。已流行了兩三百年。
  • 英語啟蒙免費兒歌童謠合集(一)
    今天詳細給大家介紹一種兒歌童謠合集:《清華幼兒英語:語感啟蒙》1.訓練的步驟是看動畫,動作遊戲示範,遊戲分解,親子遊戲互動,知識點。讓孩子在看動畫,聽歌曲,做手指遊戲,學全身肢體動作的同時,輕鬆達到培養英語語感,學以致用,開發多元智能的目的。
  • 童謠:蕩鞦韆的兒歌
    >童謠:蕩鞦韆的兒歌2014-10-17 09:22:55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雪花  五九六九,陽坡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無凌絲。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蜘蛛,拉銀絲,  來來回回把網織。  織網幹什麼?  專吃蒼蠅和蚊子。  小小子,坐門墩兒,  哭哭涕涕要媳婦兒。  要媳婦兒幹什麼呀?
  • 六一兒童節快到了,發幾首獲獎的瀘州童謠
    《橘子》(外三首)瀘州 何苗黃橘子,蜜蜜甜,千個萬個藏葉間。爺爺摘橘滿臉笑,我做橘燈盼過年。(獲四川省第四屆優秀童謠評選一等獎,併入選《四川省第四屆優秀童謠作品集》)《白龍塔》白龍塔,立山巔,就像寶劍指雲天。晚上塔燈明晃晃,祥和之光照人間。(《白龍塔》獲瀘州第三屆優秀童謠三等獎。)《土地山》土地山,像饅頭,麥苗長得綠油油。
  • 瀘州有個小吃,名不副實,卻被很多人追捧
    瀘州這個「豆腐魚」是一道聽名字更實際及不匹配的小吃,這好像跟四川人的很多菜名一樣,永遠那麼異想天開,出人意料,四川人大約天生想像力豐富,這個情況在外地人看來有點「哄人」了,比如「麻婆豆腐」沒有「麻婆」,「夫妻肺片」不可能有福氣,「魚香肉絲」自然也沒有魚了。但是這些古靈精怪的名字,並不會妨礙它們的好吃和流傳,也成了第一次來四川吃川菜的朋友,有趣的經歷。
  • 瀘州特產:納溪泡糖,你知道一百年前它的名字和來歷嗎?
    接下來我要介紹的這個瀘州納溪泡糖也是有來歷的,沽酒客專門花了時間查閱資料給大家分享,希望能勾起大家的回憶,以及對匠心回歸的思考。有人寫過這樣一首詩來讚美納溪的泡糖:「納溪泡糖酥脆香,馳譽天府美名揚。要識其中精湛藝,請看史話便知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