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常識』之道教文化與中國民間習俗

2021-02-22 武清道教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文化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文化,已深入進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傳統生活及傳統思維方式之中,道教文化已在中國民間習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傳統節日中,在居家行旅的日常生活中,在生老病死的人生驛站中,無不有道教文化的斑斑痕跡。

一、歲時節令的神靈傳說

中國民間保存有各種各樣流傳已久、相沿成俗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及其相關的風俗習慣與道教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很多是源於道教的傳說,甚至純粹是道教節日。現將目前尚存並在民間仍有一定影響的歲時節日中有關道教傳說標舉如下,從中不難看出道教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熱鬧、也是最快樂的節日,期間充滿了與道教人物誕辰有關的神仙傳說和風俗習慣。正月初五,傳說是米神娘娘的生日,不能淘米做飯,將米煮熟是大不敬,此說在湖北農村尤為流行。這一天,還是財神玄壇趙公明的生日,商家和企業財源廣進;吃好穿好的人們在這一天都要早早起床,以鞭炮、鑼鼓和三牲酒席去迎接他的到來。這一天夜裡合家要吃湯圓,因為湯圓形似"元寶",又叫"進元寶",據說這象徵財神爺恩賜的財寶。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道教經典說他歷經三千二百劫,"漸入虛無妙道",又經過一億劫,才修成了玉皇大帝;還說他是元始天尊的後代,是太上老君送到人間去的。因此,對這位"總領宇宙主宰之君"的誕辰誰也不敢怠慢。這一天,各地宮觀要舉行神仙大會,善男信女紛紛到宮觀去叩頭進香。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新年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又稱"上元節"。道教說,天、地、水為三元,又稱三官,主管人間的禍福、鬼神的升轉,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三官生日,正月十五就是天官大帝的誕辰。這天,道觀常常舉行齋會,善男信女也要去三官殿堂進奉香火。正月十五還是廁神紫姑的祭日,人們擺上供物,迎請紫姑,向她佔卜蠶桑農事和吉兇禍福。

二月來臨,春暖花開,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聖誕。這土地神與民眾最接近,他能保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家宅平安、添丁進口。因此每逢二月初二,民眾莫不燒香供祀,頂禮膜拜。在清顧鐵卿《清嘉錄》中記錄鄉民慶賀土地神生日的場面:"官府謁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樂以獻。村農亦家戶壺漿,以祝神釐。"這種場面今天是難以見到了,現在,偏遠的農村也還保留有這種祭祀習俗。

三月清明是中國的又一傳統節日。民俗活動主要是掃墓祭祖、踏青戴柳。在浙江農村,清明節除了祭祖、踏青之外,還要祭蠶神。道教稱蠶神為"玄名真人"所化,據說,靈寶天尊憫人間苦樂不均,衣無所得,乃命玄名真人化身為蠶蛾,教民養蠶織衣,村民感德,立祠奉祭。

五月初五端午節來臨。關於端午節的起源,眾說紛紜,就全國習俗而言,認定端午起源於屈原和紀念屈原者為多。但一些學者考證認為,在《晉書》上未見有關端午節的記載,該節的形成可能與道教祭祀水神或龍神而舉行的神祭有關,並舉例論證說,江西端午划龍舟比賽前有請龍、祭龍儀式。這種說法雖屬一家之言,但至少說明端午節與道教仍有一定關聯。

七月十五中元節,又稱"鬼節"。中元節是道教神地官大帝誕辰和"赦罪之辰"。這一天鬼魂都會出來,或到人間看望子孫後代,或搗亂給人帶來災異,這是鬼的節日,所以人們要在這一天祭祖、上墳。中元節在民間頗受重視,祭祖、上墳的習俗至今仍在南方各省保留著。

八月十五中秋節,有祭月、拜月、吃月餅之俗。道教徒認為,這天是太陰朝元之辰,應守夜焚香,祭拜月神。

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有出遊登高、賞菊、插茱萸、放風箏、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習俗。這一節日的起源傳說也與道教有關。據南朝吳均《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道士費長房遊學數年。費對桓說,九月初九你家中有災難,應趕快回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禍乃可消。桓聽其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暴死。後人沿襲成俗,為避免災禍,在重陽節登高飲酒,遍插茱萸。

十月十五下元節,是水官大帝誕辰,也是水官解厄之日。是日,宮觀建醮解厄,民家則多備豐盛菜餚,享祭祖先、神靈,以祈福祿。

十一月的冬至又稱"冬節",家人團聚,備辦佳餚,祭天祀祖。民間至今仍重此節,如浙江杭州等地有"冬至大如年"之說。為什麼此節如此受到人們重視呢?原來冬至是道教元始天尊的的誕辰,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的神靈,是萬神之主,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人們當然不敢馬虎。

臘月二十三祭灶節,習俗是將灶神送往天上的祭祀活動。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至人間監督善惡之神,一旦發現令他不滿的行為,就暗地裡記上一筆帳,等到臘月二十四他就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作一次總匯報,然後降災殃於有罪之人。因此人們在這一天要在灶間擺上豬頭和酒肉,燒香上供,祈願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以上是受道教傳說影響的歲時節日,通過對它們的考察可以發現:一部分歲時節日本身就是道教的節日,只是因為有了民眾的參與,增加了世俗的內容,不再局限於某一神祇的誕辰祭祀活動,從而演變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了;另一部分傳統的歲時節日是因為有了道教傳說和祭祀儀式的參與,從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二、節慶活動的仙風道跡

歲時節日中的仙風道跡,為節日增添了神奇、歡樂和喜慶。一些道教活動儀式和慶典已經演變成一種深層的心理意識沉澱在民間,如今我們在歲時節日中仍然能夠看到的燃放煙花爆竹、懸掛桃符、貼門神春聯、踏青戴柳、懸艾掛蒲、張掛印符等風俗習慣,實際上都是道教的禳災祛邪、驅鬼避瘟等法術的體現。

燃放爆竹是在節慶或喜慶的日子裡必不可少的儀式,在現代人的眼裡,爆竹能增添喜慶,所以為廣大民眾所歡迎。但究其原始意義卻是從一種驅鬼闢邪術而來。據《荊楚歲時記》稱:"正月初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由於山臊、惡鬼害怕亮光、爆竹聲和紅色,所以人們利用響聲嚇退它們,不過這時的爆是用竹節放於火中燒裂發出巨響。當臨爐煉丹的道士無意中發明了能產生巨大聲響的火藥之後,就把它應用到驅鬼的法術中,製造出各種各樣的爆竹,以代替山竹爆裂而達到驅邪保平安的目的。

掛桃符,貼門神、春聯是春節習俗之一。臘月三十或正月初一,各家各戶清早起來於門前掛桃符,貼上門神,以及寫在紅紙上的春聯,以求避兇趨吉,室宅安寧,增添節日氣氛。

桃符是以兩塊長約七八寸、寬一寸餘的桃木做成,上書除禍降福的吉利語,春節時釘在大門兩側,桃符起源於《山海經》中的神話,據說有闢邪作用。門神是貼於大門上的可驅鬼闢邪的畫像,貼門神的習俗來源已久。《荊楚歲時記》中就載有:"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於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相傳神荼和鬱壘是東海渡朔山上把守桃樹的兩位神將,能食百鬼,因此民間將神荼、鬱壘像畫在桃木板或紙上,貼於門上,專門治鬼,他們是我國民間最早描畫的門神。儘管唐宋以後,門神為鍾馗打鬼的畫像和唐太宗的兩位大將秦叔寶、尉遲恭持劍執鞭的畫像所取代,但新的門神並未完全代替舊的門神,而是新舊同時供奉,這反映出民間信仰的多樣性和綜合性。

貼春聯是由掛桃符演變過來的一種春節習俗。起初,人們在桃符上題一諸如"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有令在此,諸惡遠避"等一類壓邪話語和符咒。五代時,後蜀主孟昶在桃符上題寫聯語:"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可算是最早的春聯,但民間並未普及。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時,不準在桃木板上題字,而改在紅紙上,並傳令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從此,"春聯"之名才通行,貼春聯之俗才大興。現在的春聯當然不僅是闢邪物,還是表現人們抒發對現實生活感受和對理想生活願望的一種特有的民間文學形式了。

戴柳插柳是清明節常見的民風。人們祭祖踏青,歸來時折上幾根柳枝紮成圓圈或帽子形狀戴在頭上,或將柳枝插於屋簷和門窗上,這是因為傳說柳條有避災驅毒之效。《燕京歲時記》載:"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一種在水邊舉行的除災求福的祭祀)於渭水之隅,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以後,此俗在大江南北迅速傳開。如今江蘇沙洲一帶,仍以柳枝扎帽而戴,或用柳枝作成柳球玩耍,或採集柳芽與麵粉調和後攤餅而食,這都是取柳枝能避災免禍之意。

每到端午,可以看到村村寨寨,大街小巷不少人家的門前掛有菖蒲和艾條,此俗多見於南方,流傳久遠。《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採艾以為人,懸門上,以禳毒氣。"以現代科學觀點來看,農曆五月初五,正當初夏,多雨潮溼,細菌極易繁殖,是各種蛇蟲猖獗之時,而菖蒲具有提神、通竅、殺菌之功效,艾葉能驅蚊蠅,所以端午各家門前掛菖艾。但在古人的心裡,是認為它們具有禳毒驅邪的魔力。"艾旗召百福,蒲劍斬千邪",這一民間流傳的諺語即是最好的證明。

中國疆域廣闊,各地與道教有關的歲時節日和慶典活動的習俗還有很多,難以詳述,但從上述的種種節慶民俗活動中的仙風道跡,還是不難看到道教對中國社會生活的滲透和影響。

三、生活習俗的道教印痕

道教對民間生活習俗的影響,首先表現在試圖祛病消災的法術方面。

古人生了病往往請道士,道士用法術驅逐致病的妖孽鬼祟。這種驅妖的法事場面一般較大,《紅樓夢》第一零二回就生動地作了描述,說大觀園被查抄之後,園中接二連三地有人生病,說是賈府有白虎精作怪,"賈赦沒法,只得請道士到園作法事驅邪逐妖。"書中具體描述的道士驅妖捉鬼的情節在古代社會有典型意義,由此可見道教法術對古代社會生活習俗的影響之大。

近代的民間仍有請道士辦齋醮除病患的習俗。民國時期,長江中上遊的一些農村由於山高路遠水深,普遍缺醫少藥,就請巫師或道士作法祈禱,有歷時一天一夜的,還有多至三天三夜的。

今天,尤其是在體現高度文明的城市,已很少看到在古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道士作法驅逐妖孽、舉辦齋醮法事了,但在邊遠偏僻的農村,這種習俗依然存在,只是與舊時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道教對民間生活的影響,還表現在喪葬習俗方面。古代,人死後家中要請道士或和尚來做道場"超度"亡靈。

在湘西、鄂西和貴州、浙江等地,仍有為亡人"開路"、"打繞棺"和"接煞"等習俗。

道教對民間生活習俗的影響,還表現在俗人自己充當舉行道教儀式的主角,自己施行某些法術。也有用道教的符籙方術,在病人的床上或家門上貼上黃紙,上寫:"北方真武玄天上帝斬妖治邪"、"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諸邪迴避"等文字。這些習俗的存在足以說明道教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是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如今人們有病還是要找醫生來醫治的。

綜上所述,道教文化對中國民俗文化的影響是非常廣泛而深刻的。     


相關焦點

  • 國學知識:道教與民俗文化
    中國民間信仰習俗與道教有些密切關係。如神靈信仰習俗、歲時習俗、娛樂習俗等都有影響。道教利用自己的傳播優勢,使經過道教化的原本來源於民間的神靈又返回到民間,更深、更廣地影響著民間的神靈祭祀活動。其次,八仙、財神、福、祿、壽三星等道教特有的一些神靈,也得到民間的普遍祭祀,人們乘著這些節日,舉辦盛大的廟會活動,逐漸形成娛樂習俗。道教對中國人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比如婚慶民俗。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婚姻是由上天決定的,而專管人間婚姻的上天官員就是「月下老人」。其出現蘊含著濃重的道教重生的願望,因她的示意在希望人世間的婚姻美滿、幸福。
  • 道教的符籙文化
    中國歷史上的書符作籙早在秦漢以前,民間每逢過年,就有在大門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有許多關於畫符避災、符水治病的故事和傳說。東漢末張角用符水治病傳太平道,「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除此之外,天師後裔還用所謂「木葉」、「鐵券」等來治病防 災。如第十九代張天師張修用一種木質符籙給人治病並治癒。
  • 江西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道緣深遠,道教文化深厚
    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以其《道德經》為修仙境界的主要經典。他們一般以煉丹畫符、服食神藥等為手段,以引氣養生、修煉成仙為目標。儒釋道三家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道教既是以中國本土思想為指導,又是在本土上生長出來的宗教,在中國發揮著特殊作用。
  • 「佛教、道教與民間宗教的儀式傳統」工作坊紀要
    此外,一些宗教儀式與民間習俗相融合,滲透到社會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並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入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有關中國傳統宗教(佛教、道教、民間宗教)的儀式研究,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一批十分優秀的中青年學者活躍在學術前沿,取得了不少的豐碩成果。
  • 道教常識:道教所說的「四恩三有」指的是什麼?
    道教的早晚課是道士修行非常重要的活動之一,諷經誦咒也被認為是修行悟道之本。在早晚課經文中有那麼一句:「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無上道。四恩三有均利,十洲三島任逍。」句中的十洲三島指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四恩三有」的四恩,指的是道教以世人當報的四重之恩,一天地恩、二君王國土恩、三父母恩、四師長恩。三有,道教謂眾生中,凡有情、有識、有緣者,稱為三有,修道者皆親之。簡單的說四恩就是民間熟悉的天地君親師。從古至今,民間一般會將「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奉於中堂進行祭祀。這也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
  • 【焦點新聞】將本屬道教信奉的「民間信仰」神,重新歸屬道教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福建省道教協會會長謝榮增道長出席會議,為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宗教文化和,發揮傳統道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促進道教自身的健康發展和有利於兩岸和對外友好交流和交往。謝榮增道長希望各級領導全國政協能夠組織專題調研,從尊重歷史,尊重道教傳統信仰和尊重道教徒宗教感情出發,取消「民間信仰」一詞,將本屬於道教信奉的所謂「民間信仰」神,重新歸屬道教,並將所謂「民間信仰」的道觀歸屬各地道教組織的團體會員單位來管理整改和規範教儀,達到《宗教事務條例》的登記條件後向政府宗教管理部門申請依法登記為道教的活動場所,打造建立中國大道教。
  • 揭秘道教:盤點道教那些被別人誤解二三事
    道教是中華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是張道陵祖天師沿襲,老子道家理秘所創。主張無為逍遙、清心寡欲。道教為中華民族精神之所寄託,是漢民族文化繁榮的見證。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人對於道教會有一些誤解,下面就來盤點一些容易誤解的道教常識。
  • 道家及道教思想與中國文化的教育精神——南懷瑾
    這個觀念,我要再三反覆說明的理由,就是希望講中國文化,不要偏廢,更不要弄錯方向。關於道家與道教的學術思想,它影響中國歷史文化的巨大和悠久,實在源遠流長,普遍深入每一部分。例如以中國的宗教與哲學而言,佛教經典及佛學內容的翻譯,有許多名詞、術語,以及注釋與疏述,很多地方,都是借重道家學術思想的名辭和義理;當然,後來道家與道教,有很多是採納融會佛教學理的學術思想,那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 道教文化 —— 疏文
    因為天、地、水三官主宰人間、陰間之禍福,故將疏文呈遞三官的宮殿"三元妙緯宮"與"三元都會府"。道教法事一般由修行持道的道士或法師來舉行,除了誦經禮懺之外,道士作法通常需步罡踏鬥、奏表書符以調兵遣將。因此,在很多人看來,道士做法很神秘,猶如演戲一般。一般做法事前都需要齋戒沐浴,清靜身心,這樣做法事的時候才可以上達天庭。
  • 如何正確認識看待道教的方術!
    這些方術有些來自中國的原始宗教和民間文化,有些出自歷代高道法師的創造,還有些是漢唐時期陸續從西域和印度傳來的。總之,道教保存 了相當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這對我們了解古代中國人民的信仰和生活習俗,以及中國與周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狀況,是難得的活著的資料寶庫。
  • 今日下元節:來歷與道教有關 民間享祭祖先亡靈
    今日下元節:來歷與道教有關 民間享祭祖先亡靈 2015-11-26 00:58:36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劉一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過去,在道觀裡來講,也是一年中的一件大事兒,「後來則慢慢演變為民間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的節日」。  來源與道教有關 下元日道觀做道場  單說下元節,可能多數人會覺得不熟悉。但如果說起,上元節、中元節,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
  • 道教常識:道教的「神」與「仙」有何區別?
    道教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有諸多的神仙,既有先天的尊神,也有後天的仙真,而且還吸納了很多民間的俗神。本期就跟大家聊一聊道教的「神」與「仙」的區別和聯繫。早在道教誕生之前,我國就有對於神仙的記載了。《莊子·逍遙遊》有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 清明節的由來與道教祭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禮,後來民間百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有文字記載的清明節歷史已經二千五百多年了。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
  • 認識道教:去道觀燒香拜神時,這五點道教常識需要記住
    道教是我國古老而又傳統的本土宗教,發展至今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依然保留了許多古老的道教建築。作為道教修行者的活動場所,道觀同時也吸引了很多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們參觀遊覽。道教崇尚道法自然,但是也有相應的清規戒律,我們在去道觀燒香拜神時,這五點道教常識需要記住,這不但是對道教的尊重,也是對拜神祈福之心的一種洗滌。一、道觀每天都可以去燒香拜神嗎?很多人懷著虔誠之心,在去燒香之前沐浴更衣,結果到了道觀門口,發現有一張告示牌寫著「今日戊日,本觀不上香祈福,不做法事科儀。」為何戊日不能燒香呢?
  • 道教文化:道教三清指的是什麼?
    道教是中國重要的名族信仰之一,而道教的創始者也一直成為道教最尊崇的尊神。他們一直被稱為道教三清,三清是哲學中「三一」的象徵。三清是開天闢地、歷劫渡神的大神。那麼,道教的三清分別是指哪位大神呢?下面的道教文化為你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道家三清」是指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
  • 道教常識一百八十問(91-100)
    對於一般信眾提倡的修行方式是:行善積德、濟物利人,存善念、舉善行,學習教儀、詠誦經典等(比如奉行「修德十益」:一與人為善、二愛敬存心、三成人之 美、四勸人為善、五救人危急、六興建大利、七舍財作福、八護持正法、九敬重師長、十愛惜物命)。鍊氣之類的修行方式都需要有正統師承,一般人自己練容易出 偏,因此不提倡。  93、可以只通過現代的一些闡述性書籍了解道教嗎?
  • 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道學的文化地位!
    壹作為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曾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在中國文化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所以人們常說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釋、道)之一,更有人以為:「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首先表現在哲學思想方面。哲學所關心的問題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問題。
  • 道教的起源
    這就是中國遠古宗教的特點,它的基本特徵,就是天地皆有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演化成敬先祖的內容。敬先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是中國宗教的根源。沒有先祖,便沒有中華文化;沒有先祖,便沒有中國的遠古宗教,以及後來的道教和儒教。中國的祖先創造了華夏文化,進而創造了中國的宗教。中國的宗教分為兩個節點,即遠古時期的宗教和古代宗教。中國遠古時期的宗教,至少應在三皇五帝時就已經產生了。
  • 道教文化就是最純正的中國符號!
    引: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是中國人的根蒂,是東方科學智慧之源,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教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尊道貴德、清靜無為、齊同慈愛、抱樸守真等理念不僅對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有著深遠影響,對於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諸多問題也具有深刻的借鑑意義。從道教的基本教義中,我們看到最純正的中國符號。
  • 道教文化發展大綱!
    道教文化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弘揚道教文化,是當務之急的必要行動與手段。但道教分為南北兩派,全真道與正一道。正一注重符籙齋醮科儀,此是演教之手段。比如祈福消災,超度拔苦,濟人利物,斬妖除魔,亦是道教活動之必要程序。但只能限於在道觀裡面發展。難以普及與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