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嗣漢天師府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曆書》中記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與春節、上元、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合稱為中華民族的「時年八節」。清明節又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十五的下元節合稱「三大冥節」,與祭祀亡靈鬼神有關。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禮,後來民間百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有文字記載的清明節歷史已經二千五百多年了。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地春意盎然,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在古人的眼裡,「清明」二字,是指天明地潔、氣象清朗。道教典籍《太平經》中有「夫道,乃天也,清且明,不欲見汙辱也。」意思是說當天下處於「清明」狀態的時候,會呈現出大地萬物欣欣向榮、世界一片和諧安寧的局面;而當一個人處於「清明」狀態時候,就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已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兩千多年來,清明節流行的掃墓、春遊等風俗,不僅蘊涵著傳統的中華倫理精神,而且與道教提倡的「回歸自然」的生命倫理相互輝映。清明節中的精神內涵,與道教的思想和情感渾然一體,深深地植根於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
清明節的精神主題是讓人們與春天的大自然融合親近,回歸到自然天地之中,這與道教所主張的「返璞歸真」、「自然無為」的思想是一致的。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善劍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見《道德經》五十四章)」老子認為,以「道德」標準要求自己的人,依「道」而行的人,將會得到子孫們永遠的懷念和祭祀。在道教奉行的教義中,就包含有祭祀祖宗、追憶亡靈、禮拜神明的內涵。因此道教不絕倫常,提倡尊奉祭祀先人宗祖,與尊奉祭祀神靈同樣重要,道教的清明祭亡道場也充分體現了「敬天法祖」與「慶生祭往」的情懷。人們在清明祭祀先人,不忘根本,緬懷父母的養育恩德,緬懷先烈的報國之心。清明「依道而行」,子孫「祭祀不輟」,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於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孝親敬老的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清明節的由來
在古代,清明節之前還有上巳節和寒食節。由於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日相近,彼此的習俗便互相滲透、重疊,漸漸地變成不再有明顯的劃分,從而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民間有俗語,「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見軒轅。」上巳節原本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紀念節日,定在每年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魏晉之後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在三千年前的春秋時期已在盛行,主要內容就是「祭亡掃墓」、「春日沐浴」、「水邊飲宴」和「踏青遊春」,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
古代的「祓除畔浴」就是在春日裡水邊沐浴以祛病消災。農曆三月初,大地一派生機,春光明媚,草木吐綠,一片春意盎然。人們在掃墓之餘,就在郊外聚會、遊春、踏青、植樹、放風箏、蕩鞦韆等,古代的人們還會在這一天結伴去泉水邊溪水邊洗頭洗腳,以求祛病消災。
古代典籍《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在《論語》中也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是寫當時春天裡的人們在水邊沐浴嘻戲的情形。大詩人杜甫《麗人行》詩中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詩句,就是對唐代長安上巳節春日沐浴盛景的描繪。宋代之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春日沐浴的風俗在中國文化中漸漸衰微,逐漸與清明節並為一節。但是,祭亡掃墓與春遊踏青的習俗被永久地保留了下來。
清明掃墓,祭奠先人,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與如今已鮮為人知的寒食節有關。在我國古代,清明節前還有一個重要節日——寒食節。寒食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寒食過後就是清明。古代的寒食節期曾經長達百日,三國時期的曹操改百日為三天。談到寒食節,就要說到一個歷史人物——介子推。
相傳,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先是被其父晉獻公追殺,後是被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受盡了艱難與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走的臣子們,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有一個人叫介子推。流亡途中,有一天走到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大家又累又餓,幾乎無力站起來。隨臣們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與採來的野菜煮了一碗肉湯讓重耳喝了,使他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知道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的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十九年後,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即位後的晉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大臣們,唯獨忘了介子推。一位記得介子推的大臣對晉文公說:「一龍升天,還得九蛇相助。」晉文公才猛然憶起舊事,心中非常慚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接受封賞。
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肯來。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綿山地處汾河之陰,今山西介休縣東南)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出山。
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用火燒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到介子推的身影。等大火熄滅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經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不已。
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介子推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不準燒火做飯,只吃寒食(即涼的食物)。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時,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又稱「百五節」,因為它在農曆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天,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寒食節在漢代被稱為「禁菸節」,當天民間嚴禁菸火燒煮,到了晚上,才由皇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先傳至貴戚重臣家中,再傳到百姓各家。
唐代詩人韓翃的《寒食》詩,生動地描寫了這一情景:「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相互呼應和密切配合的關係。寒食禁火是為了出新火,清明祭亡是為了佑新生,這就是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關聯。
在古代的中國,寒食後的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不僅有對「過去」的懷念和留戀,更有濃濃的「感恩」深情,同時也象徵著新季節、新循環、新希望、新生命的開始。
「寒食墓祭」的習俗大約形成在南北朝時期,寒食節由禁止煙火逐漸轉向以祭亡掃墓為主。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鑑於此俗已久,唐玄宗就於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於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
遼宋金元時期,寒食節活動由祭亡掃墓又逐漸向「遊春踏青」等娛樂活動轉化。到明清時期,寒食節的民間掃墓與官家祭壇及皇家祭陵成為節日活動的主要項目,民間的遊春踏青也成為節日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寒食節逐漸淡化,開始被清明節取代。
二、道教在清明節的祭祀
從歷史上來看,清明節祭亡活動源於古代上巳節的招魂續魄以及寒食節的掃墓祭亡,並逐漸從民間的清明掃墓增加了正式的宗教祭祀活動。
從宋代初期開始,官方在清明祭儀中已有道、佛二教的參與。到南宋時,朝廷明確皇帝皇后在寒食清明的祭祀活動中由道士與和尚做法事。
據史料記載,南宋紹興十三年(1144年),朝廷「掌宮內侍七人,道士十人,吏卒二百七十六人。上元結燈樓,寒食設鞦韆……凡帝後忌辰,用道、釋作法事。」自宋代以後,無論官方還是民間,清明祭亡儀式都是由佛教道教的宗教儀式代替。由道教單獨參與的清明祭亡齋醮儀式始於明朝,並成為定製,天下都必須執行。據《明史· 卷五十》記載:「洪武三年定製,京都祭泰厲,設壇玄武湖中,歲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前期七日,檄京都城隍。祭日,設京省城隍神位於壇上,無祀鬼神等位於壇下之東西,羊三,豕三,飯米三石。王國祭國厲,府州祭郡厲,縣祭邑厲,皆設壇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師,裡社則祭鄉厲。後定郡邑厲、鄉厲,皆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
明代的度亡「祭厲」定製非常嚴格,國家祭祀有「國曆」,州府一級有「郡歷」,縣一級有「邑歷」,裡社一級有「鄉歷」。所謂「祭厲」,即專門祭祀、撫慰那些因為災荒、戰亂、疾病而客死他鄉,沒有後人祭祀的孤魂野鬼。
同古代的上巳節,寒食節一樣,清明節的祭祀活動,並不局限於只對自己死去的親人和先祖的悼念,而是對所有亡靈,特別對客死他鄉的孤魂野鬼進行撫慰和安頓。從明代開始,道教還在各地的城隍廟舉行的「城隍三巡會」。
「三巡會」主要功能就是「祭歷」,包括道教法事「祭歷壇」以及「城隍出巡」等活動。但是後來在「城隍出巡」中,逐漸增加了民間的花燈舞獅、高蹺旱船、鑼鼓秧歌等等,「城隍出巡」之時,變得萬人空巷,熱鬧紅火。從京城到地方,大小城市皆有規模很大,熱鬧非凡的祭祀和民間表演活動。進入清朝後,官方與民間繼續沿襲這種祭祀活動。「城隍三巡會」經過幾百年的延續,逐漸演變成為清明節正式、大型的祭祀儀禮活動。
道教於清明節舉行的祭亡法事主要有「超度」或「放焰口」,將鐵罐加符,利幽拔苦,賑濟孤魂,垂科度亡,普度眾生。因此而成為「鐵罐焰口」。
「放焰口」是道教度亡道場的俗稱,即齋主設置水陸道場,請道士念咒施法,把清水、食物等供品化為醍醐甘露,以賑濟去世的九世父母及孤鬼亡魂,使之得到超脫,往生天界,永離苦海。通過莊重肅穆的法事活動,讓神靈認知齋主敬天法祖、報答親恩的孝心功德,從而保佑生者福壽康寧,吉祥如意;讓死者脫離苦海,共涉仙鄉。
道教的道場是由一個一個科儀組成的。做道場的目的就是通過齋醮科儀中道士的誦念經文,拜懺禮懺,唱贊吟偈,步虛旋繞,踏罡步鬥,召請神靈蒞臨醮壇。道場上高功法師們合神力於自身,用法力賑濟鬼魂,使其早生天界,永離苦海,達到超度亡靈、消災避難、賜福延齡的目的。一場法事下來需要三個多小時。按照道教的觀點,清明不僅是掃墓,通過道場祭祀,使九玄七祖俱得超升,是對先人最大的孝敬。
道教正一派更加重視民間度亡法事,法事打醮稱為「清明普度黃籙法會」,一般要進行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或更長時間。法事科儀也有多種形式,常用「正一超度靈寶鍊度科儀」。法事內容很豐富,以正一派常用的「度橋科儀法亊」為例,全部法事分為召請,沐浴,度橋,朝參,安位等五大部分。
召請:法師召請相關神靈降臨法壇行功理事,召呼亡靈入壇;沐浴:齋主持靈幡,法師舉「接引天尊華幡」,召請亡靈沐浴;渡橋:法師發簡啟奏,召魂上橋並送導而去;朝參:法師啟功行法引帶亡靈朝拜參見各相關神靈,入籍天域;安位:法師引領亡靈上座安位,從此升入天界,法亊至此告成。各種法事由於地域不同,道派不同,傳承不同,因此在形式上略有差異。
道教度亡齋醮儀式,一是要超度先祖,以盡孝道;二是要普施亡魂,廣積陰功。道教度亡齋醮儀式所支持的清明節祭祀習俗,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也在日益廣泛和深入。清明節期間的掃墓祭祖功能被強化和突出,道教的生命倫理及宗教儀式方面為其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在道教,清明節體現的是春天的到來,大地恢復了生機,陽氣來復。這不僅是對大道生化萬物的慶祝,也是對於過世的先祖,表示追思與紀念的節日,更是喚醒人們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和睦家庭,孝養父母,乃至保護地球、樂生向道。總之,清明節是中華民族以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的重要表現形式。幾千年來,清明節中所內涵的精神主題,與道教的思想、情感、信義融為一體,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共同塑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生命倫理及精神氣質。